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頁
二十五日。後金兵再傾力攻城。城上施放炮火,「炮過處,打死北騎無算」。後金兵懼怕利炮,畏葸(xǐ)不前,「其酋長持刀驅兵,僅至城下而返」。後金兵士一面搶走城下屍體,運到城西門外磚窯焚化;一面繼續攻城。但攻不能克,乃下令收兵。後金軍兩日攻城,共折游擊二員、備御二員、兵五百,攻具焚棄,喪失殆盡。努爾哈赤被迫停止攻城,退到西南側離城五里的龍宮寺紮營。
二十六日,後金兵繼續圍城,明兵不斷發射西洋大炮轟擊。努爾哈赤無計可施,便改變進攻策略,命武訥格率軍履冰渡海,進攻明軍儲存糧料基地——覺華島(見後文)。
袁崇煥剛擊退後金軍進攻,派景松和馬有功,將他們從城上系下,疾馳山海關,報告經略高第戰況。高第派人急馳奏報朝廷:「奴賊攻寧遠,炮斃一大頭目,用紅布包裹,眾賊抬去,放聲大哭。分兵一枝,攻覺華島,焚掠糧貨。」
寧遠之役,後金某重要人物為明炮彈擊傷。各書記載略異,現在徵引如下:
明天啟年間購自澳門、葡萄牙製造的紅夷大炮。
明薊遼經略高第奏報:「奴賊攻寧遠,炮斃一大頭目,用紅布包裹,眾賊抬去。」
張岱在《石匱書後集》中記載:「炮過處,打死北騎無算,並及黃龍幕,傷一裨王。北騎謂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屍,號哭奔去。」
第三部分寧遠告捷(2)
朝鮮李星齡在《春坡堂日月錄》中載述寧遠之役,現抄錄於後:「我國譯官韓瑗,隨使命入朝。適見崇煥,崇煥悅之,請借於使臣,帶入其鎮,瑗目見其戰。軍事節制,雖不可知,而軍中甚靜。崇煥與數三幕僚,相與閒談而已。及賊報至,崇煥轎到敵樓,又與瑗等論古談文,略無憂色。俄頃放一炮,聲動天地,瑗怕不能舉頭。崇煥笑曰:『賊至矣!』乃開窗,俯見賊兵,滿野而進,城中了無人聲。是夜,賊入外城,蓋崇煥預空外城,以為誘入之地矣。賊因併力〔攻〕城,又放大炮,城上一時舉火,明燭天地,矢石俱下。戰方酣,自城中每於堞間,推出木柜子,甚大且長,半在堞內,半出城外,中實伏甲士,立於柜上,俯下矢石。如是層〔屢〕次,自城上投枯草油物及棉花,堞堞無數。須臾,地炮大發,自城外遍內外,土石俱揚,火光中見胡人,俱人馬騰空,亂墮者無數,賊大挫而退。翌朝,見賊擁聚於大野一邊,狀若一葉。崇煥即送一使,備物謝曰:『老將橫行天下久矣,日見敗於小子,豈其數耶!』奴兒哈赤先已重傷,及是具禮物及名馬回謝,請借再戰之期,因懣恚(mènhuì)而斃雲。」
寧遠之役,就總體而言,就戰術而論,歷史的結論是:努爾哈赤兵敗寧遠。明朝與後金的寧遠之戰,以明朝的勝利和後金的失敗而結束。明朝由「寧遠被圍,舉國洶洶」,到聞報寧遠捷音,京師士庶,空巷相慶。寧遠大捷是明朝從撫順失陷以來的第一個大勝仗;是自「遼左鐵佛郎機子銃
發難,各城望風奔潰,八年來賊始一挫」的一個大勝仗;也是「遏十餘萬之強虜,振八九年之積頹」的一個大勝仗。明天啟帝旨稱:「此七八年來所絕無,深足為封疆吐氣!」因之,寧遠與寧遠大捷,對於明朝有著特殊的地位與意義:寧遠,為山海之藩籬,關京師之安危,系天下之存亡。與明相反,努爾哈赤原議師略寧遠城,奪取山海關,不料敗在袁崇煥手下。時袁崇煥43歲,初歷戰陣;努爾哈赤已68歲,久戎沙場。努爾哈赤在寧遠遭到用兵44年來最嚴重的慘敗。寧遠之戰明軍獲得大捷,兵部尚書王永光向皇帝盛讚袁崇煥的功績言:
