第20頁
第三,設置水師。明朝於覺華島,在廣寧失陷前,「獨金冠之水兵運艘在」。孫承宗出關前,即令龍、武兩營,分哨覺華島的防衛。不久以國寧督發水兵,在覺華島守衛。明覺華島的水師,仍由游擊金冠統領。其作用:一是守衛島上的糧料、器械;二是配合陸師進圖恢復遼東失地;三是策應寧遠之城守——正如文獻記載:「以築八里者築寧遠之要害,更以守八里之四萬當寧遠之沖,與覺華島相犄角。而寇窺城,則島上之兵,旁出三岔,燒其浮橋,而繞其後,以橫擊之。」
第三部分寧遠告捷(3)
由上,覺華島成為明遼軍與後金軍的必據必爭之地。覺華島激戰的爆發,是在天命汗努爾哈赤兵敗寧遠之後,而衍化成的一場殘酷的爭戰。
努爾哈赤一向剛毅自恃,屢戰屢勝,難以忍受寧遠兵折之恥,誓以洗雪寧遠兵敗之辱。他決心以攻泄忿,以焚消恨,以勝掩敗,以戮震威。
正月二十五日夜,後金一面派軍隊徹夜攻城,一面將主力轉移到城西南五里龍宮寺一帶紮營《滿洲實錄·武訥格敗覺華島兵》
。其目的:一則是龍宮寺距覺華島最近,便於登島;二則是龍宮寺囤儲糧料,佯裝劫糧。此計確實迷惑了明軍,高第塘報可以為證:「今奴賊見在西南上離城五里龍官(宮)寺一帶紮營,約有五萬餘騎。……訖近島海岸,冰俱鑿開,達賊不能過海。」
時值隆冬,海面冰封,從岸邊履冰,可直達島上。姚撫民等守軍,為加強防禦,沿島鑿開一道長達15里的冰濠,以阻擋後金騎兵的突入。然而,天氣嚴寒,冰濠鑿開,穿而複合。姚撫民等率領官兵,「日夜穿冰,兵皆墮指」。
二十六日,後金一面派少部分兵力繼續攻打寧遠城;一面命大部分騎兵突然進攻覺華島。後金軍由驍將武訥格率領蒙古騎兵及滿洲騎兵,約數萬人,由冰上馳攻覺華島。明軍鑿冰15里為濠,列陣以車楯衛之。辰時,武訥格統領的後金騎兵,分列12隊,武納格居中,撲向位於島「龍頭」上的囤糧城。島上明軍,「鑿冰寒苦,既無盔甲、兵械,又系水手,不能耐戰,且以寡不敵眾」;不料大雪紛飛,冰濠重新凍合。後金騎兵,履冰馳進,從靺鞨口登岸,攻入囤糧城北門,猛烈廝殺,衝進城中。後金騎兵馳突亂斫(zhuó),島上水兵陣腳遂亂。後金軍火焚城中囤積糧料,濃煙蔽島,火光沖天。旋即轉攻東山,萬騎馳沖;巳時,並攻西山,一路涌殺。後金軍的馳突攻殺,受到明守島官兵的拼死抵抗:「且島中諸將,金冠先死,而姚與賢等皆力戰而死。視前此奔潰逃竄之夫,尚有生氣。金冠之子,會武舉金士麒,以迎父喪出關。聞警赴島,遣其弟奉木主以西,而率義男三百餘人力戰,三百人無生者。其忠孝全矣!」
覺華島爭戰的結局是明軍覆沒而後金軍全勝。此戰,明軍損失慘重。經略高第塘報:覺華島「四營盡潰,都司王錫斧、季士登、吳國勛、姚與賢,艟總王朝臣、張士奇、吳惟進及前、左、後營艟百總俱已陣亡」。總督王之臣查報:「覺華兵將俱死以殉。糧料八萬二千餘及營房、民舍俱被焚。」同知程維楧報:「虜騎既至,逢人立碎,可憐七八千之將卒,七八千之商民,無一不顛越靡爛者。王鰲,新到之將,骨碎身分;金冠,既死之櫬,俱經剖割。囤積糧料,實已盡焚。」