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
孫承宗、袁崇煥等為構築關寧防線,採取諸多措施:一是修築城堡,二是駐紮軍隊,三是召回遼人,四是墾荒屯田,五是貿易貨物,六是撫綏蒙古。中前所兵民已近5000人,前屯軍民有6萬餘人,中後所兵民不下萬餘人。寧遠兵民達5萬餘。總計已恢復五城十三堡,墾田5000餘頃,兵民已達10餘萬。寧遠經過袁崇煥親率軍民經營,由原先「城中郭外,一望丘墟」,極度荒涼凋敝;變為「商旅輻輳,流移駢集,遠近望為樂土」。寧遠成為明朝抵禦後金南犯的關外重鎮。明朝調集秦、晉、川、湖、齊、梁、燕、趙等軍兵駐紮山海關,到天啟五年即天命十年(1625年),已達官兵117086人,馬59500匹。關外形勢,頓為改觀。關寧防線,初步建成。後金天命汗努爾哈赤與崇德帝皇太極,始終沒能打破關寧防線。就是這道關寧防線,不僅保衛山海關免受攻擊,而且在此後20年間,基本上穩定了遼西走廊的局勢。袁崇煥在孫承宗支持下,為建立關寧防線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在「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的戰略思想下,天啟四年即天命九年(1624年)九月,孫承宗派總兵馬世龍「偕巡撫喻安性及袁崇煥東巡廣寧」,水陸馬步軍12000人,歷十三山,經右屯,又由水路抵三岔河,以都司楊朝文探蓋州。袁崇煥等東巡三州、兩河,相度形勢,察訪虛實,訓練士卒,增長膽氣,實為熊廷弼雪夜巡邊後的又一壯舉。袁崇煥《偕諸將游海島》詩曰:
戰守逶迤不自由,偏因勝地重深愁。
榮華我已知莊夢,忠憤人將謂杞憂。
邊釁久開終是定,室戈方操幾時休。
片雲孤月應腸斷,椿樹凋零又一秋。
第二部分營築寧遠(2)
金庸先生認為:《偕諸將游海島》一詩,不說率諸將而說偕諸將,不說巡海島而說游海島,頗有儒將的雅量高致。詩中抒發袁崇煥的見識:邊事的紛爭總能平定,但朝廷中的鬥爭不知幾時能休。
孫承宗督師以來,為建關寧防線,定軍制,建營壘,備火器,治軍儲,繕甲仗,築炮台,買馬匹,采木石,練騎卒,汰逃將,「層層布置,節節安排,邊亭有相望之旌旗,島嶼有相連之舸艦,分合俱備,水陸兼施」。由是,遼東形勢,為之一變。不久,袁崇煥晉升為兵備副使,又被吏部列為預儲(後備)巡撫。
《孫文正公年譜》記載關寧前後變化云:「往還絕塞,道旁多敵騎足跡。士卒皆恐,宿寨兒山,藉草而臥。風雨飢餓,與從行士共之。凡戰守之具,自關門漸移前屯,自前屯漸移寧遠。袁崇煥領三參將,經營寧遠。而公令馬世龍等三大將,更番練兵於二百里內外。簡閱寧前以西,可屯之田五千餘頃,官屯其米。身督將吏分買牛、種,治耕具。諸部將輪防邊堡,以護屯。遼人出關者又十餘萬。車牛屬途,輪蹄相續,城堡輻輳,如承平時。行采青之法,不復仰給於關東,省度支巨萬。因煤以鑄錢,因海以煮鹽,因舟以貿易貨物,而軍需廣矣。」
天啟五年即天命十年(1625年)夏,孫承宗與袁崇煥計議,遣將分據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凌河各城,修繕城郭,派軍駐守。自寧遠向前,推進200里,寧遠則成為「內地」。寧遠至山海關200里,寧遠至錦州又200里,共為400里,形成了以寧遠為中心的寧錦防禦體系。《三朝野紀》記載:「自承宗出鎮,關門息警,中朝宴然,不復以邊事為慮矣。」正當孫承宗與袁崇煥組建寧(遠)錦(州)防線、進圖恢復大計之際,朝中政局,發生變化,閹黨勢力,甚為猖獗。
