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頁
第一件,創製滿文。先是,金朝女真文到明朝中期已經逐漸失傳。滿語屬於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洲沒有文字,同語族的其他諸民族也沒有文字。努爾哈赤興起後,在向女真人發布軍令、政令時,則用蒙古文,一般女真人既看不懂,又聽不懂。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努爾哈赤命巴克什額爾德尼和扎爾固齊噶蓋,用蒙古字母拼寫滿語,創製滿文,這就寫在明朝舊公文紙上的老滿文是無圈點滿文(老滿文),皇太極時改進成為有圈點滿文(新滿文)。滿文是拼音文字,有6個元音字母,22個輔音字母,10個特定字母。滿語文成為清朝官方語言和文字。其時,東北亞滿—通古斯語族的諸民族,除滿洲外都沒有文字。滿文記錄下東北亞地區文化人類學的珍貴資料。滿文通行後成為滿漢、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樑。後來耶穌會士通過滿文將「四書」、「五經」翻譯到西方。所以,努爾哈赤主持創製滿文,是滿族發展史上的一塊里程碑,是中華文化史上、也是東北亞文明史上的一件大事。現存滿文圖書1000餘種,滿文檔案200餘萬件,是人類重要的文化財富。
第一部分滿洲興起(3)
第二件,創建八旗。努爾哈赤利用女真原有狩獵組織形式——牛錄,創建八旗制度。每旗分為三級組織,即牛錄、甲喇、固山。按規定:每300人為一牛錄,設牛錄額真,後稱佐領;5個牛錄為一甲喇,設甲喇額真,後稱參領;每5個甲喇為一固山(就是旗),設一固山額真,後稱都統。初設四旗,分別以黃、白、紅、藍為標誌;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在原有四旗基礎上增加四旗,將原來旗幟周圍鑲邊,黃、白、藍三色旗幟鑲紅邊,紅色旗幟鑲白邊。這樣,共有8種不同顏色的旗幟,稱為八旗,即滿洲八旗。爾後逐漸增設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共二十四旗,但統稱為八旗。八旗制度「以旗統軍,以旗統民」,出則為兵,入則為民。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所統領的八旗軍隊,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騎兵部隊。努爾哈赤以八旗為紐帶,將全社會的軍事、政治、經濟、行政、司法和宗族統制起來,聯結成為一個組織嚴密、生氣蓬勃的社會機體。八旗制度是努爾哈赤的一個創造,是清朝的一個核心社會制度,也是清朝定鼎燕京、入主中原、統一華夏、穩定政權的一個關鍵。
第三,建立基地。努爾哈赤以父親、祖父的「十三副遺甲」起兵,先後統一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基本統一東海女真和黑龍江女真。並對漠南蒙古採取聯姻、編旗、封賞、會盟、尊重喇嘛教等政策,勢力逐漸強大。努爾哈赤於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在赫圖阿拉建立金政權,又稱後金,年號天命。努爾哈赤被尊為聰睿汗,又稱天命汗。
「七大恨」的木刻揭榜
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天命汗努爾哈赤發布「七大恨」,告天布民,進兵撫順。從此,後金與明朝在遼東地區,展開正面的軍事衝突。明朝所謂「遼事」,就是從撫順之役開始的。明朝萬曆皇帝為回擊努爾哈赤的進攻,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三月,派經略楊鎬統帥12萬大軍,號稱47萬,兵分四路,分進合擊,犁庭掃穴,直取核心,進剿後金的政治與軍事中心——赫圖阿拉。努爾哈赤則採取「憑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兵略,就是採取「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謀略。楊鎬統率的四路大軍,三路覆沒,一路敗退。這次戰役,明軍損失:文武將吏死亡310餘員,軍丁死亡45870餘人,陣失馬、騾、駝共28600餘頭匹。後金兵民死傷不超過3000人,其中並無貝勒大臣。
薩爾滸大戰的結果,明朝軍大敗,後金軍大勝。薩爾滸之戰使明朝和後金在軍事上互換了位置:明朝由進攻轉為防禦,後金由防禦轉為進攻。所以,薩爾滸之戰成為明清興衰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後來乾隆帝在《薩爾滸山之戰書事》共3442字的碑文中說:薩爾滸一戰,使「明之國勢益削,我之武烈益揚,遂乃克遼東,取瀋陽,王基開,帝業定」。由此,「我大清億萬年丕丕基,實肇乎此」。這段話說明薩爾滸大戰對於明清興亡的重大歷史意義。
總之,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對努爾哈赤來說,是開始人生喜劇的高潮;對袁崇煥來說,卻是拉開人生壯麗戲劇的序幕。
第一部分滿洲興起(4)
明光宗像
當努爾哈赤興起之時,明朝宮廷,極為腐敗。著名的「三案」——「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就是明朝黑暗腐敗的一個縮影。萬曆帝晚年,立太子事,非常煩惱。他在猶豫之下,立朱常洛(光宗)為皇太子。而備受寵愛的鄭貴妃不願意立朱常洛為太子,想立自己生的兒子為太子。於是發生「梃擊案」。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張差手執木棍,闖進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慶宮,打傷守門太監,被捉拿後供出系由鄭貴妃手下太監引進。時人懷疑鄭貴妃欲謀害太子。萬曆帝與皇太子朱常洛不願深究此事,就以瘋癲奸徒的罪名殺張差於市。這就是「梃擊案」。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萬曆皇帝病死,太子朱常洛繼位,改年號為泰昌,就是光宗或稱泰昌帝。但是,泰昌帝繼位剛一個月,吞下紅丸而死。這就是「紅丸案」。紫禁城內,一月之間,梓宮兩哭,前後大喪,接連發生。泰昌帝死後,天啟帝當立。撫養他的李選侍(時宮中有二位李選侍,此人稱為西李)與心腹宦官魏忠賢,想利用天啟帝年少的機會,居乾清宮,把持政權。大學士劉一燝(zhǔ) 、吏部尚書周嘉謨、兵科都給事中楊漣、御史左光斗等疏請李選侍不能與天啟帝同住一宮,迫使她遷居噦(huì)鸞宮,不久又移居仁壽殿。爾後,天啟帝舉行即位儀式。此事後來引發複雜的宮廷鬥爭。這就是「移宮案」。「「萬曆年造」銅鎏金龍鳳紋鏡
