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
第二部分寧遠大捷(2)
袁崇煥在揭言中堅信:錦州、右屯、大凌河「三城屹立,死守不移,且守且前,恢復可必」。就是說堅決防守,邊守邊進,已失土地,必定恢復。
經略高第憑藉御「賜尚方劍、坐蟒、玉帶」的勢焰,又有閹黨作後台,不但執意要撤錦州、右屯、大凌河三城,而且傳檄撤寧(遠)前(屯)路防備。寧前道袁崇煥決心身臥寧遠,保衛孤城,他斬釘截鐵地表示:
寧前道當與寧、前為存亡!如撤寧、前兵,寧前道必不入,獨臥孤城,以當虜耳!
袁崇煥只是一個「寧前道」的小官,朝中沒有後台,居然敢於違抗兵部尚書、薊遼經略高第的旨意,實屬大膽,難能可貴!
高第無可奈何,只撤錦州、右屯、大凌河及松山、杏山、塔山守具,盡驅屯兵、屯民入關,拋棄糧谷10餘萬石。這次不戰而退,鬧得軍心不振,民怨沸騰,背鄉離井,死亡塞路,哭聲震野。
寧前道袁崇煥既得不到兵部尚書、薊遼經略高第的支持,又失去其座師大學士韓爌和師長大學士孫承宗的奧援,在關外城堡撤防、兵民入關的極為不利情勢下,率領一萬餘名官兵孤守寧遠,以抵禦後金軍的進犯。
天命汗努爾哈赤在占領廣寧後的四年間,做了一件大事,就是遷都瀋陽。天啟五年即天命十年(1625年),努爾哈赤將都城由遼陽遷到瀋陽。後金都城的西移,表明努爾哈赤要進一步鞏固在遼瀋地區的統治,進而對明朝做出更大的舉動。但是,天命汗雖派兵攻奪旅順,並未大舉進攻明朝。這固然因天命汗忙於清人繪《盛京宮闕圖》
鞏固其對遼瀋地區的治理——整頓內部,移民運糧,訓練軍隊,發展生產,施行社會改革,鎮壓漢民反抗。同時,更由於孫承宗、袁崇煥等防務工作井然有序,無懈可擊,沒有太大把握,不敢輕舉妄動。因此,努爾哈赤蟄伏不動,等待時機。善於待機而動的努爾哈赤,曾值熊廷弼下台之機,奪占沈、遼;這次又得到孫承宗罷去、高第撤軍向關內、寧遠孤守的哨報,決定兵鋒直指寧遠城。正處於事業頂峰的天命汗努爾哈赤,向一位疆場新手、文弱書生、孤城無援、年輕氣盛的寧前道袁崇煥,要發動一場傾國之師的軍事進攻。
後金軍要大舉渡河的軍情被明軍探得。天啟六年即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初六日,經略高第奏報:「奴賊希覬右屯糧食,約於正月十五前後渡河。」果然,後金大軍渡遼河,向西撲來。此後,初十日,努爾哈赤從十方堡出邊,前至廣寧附近地方打圍。十二日,回到瀋陽。努爾哈赤當即分付各牛錄並降將,每官預備牛車30輛、爬犁30張,每人要靰鞡3雙,還要各炒米3斗。就是要官兵預備牛車、爬犁、鞋子、乾糧等。他做好準備,便率師出征。
