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三案,鬧得宮廷內外,朝野上下,相互廝殺,烏煙瘴氣。

  天啟元年(1621年),16歲的朱由校繼位,年號天啟,即熹宗。

  天啟皇帝是明光宗泰昌帝朱常洛的長子,母親王氏,為選侍,進才人。生於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十一月十四日。他的祖父萬曆皇帝以長孫誕生,十分高興,昭告天下。明神宗萬曆帝於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病死於乾清宮。他的長子朱常洛於八月初一日繼位,年39歲。九月初一日,泰昌帝朱常洛吞下「紅丸」而死。接著由泰昌帝朱常洛之長子朱由校繼位,年16歲。其時,他的生母王才人已故。天啟帝朱由校面臨的局勢,外有滿洲興起,內有宮廷紛爭。《明史·光宗本紀》論曰:

  論者謂:明之亡,實亡於神宗,豈不諒歟!光宗潛德久彰,海內屬望,而嗣服一月,天不假年,措施未展,三案搆爭,黨禍益熾,可哀也夫!

  天啟帝繼位後,寵信太監魏忠賢,封乳母客氏為奉聖夫人。魏忠賢不識字,以客氏緣故,升任司禮秉筆太監。天啟帝朱由校是一位優秀的木匠,不是一位稱職的皇帝。《明史·魏忠賢傳》記載:「帝性機巧,好親斧鋸髹(xiū)漆之事,積歲不倦。每引繩削墨時,忠賢輩輒奏事。帝厭之,謬曰:『朕已悉矣!汝輩好為之。』忠賢以是恣威福惟己意。」魏忠賢逐漸專擅朝政,出現「內外大權,一歸忠賢」的局面。

  努爾哈赤借明朝皇權更替,軍備廢弛之機,乘薩爾滸大捷之勢,攻破開原、奪占鐵嶺。爾後,發傾國之師,進軍瀋陽、遼陽。九天之內,明朝先失陷瀋陽,接著又失陷遼東政治與軍事中心——遼陽。努爾哈赤隨即將都城從赫圖阿拉遷到遼陽。敗報傳京,舉朝震驚。京城九門,白天關閉。一些朝廷官員,密囑家眷,收拾細軟,準備車輛,回老家去。

  天啟二年(1622年)正月,努爾哈赤進兵遼西,奪占明朝在遼西的鎮城——廣寧(今遼寧省北寧市)。就在明朝社稷危難之時,袁崇煥到京師朝覲(考核)。不久,到兵部任職,走上遼東前線。

  袁崇煥登上遼東軍事舞台,成為清太祖天命汗——努爾哈赤的克星。

  第一部分邵武清官(1)

  當時形勢:明朝先後失陷瀋陽、遼東首府遼陽、遼西軍政中心廣寧,關外危機更加嚴重;努爾哈赤遷都遼陽,後金由遼東山區進入遼河平原。

  大事件:後金軍進攻廣寧。

  主要人物:明遼東經略熊廷弼、遼東巡撫王化貞;後金天命汗努爾哈赤。

  結局:明軍兵敗,棄守廣寧。

  影響:明軍廣寧兵敗,京師震動,對關外形勢普遍持悲觀論調,遼東經略王在晉甚至認為已經無局可守。

  袁崇煥:

  主要事跡:任福建邵武知縣、赴京述職、單騎出關巡察遼東形勢、任職遼東。

  主要活動區域:福建邵武、北京、遼東。

  遺蹟、文物:聚奎塔。投筆從戎袁崇煥本是南國的一介書生。在明朝社稷危難之時,憤然立志,投筆從戎,走上邊疆,捍衛堅城,救民水火,報效朝廷。

  袁崇煥於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後,沒有立即被朝廷分派做官。

  原邵武縣衙舊址,現在除一棵樟樹外,已是樓房林立。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37歲的袁崇煥,被朝廷任命為福建邵武知縣。邵武(今福建省邵武市),位於福建西北部,武夷山南麓,瀕臨閩江支流富屯溪,為「八閩屏障」。他走馬上任,《三管英靈集》中載述他的《至閩謁大府》詩云:

  侵晨持手版,逐隊入軍門。

  衙鼓三聲急,官儀一面尊。

  人情今未熟,政事昔曾論。

  私謁吾何敢,歸來夜未昏。

  這是說他是平生第一次做官,規規矩矩,敬敬慎慎。

  天啟二年即天命七年(1622年),袁崇煥在邵武縣令任上,雖然為官時間很短,卻居官清廉,盡心為民。《三管英靈集》中載述他的《初至邵武》詩云:

  為政原非易,親民慎厥初。

  山川今若此,風俗更何如。

  訟少容調鶴,身閒即讀書。

  催科與撫字,二者我安居。

  袁崇煥在邵武知縣任上,做了五件重要事情:

  今邵武和平鎮街巷第一,救民水火。袁崇煥體察小民疾苦,救民水火之急。乾隆《邵武府志》記載:袁崇煥「素(qiáo)捷有力,嘗出救火,著靴上牆屋,如履平地」。這說明身為縣令的袁崇煥,不擺官架子,不搞特殊化,視同布衣,救火為民。在皇朝時代,作為一縣的父母官,能親自上房,為百姓救火,這確實是難能可貴的。

  第二,平反冤獄。在袁崇煥接任知縣之前,前任知縣留下積案、冤案。袁崇煥到任之後,有冤屈縣民,到縣衙申訴。袁崇煥接到訴狀後,微服私訪,仔細查證,秉公辦事,折獄公斷,平反錯案,為民伸冤。為此,乾隆《邵武府志》記載袁崇煥為民伸冤平反:

  明決有膽略,盡心民事,冤抑無不伸。

  第一部分邵武清官(2)

  第三,關心遼事。袁崇煥中進士那年,明軍在薩爾滸之戰中四路大軍兩雙敗北;任邵武縣令那年,明軍丟掉遼東重鎮瀋陽和遼東首府遼陽。其時,明廷朝野震驚,京師九門晝閉。明朝遼軍的敗報,不斷傳到福建邵武。這就使得忠於社稷、胸懷大志、滿腔熱血、圖復失地的袁崇煥,公務之暇,了解邊事,偃文習武,志圖報國。袁崇煥雖身在「八閩」,卻心系遼東。他為人機敏,膽壯,肝腸熱,喜交友,善騎藝,好談兵。夏允彝《倖存錄》記載:袁崇煥「為閩中縣令,分校闈中,日呼一老兵習遼事者,與之談兵,絕不閱卷」。袁崇煥了解遼東邊事,為後來的軍旅生涯,做了初步的準備。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