《清太祖高皇帝實錄》載:「我軍奪濠口入,擊之,遂敗其兵,盡斬之。又有二營兵,立島中山巔。我軍沖入,敗其兵,亦盡殲之。焚其船二千餘;並所積糧芻,高與屋等者千餘所。」總之,覺華島上明軍7000餘名和商民7000餘丁口都被後金軍殺戮;糧料8萬餘石和船2000餘艘都被後金軍焚燒;主島作為明朝關外的後勤基地也被後金軍摧毀。同時,後金軍也付出代價,明統計其死亡官兵為269名。袁崇煥作了《祭覺華島陣亡兵將文》,文曰:
慨自戰守乖方,屢失疆土。天子赫然震怒,調南北水陸舟師。謂爾乘船如馬,遂調之來,為進取也。據爾等間關遠至,豈不欲滅此朝食,一帆而金、復歸,再帆而黃龍掃哉!奈未盡其用而敵即來。冱(hù)寒之月,冰結舟膠。窘爾之所長,烏得不及於難。說者謂謀之不臧,不臧固不臧矣,然排山倒海之勢,以十八萬而臨數千之水卒,即臧可奈何?而爾等計無復之,憤然以死,略無芥蒂。視當年之棄曳倒奔者加一等也。人之罪,至死而免;人之品,至死而定。今將略爾罪而嘉乃忠。請命於天子,諒為之恤,所以不沒汝等者,良有在也。
吁嗟!巨浪茫茫,空山寂寂,皆汝等忠靈之所灑盪也。望故鄉以何日,即轉劫而無期,苒苒遊魂,何不相結為厲,殲仇泄憤?在生之志,藉死以伸,則雖死之日,猶生之年也。爾其勉之!不腆之奠,涕與俱之。尚饗!
上述祭文,聲淚俱下,感動天地,激憤人心。「苒苒遊魂,何不相結為厲,殲仇泄憤?在生之志,藉死以伸,則雖死之日,猶生之年也」。生死同愾,雖死猶生,殲滅仇敵,伸報積憤!
明朝與後金的寧遠之戰,明軍在主戰場——寧遠城獲勝,而在分戰場——覺華島失利,但總的說來勝利是主要的,所以明朝稱這場勝仗為「寧遠大捷」。
寧遠之戰,明朝之所以大捷,後金之所以大敗,其原因諸多方面而又錯綜複雜。
第三部分寧遠告捷(3)
由上,覺華島成為明遼軍與後金軍的必據必爭之地。覺華島激戰的爆發,是在天命汗努爾哈赤兵敗寧遠之後,而衍化成的一場殘酷的爭戰。
努爾哈赤一向剛毅自恃,屢戰屢勝,難以忍受寧遠兵折之恥,誓以洗雪寧遠兵敗之辱。他決心以攻泄忿,以焚消恨,以勝掩敗,以戮震威。
正月二十五日夜,後金一面派軍隊徹夜攻城,一面將主力轉移到城西南五里龍宮寺一帶紮營《滿洲實錄·武訥格敗覺華島兵》
。其目的:一則是龍宮寺距覺華島最近,便於登島;二則是龍宮寺囤儲糧料,佯裝劫糧。此計確實迷惑了明軍,高第塘報可以為證:「今奴賊見在西南上離城五里龍官(宮)寺一帶紮營,約有五萬餘騎。……訖近島海岸,冰俱鑿開,達賊不能過海。」
時值隆冬,海面冰封,從岸邊履冰,可直達島上。姚撫民等守軍,為加強防禦,沿島鑿開一道長達15里的冰濠,以阻擋後金騎兵的突入。然而,天氣嚴寒,冰濠鑿開,穿而複合。姚撫民等率領官兵,「日夜穿冰,兵皆墮指」。
