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頁
袁崇煥就是在明朝關外局勢空前嚴重的態勢下,單騎出關,巡視形勢。於此,《明史·袁崇煥傳》寫道:
天啟二年正月,朝覲在都。御史侯恂請破格用之,遂擢兵部職方主事。無何,廣寧師潰,廷議扼山海關,崇煥即單騎出閱關內外。部中失袁主事,訝之,家人亦莫知所往。已,還朝,具言關上形勢。曰:「予我軍馬錢穀,我一人足守此!」廷臣益稱其才,遂超擢僉事,監關外軍,發帑金二十萬,俾招募。
第二部分察視邊防(3)
在失陷廣寧的第四天,御史侯恂慧眼識人,不泥成規,題請破格擢用袁崇煥,具疏奏言:
見在朝覲邵武縣知縣袁崇煥,英風偉略,不妨破格留用。
明天啟帝採納侯恂等的建議,授袁崇煥為兵部職方司主事,旋升為山東按察司僉事、山海監軍。
職方司主事,是兵部的一個官稱。明朝官制,兵部下設武選、職方、車駕、武庫四個司。職方司有郎中一人、員外郎一人、主事二人。
時廣寧已失,廷臣惶懼,崇煥請一人守關的豪言壯語,對收拾珍寶準備南逃的朝臣,是一劑安神良藥。但也表明了袁崇煥的任事任性,很有膽識和幾分狂氣。張岱在《石匱書後集》中說:「時廣寧失守,王化貞與熊廷弼逃歸,畫山海關為守。京師各官,言及遼事,皆縮朒不敢任。崇煥獨攘臂請行。」同僚們讚嘆他的勇敢與膽略。
袁崇煥單騎出閱山海關內外的時間,一說是在他朝覲時等待職務變動期間,另一說是他在任兵部職方司主事之後。不管是前者或是後者,其共同之點是都確認袁崇煥到山海關一帶察看關內外形勢。袁崇煥同當時文武官員懼怕出關、畏敵如虎相反,敢於冒險、敢挑重擔,的確膽略過人。袁崇煥任職後,上《擢僉事監軍奏方略疏》。他在奏疏中一掃文臣武將中普遍存在的悲觀、恐懼情緒,力請練兵選將,整械造船,固守山海,遠圖恢復。他疏言:「不但鞏固山海,即已失之封疆,行將復之。」袁崇煥赴任前,往見革職聽勘在京的熊廷弼。「廷弼問:『操何策以往?』曰:『主守而後戰。』廷弼躍然喜。」袁、熊二人為圖先守後戰,恢復遼東方略,誠懇交談,商酌竟日。袁崇煥辭別熊廷弼,策騎馳往山海關,會同經略,商度戰守。不久,袁崇煥出關就職。
時京師文武各官,皆心情畏縮,不敢出關,擔任遼職,但袁崇煥看望熊廷弼,請教兵略,勇敢出任。後他在《邊中送別》詩中抒發出京赴遼的雄心與抱負:
五載離家別路悠,送君寒浸寶刀頭。
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問去留。
杖策只因圖雪恥,橫戈原不為封侯。
故園親侶如相問,愧我邊塵尚未收。
袁崇煥赴任後,先駐山海關,不久移駐中前所。當時山海關外廣大地域,為漠南蒙古哈剌慎等部占據,袁崇煥便駐守關內。朝廷採納薊遼總督王象乾的奏議,對邊外蒙古部落實行「撫賞」政策,就是頒發賞銀,爭取他們同明朝結盟,共同抵禦後金。一些蒙古部落首領接受了「撫賞」,遼東經略王在晉令袁崇煥移到山海關外中前所(今遼寧省綏中縣前所鎮)。王在晉又令袁崇煥往前屯(今遼寧綏中前屯),安置遼民流亡、失業者。袁崇煥受命之後,連夜趕路,叢林荒野,虎豹出沒,天明入城,將士都讚嘆他的勇敢與膽量。王在晉更加信任、器重袁崇煥,於七月初題請任命他為寧前兵備僉事。
