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孫承宗返回之後,天啟五年即天命十年(1625年)五月,高第為兵部尚書,閹黨控制樞部。七月,魏忠賢誣殺楊漣、左光斗等於獄。時東林「累累相接,駢首就誅」。正值魏忠賢要藉機削奪孫承宗兵權時,八月發生馬世龍柳河之敗。

  馬世龍,寧夏人,由世職舉武會試,歷游擊、副總兵。世龍貌偉,承宗奇其人,薦充總兵官。承宗出鎮,又薦世龍為山海總兵。世龍感恩承宗知遇,頗為效力,與承宗定計出守關外諸城。天啟四年即天命九年(1624年),馬世龍偕巡撫喻安性及袁崇煥東巡廣寧,又與袁崇煥、王世欽航海抵蓋州海濱,相度形勢,揚帆而還。其時,孫承宗統士馬10餘萬,用將校數百人。馬世龍自信勢強,遣師輕襲,兵敗柳河:總兵馬世龍遣前鋒副將魯之甲、參將李承先,率小股軍隊,從娘娘宮渡口過河,夜襲後金耀州(今遼寧省營口縣岳州村),敗於柳河,魯、李戰歿,死士400人,丟馬670匹,棄甲600餘副。言官交章劾奏,抨劾馬世龍,並及孫承宗,參劾章疏,達數十道。聖旨嚴厲切責,令其戴罪圖功。承宗氣急,連上二疏,進行自辯,並請罷官。魏忠賢擬由閹黨高第代孫承宗。高第性情懦弱,不敢接受,「叩頭乞免」,忠賢不聽。十月,孫承宗以患病為由上疏告假獲准而去。孫離職前,袁崇煥深感「邊事不可為」,見承宗時,痛哭流涕。明以兵部尚書高第代孫承宗為遼東經略。孫承宗罷去,閹黨分子兵部尚書高第代為經略,遼東形勢,急劇逆轉。

  明廷不信賢臣、廉臣、名臣、能臣孫承宗,而信任佞臣、懦臣、庸臣、昏臣高第,這就給天命汗努爾哈赤進攻寧遠提供了機會。天命汗努爾哈赤探知明朝經略易人,便準備親率大軍,西渡遼河,進攻寧遠。

  第二部分寧遠大捷(1)

  當時形勢:後金軍大兵壓境,明軍主力部隊撤入山海關內。袁崇煥前有勁敵,後無援軍,獨守寧遠孤城。

  大事件:寧遠之戰。

  主要人物:袁崇煥;努爾哈赤。

  結局:努爾哈赤兵敗撤軍。

  影響:使明朝軍民重新樹立了戰勝後金軍的信心。

  袁崇煥:

  主要事跡:指揮寧遠之戰。

  主要活動區域:寧遠。

  遺蹟、文物:寧遠城。

  寧遠大捷明朝失去遼河以東土地之後,後金與明朝繼續在遼西進行軍事爭局:第一局是廣寧之戰,第二局是寧遠之戰,第三局是寧錦之戰,第四局是大凌河之戰,第五局是松錦之戰,第六局是山海關之戰。其中山海關之戰發生於順治朝,主要是同李自成爭戰。寧遠之戰是明朝自有遼事以來,明軍對後金軍的第一個大勝仗,明人稱之為「寧遠大捷」。但是,寧遠戰前,形勢對袁崇煥極為不利。袁崇煥是在後金兵鋒強盛、寧遠孤城無援的態勢下,取得「寧遠大捷」的。

  7獨臥孤城

  袁崇煥修建寧遠城完工不久,後金髮動對寧遠的進攻。袁崇煥頂住遼東經略高第的巨大壓力,獨守孤城寧遠,進行保衛血戰。

  興城鼓樓(北側)高第以兵部尚書經略薊鎮、遼東,駐山海關。高第,字登之,灤州人,萬曆十七年(1589年)中進士,天啟三年(1623年)任兵部侍郎,四年致仕。他宦業不顯,素不知兵,膽怯無能,以諂附閹黨得受封疆重任。高第曾力扼孫承宗守關外以捍關內、先固守以圖恢復的積極防禦方略。他到達山海關之後,借柳河兵敗為由,下檄山海總兵馬世龍,令棄關外城堡,盡撤關外戍兵。經略高第的守關方略是:樞輔撫鎮,「各率重兵駐關,共圖防守之策」。就是棄守關外疆土,退保山海關。高第採取的是不謀進取、只圖守關的消極防禦策略。

  先是,孫承宗和袁崇煥等督率軍民,在關外辛勤經營四年,繕城修堡,造炮製械,設營練兵,拓地開屯,勞績顯著,大見成效。據《明史·孫承宗傳》記載:

  承宗在關四年,前後修復大城九、堡四十五,練兵十一萬,立車營十二、水營五、火營二、前鋒後勁營八,造甲冑、器械、弓矢、炮石、渠答、鹵楯之具合數百萬,拓地四百里,開屯五千頃,歲入十五萬(石)。

  《全遼志》之「廣寧前屯衛境圖」孫承宗雖身為大學士、天啟帝師、遼東經略,且功績顯著,但因為得罪魏忠賢,微有疏失,而遭到閹黨排擠,便借病辭職回鄉。他的遼東經略職務,由高第替代。然而,高第同孫承宗相左,色厲內荏,畏敵如虎,折辱將士,撤防棄地。他命盡撤錦州、右屯、大凌河、寧前諸城守軍,將器械、槍炮、彈藥、糧料移到關內,放棄關外土地400里。錦州、右屯、大凌河三城,為遼東明軍的前鋒要塞,如倉皇撤防,使已興工修築的城堡棄毀,布置戍守的兵卒撤退,安頓墾耕的遼民重遷,收復200里的封疆丟失。

  一些官員對高第的盲目撤退不滿,紛紛上書抗爭。管錦右糧屯通判金啟倧呈照:「錦、右、大凌三城,皆前鋒要地。倘收兵退,既安之民庶復罹(lí)播遷,已得之封疆再淪沒,關內外堪幾次退守耶?」袁崇煥力爭:兵不可撤,城不可棄,民不可移,田不可荒。他引據金啟倧的《呈照》,向遼東經略高第具揭道:

  兵法有進無退,錦、右一帶,既安設兵將,藏卸糧料,部署廳官,安有不守而撤之?萬萬無是理。脫一動移,示敵以弱,非但東奴,即西虜亦輕中國。前柳河之失,皆緣若輩貪功,自為送死。乃因此而撤城堡、動居民,錦、右搖動,寧、前震驚,關門失障,非本道之所敢任者矣。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