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其二,興修重城。王在晉疏請在山海關城外八里,即地名八里舖的地方,新修築一座重城,就是在山海關外距城八里之處再修建一座城,用以護衛山海關城。他在《題關門形勢疏》中道:「畫地築牆,建台結寨,造營房,設公館,分兵列燧,守望相助。」這項巨大工程,估算用銀93萬兩。他並提出興築八里舖重城,可以「鍾箎(chǐ)不驚,宸居永奠」,就是廟社安寧,江山永固,因此遼事「最急莫尚於此」!天啟帝諭准,先發帑金20萬兩。
第二部分奏告首輔(2)
其時,山海關完全暴露在後金軍事進攻面前。所以,山海關之門,系天下安危。明朝抵禦後金,保衛京師,其當務之最急,在於守山海關。王在晉上任之後,對於遼東形勢,估計過於悲觀。他認為:第一,已經失去的土地,不能夠再恢復。第二,關城以外土地,不必加以防衛。第三,要保衛京師,必先保山海關。然而,如何防守山海關?在明朝官員中發生了一場大的爭論——有兩種意見:一種是消極防禦,就是在山海關外八里處的八里舖築城,增設重關,駐軍4萬,緊縮保守,以關守關;另一種是積極防禦,就是在山海關外200里處的寧遠,重築堅城,駐兵固守,向外開拓,以進守關。
王在晉的山海關外八里舖築重城之議,是一個只圖苟安、無所作為的消極防禦方略。他築重城的主張,遭到寧前兵備僉事袁崇煥、主事沈棨(qǐ)、贊畫孫元化等人的反對,王在晉不聽。袁崇煥同王在晉相反,力主積極防禦,堅守關外,屏障關內,營築寧遠,以圖大舉。他雖深受王在晉倚重,被題為寧前兵備僉事;但他以關外八里築重城為非策,極力陳諫。因人微言輕,而不被採納。袁崇煥想方沒法,先後兩次直接將意見報告給首輔即宰相葉向高。葉向高看到袁崇煥的報告後,不能肯定哪種意見正確。大學士管兵部事孫承宗自請行邊,親赴山海關實地考察,然後再定大計。葉向高很贊成,天啟帝也大喜,特加孫承宗太子太保,賜蟒玉、銀幣,以示隆禮。六月十五日,孫承宗受命後,前往山海關巡視。
孫承宗像
孫承宗(1563~1638年),字稚繩,高陽(今河北省高陽縣)人,相貌奇偉,聲音洪亮,喜歡談兵,曉暢邊事。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甲辰科殿試,孫承宗得中第一甲第二名榜眼。天啟皇帝即位後,充任日講官(皇帝老師)。明失陷廣寧後,孫承宗為東閣大學士、兵部尚書。時孫承宗受命往山海關巡視。六月二十六日,孫承宗由兵部主事鹿善繼等陪同,抵山海關。孫承宗巡察邊關形勢,並就關城防禦問題,同遼東經略王在晉進行了辯論。《明史·孫承宗傳》記載這場辯論如下:
孫承宗問:新城建成後,是調舊城4萬軍隊駐守嗎?
王在晉答:不,要另設新兵。
孫承宗問:舊城外為新城,舊城外的品坑地雷為敵人設,還是為自己設?新城如守不住,4萬新兵怎麼辦?
王在晉答:將在山上建三個寨,以待潰卒!
孫承宗問:兵未潰而築寨以待之,不是教他們潰敗嗎?
孫承宗說:「今不為恢復計,畫關而守,將盡撤藩籬,日鬨(hónɡ)堂奧,畿東其有寧宇乎!」
王在晉雖然無言以對,卻堅持修築重城的主張。孫承宗出示袁崇煥給朝廷的奏疏,王在晉「始喪失色」。孫承宗對他「推心告語,凡七晝夜」。王在晉堅持己見,終不悔悟。
孫承宗督師遼東撰寫的《車陣扣答合編》
孫承宗召集將吏討論防守山海關的策略。監軍閻鳴泰主守覺華島(今遼寧省興城市菊花島鄉),僉事袁崇煥主守寧遠衛(今遼寧省興城市)。王在晉都反對。舊監司邢慎言、張應吾等因兵敗而逃遁在山海關,都隨聲附和王在晉的意見。孫承宗以事關重大,意見分歧,沒有立即做出決斷,便帶著袁崇煥等人,策騎出關,察看形勢。王在晉哭求孫承宗不要冒險出關,怕出意外。孫承宗重任在身,還是堅持前往關外巡視。時山海關至寧遠之間的五座重要城堡——中前所、前屯衛、中後所、中右所和寧遠衛,滿目淒涼,腥膻撲人。
孫承宗在《又啟葉首揆》書中言:「門生苦令撫官,初移之中前為四十里,再移之前屯為七十里,又再移至中後為百里,又再移之寧遠為二百里。」後孫承宗巡視關外形勢,略謂:失遼左,必不能守榆關;失覺華、寧遠,必不能守遼左。其疏陳守關大略言:
蓋前屯備而關城安,寧遠備而前屯益安。倘不以此計,而以一步不出關為守關,遂以安插遼人為強迎,遂以經營寧遠為冒險。夫無遼土何以護遼城,舍遼人誰與守遼土,無寧前何所置遼人,不修築何以有寧前?而修築之事不一勞,何以貽永逸而維萬世之安!