袁崇煥分管募兵期間,從家鄉招募了一批兵員。他推薦叔父袁玉佩負責招募廣東兵,又從廣西調集狼兵,由他親戚,慷慨且善武藝的林鳳翔帶領。他們中包括袁崇煥生平所結納的死士謝尚政、洪安瀾等人。朝廷一一批准。
王在晉提出在山海關外八里舖地方,再建一座城,設官兵4萬,護衛山海關。袁崇煥認為:不應當在八里舖築城,而應當在寧遠衛築城。兩人意見不合,發生尖銳爭論。
第二部分營築寧遠
當時形勢:廣寧兵敗後,明朝內部對遼西布局出現重大分歧,王在晉主張在八里舖築城,孫承宗、袁崇煥主張營築寧遠。
大事件:營築寧遠。
主要人物:孫承宗、袁崇煥;王在晉。
結局:寧遠城歷時兩年修築完成。
影響:寧遠城成為努爾哈赤後金軍長期難以逾越的屏障,和明軍進圖恢復的基地。
袁崇煥:
主要事跡:營築寧遠城;聞父喪離任奔喪,至豐潤奉聖旨回任。
主要活動區域:寧遠。
遺蹟、文物:寧遠城。
營築寧遠王在晉石刻像
廣寧失守,明軍大敗,遼西之局,如何部署?明朝遼東經略王在晉等主張在山海關外八里的地方即八里舖,再築一座重城,御山海,保京師。僉事袁崇煥等則主張在山海關外200里的地方即寧遠衛,修築堅城,捍山海,衛京師。
王在晉,江蘇太倉人,萬曆二十年(1592年)進士,初授中書舍人,後歷官江西布政使、山東巡撫、兵部侍郎,天啟初任兵部尚書。熊廷弼、王化貞丟失廣寧後,以在晉代廷弼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經略遼東、薊鎮、天津、登、萊,後著《三朝遼事實錄》。王在晉主張消極防禦的策略,即在山海關外,築重城,捍關門,衛京師。王在晉的消極防禦策略,受到袁崇煥的挑戰。
天啟二年正月,朝覲在都。御史侯恂請破格用之,遂擢兵部職方主事。無何,廣寧師潰,廷議扼山海關,崇煥即單騎出閱關內外。部中失袁主事,訝之,家人亦莫知所往。已,還朝,具言關上形勢。曰:「予我軍馬錢穀,我一人足守此!」廷臣益稱其才,遂超擢僉事,監關外軍,發帑金二十萬,俾招募。
第二部分察視邊防(3)
在失陷廣寧的第四天,御史侯恂慧眼識人,不泥成規,題請破格擢用袁崇煥,具疏奏言:
見在朝覲邵武縣知縣袁崇煥,英風偉略,不妨破格留用。
明天啟帝採納侯恂等的建議,授袁崇煥為兵部職方司主事,旋升為山東按察司僉事、山海監軍。
職方司主事,是兵部的一個官稱。明朝官制,兵部下設武選、職方、車駕、武庫四個司。職方司有郎中一人、員外郎一人、主事二人。
時廣寧已失,廷臣惶懼,崇煥請一人守關的豪言壯語,對收拾珍寶準備南逃的朝臣,是一劑安神良藥。但也表明了袁崇煥的任事任性,很有膽識和幾分狂氣。張岱在《石匱書後集》中說:「時廣寧失守,王化貞與熊廷弼逃歸,畫山海關為守。京師各官,言及遼事,皆縮朒不敢任。崇煥獨攘臂請行。」同僚們讚嘆他的勇敢與膽略。
袁崇煥單騎出閱山海關內外的時間,一說是在他朝覲時等待職務變動期間,另一說是他在任兵部職方司主事之後。不管是前者或是後者,其共同之點是都確認袁崇煥到山海關一帶察看關內外形勢。袁崇煥同當時文武官員懼怕出關、畏敵如虎相反,敢於冒險、敢挑重擔,的確膽略過人。袁崇煥任職後,上《擢僉事監軍奏方略疏》。他在奏疏中一掃文臣武將中普遍存在的悲觀、恐懼情緒,力請練兵選將,整械造船,固守山海,遠圖恢復。他疏言:「不但鞏固山海,即已失之封疆,行將復之。」袁崇煥赴任前,往見革職聽勘在京的熊廷弼。「廷弼問:『操何策以往?』曰:『主守而後戰。』廷弼躍然喜。」袁、熊二人為圖先守後戰,恢復遼東方略,誠懇交談,商酌竟日。袁崇煥辭別熊廷弼,策騎馳往山海關,會同經略,商度戰守。不久,袁崇煥出關就職。
