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頁
第四,聚會奎英。袁崇煥企盼做一番大事業,就要聯絡、組織志同道合者,為共同理想而奮鬥。他在走上仕途的第一站——任邵武知縣,便為爾後要邁越的征途鋪墊基石。袁崇煥在邵武招納的軍人如羅立,後在固守寧遠之戰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天啟六年即天命十一年聚奎塔近景(1626年)正月二十三日,天命汗努爾哈赤率軍首攻寧遠城,袁崇煥命家人羅立等向城北後金軍大營,燃放西洋大炮,一炮發中,「殲虜數百」。這個勇士炮手羅立,就是袁崇煥從閩北邵武招募的,彼此結為心腹,輾轉跟到寧遠,參與寧遠之戰,獲得極大戰功。
第五,題辭高塔。袁崇煥在邵武為民救火、平反冤獄、關心遼事、聚會奎英的文物標誌,是他題寫塔名的聚奎塔。在邵武縣西南42公里處的和平里(今邵武市和平鎮),西南15公里處有座天符山,聚奎塔就建在天符山上,為六角五層高塔,建於天啟元年即天命六年(1621年)。塔為磚木石混合結構,底層塔門鑲嵌黑硯石門額,上面書寫「聚奎塔」三個大字。其上款題為「天啟元年秋月吉旦」;下款題為「賜進士第知邵武縣事袁崇煥立」。塔額中題「聚奎塔」三個字,陰文,顏體,行楷,舒朗,蒼勁,剛挺,圓渾,流暢(見影印拓片)。這方題刻,字跡清晰,完好無損,是至今袁崇煥留下惟一可信的極為珍貴的墨跡與文物。
袁崇煥題寫「聚奎塔」塔額(拓片)
福建邵武的聚奎塔,對於了解袁崇煥的功業與思想,非常之重要,故多著筆墨,不厭其煩,加以介紹。筆者值參加「武夷山專家休假團」在武夷山市休假之機,於1996年7月5日,專程到邵武市和平鎮察看聚奎塔。蒙邵武市博物館副館長傅喚民先生陪同考察。1999年3月31日,值赴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講學返程之機,又專程到和平鎮考察聚奎塔。時和平鎮地區連續陰天或下雨一個月,是日晴空萬里、陽光燦爛,蒙鎮黨委宣傳委員曾獻偉先生、鎮黨委辦公室黃承坤主任、鎮文化站廖孝德站長和鎮幹部陳國明先生陪同,再次考察了聚奎塔。此外,筆者得到張儉東(鐵文)先生贈送「聚奎塔」塔額文字拓片。謹此致謝。
聚奎塔位於今福建省邵武市和平鎮天符山上。塔為六角形,高五層,系磚、木、石混合結構。全塔分為塔座、塔身和塔剎三個部分。
塔座:石砌,三層,高為85厘米,平面呈六角形,每邊長380厘米,其上層每邊長為445厘米,下層每邊長為425厘米。
塔身:面北,塔體以磚築為主,共五層,每層有券門,其朝向各異。門中有磚雕佛像,雕像細膩、凝重,其上部雕像較為完好。每座券門或券窗上面,有一組(三塊)鏤空花紋磚雕。每層塔檐,分作六層,自下而上,第一層為方磚,第二層為立磚,第三層又為方磚,第四層為尖磚,第五層為圓木椽,第六層為石板,構成斗栱狀。塔身外部每層均辟有券門,券門橫額第一層北向,上部有黑硯石塔額一方,長106厘米,寬46厘米,額鐫陰文「聚奎塔」三個行楷大字,並有上、下題款。第二層券窗額題「晝錦鎖鑰」,第三層券窗額題「二澗玄朝」,第四層券窗額題「雄峙中區」,第五層券窗額題「層巒聳翠」。塔身底邊每邊長380厘米,佛龕高151厘米、寬67厘米、距底座高143厘米。塔高逐層遞減,第一層高450厘米,第二層高420厘米,第三層高400厘米,第四層高370厘米,第五層高350厘米。