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頁
聚奎塔有重要價值。
一是歷史價值。袁崇煥作為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上之驚天地、泣鬼神的偉烈英傑,由於死得慘烈,加上專制淫威,至今沒有見到一件關於他的確無爭議的書法真跡。中國有造假文物的傳統,連儒家經典古文尚書都敢偽造,遑論其他!但是,聚奎塔聳立於閩北偏鄉僻壤,在1990年修繕前,塔額字跡已漫漶不清,近世以來無人知其由袁崇煥題書塔名。在這次修繕時,邵武文物專家傅喚民先生等見由袁崇煥題書塔名,著文介紹,並在塔南的《聚奎塔修繕記》碑及文物保護碑上做了文字說明。這是20世紀關於袁崇煥文物最重要的發現,對於研究袁督師的性格、思想、功業、書法及與之相關的歷史問題,有著廣泛的意義。
二是思想價值。「聚奎塔」的「聚」字,許慎《說文》:「聚,會也。」《史記·天官書》:「五星皆從而聚於一舍。」「聚奎塔」的「奎」字,指的是奎宿。奎宿為天庭二十八宿之一,其一說主文運,故學人拜天之樓為奎星樓(又作魁星樓);其另一說主庫兵,《後漢書·蘇竟傳》載「奎為毒螫(shì),主庫兵」,李賢注曰:「奎主武庫之兵也。」袁崇煥以「聚奎」二字名塔,其涵義可詮釋為會聚天下之文武英才。此塔沒有以「報國」、「報恩」為名,而以「聚奎」為名,這充分說明袁崇煥有著樸素的民本思想。這是他關懷民瘼、救民水火,進而投筆從戎、圖復遼疆的思想底蘊。
三是文物價值。明代的塔,現存不少。北方的塔,磚石結構為多;南方的塔,木結構的不少。但像聚奎塔那樣磚、木、石相混合結構的塔,並不多見。聚奎塔以其磚、木、石相混合的結構,為明塔的研究多提供了一個范型。
四是藝術價值。塔中的題字,尤以「聚奎塔」三字為佳,是一份明代書法藝術珍品。塔中券門、券窗之磚雕,簡潔疏朗,技藝純熟;龕內的佛像,造型典雅,質樸慈祥;龕頂花卉,雕朴無華,圖案清晰——是明代閩北民間工藝的精品,也是明代南方民間工藝的佳作。
綜上,袁崇煥與聚奎塔之歷史關係的重新展現,既充實了袁崇煥研究的新資料,又豐富了明清之際歷史研究的新內容。
邵武知縣袁崇煥任職不久,就到北京朝覲。他利用在京的時機,察視邊塞,了解形勢,為棄文從武,在進行準備。
第二部分察視邊防(1)
袁崇煥遵照朝廷的規定,於天啟二年即天命七年(1622年),千里迢迢,到達北京。這次到《遼東志·全遼總圖》
京,是來朝覲,主要是接受朝廷的政績考核。他在北京的日子,無心升官發財,只念社稷安危。他在北京的居所里,食不甘味,夜不安寢,要到塞外,了解邊情。
遼東形勢,更加嚴重。天啟元年即天命六年(1621年),天命汗努爾哈赤率領八旗軍,進入明朝遼河流域的核心地帶,將兵鋒指向明朝遼東重鎮瀋陽和明朝遼東首府遼陽。