時京師文武各官,皆心情畏縮,不敢出關,擔任遼職,但袁崇煥看望熊廷弼,請教兵略,勇敢出任。後他在《邊中送別》詩中抒發出京赴遼的雄心與抱負:
五載離家別路悠,送君寒浸寶刀頭。
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問去留。
杖策只因圖雪恥,橫戈原不為封侯。
故園親侶如相問,愧我邊塵尚未收。
袁崇煥赴任後,先駐山海關,不久移駐中前所。當時山海關外廣大地域,為漠南蒙古哈剌慎等部占據,袁崇煥便駐守關內。朝廷採納薊遼總督王象乾的奏議,對邊外蒙古部落實行「撫賞」政策,就是頒發賞銀,爭取他們同明朝結盟,共同抵禦後金。一些蒙古部落首領接受了「撫賞」,遼東經略王在晉令袁崇煥移到山海關外中前所(今遼寧省綏中縣前所鎮)。王在晉又令袁崇煥往前屯(今遼寧綏中前屯),安置遼民流亡、失業者。袁崇煥受命之後,連夜趕路,叢林荒野,虎豹出沒,天明入城,將士都讚嘆他的勇敢與膽量。王在晉更加信任、器重袁崇煥,於七月初題請任命他為寧前兵備僉事。
袁崇煥分管募兵期間,從家鄉招募了一批兵員。他推薦叔父袁玉佩負責招募廣東兵,又從廣西調集狼兵,由他親戚,慷慨且善武藝的林鳳翔帶領。他們中包括袁崇煥生平所結納的死士謝尚政、洪安瀾等人。朝廷一一批准。
王在晉提出在山海關外八里舖地方,再建一座城,設官兵4萬,護衛山海關。袁崇煥認為:不應當在八里舖築城,而應當在寧遠衛築城。兩人意見不合,發生尖銳爭論。
第二部分營築寧遠
當時形勢:廣寧兵敗後,明朝內部對遼西布局出現重大分歧,王在晉主張在八里舖築城,孫承宗、袁崇煥主張營築寧遠。
大事件:營築寧遠。
主要人物:孫承宗、袁崇煥;王在晉。
結局:寧遠城歷時兩年修築完成。
影響:寧遠城成為努爾哈赤後金軍長期難以逾越的屏障,和明軍進圖恢復的基地。
袁崇煥:
主要事跡:營築寧遠城;聞父喪離任奔喪,至豐潤奉聖旨回任。
主要活動區域:寧遠。
遺蹟、文物:寧遠城。
營築寧遠王在晉石刻像
廣寧失守,明軍大敗,遼西之局,如何部署?明朝遼東經略王在晉等主張在山海關外八里的地方即八里舖,再築一座重城,御山海,保京師。僉事袁崇煥等則主張在山海關外200里的地方即寧遠衛,修築堅城,捍山海,衛京師。
王在晉,江蘇太倉人,萬曆二十年(1592年)進士,初授中書舍人,後歷官江西布政使、山東巡撫、兵部侍郎,天啟初任兵部尚書。熊廷弼、王化貞丟失廣寧後,以在晉代廷弼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經略遼東、薊鎮、天津、登、萊,後著《三朝遼事實錄》。王在晉主張消極防禦的策略,即在山海關外,築重城,捍關門,衛京師。王在晉的消極防禦策略,受到袁崇煥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