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頁
第三,修台護銃(chònɡ),布設大炮。袁崇煥在寧遠城上,實施「以台護銃,以銃護城,以城護民」的部署。他在寧遠城設置紅夷大炮(紅衣大炮)即西洋大炮。紅夷大炮為葡萄牙製造的早期加農炮,具有炮身長、管壁厚、射程遠、威力大的特點,是擊殺密集騎兵的強力火炮。先是從澳門先後購進紅夷大炮4門、又購進26門,共30門,其中留都城18門、炸毀1門、解往山海11門。敵兵逼臨,袁崇煥採用茅元儀、王喇嘛等建議,將西洋大炮11門入城,製作炮車,挽設城上,備足彈藥,訓練炮手。由在京營中受過葡萄牙人訓練的孫元化、彭簪古等官員,培訓炮手,加以使用。這11門西洋大炮架設在寧遠城上,成為袁崇煥憑城用炮退敵的最新式的強大武器。
寧遠城(今興城)東門
第四,堅壁清野,嚴防奸細。袁崇煥令盡焚城外房舍、積芻,轉移城廂商民入城,轉運糧料藏覺華島。又以同知程維楧率員稽查奸細,「縱街民搜奸細,片時而盡」;派諸生巡守街巷路口。在寧遠城中,沒有「叛夷」,也沒有奸細。先是,在遼東的諸城——撫順、清河、開原、鐵嶺、瀋陽、遼陽、廣寧,都是由於「內應外合」才失陷的。而「寧遠獨無奪門之叛民,內應之奸細」。
第五,兵民聯防,送食運彈。袁崇煥令通判金啟倧按城四隅,編派民夫,供給守城將士飲食。又派衛官裴國珍帶領城內商民,運矢石,送彈藥。在寧遠城的防衛過程中,袁崇煥能軍民一體,相互合作,同命運,共生死,整個寧遠軍民同心同力,共同守衛寧遠城、抗禦後金進犯。
第六,整肅軍紀,以靜待動。袁崇煥嚴明軍紀,派官員巡視全城,命對官兵亂自行動和城上兵下城者即殺。官兵上下,一心守城,「以必一之法,則心無不一,此則崇煥勵將士死守之法。其所以完城者,亦在此」。他又從後金細作處,獲取諜報。一切準備就緒之後,偃旗息鼓,以靜待敵。
第七,重金賞勇,鼓勵士氣。他一向重視對官兵的獎賞,特別在戰況緊急之時,命取庫銀11100餘兩,放在城上。袁崇煥宣布:官兵有能中敵與不避艱險者,即時賞銀一錠,獎勵勇敢退敵者。
第八,防止逃兵,預先布置。他下令前屯守將趙率教、山海關守將楊麒,凡是寧遠有兵將逃向前屯、山海關,抓住斬首,以肅軍紀。當時,山海關由遼東經略高第鎮守,山海關總兵楊麒也是不歸他管。他的職權本來只能管到寧遠和前屯。軍情緊急,他就越權。
袁崇煥在緊張而有序地防禦寧遠,天命汗則在驅騎急馳而整肅地奔向寧遠——一場大戰迫在眉睫。
第三部分寧遠告捷(1)
努爾哈赤統率八旗軍西渡遼河之後,長驅直前,指向四虛無援的孤城寧遠。
正月二十二日,袁崇煥守城部署剛剛就緒。他與幾個幕僚至鼓樓,同朝鮮使臣翻譯韓瑗等談古論今,鎮靜如常。他先令兵民「偃旗息鼓待之,城中若無人」,靜待後金兵近城池。
二十三日,八旗軍穿過寧遠城東五里處的首山與螺峰山(窟窿山)之間隘口,兵薄寧遠城郊。努爾哈赤命離城五里,橫截山海大路,安營布陣,並在城北扎設統帥大營。努爾哈赤在發起攻城之前,釋放被虜漢人回寧遠城,傳汗旨,勸投降;但遭到袁崇煥的嚴辭拒絕。《清太祖武皇帝實錄》記載:
放捉獲漢人,入寧遠往告:「吾以二十萬兵攻此城,破之必矣!爾眾官若降,即封以高爵。」寧遠道袁崇煥答曰:「汗何故遽加兵耶?寧、錦二城,乃汗所棄之地,吾恢復之,義當死守,豈有降理!乃謂來兵二十萬,虛也,吾已知十三萬,豈其以爾為寡乎!」
袁崇煥斷然拒絕努爾哈赤誘降之後,命家人羅立等向城北後金軍大營,施放西洋大炮,「遂一炮殲虜數百」。後金軍不敢留此駐營,將大營移到城西。努爾哈赤見袁崇煥既拒不投明軍鐵頭盔
降,又發炮轟擊大營,命準備戰具,次日再攻城。
二十四日。後金兵推楯車,運鉤梯,步騎蜂擁進攻,萬矢齊射城上。在城堞上,箭鏃如雨注,懸牌似蝟皮。明軍憑堅城護衛,既不怕城下騎兵猛衝,又能夠躲避箭矢射擊。後金集中兵力,攻打城西南角。左輔領兵堅守,祖大壽率軍應援。明軍用矢石、鐵銃和西洋大炮下擊。後金兵死傷累累,又移攻南城。後金軍在城門角兩台間火力薄弱處鑿城。守城軍「則門角兩台,攢對橫擊」。明軍以城護炮,以炮衛城。都司僉書彭簪古指揮東、北二面大炮,羅立指揮西、南二面大炮,「從城上擊,周而不停,每炮所中,糜爛可數里」。後金兵頂著炮火,用楯車撞城;冒著嚴寒,用大斧鑿城。明軍發矢鏃,擲礌石,飛火球,投藥罐;後金兵前仆明軍作戰時使用的石雷後繼,冒死不退,前鋒挖鑿凍土城,鑿開高二丈余的大洞三四處,寧遠城受到嚴重威脅。袁崇煥在嚴重危急關頭,身先士卒,不幸負傷,「自裂戰袍,裹左傷處,戰益力;將卒愧,厲奮爭先,相翼蔽城」。在城危之時,袁崇煥命官兵用蘆花、棉被裝裹火藥,號「萬人敵」;又以「縛柴燒油,並攙火藥,用鐵繩系下燒之」;並選50名健丁縋下,用棉花火藥等物燒殺挖城牆的後金兵勇士——「火星所及,無不糜爛」。據明方塘報記載:「賊遂鑿城高二丈余者三四處,於是火毬(qiú)、火把爭亂發下,更以鐵索垂火燒之,牌始焚,穴城之人始斃,賊稍卻。而金通判手放大炮,竟以此殞。城下賊屍堆積。」這一天,後金軍攻城,自清晨至深夜,屍積城下,幾乎陷城。
寧遠城(今興城)東門
第四,堅壁清野,嚴防奸細。袁崇煥令盡焚城外房舍、積芻,轉移城廂商民入城,轉運糧料藏覺華島。又以同知程維楧率員稽查奸細,「縱街民搜奸細,片時而盡」;派諸生巡守街巷路口。在寧遠城中,沒有「叛夷」,也沒有奸細。先是,在遼東的諸城——撫順、清河、開原、鐵嶺、瀋陽、遼陽、廣寧,都是由於「內應外合」才失陷的。而「寧遠獨無奪門之叛民,內應之奸細」。
第五,兵民聯防,送食運彈。袁崇煥令通判金啟倧按城四隅,編派民夫,供給守城將士飲食。又派衛官裴國珍帶領城內商民,運矢石,送彈藥。在寧遠城的防衛過程中,袁崇煥能軍民一體,相互合作,同命運,共生死,整個寧遠軍民同心同力,共同守衛寧遠城、抗禦後金進犯。
第六,整肅軍紀,以靜待動。袁崇煥嚴明軍紀,派官員巡視全城,命對官兵亂自行動和城上兵下城者即殺。官兵上下,一心守城,「以必一之法,則心無不一,此則崇煥勵將士死守之法。其所以完城者,亦在此」。他又從後金細作處,獲取諜報。一切準備就緒之後,偃旗息鼓,以靜待敵。
第七,重金賞勇,鼓勵士氣。他一向重視對官兵的獎賞,特別在戰況緊急之時,命取庫銀11100餘兩,放在城上。袁崇煥宣布:官兵有能中敵與不避艱險者,即時賞銀一錠,獎勵勇敢退敵者。