瀋陽是明朝在遼東的重鎮。三月初十日,努爾哈赤親率諸貝勒大臣,統領八旗大軍,將板木、雲梯、楯牌、戰車,順渾河而下,水陸並進,向瀋陽進發。明軍聞警,舉燧傳報。瀋陽守將總兵官賀世賢、尤世功得警報後,連夜率領一萬兵丁守城。瀋陽城堅濠深,外圍木柵,埋伏火炮,布置嚴密。十二日,八旗軍兵臨瀋陽城下。明朝武舉出身的總兵尤世功,帶家丁衝出,殺死四人,略獲小勝。努爾哈赤命令用戰車衝鋒,馬步繼之,將瀋陽城圍困。十三日清晨,努爾哈赤再派騎兵挑戰。明朝行伍出身的總兵官賀世賢勇而無謀,日日飲酒,貪功冒險,出城迎戰。據《明熹宗實錄》記載:「世賢故嗜酒,次日取酒引滿,率家丁千餘出城擊奴,曰:『盡敵而反』!」努爾哈赤以羸卒詐敗,引誘明軍。賀世賢乘銳輕進,離城野戰。後金軍精騎四合,世賢且戰且卻,從東門退到西門,身中數十矢,墜馬而死。總兵尤世功出西門營救,士卒哄散,馬仆身死。八旗兵乘機蜂擁過濠,急攻東門。此時,城中潰亂,暗藏奸細,從中內應,八旗軍進占瀋陽城。明瀋陽城兵民被殺死者,有記載說7萬人。努爾哈赤攻陷瀋陽後第五天(十八日),乘勢長驅,集中兵力,一鼓作氣,進攻遼陽。
《滿洲實錄·太祖克瀋陽圖》
遼陽是明朝遼東首府、遼東經略駐地,是東北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的中心。遼陽為繁華之區,嘗有「遼陽春似洛陽春,紫陌飛花不見塵」之譽。遼陽城高池深,四隅角樓,防衛森嚴。明遼東經略袁應泰得到瀋陽失陷敗報後,急檄撤回各路兵馬,集中守衛遼陽。十九日,後金軍包圍遼陽。經略袁應泰督五總兵侯世祿、李秉誠、梁仲善、姜弼、朱萬良,率軍出城五里處結陣,與後金軍對壘。後金軍火器齊放,擁眾衝殺;明軍營亂,開始潰散。後金軍乘勝追擊60里,至鞍山勝利返回。同時,遼陽西關出援的明軍,也被後金軍擊敗。是夜,明兵在城外紮營,經略袁應泰宿在營中。努爾哈赤也在包圍遼陽的八旗軍中過夜。二十日,八旗軍兩面攻城:右翼四旗兵攻打東門,左翼四旗兵攻打小西門。明軍發火箭抗擊,後金兵稍受挫。努爾哈赤命右翼分兵堵塞城東入水口,左翼分兵挖開小西門閘口以泄濠水。後金兵呼喊而進,明騎兵先動搖。後金兵發動強攻,明軍步兵受挫敗退。明總兵梁仲善、朱萬良戰死,步騎兵大潰,望城而奔,被殺及溺死者甚眾。袁應泰退入城內,與巡按御史張銓分陴固守。左翼軍派騎向努爾哈赤馳報:小西門橋能奪下來!努爾哈赤命令道:「你們試奪橋入!」莽古爾泰貝勒、阿敏貝勒遂率兵冒炮火奪橋。揚古利奮勇陷陣,奪橋渡河,近城強攻。城上萬矢下射,後金兵奮死前進。傍晚,左翼軍豎雲梯,列楯車,登城而上,同城垛守軍展開肉搏戰。明軍提燈夜戰,直至天亮。明監司高出,道員牛維曜、胡嘉棟及督餉郎中傅國等乘亂縋城而逃,人心渙散。二十一日,努爾哈赤督率左右翼軍發起總攻。袁應泰列楯大戰,奮死抵禦。傍晚,小西門火藥起火,守城軍士潰亂。城外後金軍奪門,城內諜工巨族內應。後金軍入城,城裡民家多開門張燈,婦女也盛飾迎門。袁應泰見城陷,佩劍印,自縊死。其仆唐世明,伏屍大哭,縱火焚樓亦死。遼東巡按御史張銓被俘,李永芳勸降,不服;努爾哈赤誘以高爵,也不從,被縊死。努爾哈赤攻占遼陽,下令漢民剃髮,以示歸順。他利用已降順的通判黃衣,剃去頭髮,披紅蟒衣,騎著騾子,沿街遊說,但受到拒絕降金漢人的唾棄。