第二部分奏告首輔(3)
孫承宗等到中前所,滿目所見,一片淒涼,城內僅存兩間破屋,井臼依然,潸然淚下。他登上城樓,向東北眺望,遙見寧遠形勢,「天設重關,以護神京」;又見寧遠東南,而「覺華孤峙海中,與寧遠如左右腋,可厄敵之用」。他看中寧遠是山海關的天然「重關」,認為寧遠與覺華「必不可不守」。他支持袁崇煥築守寧遠的意見,希望王在晉能贊成袁崇煥的建議,但王在晉「終不應」,就是不同意。孫承宗知王在晉意不可奪,只能回京,別圖良策。
第二部分奏告首輔(2)
其時,山海關完全暴露在後金軍事進攻面前。所以,山海關之門,系天下安危。明朝抵禦後金,保衛京師,其當務之最急,在於守山海關。王在晉上任之後,對於遼東形勢,估計過於悲觀。他認為:第一,已經失去的土地,不能夠再恢復。第二,關城以外土地,不必加以防衛。第三,要保衛京師,必先保山海關。然而,如何防守山海關?在明朝官員中發生了一場大的爭論——有兩種意見:一種是消極防禦,就是在山海關外八里處的八里舖築城,增設重關,駐軍4萬,緊縮保守,以關守關;另一種是積極防禦,就是在山海關外200里處的寧遠,重築堅城,駐兵固守,向外開拓,以進守關。
王在晉的山海關外八里舖築重城之議,是一個只圖苟安、無所作為的消極防禦方略。他築重城的主張,遭到寧前兵備僉事袁崇煥、主事沈棨(qǐ)、贊畫孫元化等人的反對,王在晉不聽。袁崇煥同王在晉相反,力主積極防禦,堅守關外,屏障關內,營築寧遠,以圖大舉。他雖深受王在晉倚重,被題為寧前兵備僉事;但他以關外八里築重城為非策,極力陳諫。因人微言輕,而不被採納。袁崇煥想方沒法,先後兩次直接將意見報告給首輔即宰相葉向高。葉向高看到袁崇煥的報告後,不能肯定哪種意見正確。大學士管兵部事孫承宗自請行邊,親赴山海關實地考察,然後再定大計。葉向高很贊成,天啟帝也大喜,特加孫承宗太子太保,賜蟒玉、銀幣,以示隆禮。六月十五日,孫承宗受命後,前往山海關巡視。
孫承宗像
孫承宗(1563~1638年),字稚繩,高陽(今河北省高陽縣)人,相貌奇偉,聲音洪亮,喜歡談兵,曉暢邊事。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甲辰科殿試,孫承宗得中第一甲第二名榜眼。天啟皇帝即位後,充任日講官(皇帝老師)。明失陷廣寧後,孫承宗為東閣大學士、兵部尚書。時孫承宗受命往山海關巡視。六月二十六日,孫承宗由兵部主事鹿善繼等陪同,抵山海關。孫承宗巡察邊關形勢,並就關城防禦問題,同遼東經略王在晉進行了辯論。《明史·孫承宗傳》記載這場辯論如下:
孫承宗問:新城建成後,是調舊城4萬軍隊駐守嗎?
王在晉答:不,要另設新兵。
孫承宗問:舊城外為新城,舊城外的品坑地雷為敵人設,還是為自己設?新城如守不住,4萬新兵怎麼辦?
王在晉答:將在山上建三個寨,以待潰卒!
孫承宗問:兵未潰而築寨以待之,不是教他們潰敗嗎?
孫承宗說:「今不為恢復計,畫關而守,將盡撤藩籬,日鬨(hónɡ)堂奧,畿東其有寧宇乎!」
王在晉雖然無言以對,卻堅持修築重城的主張。孫承宗出示袁崇煥給朝廷的奏疏,王在晉「始喪失色」。孫承宗對他「推心告語,凡七晝夜」。王在晉堅持己見,終不悔悟。
孫承宗督師遼東撰寫的《車陣扣答合編》
孫承宗召集將吏討論防守山海關的策略。監軍閻鳴泰主守覺華島(今遼寧省興城市菊花島鄉),僉事袁崇煥主守寧遠衛(今遼寧省興城市)。王在晉都反對。舊監司邢慎言、張應吾等因兵敗而逃遁在山海關,都隨聲附和王在晉的意見。孫承宗以事關重大,意見分歧,沒有立即做出決斷,便帶著袁崇煥等人,策騎出關,察看形勢。王在晉哭求孫承宗不要冒險出關,怕出意外。孫承宗重任在身,還是堅持前往關外巡視。時山海關至寧遠之間的五座重要城堡——中前所、前屯衛、中後所、中右所和寧遠衛,滿目淒涼,腥膻撲人。
孫承宗在《又啟葉首揆》書中言:「門生苦令撫官,初移之中前為四十里,再移之前屯為七十里,又再移至中後為百里,又再移之寧遠為二百里。」後孫承宗巡視關外形勢,略謂:失遼左,必不能守榆關;失覺華、寧遠,必不能守遼左。其疏陳守關大略言:
蓋前屯備而關城安,寧遠備而前屯益安。倘不以此計,而以一步不出關為守關,遂以安插遼人為強迎,遂以經營寧遠為冒險。夫無遼土何以護遼城,舍遼人誰與守遼土,無寧前何所置遼人,不修築何以有寧前?而修築之事不一勞,何以貽永逸而維萬世之安!
第二部分奏告首輔(3)
孫承宗等到中前所,滿目所見,一片淒涼,城內僅存兩間破屋,井臼依然,潸然淚下。他登上城樓,向東北眺望,遙見寧遠形勢,「天設重關,以護神京」;又見寧遠東南,而「覺華孤峙海中,與寧遠如左右腋,可厄敵之用」。他看中寧遠是山海關的天然「重關」,認為寧遠與覺華「必不可不守」。他支持袁崇煥築守寧遠的意見,希望王在晉能贊成袁崇煥的建議,但王在晉「終不應」,就是不同意。孫承宗知王在晉意不可奪,只能回京,別圖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