第八,防止逃兵,預先布置。他下令前屯守將趙率教、山海關守將楊麒,凡是寧遠有兵將逃向前屯、山海關,抓住斬首,以肅軍紀。當時,山海關由遼東經略高第鎮守,山海關總兵楊麒也是不歸他管。他的職權本來只能管到寧遠和前屯。軍情緊急,他就越權。
袁崇煥在緊張而有序地防禦寧遠,天命汗則在驅騎急馳而整肅地奔向寧遠——一場大戰迫在眉睫。
第三部分寧遠告捷(1)
努爾哈赤統率八旗軍西渡遼河之後,長驅直前,指向四虛無援的孤城寧遠。
正月二十二日,袁崇煥守城部署剛剛就緒。他與幾個幕僚至鼓樓,同朝鮮使臣翻譯韓瑗等談古論今,鎮靜如常。他先令兵民「偃旗息鼓待之,城中若無人」,靜待後金兵近城池。
二十三日,八旗軍穿過寧遠城東五里處的首山與螺峰山(窟窿山)之間隘口,兵薄寧遠城郊。努爾哈赤命離城五里,橫截山海大路,安營布陣,並在城北扎設統帥大營。努爾哈赤在發起攻城之前,釋放被虜漢人回寧遠城,傳汗旨,勸投降;但遭到袁崇煥的嚴辭拒絕。《清太祖武皇帝實錄》記載:
放捉獲漢人,入寧遠往告:「吾以二十萬兵攻此城,破之必矣!爾眾官若降,即封以高爵。」寧遠道袁崇煥答曰:「汗何故遽加兵耶?寧、錦二城,乃汗所棄之地,吾恢復之,義當死守,豈有降理!乃謂來兵二十萬,虛也,吾已知十三萬,豈其以爾為寡乎!」
袁崇煥斷然拒絕努爾哈赤誘降之後,命家人羅立等向城北後金軍大營,施放西洋大炮,「遂一炮殲虜數百」。後金軍不敢留此駐營,將大營移到城西。努爾哈赤見袁崇煥既拒不投明軍鐵頭盔
降,又發炮轟擊大營,命準備戰具,次日再攻城。
二十四日。後金兵推楯車,運鉤梯,步騎蜂擁進攻,萬矢齊射城上。在城堞上,箭鏃如雨注,懸牌似蝟皮。明軍憑堅城護衛,既不怕城下騎兵猛衝,又能夠躲避箭矢射擊。後金集中兵力,攻打城西南角。左輔領兵堅守,祖大壽率軍應援。明軍用矢石、鐵銃和西洋大炮下擊。後金兵死傷累累,又移攻南城。後金軍在城門角兩台間火力薄弱處鑿城。守城軍「則門角兩台,攢對橫擊」。明軍以城護炮,以炮衛城。都司僉書彭簪古指揮東、北二面大炮,羅立指揮西、南二面大炮,「從城上擊,周而不停,每炮所中,糜爛可數里」。後金兵頂著炮火,用楯車撞城;冒著嚴寒,用大斧鑿城。明軍發矢鏃,擲礌石,飛火球,投藥罐;後金兵前仆明軍作戰時使用的石雷後繼,冒死不退,前鋒挖鑿凍土城,鑿開高二丈余的大洞三四處,寧遠城受到嚴重威脅。袁崇煥在嚴重危急關頭,身先士卒,不幸負傷,「自裂戰袍,裹左傷處,戰益力;將卒愧,厲奮爭先,相翼蔽城」。在城危之時,袁崇煥命官兵用蘆花、棉被裝裹火藥,號「萬人敵」;又以「縛柴燒油,並攙火藥,用鐵繩系下燒之」;並選50名健丁縋下,用棉花火藥等物燒殺挖城牆的後金兵勇士——「火星所及,無不糜爛」。據明方塘報記載:「賊遂鑿城高二丈余者三四處,於是火毬(qiú)、火把爭亂發下,更以鐵索垂火燒之,牌始焚,穴城之人始斃,賊稍卻。而金通判手放大炮,竟以此殞。城下賊屍堆積。」這一天,後金軍攻城,自清晨至深夜,屍積城下,幾乎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