明朝高層內部的黨爭,直接牽繫著遼東的軍事形勢。魏忠賢自竊奪權柄之後,貶斥東林,控制閣部,提督東廠,廣布特務,恣意拷掠,刀鋸忠良,禍及封疆,敗壞遼事。客、魏擅權,內結宮闈以圖自固,外納朝臣而施淫威。天啟帝則成了他們的傀儡。他們恐妃嬪申白其罪孽,矯旨賜泰昌帝選侍趙氏自盡,幽禁並譖(zèn)殺懷有身孕的天啟帝裕妃張氏,設計墮皇后張氏胎,又殺馮嬪、禁成妃,以及謀害宮嬪馮貴人等,將天啟帝妃嬪女侍盡為控制,以擅權柄,殘害東林。他們為使「內外大權,一歸忠賢」,安插率先附己的顧秉謙和魏廣微等入閣,又將東林黨的閣臣、六部尚書和卿貳以及科、道次第罷黜。天啟四年即天命九年(1624年)六月,正當孫承宗、袁崇煥營築寧遠、日復遼土的時候,副都御史楊漣劾魏忠賢罪疏奏上。閹黨凶焰更囂,中官聚圍首輔葉向高府第。後逐吏部尚書趙南星等。東林黨首輔葉向高、次輔韓爌(kuànɡ或huànɡ)等先後罷去,閹黨顧秉謙、魏廣微柄政。魏忠賢奪取了朝廷內外大權。
魏忠賢專權後,因孫承宗功高權重,德劭資深,聲譽滿朝野,欲使其附己,令劉應坤等申明意圖,囑送金銀。孫承宗剛直不阿,拒之不納。魏忠賢見孫承宗不附己,對他加以銜恨。孫承宗嫉惡如仇,楊漣疏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孫承宗詩讚其「大心楊副憲,抗志萬言書」。御史李應昇奏疏彈劾閹豎,魏忠賢恚其與孫承宗同黨。十一月,魏忠賢盡逐左副都御史楊漣、吏部尚書趙南星、左都御史高攀龍、左僉都御史左光斗等。孫承宗正西巡薊、昌,欲抗疏閹黨,請以「賀聖壽」入朝,面奏機宜,疏論魏忠賢罪端。魏廣微得報,奔告魏忠賢:「承宗擁兵數萬,將清君側,兵部侍郎李邦華為內主,公立齏(雞)粉矣!」魏忠賢惶懼,到熹宗前,繞御床哭。天啟帝為之心動,命內閣擬旨。次輔顧秉謙奮筆書曰:「無旨離信地,非祖宗法,違者不宥(yòu)!」午夜,開大明門,召兵部尚書入,命以三道飛騎,阻止孫承宗入覲。又矯旨命守九門宦官:「承宗若至齊化門,反接以入!」孫承宗抵通州後,聞命而返。孫承宗在《高陽集》中記載請入覲不果時寫道:「要人慾並殺予,曰楊、左輩將以謀清君側。」
在「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的戰略思想下,天啟四年即天命九年(1624年)九月,孫承宗派總兵馬世龍「偕巡撫喻安性及袁崇煥東巡廣寧」,水陸馬步軍12000人,歷十三山,經右屯,又由水路抵三岔河,以都司楊朝文探蓋州。袁崇煥等東巡三州、兩河,相度形勢,察訪虛實,訓練士卒,增長膽氣,實為熊廷弼雪夜巡邊後的又一壯舉。袁崇煥《偕諸將游海島》詩曰:
戰守逶迤不自由,偏因勝地重深愁。
榮華我已知莊夢,忠憤人將謂杞憂。
邊釁久開終是定,室戈方操幾時休。
片雲孤月應腸斷,椿樹凋零又一秋。
第二部分營築寧遠(2)
金庸先生認為:《偕諸將游海島》一詩,不說率諸將而說偕諸將,不說巡海島而說游海島,頗有儒將的雅量高致。詩中抒發袁崇煥的見識:邊事的紛爭總能平定,但朝廷中的鬥爭不知幾時能休。
孫承宗督師以來,為建關寧防線,定軍制,建營壘,備火器,治軍儲,繕甲仗,築炮台,買馬匹,采木石,練騎卒,汰逃將,「層層布置,節節安排,邊亭有相望之旌旗,島嶼有相連之舸艦,分合俱備,水陸兼施」。由是,遼東形勢,為之一變。不久,袁崇煥晉升為兵備副使,又被吏部列為預儲(後備)巡撫。
