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袁崇煥進士出身,他性格特點是「敢走險路,敢犯上司,敢違聖顏」。袁崇煥對上司遼東經略王在晉,雖薄其無遠略,卻人微言輕,爭辯不得,便將自己的意見奏告首輔葉向高。袁崇煥越級呈報犯了官場大忌,這既表現了他的勇敢,又反映了他的蠻勁。葉不明情況,不能決斷。由天啟帝的老師、大學士孫承宗出關巡邊,了解邊情,決策方略。王在晉主張盡棄山海關外城池、台堡、土地、軍民,退守山海關的消極防禦兵略,遭到了巡邊大學士孫承宗的批評。王在晉雖經孫承宗「推心告語,凡七晝夜」的規勸,仍固執己見,冥頑不化。孫承宗只好上奏朝廷,免王在晉遼東經略的職務,奏經旨准,自任督師。孫承宗上任後,採納袁崇煥等人的建議,奏報關外防守方略——修寧遠衛城,建山海關—寧遠—錦州防線。孫承宗、袁崇煥等在遼西建立山海關至錦州的關寧錦軍事防線,阻遏後金軍渡河西進,衛守關門,以固京師。

  袁崇煥到山海關外,同經略王在晉發生軍事防禦方略的意見分歧。這件事情,不僅顯示袁崇煥超人的膽略,而且影響袁崇煥人生的榮辱。事情由袁崇煥向首輔葉向高奏告經略王在晉開始。

  第二部分奏告首輔(1)

  明朝在遼河以東連失瀋陽、遼陽後,在遼河以西又連失廣寧、義州。廣寧、義州兵潰報至明廷,風鶴一驚,舉朝魂震;京師戒嚴,官民惶懼。天啟帝驚慌失措,抓住首輔葉向高「衣袂而泣」。京師的官宦們:借差出京,望眼欲穿,「苟出春明一步,即為放生之場」。在這裡「春明」是指京城。就是說,只要邁出京城一步,即是逃生活命之地。不顧困難,只求偷生。會試的舉子們:「上公車者,但得馬首回南,勝似春風得意;點闈中者,一聞燕台選驥,不覺泣對牛衣。」在這裡,「公車」是指赴京科試者,「點闈」是指金榜題名者,「牛衣」是「編草使暖,以被牛體」即窮困的意思。就是說,赴京應試舉子,但願調轉馬頭南回鄉里,比金榜題名更春風得意;僥倖考中進士,一旦被選在京師里作官,還不如披草衣過窮日子。上述記載,可以看出:明朝局勢,極為嚴重。

  天啟帝任命王在晉為兵部尚書、遼東經略,駐鎮山海關。王在晉還未離京,就上奏章,聲稱:「奴之煽惑,攻無堅城,戰無勁敵」,山海之防,亦艱難矣!他還認為山海關之兵、民、地都不可恃:「恃兵力,而兵力不可恃;恃人心,而人心不可恃;恃地險,又不可恃。」他在另一份奏疏中,力貶山海關的戰略價值,說:「山海一關,不過防軍民之出入,稽商旅之往來,左為山,而右為海,所以名山海,究竟則猶郡邑之城郭也。彼遼、沈、開、鐵、廣寧,皆東方之重鎮,且望風瓦解,豈一關所能獨御哉!」王在晉錯誤地估計山海關的戰略地位與重要作用,就必然產生撫賞蒙古與再築重城的主張。

  天啟二年即天命七年(1622年)三月十八日,王在晉將起程赴山海關,天啟帝特賜蟒玉、衣帶和尚方劍,勉勵他建樹功勳。

  後金軍又進犯河西,占領廣寧。明遼東經略王在晉對自失陷撫順三年以來的遼東形勢,是如何分析的呢?他說:

  東事一壞於清、撫,再壞於開、鐵,三壞於遼、沈,四壞於廣寧。初壞為危局,再壞為敗局,三壞為殘局,至於四壞——則棄全遼而無局,退縮山海,再無可退。

  就是說明軍失陷廣寧,丟掉全遼,退縮山海,無局可守。那麼,王在晉到山海關蒞任後如何部署遼西的防守呢?

  王在晉到達山海關後不久,便提出「拒奴撫虜、堵隘守關」的防守兵略。這個防守兵略,要在兩點:

  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書影

  其一是「撫虜」,就是由朝廷以金銀籠絡、羈縻漠南蒙古諸部。他認為「今日東事,惟撫賞西虜為第一緊要著數」。他說:待撫賞事完成,督臣可以還政,樞臣可以還朝。其實,王化貞沿用此策,「撫虜」蒙古,守衛廣寧,結果失敗。王在晉不從前車之覆汲取教訓,仍堅持「撫虜」。

  其二是「堵隘」,就是在山海關外再修一座重關。薊遼總督王象乾告訴王在晉:利用蒙古,襲取廣寧,即使「得廣寧,不能守也,獲罪滋大。不如重關設險,衛山海,以衛京師」。於是,遼東經略王在晉就以「撫虜、堵隘」作為守御山海關的疏報方略。

  山海關城上的明代鐵炮

  五月,遼東經略王在晉提出山海關門守御方略。他認為關門形勢是:山海關南為海,虜如舍騎乘舟,乘風破浪,瞬息可達;北為角山,設有逶迤邊牆,峰巒高於牆垣,如敵人據高扼險,成憑高搏擊之勢,山海關便不能守;中為關城,歡喜嶺緊抱關門,嶺高於城,斗城如鍋底,由上擊下,則無守地。王在晉既無遠略、又無膽識,既無兵略、又無智慧。他主張在山海關外,再築邊城、興修重城。

  其一,再築邊城。從芝麻灣(止錨灣)或八里舖起,再築一邊牆,約長30餘里,北繞山,南至海,把關外一片石、角山及歡喜嶺等包羅在內。使之關外有關,牆外有牆,以4萬人守衛,成為關門捍蔽。用人夫數萬,花紋銀百萬。疏上,諭旨:「封疆事重,還悉心籌畫,以計萬全。」王在晉的《三朝遼事實錄》對「聖旨」的記載,卻為「著該部議行」。以上兩者,頗有出入。事實上王在晉的這條奏疏,既未諭准,也未實施。王在晉見「再築邊城」之議不能實現,又提出「興築重城」之議。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