總計塔高為2125米。塔內中空。塔內沿壁嵌砌石蹬旋梯,第一層15級,其餘每層14級,可攀達頂層。樓板及桁(hénɡ)條,均為木質,塔券窗高229厘米。內壁亦每層辟有朝向各異的窗龕。窗龕橫額均系四個磚雕大字:第一層為「一柱擎天」,第二層為「慈悲普度」,第三層為「三元昭應」,第四層為「文昌拱照」,第五層為「玉鉉上映」。塔的內邊,依層遞收。其內邊長第一層為185厘米,第二層為176厘米,第三層為172厘米,第四層為170厘米,第五層為165厘米。該層內壁鑲嵌四塊碑石,其中長方、橫方各二。塔內每層有佛龕,內龕高150厘米,寬100厘米,各供石雕佛像三尊,歷經漫毀,殘多整少。其第四層佛像保存完好,左尊座獅,右尊座象,中尊座蓮花,雕工細膩,造型拙樸。
第一部分邵武清官(3)
塔剎:原塔剎已毀,其高度無據可查。新修塔剎,呈寶珠狀,高約50厘米。
「聚奎塔」三個字是否為袁崇煥所題書?邵武市所立《聚奎塔修繕記》撰者認為,「塔名系民族英雄袁崇煥於天啟初任邵武知縣時書題」。《邵武市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聚奎塔》撰者也認為,「天啟元年知縣袁崇煥題塔名」。我認為,聚奎塔塔額上的塔名——「聚奎塔」三個字,是邵武縣知縣袁崇煥題書的。根據是:第一,袁崇煥時任邵武縣令,為當地最高行政長官;第二,袁崇煥支持修建聚奎塔,自願應請題寫塔名;第三,塔額系袁崇煥所立,有下款題記為證;第四,邵武是閩北文化繁盛之區,曾出名臣李綱、文學家嚴羽,宋代就出251名進士,袁崇煥系進士出身,題書塔名為士望所歸;第五,袁崇煥以知縣的身份、進士的名望,理應由其題書塔名;第六,袁崇煥為當建於明代通往聚奎塔的古橋地父母官,如由官位、聲望出其右者題書塔名,定會在塔額下款志記;第七,袁崇煥以「聚奎」名塔,同其聚會奎英、報效社稷的志趣相符;第八,袁崇煥為人謙恭,如果是由他人題書的塔名而不落款題記,似有掠美之嫌。據上八點,整合分析,我認為:福建邵武「聚奎塔」之塔名,是由時任邵武知縣的袁崇煥所題書。
第五,題辭高塔。袁崇煥在邵武為民救火、平反冤獄、關心遼事、聚會奎英的文物標誌,是他題寫塔名的聚奎塔。在邵武縣西南42公里處的和平里(今邵武市和平鎮),西南15公里處有座天符山,聚奎塔就建在天符山上,為六角五層高塔,建於天啟元年即天命六年(1621年)。塔為磚木石混合結構,底層塔門鑲嵌黑硯石門額,上面書寫「聚奎塔」三個大字。其上款題為「天啟元年秋月吉旦」;下款題為「賜進士第知邵武縣事袁崇煥立」。塔額中題「聚奎塔」三個字,陰文,顏體,行楷,舒朗,蒼勁,剛挺,圓渾,流暢(見影印拓片)。這方題刻,字跡清晰,完好無損,是至今袁崇煥留下惟一可信的極為珍貴的墨跡與文物。
袁崇煥題寫「聚奎塔」塔額(拓片)
福建邵武的聚奎塔,對於了解袁崇煥的功業與思想,非常之重要,故多著筆墨,不厭其煩,加以介紹。筆者值參加「武夷山專家休假團」在武夷山市休假之機,於1996年7月5日,專程到邵武市和平鎮察看聚奎塔。蒙邵武市博物館副館長傅喚民先生陪同考察。1999年3月31日,值赴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講學返程之機,又專程到和平鎮考察聚奎塔。時和平鎮地區連續陰天或下雨一個月,是日晴空萬里、陽光燦爛,蒙鎮黨委宣傳委員曾獻偉先生、鎮黨委辦公室黃承坤主任、鎮文化站廖孝德站長和鎮幹部陳國明先生陪同,再次考察了聚奎塔。此外,筆者得到張儉東(鐵文)先生贈送「聚奎塔」塔額文字拓片。謹此致謝。