遼左發難,各城望風奔潰,八年來賊始一挫,乃知中國有人矣!蓋緣道臣袁崇煥平日之恩威有以懾之維之也!不然,何寧遠獨無奪門之叛民、內應之奸細乎?本官智勇兼全,宜優其職級,一切關外事權,悉以委之。
寧遠之戰對於天命大汗、軍事統帥努爾哈赤而言,最大的痛苦莫過於指揮失敗。《清太祖武皇帝實錄》記載努爾哈赤寧遠之敗時說:
帝自二十五歲征伐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惟寧遠一城不下,遂大懷忿恨而回。
天命汗努爾哈赤雖在寧遠城下失敗,卻將騎兵進攻的打擊點,由寧遠城移向覺華島。覺華島成為寧遠之戰的分戰場。
覺華島具有重要的價值。
覺華島(今菊花島)遠眺
第一,位置衝要。覺華島懸於遼西海灣中,距岸18里,離寧遠30里,居東西海陸中逵,扼遼西水陸兩津。覺華島早在唐代,已為開發,港口著名,其北邊海港,稱為靺鞨口,已為島上要港,出入海島咽喉。明朝軍用糧料,儲之海島,覺華島成為明軍的一個囤積糧料的基地。孫承宗既經營寧遠城之築城與戍守,又經營覺華島之囤糧與舟師。
第二,囤積糧料。芝麻灣(止錨灣)、筆架山、覺華島為明軍遼西海上囤積糧料的重要基地。明廣寧失陷後,御守重在寧遠城,糧儲則重在覺華島。覺華島有一主島和三小島——今稱磨盤島、張山島、閻山島,共135平方公里,其中主島125平方公里。主島「呈兩頭寬,中間狹,不規則的葫蘆狀,孤懸海中」。這座囤糧城,依據踏勘,簡述如下:「覺華島明囤糧城,今存遺址,清晰可見。城呈矩形,南北長約500米,東西寬約250米,牆高約10米、底寬約6米。北牆設一門,通城外港口,是為糧料、器械運輸之通道;南牆設二門,與『龍脖』相通,便於島上往來;東、西牆無門,利於防守。城中有糧囤、料堆及守城官兵營房遺蹟,還有一條縱貫南北的排水溝。」
二十六日,後金兵繼續圍城,明兵不斷發射西洋大炮轟擊。努爾哈赤無計可施,便改變進攻策略,命武訥格率軍履冰渡海,進攻明軍儲存糧料基地——覺華島(見後文)。
袁崇煥剛擊退後金軍進攻,派景松和馬有功,將他們從城上系下,疾馳山海關,報告經略高第戰況。高第派人急馳奏報朝廷:「奴賊攻寧遠,炮斃一大頭目,用紅布包裹,眾賊抬去,放聲大哭。分兵一枝,攻覺華島,焚掠糧貨。」
寧遠之役,後金某重要人物為明炮彈擊傷。各書記載略異,現在徵引如下:
明天啟年間購自澳門、葡萄牙製造的紅夷大炮。
明薊遼經略高第奏報:「奴賊攻寧遠,炮斃一大頭目,用紅布包裹,眾賊抬去。」
張岱在《石匱書後集》中記載:「炮過處,打死北騎無算,並及黃龍幕,傷一裨王。北騎謂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屍,號哭奔去。」
第三部分寧遠告捷(2)
朝鮮李星齡在《春坡堂日月錄》中載述寧遠之役,現抄錄於後:「我國譯官韓瑗,隨使命入朝。適見崇煥,崇煥悅之,請借於使臣,帶入其鎮,瑗目見其戰。軍事節制,雖不可知,而軍中甚靜。崇煥與數三幕僚,相與閒談而已。及賊報至,崇煥轎到敵樓,又與瑗等論古談文,略無憂色。俄頃放一炮,聲動天地,瑗怕不能舉頭。崇煥笑曰:『賊至矣!』乃開窗,俯見賊兵,滿野而進,城中了無人聲。是夜,賊入外城,蓋崇煥預空外城,以為誘入之地矣。賊因併力〔攻〕城,又放大炮,城上一時舉火,明燭天地,矢石俱下。