《孫文正公年譜》記載關寧前後變化云:「往還絕塞,道旁多敵騎足跡。士卒皆恐,宿寨兒山,藉草而臥。風雨飢餓,與從行士共之。凡戰守之具,自關門漸移前屯,自前屯漸移寧遠。袁崇煥領三參將,經營寧遠。而公令馬世龍等三大將,更番練兵於二百里內外。簡閱寧前以西,可屯之田五千餘頃,官屯其米。身督將吏分買牛、種,治耕具。諸部將輪防邊堡,以護屯。遼人出關者又十餘萬。車牛屬途,輪蹄相續,城堡輻輳,如承平時。行采青之法,不復仰給於關東,省度支巨萬。因煤以鑄錢,因海以煮鹽,因舟以貿易貨物,而軍需廣矣。」
天啟五年即天命十年(1625年)夏,孫承宗與袁崇煥計議,遣將分據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凌河各城,修繕城郭,派軍駐守。自寧遠向前,推進200里,寧遠則成為「內地」。寧遠至山海關200里,寧遠至錦州又200里,共為400里,形成了以寧遠為中心的寧錦防禦體系。《三朝野紀》記載:「自承宗出鎮,關門息警,中朝宴然,不復以邊事為慮矣。」正當孫承宗與袁崇煥組建寧(遠)錦(州)防線、進圖恢復大計之際,朝中政局,發生變化,閹黨勢力,甚為猖獗。
明朝高層內部的黨爭,直接牽繫著遼東的軍事形勢。魏忠賢自竊奪權柄之後,貶斥東林,控制閣部,提督東廠,廣布特務,恣意拷掠,刀鋸忠良,禍及封疆,敗壞遼事。客、魏擅權,內結宮闈以圖自固,外納朝臣而施淫威。天啟帝則成了他們的傀儡。他們恐妃嬪申白其罪孽,矯旨賜泰昌帝選侍趙氏自盡,幽禁並譖(zèn)殺懷有身孕的天啟帝裕妃張氏,設計墮皇后張氏胎,又殺馮嬪、禁成妃,以及謀害宮嬪馮貴人等,將天啟帝妃嬪女侍盡為控制,以擅權柄,殘害東林。他們為使「內外大權,一歸忠賢」,安插率先附己的顧秉謙和魏廣微等入閣,又將東林黨的閣臣、六部尚書和卿貳以及科、道次第罷黜。天啟四年即天命九年(1624年)六月,正當孫承宗、袁崇煥營築寧遠、日復遼土的時候,副都御史楊漣劾魏忠賢罪疏奏上。閹黨凶焰更囂,中官聚圍首輔葉向高府第。後逐吏部尚書趙南星等。東林黨首輔葉向高、次輔韓爌(kuànɡ或huànɡ)等先後罷去,閹黨顧秉謙、魏廣微柄政。魏忠賢奪取了朝廷內外大權。
魏忠賢專權後,因孫承宗功高權重,德劭資深,聲譽滿朝野,欲使其附己,令劉應坤等申明意圖,囑送金銀。孫承宗剛直不阿,拒之不納。魏忠賢見孫承宗不附己,對他加以銜恨。孫承宗嫉惡如仇,楊漣疏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孫承宗詩讚其「大心楊副憲,抗志萬言書」。御史李應昇奏疏彈劾閹豎,魏忠賢恚其與孫承宗同黨。十一月,魏忠賢盡逐左副都御史楊漣、吏部尚書趙南星、左都御史高攀龍、左僉都御史左光斗等。孫承宗正西巡薊、昌,欲抗疏閹黨,請以「賀聖壽」入朝,面奏機宜,疏論魏忠賢罪端。魏廣微得報,奔告魏忠賢:「承宗擁兵數萬,將清君側,兵部侍郎李邦華為內主,公立齏(雞)粉矣!」魏忠賢惶懼,到熹宗前,繞御床哭。天啟帝為之心動,命內閣擬旨。次輔顧秉謙奮筆書曰:「無旨離信地,非祖宗法,違者不宥(yòu)!」午夜,開大明門,召兵部尚書入,命以三道飛騎,阻止孫承宗入覲。又矯旨命守九門宦官:「承宗若至齊化門,反接以入!」孫承宗抵通州後,聞命而返。孫承宗在《高陽集》中記載請入覲不果時寫道:「要人慾並殺予,曰楊、左輩將以謀清君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