正月十四日,天命汗努爾哈赤親率諸王大臣,統領6萬大軍,號稱20萬,往攻寧遠。十七日,西渡遼河。八旗軍布滿遼西平原,清官書稱其前後絡繹,首尾莫測,旌旗如潮,劍戟似林。八旗勁旅,雄偉壯觀,軍容強盛,撲向寧遠。
後金兵渡遼河,警報馳傳明朝,舉國洶洶,人心惶惶。兵部尚書王永光「集廷臣議戰守,無善策」。明經略高第和總兵楊麒,聞警喪膽,計無所出,龜縮山海關,擁兵不救。道臣劉詔等要統兵2000出關應援,高第令已發出的兵馬撤回;李卑援兵蜷縮在《滿洲實錄·太祖率兵攻寧遠》圖
中後所,李平胡的援兵不滿700人,又退到中前所。所以在寧遠緊急關頭,「關門援兵,並無一至」。袁崇煥既後無援軍,又前臨強敵:八旗軍連陷右屯、大凌河、錦州、小凌河、松山、杏山、塔山、連山等八座城堡。原駐守軍都早已撤到關內,後金兵如入無人之境,未遇抵抗,直奔寧遠。
袁崇煥駐守孤城寧遠,城中士卒不滿2萬人。但城中兵民,「死中求生,必生無死」,誓與城共存亡。他面臨緊急態勢,上奏疏,表決心:「本道身在前沖,奮其智力,自料可以當奴。」他採納諸將的議請,做了如下守城準備:
第一,制定兵略,憑城固守。寧遠戰前,彼己態勢,強弱懸殊。袁崇煥前臨強敵,後無援兵,西翼蒙古不力,東翼朝鮮無助,關外遼西,寧遠孤城,只有揚長避短,憑堅城以固守。他嘗言:「守為正著,戰為奇著,款為旁著。以實不以虛,以漸不以驟。」他汲取撫(順)、清(河)、開(原)、鐵(嶺)、沈(陽)、遼(陽)、西(平)、廣(寧)失守的慘痛教訓,不出城外野戰,決意憑城堅守,拚死固守。敵誘不出城,敵激不出戰。袁崇煥守衛寧遠的要略是:孤守、死守、固守。
第二部分寧遠大捷(3)
第二,激勵士氣,畫地分守。袁崇煥偕總兵滿桂,副將左輔、朱梅,參將祖大壽,守備何可綱綱,《明史·何可綱傳》、《明史·莊烈帝紀》、《明史·丘禾嘉傳》、《明史·劉光祚傳》、《明史·馬世龍傳》均作「綱」;《明史·袁崇煥傳》作「剛」。,通判金啟倧等,集將士誓死守御寧遠。他「刺血為書,激以忠義,為之下拜,將士咸請效死」。又部署官兵,分城防守,畫定責任:總兵滿桂守東面,副將左輔守西面,參將祖大壽守南面,副總兵朱梅守北面;滿桂提督全城,分將畫守,相互援應。袁崇煥則坐鎮於城中鼓樓,統率全局,督軍固守。
袁崇煥在揭言中堅信:錦州、右屯、大凌河「三城屹立,死守不移,且守且前,恢復可必」。就是說堅決防守,邊守邊進,已失土地,必定恢復。
經略高第憑藉御「賜尚方劍、坐蟒、玉帶」的勢焰,又有閹黨作後台,不但執意要撤錦州、右屯、大凌河三城,而且傳檄撤寧(遠)前(屯)路防備。寧前道袁崇煥決心身臥寧遠,保衛孤城,他斬釘截鐵地表示:
寧前道當與寧、前為存亡!如撤寧、前兵,寧前道必不入,獨臥孤城,以當虜耳!
袁崇煥只是一個「寧前道」的小官,朝中沒有後台,居然敢於違抗兵部尚書、薊遼經略高第的旨意,實屬大膽,難能可貴!