第一部分滿洲興起(3)
第二件,創建八旗。努爾哈赤利用女真原有狩獵組織形式——牛錄,創建八旗制度。每旗分為三級組織,即牛錄、甲喇、固山。按規定:每300人為一牛錄,設牛錄額真,後稱佐領;5個牛錄為一甲喇,設甲喇額真,後稱參領;每5個甲喇為一固山(就是旗),設一固山額真,後稱都統。初設四旗,分別以黃、白、紅、藍為標誌;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在原有四旗基礎上增加四旗,將原來旗幟周圍鑲邊,黃、白、藍三色旗幟鑲紅邊,紅色旗幟鑲白邊。這樣,共有8種不同顏色的旗幟,稱為八旗,即滿洲八旗。爾後逐漸增設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共二十四旗,但統稱為八旗。八旗制度「以旗統軍,以旗統民」,出則為兵,入則為民。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所統領的八旗軍隊,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騎兵部隊。努爾哈赤以八旗為紐帶,將全社會的軍事、政治、經濟、行政、司法和宗族統制起來,聯結成為一個組織嚴密、生氣蓬勃的社會機體。八旗制度是努爾哈赤的一個創造,是清朝的一個核心社會制度,也是清朝定鼎燕京、入主中原、統一華夏、穩定政權的一個關鍵。
第三,建立基地。努爾哈赤以父親、祖父的「十三副遺甲」起兵,先後統一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基本統一東海女真和黑龍江女真。並對漠南蒙古採取聯姻、編旗、封賞、會盟、尊重喇嘛教等政策,勢力逐漸強大。努爾哈赤於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在赫圖阿拉建立金政權,又稱後金,年號天命。努爾哈赤被尊為聰睿汗,又稱天命汗。
「七大恨」的木刻揭榜
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天命汗努爾哈赤發布「七大恨」,告天布民,進兵撫順。從此,後金與明朝在遼東地區,展開正面的軍事衝突。明朝所謂「遼事」,就是從撫順之役開始的。明朝萬曆皇帝為回擊努爾哈赤的進攻,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三月,派經略楊鎬統帥12萬大軍,號稱47萬,兵分四路,分進合擊,犁庭掃穴,直取核心,進剿後金的政治與軍事中心——赫圖阿拉。努爾哈赤則採取「憑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兵略,就是採取「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謀略。楊鎬統率的四路大軍,三路覆沒,一路敗退。這次戰役,明軍損失:文武將吏死亡310餘員,軍丁死亡45870餘人,陣失馬、騾、駝共28600餘頭匹。後金兵民死傷不超過3000人,其中並無貝勒大臣。
薩爾滸大戰的結果,明朝軍大敗,後金軍大勝。薩爾滸之戰使明朝和後金在軍事上互換了位置:明朝由進攻轉為防禦,後金由防禦轉為進攻。所以,薩爾滸之戰成為明清興衰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後來乾隆帝在《薩爾滸山之戰書事》共3442字的碑文中說:薩爾滸一戰,使「明之國勢益削,我之武烈益揚,遂乃克遼東,取瀋陽,王基開,帝業定」。由此,「我大清億萬年丕丕基,實肇乎此」。這段話說明薩爾滸大戰對於明清興亡的重大歷史意義。
總之,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對努爾哈赤來說,是開始人生喜劇的高潮;對袁崇煥來說,卻是拉開人生壯麗戲劇的序幕。
第一部分滿洲興起(4)
明光宗像
當努爾哈赤興起之時,明朝宮廷,極為腐敗。著名的「三案」——「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就是明朝黑暗腐敗的一個縮影。萬曆帝晚年,立太子事,非常煩惱。他在猶豫之下,立朱常洛(光宗)為皇太子。而備受寵愛的鄭貴妃不願意立朱常洛為太子,想立自己生的兒子為太子。於是發生「梃擊案」。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張差手執木棍,闖進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慶宮,打傷守門太監,被捉拿後供出系由鄭貴妃手下太監引進。時人懷疑鄭貴妃欲謀害太子。萬曆帝與皇太子朱常洛不願深究此事,就以瘋癲奸徒的罪名殺張差於市。這就是「梃擊案」。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萬曆皇帝病死,太子朱常洛繼位,改年號為泰昌,就是光宗或稱泰昌帝。但是,泰昌帝繼位剛一個月,吞下紅丸而死。這就是「紅丸案」。紫禁城內,一月之間,梓宮兩哭,前後大喪,接連發生。泰昌帝死後,天啟帝當立。撫養他的李選侍(時宮中有二位李選侍,此人稱為西李)與心腹宦官魏忠賢,想利用天啟帝年少的機會,居乾清宮,把持政權。大學士劉一燝(zhǔ) 、吏部尚書周嘉謨、兵科都給事中楊漣、御史左光斗等疏請李選侍不能與天啟帝同住一宮,迫使她遷居噦(huì)鸞宮,不久又移居仁壽殿。爾後,天啟帝舉行即位儀式。此事後來引發複雜的宮廷鬥爭。這就是「移宮案」。「「萬曆年造」銅鎏金龍鳳紋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