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滿洲實錄·太祖克遼陽圖》

  遼陽既下,遼河以東的三河、東勝、長靜、長寧、長定、長安、長勝、長勇、長營、靜遠、上榆林、十方寺、丁字泊、宋家泊、曾遲、鎮西、殷家莊、平定、定遠、慶雲、古城、永寧、鎮夷、清陽、鎮北、威遠、靜安、孤山、灑馬吉、雲愛陽、新安、新奠、寬奠、大奠、永奠、長奠、鎮江、湯站、鳳凰、鎮東、鎮夷、甜水站、草河、威寧營、奉集、穆家、武靖營、平虜、虎皮、蒲河、懿路、汎河、中固、鞍山、海州、東昌、耀州、蓋州、熊岳、五十寨、復州、永寧監、欒古、石河、金州、鹽場、望海堝、紅嘴、歸服、黃骨島、岫巖、青台峪等大小70餘城官民,都剃髮投降。

  後金軍連下瀋陽、遼陽後,將都城由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老城村)遷到遼陽。努爾哈赤遷都遼陽,表明後金由遼東山區,進入遼河平原。接著,後金在遼陽興建新城,就是東京城。

  天啟二年即天命七年(1622年)正月,努爾哈赤統領軍隊,進攻明朝在遼河以西的重鎮——廣寧(今遼寧省北寧市)。按明朝的制度,遼陽是遼東的首府,也是遼東總兵的駐地。遼東巡撫則駐廣寧。所以,廣寧是當時遼西的軍事與行政中心。明軍失陷瀋陽、遼陽後,便加強對廣寧的防守。

  第二部分察視邊防(2)

  熊廷弼像

  原明朝遼東經略袁應泰,失守遼陽,自縊而死。明廷啟用熊廷弼任遼東經略。

  熊廷弼(1569~1625年),字飛百,江夏(今湖北武昌)人,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進士。熊廷弼先後三次為官遼東。

  第一次,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巡按遼東。當時遼東大旱,熊廷弼巡行途經金州(今金縣),在城隍廟求雨,「約七日雨,不雨毀其廟」。過期三天,沒有下雨。他「大書白牌,封熊廷弼《按遼疏稿》劍,使使往斬之」。就是派使臣前往城隍廟,斬城隍廟神。使臣「未至,風雷大作,雨如注,遼人以為神」。這個故事,屬於巧合,但說明熊廷弼敢於同天神搏鬥的膽量與氣概。他巡按遼東的政績,《明史·熊廷弼傳》記載:「在遼數年,杜饋遺,核軍實,按劾將吏,不事姑息,風紀大振。」熊廷弼拒絕送禮,整頓糧餉,嚴肅軍紀,雷厲風行,收到實效。

  第二次,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楊鎬薩爾滸喪師之後,熊廷弼代楊鎬為遼東經略。熊經略接受任命後,未出京,開原失;剛出關,鐵嶺陷。關外防線,一片混亂。他派僉事韓原善前往瀋陽招撫流民,原善害怕不肯行;又派僉事閻鳴泰去,鳴泰剛到虎皮驛,嚇得大哭而返。熊廷弼親自巡歷,自虎皮驛,抵瀋陽,乘雪夜,赴撫順。他整頓遼東防務,大見成效。天命汗努爾哈赤很怵「熊蠻子」,未敢輕舉妄動。

  但是,熊廷弼遭到廷臣的嫉妒、閹黨的誹謗,被迫離職,「回鄉聽勘」。努爾哈赤得到熊廷弼去職的消息,又利用明朝皇帝更迭的時機,舉兵攻下瀋陽、遼陽。閣臣劉一燝奏稱:「使廷弼在遼,當不至此。」於是,朝廷又想起熊廷弼,再次啟用他為遼東經略。以王化貞為遼東巡撫。

  《滿洲實錄·廣寧官生出城納降圖》

  第三次,天啟元年(1621年)六月,熊廷弼為遼東經略。明朝遼東經略熊廷弼與巡撫王化貞不和,朝廷內部矛盾激化,前方兵略意見牴牾(wǔ)。後金軍統帥努爾哈赤統領八旗大軍,乘己方的銳氣,彼方的弱勢,渡過遼河,進兵西平。經過激戰,西平失守。後金進軍廣寧。廣寧游擊孫得功內應,王化貞狼狽出逃。後金軍沒有發一矢、揮一刀,占領廣寧。努爾哈赤的軍隊,繼續南進,攻入義州,逼近寧遠。明遼東經略熊廷弼、巡撫王化貞,帶領逃將潰兵、大量難民,以10萬計,向山海關全面潰退,饑民哀號,哭聲震野。後金占領廣寧,並接連攻陷義州、平陽橋、西興堡、錦州、鐵場、大凌河、錦安、右屯衛、團山、鎮寧、鎮遠、鎮安、鎮靜、鎮邊、大清堡、大康堡、鎮武堡、壯鎮堡、閭陽驛、十三山驛、小凌河、松山、杏山、牽馬嶺、戚家堡、正安、錦昌、中安、鎮彝、大靜、大寧、大平、大安、大定、大茂、大勝、大鎮、大福、大興、盤山驛、鄂拓堡、白土廠、塔山堡、中安堡、雙台堡等40餘座城堡。後金軍將廣寧等地數百萬餉帑(tǎnɡ)、糧食、軍器、火藥、馬牛、布帛等,車推驢馱,運回遼陽。努爾哈赤還下令把遼河以西的人民,驅趕到遼河迤東。以右屯衛為例,被驅趕的人口有14728人,被掠走的牲畜為6197頭,被運走的糧食有503681石7斗7升。後來明朝天啟帝以遼東經略熊廷弼「失陷廣寧罪」,遂於天啟五年(1625年)八月,將他柴市處斬,傳首九邊——遼東、薊州、宣府、太原、大同、延綏(榆林)、固原、寧夏、甘肅九個邊鎮。

  廣寧兵敗,北京大震。關外局勢,更趨惡化,社會危機,更為深重。明朝棄守廣寧之後,遼東形勢,為之一變。明朝任命王在晉為遼東經略。遼東經略王在晉分析當時關外形勢道:

  東事離披,一壞於清、撫,再壞於開、鐵,三壞於遼、沈,四壞於廣寧。初壞為危局,再壞為敗局,三壞為殘局,至於四壞——捐棄全遼,則無局之可布矣!逐步退縮之於山海,此後再無一步可退。

  王在晉的意思是:明朝先失陷撫順、清河、開原、鐵嶺、遼陽、瀋陽,又失陷廣寧,丟棄全遼,無局可守。明失守廣寧,其嚴重性,正在於此。《明史》記載:自努爾哈赤攻陷撫順以來,明朝在遼東的總兵官,陣亡者共14人:撫順則張承胤,薩爾滸之戰則杜松、劉、王宣、趙夢麟,開原則馬林,瀋陽則賀世賢、尤世功,渾河則童鍾揆、陳策,遼陽則楊宗業、梁仲善,廣寧則劉渠、祁秉忠。京師朝野官員,可謂談敵色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