戰方酣,自城中每於堞間,推出木柜子,甚大且長,半在堞內,半出城外,中實伏甲士,立於柜上,俯下矢石。如是層〔屢〕次,自城上投枯草油物及棉花,堞堞無數。須臾,地炮大發,自城外遍內外,土石俱揚,火光中見胡人,俱人馬騰空,亂墮者無數,賊大挫而退。翌朝,見賊擁聚於大野一邊,狀若一葉。崇煥即送一使,備物謝曰:『老將橫行天下久矣,日見敗於小子,豈其數耶!』奴兒哈赤先已重傷,及是具禮物及名馬回謝,請借再戰之期,因懣恚(mènhuì)而斃雲。」
寧遠之役,就總體而言,就戰術而論,歷史的結論是:努爾哈赤兵敗寧遠。明朝與後金的寧遠之戰,以明朝的勝利和後金的失敗而結束。明朝由「寧遠被圍,舉國洶洶」,到聞報寧遠捷音,京師士庶,空巷相慶。寧遠大捷是明朝從撫順失陷以來的第一個大勝仗;是自「遼左鐵佛郎機子銃
發難,各城望風奔潰,八年來賊始一挫」的一個大勝仗;也是「遏十餘萬之強虜,振八九年之積頹」的一個大勝仗。明天啟帝旨稱:「此七八年來所絕無,深足為封疆吐氣!」因之,寧遠與寧遠大捷,對於明朝有著特殊的地位與意義:寧遠,為山海之藩籬,關京師之安危,系天下之存亡。與明相反,努爾哈赤原議師略寧遠城,奪取山海關,不料敗在袁崇煥手下。時袁崇煥43歲,初歷戰陣;努爾哈赤已68歲,久戎沙場。努爾哈赤在寧遠遭到用兵44年來最嚴重的慘敗。寧遠之戰明軍獲得大捷,兵部尚書王永光向皇帝盛讚袁崇煥的功績言:
遼左發難,各城望風奔潰,八年來賊始一挫,乃知中國有人矣!蓋緣道臣袁崇煥平日之恩威有以懾之維之也!不然,何寧遠獨無奪門之叛民、內應之奸細乎?本官智勇兼全,宜優其職級,一切關外事權,悉以委之。
寧遠之戰對於天命大汗、軍事統帥努爾哈赤而言,最大的痛苦莫過於指揮失敗。《清太祖武皇帝實錄》記載努爾哈赤寧遠之敗時說:
帝自二十五歲征伐以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惟寧遠一城不下,遂大懷忿恨而回。
天命汗努爾哈赤雖在寧遠城下失敗,卻將騎兵進攻的打擊點,由寧遠城移向覺華島。覺華島成為寧遠之戰的分戰場。
覺華島具有重要的價值。
覺華島(今菊花島)遠眺
第一,位置衝要。覺華島懸於遼西海灣中,距岸18里,離寧遠30里,居東西海陸中逵,扼遼西水陸兩津。覺華島早在唐代,已為開發,港口著名,其北邊海港,稱為靺鞨口,已為島上要港,出入海島咽喉。明朝軍用糧料,儲之海島,覺華島成為明軍的一個囤積糧料的基地。孫承宗既經營寧遠城之築城與戍守,又經營覺華島之囤糧與舟師。
第二,囤積糧料。芝麻灣(止錨灣)、筆架山、覺華島為明軍遼西海上囤積糧料的重要基地。明廣寧失陷後,御守重在寧遠城,糧儲則重在覺華島。覺華島有一主島和三小島——今稱磨盤島、張山島、閻山島,共135平方公里,其中主島125平方公里。主島「呈兩頭寬,中間狹,不規則的葫蘆狀,孤懸海中」。這座囤糧城,依據踏勘,簡述如下:「覺華島明囤糧城,今存遺址,清晰可見。城呈矩形,南北長約500米,東西寬約250米,牆高約10米、底寬約6米。北牆設一門,通城外港口,是為糧料、器械運輸之通道;南牆設二門,與『龍脖』相通,便於島上往來;東、西牆無門,利於防守。城中有糧囤、料堆及守城官兵營房遺蹟,還有一條縱貫南北的排水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