高第無可奈何,只撤錦州、右屯、大凌河及松山、杏山、塔山守具,盡驅屯兵、屯民入關,拋棄糧谷10餘萬石。這次不戰而退,鬧得軍心不振,民怨沸騰,背鄉離井,死亡塞路,哭聲震野。
寧前道袁崇煥既得不到兵部尚書、薊遼經略高第的支持,又失去其座師大學士韓爌和師長大學士孫承宗的奧援,在關外城堡撤防、兵民入關的極為不利情勢下,率領一萬餘名官兵孤守寧遠,以抵禦後金軍的進犯。
天命汗努爾哈赤在占領廣寧後的四年間,做了一件大事,就是遷都瀋陽。天啟五年即天命十年(1625年),努爾哈赤將都城由遼陽遷到瀋陽。後金都城的西移,表明努爾哈赤要進一步鞏固在遼瀋地區的統治,進而對明朝做出更大的舉動。但是,天命汗雖派兵攻奪旅順,並未大舉進攻明朝。這固然因天命汗忙於清人繪《盛京宮闕圖》
鞏固其對遼瀋地區的治理——整頓內部,移民運糧,訓練軍隊,發展生產,施行社會改革,鎮壓漢民反抗。同時,更由於孫承宗、袁崇煥等防務工作井然有序,無懈可擊,沒有太大把握,不敢輕舉妄動。因此,努爾哈赤蟄伏不動,等待時機。善於待機而動的努爾哈赤,曾值熊廷弼下台之機,奪占沈、遼;這次又得到孫承宗罷去、高第撤軍向關內、寧遠孤守的哨報,決定兵鋒直指寧遠城。正處於事業頂峰的天命汗努爾哈赤,向一位疆場新手、文弱書生、孤城無援、年輕氣盛的寧前道袁崇煥,要發動一場傾國之師的軍事進攻。
後金軍要大舉渡河的軍情被明軍探得。天啟六年即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初六日,經略高第奏報:「奴賊希覬右屯糧食,約於正月十五前後渡河。」果然,後金大軍渡遼河,向西撲來。此後,初十日,努爾哈赤從十方堡出邊,前至廣寧附近地方打圍。十二日,回到瀋陽。努爾哈赤當即分付各牛錄並降將,每官預備牛車30輛、爬犁30張,每人要靰鞡3雙,還要各炒米3斗。就是要官兵預備牛車、爬犁、鞋子、乾糧等。他做好準備,便率師出征。
正月十四日,天命汗努爾哈赤親率諸王大臣,統領6萬大軍,號稱20萬,往攻寧遠。十七日,西渡遼河。八旗軍布滿遼西平原,清官書稱其前後絡繹,首尾莫測,旌旗如潮,劍戟似林。八旗勁旅,雄偉壯觀,軍容強盛,撲向寧遠。
後金兵渡遼河,警報馳傳明朝,舉國洶洶,人心惶惶。兵部尚書王永光「集廷臣議戰守,無善策」。明經略高第和總兵楊麒,聞警喪膽,計無所出,龜縮山海關,擁兵不救。道臣劉詔等要統兵2000出關應援,高第令已發出的兵馬撤回;李卑援兵蜷縮在《滿洲實錄·太祖率兵攻寧遠》圖
中後所,李平胡的援兵不滿700人,又退到中前所。所以在寧遠緊急關頭,「關門援兵,並無一至」。袁崇煥既後無援軍,又前臨強敵:八旗軍連陷右屯、大凌河、錦州、小凌河、松山、杏山、塔山、連山等八座城堡。原駐守軍都早已撤到關內,後金兵如入無人之境,未遇抵抗,直奔寧遠。
袁崇煥駐守孤城寧遠,城中士卒不滿2萬人。但城中兵民,「死中求生,必生無死」,誓與城共存亡。他面臨緊急態勢,上奏疏,表決心:「本道身在前沖,奮其智力,自料可以當奴。」他採納諸將的議請,做了如下守城準備:
第一,制定兵略,憑城固守。寧遠戰前,彼己態勢,強弱懸殊。袁崇煥前臨強敵,後無援兵,西翼蒙古不力,東翼朝鮮無助,關外遼西,寧遠孤城,只有揚長避短,憑堅城以固守。他嘗言:「守為正著,戰為奇著,款為旁著。以實不以虛,以漸不以驟。」他汲取撫(順)、清(河)、開(原)、鐵(嶺)、沈(陽)、遼(陽)、西(平)、廣(寧)失守的慘痛教訓,不出城外野戰,決意憑城堅守,拚死固守。敵誘不出城,敵激不出戰。袁崇煥守衛寧遠的要略是:孤守、死守、固守。
第二部分寧遠大捷(3)
第二,激勵士氣,畫地分守。袁崇煥偕總兵滿桂,副將左輔、朱梅,參將祖大壽,守備何可綱綱,《明史·何可綱傳》、《明史·莊烈帝紀》、《明史·丘禾嘉傳》、《明史·劉光祚傳》、《明史·馬世龍傳》均作「綱」;《明史·袁崇煥傳》作「剛」。,通判金啟倧等,集將士誓死守御寧遠。他「刺血為書,激以忠義,為之下拜,將士咸請效死」。又部署官兵,分城防守,畫定責任:總兵滿桂守東面,副將左輔守西面,參將祖大壽守南面,副總兵朱梅守北面;滿桂提督全城,分將畫守,相互援應。袁崇煥則坐鎮於城中鼓樓,統率全局,督軍固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