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孫承宗回京後,上奏疏。他主張重築寧遠城與守衛覺華島,使寧遠城與覺華島,互為犄角,彼此應援。即便沒有戰事,也可以收復200里疆土。孫承宗認為:不破庸人之論,遼事終不可為!幾天後,他趁給天啟帝侍講的機會,面奏王在晉不足任。他並奏王在晉「筆舌更自迅利,然沉雄博大之未能」。天啟帝命免去王在晉遼東經略,改任南京兵部尚書。八里舖修築重城之議,隨王在晉去職而作罷。同年八月,王在晉既去職,孫承宗自請督師,獲允。天啟帝賜孫承宗尚方劍;孫啟行時,閣臣送出崇文門外。孫承宗抵關,重用袁崇煥,整飭遼西邊務。

  王在晉在山海關任職半年,毫無作為,兵未合營,將未束伍,議牆議城,化為泡影。王在晉一走,山海關外防務,落在孫承宗及其部下袁崇煥等的肩上。孫承宗與袁崇煥主守山海關外的兵略,建成一道堅固的關(山海關)寧(遠)錦(州)防線,成為後金騎兵不可逾越的障礙。

  孫承宗、袁崇煥守寧護關、築城固御、相機進取、徐圖恢復的大計,得到朝廷的旨准。天啟三年即天命八年(1623年)九月,袁崇煥在孫承宗的督導與支持下,同滿桂開始營築寧遠城。這是袁崇煥領軍守城的開始。

  第二部分營築寧遠(1)

  天啟二年(1622年)八月,孫承宗以原官督山海關及薊、遼、天津、登、萊諸處軍務。經他推薦,閻鳴泰被任命為遼東巡撫。九月初二日,孫承宗到山海關正式「視事」,調整指揮系統,命將任職:以總兵官江應詔定兵制、監軍袁崇煥修營房、總兵官李秉誠練火器、廣寧道萬有孚主采木、司務孫元化築炮台、游擊祖大壽駐覺華島並負責糧餉與器械。孫承宗一到任,就把防務部署得井然有序。時遼東巡撫閻鳴泰主張守關內,與承宗意見相左。朝廷以張鳳翼代閻鳴泰為遼東巡撫。孫承宗堅持守關外,於天啟三年即天命八年(1623年)九月初八日,出山海關東巡,達於寧遠以東。他奏報導:「若失遼左,必不能守榆關;失覺華、寧遠,必不能守遼左。」孫承宗的戰略意圖是,山海關外以寧遠為重點,將沿線原有各城都恢復起來,派駐軍隊,層層設防。因而把山海關至寧遠200里之間,鎮堡收為內鎮,建成關寧防線。對於山海關的防禦,具有戰略意義的是,孫承宗與袁崇煥布置了一條把山海關—寧遠聯結成一體的關寧防線。

  《全遼志》之「寧遠衛境圖」

  天啟三年即天命八年(1623年)春,袁崇煥受孫承宗命,往撫蒙古喀喇沁部。先是,明失廣寧後,寧遠以西五城七十二堡盡為喀喇沁諸部占據。明軍前哨不出關外八里舖。袁崇煥親撫喀喇沁諸部,收復自八里舖至寧遠200里;又拊循軍民,整治邊備,成績卓著。秋,孫承宗從袁崇煥議,排除巡撫張鳳翼、僉事萬有孚等力阻,決計戍守寧遠。

  寧遠位於山海關外200里,居遼西走廊中部,在錦州與山海關之間,扼遼西走廊咽喉之地,三面環山,東臨大海。它「內拱岩關,南臨大海,居表里之間,屹為形勝」。寧遠城背山面海,居山海要衝,扼邊關鎖鑰。城外山海之間有一條通道,北達瀋陽,南通榆關。寧遠城迤東有首山,以其形似「人首」而得名。首山與螺峰山(窟窿山)相對,兩山之間僅有百米寬的通道。海中有覺華島(今菊花島),可設舟師,囤貯糧秣。

  明初寧遠屬廣寧前屯、中屯二衛地。宣德三年(1428年),置寧遠衛;五年(1430年),始修衛城。內城周長六里八步,高二丈五尺;池深一丈、寬二丈,周長七里八步。呈方形,有四門——東為春和、南為迎輝、西為永寧、北為威遠。外城周長經測遺址為4319米。其城門四前屯衛中前所瓮城舊影

  ——東為安遠、南為永清、西為迎恩、北為大定。景泰中指揮韓斌重修。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副使陳絳再修。時額定城內駐軍1250餘名。在明朝前期,遼西軍政重點為廣寧;明朝後期失陷瀋陽、遼陽、廣寧,寧遠處於關寧防線的先鋒。後金攻破廣寧後,山海關成為明朝阻擋後金進軍的關門,寧遠的戰略地位尤為凸顯。但此期明朝戰略家們沒有認識到寧遠的重要戰略地位。隨著明朝與後金的形勢變化,其重要地位才開始為具有遠見卓識的戰略家們所認識。袁崇煥首先發現寧遠的戰略價值,展現出其卓越的軍事謀略。

  孫承宗採納袁崇煥議守御寧遠,命游擊祖大壽興工營築,袁崇煥與滿桂駐守。但祖大壽臆度朝廷不能遠守,便草率從事,工程頗為疏薄,僅築十分之一。袁崇煥手訂規制,親自督責,軍民合力,營築寧遠。《明史·袁崇煥傳》記載:

  崇煥乃定規制:高三丈二尺,雉高六尺,址廣三丈,上二丈四尺。大壽與參將高見、賀謙分督之。明年迄工,遂為關外重鎮。桂,良將,而崇煥勤職,誓與城存亡;又善撫,將士樂為盡力。由是商旅輻輳,流移駢集,遠近望為樂土。

  寧遠城於天啟四年即天命九年(1624年)完工,成為關外一座重鎮。明朝關寧防線的後勁為山海關,前鋒則為寧遠城。孫承宗支持袁崇煥營築寧遠城,並部署防禦兵力,標誌著關寧防線的初建。後在構建關寧防線過程中,袁崇煥雷靂風行,紀律嚴肅,發現一名校官虛報兵寧遠(今遼寧興城)古城牆登城馬道

  額,吞沒糧餉,脾氣發作,越權將其殺了。孫承宗大怒,袁崇煥叩頭謝罪。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