聚奎塔位於今福建省邵武市和平鎮天符山上。塔為六角形,高五層,系磚、木、石混合結構。全塔分為塔座、塔身和塔剎三個部分。
塔座:石砌,三層,高為85厘米,平面呈六角形,每邊長380厘米,其上層每邊長為445厘米,下層每邊長為425厘米。
塔身:面北,塔體以磚築為主,共五層,每層有券門,其朝向各異。門中有磚雕佛像,雕像細膩、凝重,其上部雕像較為完好。每座券門或券窗上面,有一組(三塊)鏤空花紋磚雕。每層塔檐,分作六層,自下而上,第一層為方磚,第二層為立磚,第三層又為方磚,第四層為尖磚,第五層為圓木椽,第六層為石板,構成斗栱狀。塔身外部每層均辟有券門,券門橫額第一層北向,上部有黑硯石塔額一方,長106厘米,寬46厘米,額鐫陰文「聚奎塔」三個行楷大字,並有上、下題款。第二層券窗額題「晝錦鎖鑰」,第三層券窗額題「二澗玄朝」,第四層券窗額題「雄峙中區」,第五層券窗額題「層巒聳翠」。塔身底邊每邊長380厘米,佛龕高151厘米、寬67厘米、距底座高143厘米。塔高逐層遞減,第一層高450厘米,第二層高420厘米,第三層高400厘米,第四層高370厘米,第五層高350厘米。總計塔高為2125米。塔內中空。塔內沿壁嵌砌石蹬旋梯,第一層15級,其餘每層14級,可攀達頂層。樓板及桁(hénɡ)條,均為木質,塔券窗高229厘米。內壁亦每層辟有朝向各異的窗龕。窗龕橫額均系四個磚雕大字:第一層為「一柱擎天」,第二層為「慈悲普度」,第三層為「三元昭應」,第四層為「文昌拱照」,第五層為「玉鉉上映」。塔的內邊,依層遞收。其內邊長第一層為185厘米,第二層為176厘米,第三層為172厘米,第四層為170厘米,第五層為165厘米。該層內壁鑲嵌四塊碑石,其中長方、橫方各二。塔內每層有佛龕,內龕高150厘米,寬100厘米,各供石雕佛像三尊,歷經漫毀,殘多整少。其第四層佛像保存完好,左尊座獅,右尊座象,中尊座蓮花,雕工細膩,造型拙樸。
第一部分邵武清官(3)
塔剎:原塔剎已毀,其高度無據可查。新修塔剎,呈寶珠狀,高約50厘米。
「聚奎塔」三個字是否為袁崇煥所題書?邵武市所立《聚奎塔修繕記》撰者認為,「塔名系民族英雄袁崇煥於天啟初任邵武知縣時書題」。《邵武市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聚奎塔》撰者也認為,「天啟元年知縣袁崇煥題塔名」。我認為,聚奎塔塔額上的塔名——「聚奎塔」三個字,是邵武縣知縣袁崇煥題書的。根據是:第一,袁崇煥時任邵武縣令,為當地最高行政長官;第二,袁崇煥支持修建聚奎塔,自願應請題寫塔名;第三,塔額系袁崇煥所立,有下款題記為證;第四,邵武是閩北文化繁盛之區,曾出名臣李綱、文學家嚴羽,宋代就出251名進士,袁崇煥系進士出身,題書塔名為士望所歸;第五,袁崇煥以知縣的身份、進士的名望,理應由其題書塔名;第六,袁崇煥為當建於明代通往聚奎塔的古橋地父母官,如由官位、聲望出其右者題書塔名,定會在塔額下款志記;第七,袁崇煥以「聚奎」名塔,同其聚會奎英、報效社稷的志趣相符;第八,袁崇煥為人謙恭,如果是由他人題書的塔名而不落款題記,似有掠美之嫌。據上八點,整合分析,我認為:福建邵武「聚奎塔」之塔名,是由時任邵武知縣的袁崇煥所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