一是歷史價值。袁崇煥作為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上之驚天地、泣鬼神的偉烈英傑,由於死得慘烈,加上專制淫威,至今沒有見到一件關於他的確無爭議的書法真跡。中國有造假文物的傳統,連儒家經典古文尚書都敢偽造,遑論其他!但是,聚奎塔聳立於閩北偏鄉僻壤,在1990年修繕前,塔額字跡已漫漶不清,近世以來無人知其由袁崇煥題書塔名。在這次修繕時,邵武文物專家傅喚民先生等見由袁崇煥題書塔名,著文介紹,並在塔南的《聚奎塔修繕記》碑及文物保護碑上做了文字說明。這是20世紀關於袁崇煥文物最重要的發現,對於研究袁督師的性格、思想、功業、書法及與之相關的歷史問題,有著廣泛的意義。
二是思想價值。「聚奎塔」的「聚」字,許慎《說文》:「聚,會也。」《史記·天官書》:「五星皆從而聚於一舍。」「聚奎塔」的「奎」字,指的是奎宿。奎宿為天庭二十八宿之一,其一說主文運,故學人拜天之樓為奎星樓(又作魁星樓);其另一說主庫兵,《後漢書·蘇竟傳》載「奎為毒螫(shì),主庫兵」,李賢注曰:「奎主武庫之兵也。」袁崇煥以「聚奎」二字名塔,其涵義可詮釋為會聚天下之文武英才。此塔沒有以「報國」、「報恩」為名,而以「聚奎」為名,這充分說明袁崇煥有著樸素的民本思想。這是他關懷民瘼、救民水火,進而投筆從戎、圖復遼疆的思想底蘊。
三是文物價值。明代的塔,現存不少。北方的塔,磚石結構為多;南方的塔,木結構的不少。但像聚奎塔那樣磚、木、石相混合結構的塔,並不多見。聚奎塔以其磚、木、石相混合的結構,為明塔的研究多提供了一個范型。
四是藝術價值。塔中的題字,尤以「聚奎塔」三字為佳,是一份明代書法藝術珍品。塔中券門、券窗之磚雕,簡潔疏朗,技藝純熟;龕內的佛像,造型典雅,質樸慈祥;龕頂花卉,雕朴無華,圖案清晰——是明代閩北民間工藝的精品,也是明代南方民間工藝的佳作。
綜上,袁崇煥與聚奎塔之歷史關係的重新展現,既充實了袁崇煥研究的新資料,又豐富了明清之際歷史研究的新內容。
邵武知縣袁崇煥任職不久,就到北京朝覲。他利用在京的時機,察視邊塞,了解形勢,為棄文從武,在進行準備。
第二部分察視邊防(1)
袁崇煥遵照朝廷的規定,於天啟二年即天命七年(1622年),千里迢迢,到達北京。這次到《遼東志·全遼總圖》
京,是來朝覲,主要是接受朝廷的政績考核。他在北京的日子,無心升官發財,只念社稷安危。他在北京的居所里,食不甘味,夜不安寢,要到塞外,了解邊情。
遼東形勢,更加嚴重。天啟元年即天命六年(1621年),天命汗努爾哈赤率領八旗軍,進入明朝遼河流域的核心地帶,將兵鋒指向明朝遼東重鎮瀋陽和明朝遼東首府遼陽。