二十六日,後金一面派少部分兵力繼續攻打寧遠城;一面命大部分騎兵突然進攻覺華島。後金軍由驍將武訥格率領蒙古騎兵及滿洲騎兵,約數萬人,由冰上馳攻覺華島。明軍鑿冰15里為濠,列陣以車楯衛之。辰時,武訥格統領的後金騎兵,分列12隊,武納格居中,撲向位於島「龍頭」上的囤糧城。島上明軍,「鑿冰寒苦,既無盔甲、兵械,又系水手,不能耐戰,且以寡不敵眾」;不料大雪紛飛,冰濠重新凍合。後金騎兵,履冰馳進,從靺鞨口登岸,攻入囤糧城北門,猛烈廝殺,衝進城中。後金騎兵馳突亂斫(zhuó),島上水兵陣腳遂亂。後金軍火焚城中囤積糧料,濃煙蔽島,火光沖天。旋即轉攻東山,萬騎馳沖;巳時,並攻西山,一路涌殺。後金軍的馳突攻殺,受到明守島官兵的拼死抵抗:「且島中諸將,金冠先死,而姚與賢等皆力戰而死。視前此奔潰逃竄之夫,尚有生氣。金冠之子,會武舉金士麒,以迎父喪出關。聞警赴島,遣其弟奉木主以西,而率義男三百餘人力戰,三百人無生者。其忠孝全矣!」
覺華島爭戰的結局是明軍覆沒而後金軍全勝。此戰,明軍損失慘重。經略高第塘報:覺華島「四營盡潰,都司王錫斧、季士登、吳國勛、姚與賢,艟總王朝臣、張士奇、吳惟進及前、左、後營艟百總俱已陣亡」。總督王之臣查報:「覺華兵將俱死以殉。糧料八萬二千餘及營房、民舍俱被焚。」同知程維楧報:「虜騎既至,逢人立碎,可憐七八千之將卒,七八千之商民,無一不顛越靡爛者。王鰲,新到之將,骨碎身分;金冠,既死之櫬,俱經剖割。囤積糧料,實已盡焚。」《清太祖高皇帝實錄》載:「我軍奪濠口入,擊之,遂敗其兵,盡斬之。又有二營兵,立島中山巔。我軍沖入,敗其兵,亦盡殲之。焚其船二千餘;並所積糧芻,高與屋等者千餘所。」總之,覺華島上明軍7000餘名和商民7000餘丁口都被後金軍殺戮;糧料8萬餘石和船2000餘艘都被後金軍焚燒;主島作為明朝關外的後勤基地也被後金軍摧毀。同時,後金軍也付出代價,明統計其死亡官兵為269名。袁崇煥作了《祭覺華島陣亡兵將文》,文曰:
慨自戰守乖方,屢失疆土。天子赫然震怒,調南北水陸舟師。謂爾乘船如馬,遂調之來,為進取也。據爾等間關遠至,豈不欲滅此朝食,一帆而金、復歸,再帆而黃龍掃哉!奈未盡其用而敵即來。冱(hù)寒之月,冰結舟膠。窘爾之所長,烏得不及於難。說者謂謀之不臧,不臧固不臧矣,然排山倒海之勢,以十八萬而臨數千之水卒,即臧可奈何?而爾等計無復之,憤然以死,略無芥蒂。視當年之棄曳倒奔者加一等也。人之罪,至死而免;人之品,至死而定。今將略爾罪而嘉乃忠。請命於天子,諒為之恤,所以不沒汝等者,良有在也。
吁嗟!巨浪茫茫,空山寂寂,皆汝等忠靈之所灑盪也。望故鄉以何日,即轉劫而無期,苒苒遊魂,何不相結為厲,殲仇泄憤?在生之志,藉死以伸,則雖死之日,猶生之年也。爾其勉之!不腆之奠,涕與俱之。尚饗!
上述祭文,聲淚俱下,感動天地,激憤人心。「苒苒遊魂,何不相結為厲,殲仇泄憤?在生之志,藉死以伸,則雖死之日,猶生之年也」。生死同愾,雖死猶生,殲滅仇敵,伸報積憤!
明朝與後金的寧遠之戰,明軍在主戰場——寧遠城獲勝,而在分戰場——覺華島失利,但總的說來勝利是主要的,所以明朝稱這場勝仗為「寧遠大捷」。
寧遠之戰,明朝之所以大捷,後金之所以大敗,其原因諸多方面而又錯綜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