瀋陽是明朝在遼東的重鎮。三月初十日,努爾哈赤親率諸貝勒大臣,統領八旗大軍,將板木、雲梯、楯牌、戰車,順渾河而下,水陸並進,向瀋陽進發。明軍聞警,舉燧傳報。瀋陽守將總兵官賀世賢、尤世功得警報後,連夜率領一萬兵丁守城。瀋陽城堅濠深,外圍木柵,埋伏火炮,布置嚴密。十二日,八旗軍兵臨瀋陽城下。明朝武舉出身的總兵尤世功,帶家丁衝出,殺死四人,略獲小勝。努爾哈赤命令用戰車衝鋒,馬步繼之,將瀋陽城圍困。十三日清晨,努爾哈赤再派騎兵挑戰。明朝行伍出身的總兵官賀世賢勇而無謀,日日飲酒,貪功冒險,出城迎戰。據《明熹宗實錄》記載:「世賢故嗜酒,次日取酒引滿,率家丁千餘出城擊奴,曰:『盡敵而反』!」努爾哈赤以羸卒詐敗,引誘明軍。賀世賢乘銳輕進,離城野戰。後金軍精騎四合,世賢且戰且卻,從東門退到西門,身中數十矢,墜馬而死。總兵尤世功出西門營救,士卒哄散,馬仆身死。八旗兵乘機蜂擁過濠,急攻東門。此時,城中潰亂,暗藏奸細,從中內應,八旗軍進占瀋陽城。明瀋陽城兵民被殺死者,有記載說7萬人。努爾哈赤攻陷瀋陽後第五天(十八日),乘勢長驅,集中兵力,一鼓作氣,進攻遼陽。
《滿洲實錄·太祖克瀋陽圖》
遼陽是明朝遼東首府、遼東經略駐地,是東北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的中心。遼陽為繁華之區,嘗有「遼陽春似洛陽春,紫陌飛花不見塵」之譽。遼陽城高池深,四隅角樓,防衛森嚴。明遼東經略袁應泰得到瀋陽失陷敗報後,急檄撤回各路兵馬,集中守衛遼陽。十九日,後金軍包圍遼陽。經略袁應泰督五總兵侯世祿、李秉誠、梁仲善、姜弼、朱萬良,率軍出城五里處結陣,與後金軍對壘。後金軍火器齊放,擁眾衝殺;明軍營亂,開始潰散。後金軍乘勝追擊60里,至鞍山勝利返回。同時,遼陽西關出援的明軍,也被後金軍擊敗。是夜,明兵在城外紮營,經略袁應泰宿在營中。努爾哈赤也在包圍遼陽的八旗軍中過夜。二十日,八旗軍兩面攻城:右翼四旗兵攻打東門,左翼四旗兵攻打小西門。明軍發火箭抗擊,後金兵稍受挫。努爾哈赤命右翼分兵堵塞城東入水口,左翼分兵挖開小西門閘口以泄濠水。後金兵呼喊而進,明騎兵先動搖。後金兵發動強攻,明軍步兵受挫敗退。明總兵梁仲善、朱萬良戰死,步騎兵大潰,望城而奔,被殺及溺死者甚眾。袁應泰退入城內,與巡按御史張銓分陴固守。左翼軍派騎向努爾哈赤馳報:小西門橋能奪下來!努爾哈赤命令道:「你們試奪橋入!」莽古爾泰貝勒、阿敏貝勒遂率兵冒炮火奪橋。揚古利奮勇陷陣,奪橋渡河,近城強攻。城上萬矢下射,後金兵奮死前進。傍晚,左翼軍豎雲梯,列楯車,登城而上,同城垛守軍展開肉搏戰。明軍提燈夜戰,直至天亮。明監司高出,道員牛維曜、胡嘉棟及督餉郎中傅國等乘亂縋城而逃,人心渙散。二十一日,努爾哈赤督率左右翼軍發起總攻。袁應泰列楯大戰,奮死抵禦。傍晚,小西門火藥起火,守城軍士潰亂。城外後金軍奪門,城內諜工巨族內應。後金軍入城,城裡民家多開門張燈,婦女也盛飾迎門。袁應泰見城陷,佩劍印,自縊死。其仆唐世明,伏屍大哭,縱火焚樓亦死。遼東巡按御史張銓被俘,李永芳勸降,不服;努爾哈赤誘以高爵,也不從,被縊死。努爾哈赤攻占遼陽,下令漢民剃髮,以示歸順。他利用已降順的通判黃衣,剃去頭髮,披紅蟒衣,騎著騾子,沿街遊說,但受到拒絕降金漢人的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