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頁
薩爾滸之戰戰場遺址
薩爾滸大戰,從某種意義上說,既決定了明皇朝的歷史命運,也決定了袁崇煥的個人命運。袁崇煥這個向來關心國事、邊事的新進士一喜一憂,心情一定很複雜。他那時在北京,會聽到不少遼東戰事的消息。
其實,袁崇煥從求學時代起,就關心國家大事:雖身居嶺表南國,卻心念遼東失地。有一個民間故事,說在他上學的路上,有一座土地廟,廟裡的土地神,不去關外守護土地,卻在南國廟裡坐享百姓香火。袁崇煥每當放學回家路經土地廟時,總要在廟前駐足,面對著土地神,念念有詞地說:
土地公,土地公,為何不去守遼東!
這個故事,只是民間傳說,沒有史料根據。但這個故事說明:袁崇煥在讀書的童年時代,便關心國家大事,並下定報國之心。
薩爾滸大戰為什麼會改變袁崇煥的命運?這要從滿洲崛興說起。
第一部分滿洲興起(1)
滿洲是女真的後裔。女真貴族曾建立金朝,與南宋對峙,占半壁山河。元太祖成吉思汗,興起蒙古草原,發展實力,騎兵強大,攻打金朝的都城——中都(今北京)。貞祐三年(1215年)五月,蒙古騎兵攻占中都後,縱火焚燒宮殿:「可憐一片繁華地,空見春風長綠蒿。」三百年後,女真後裔滿洲崛起,成為明朝東北邊患。
赫圖阿拉汗王殿遺址
滿洲族,簡稱為滿族。滿族先人女真,在明代分為四大支——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東海女真和黑龍江女真。建州女真明初主要生息繁衍在牡丹江與松花江匯流處地域。永樂二年(1404年),明朝設立建州衛,封女真胡里改(火兒阿)城萬戶阿哈出為建州衛指揮使。這是建州女真名稱的由來。永樂十年(1412年),明朝增設建州左衛,封建州女真另一首領斡朵里城萬戶猛哥帖木兒為建州左衛指揮使。正統七年(1442年),明朝分建州左衛,析置建州右衛,以猛哥帖木兒異父同母弟、都督凡察掌建州右衛事。於是,形成建州衛、建州左衛和建州右衛。建州三衛,經過轉徙,先定居在今遼寧省桓仁縣渾江(佟家江)地域,後定居在今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渾河支流蘇克素滸河(蘇子河)灶突山(煙筒山)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老城村)地域。
赫圖阿拉北臨蘇子河,四周環山,氣候溫和,雨水充沛,宜於農耕、牧獵、種植、採集、捕魚。赫圖阿拉地近遼陽、撫順,又為群山阻隔。這裡東隔鴨綠江、圖們江通朝鮮,西接遼河平原,受東西兩面農耕文化影響,農業發展較快。又與蒙古、朝鮮、明朝貿易,購進鐵器、耕牛、布帛、器皿,賣出人參、馬匹、皮張、蘑菇、木耳,互通有無,揚長補短。所以,赫圖阿拉成為滿洲、後金的發祥基地。
建州三衛相鄰而居,部族興盛,勢力漸大,逐漸形成為兩大部——建州部和長白山部。建州部又分為蘇克素滸河部、渾河部、完顏部、董鄂部和哲陳部;長白山部則分為訥殷部、朱舍里部和鴨綠江部。當時建州各部的形勢,如《滿洲實錄》所載:
各部蜂起,皆稱王爭長,互相戰殺。甚且骨肉相殘,強凌弱,眾暴寡。
明朝遼東總兵李成梁,利用蒙古與女真、海西女真與建州女真以及建州女真內部的各種矛盾,縱橫捭闔,分化瓦解,拉此打彼,利誘威脅,以實現明廷對遼東地區各少數民族的統治。女真首領不斷到遼河平原「犯搶」,明軍也不斷反擊。到萬曆十一年(1583年)二月,發生古勒寨事件。這件事成為明朝與女真關係史上的一個轉折點。
其時在建州女真諸部中,以王杲(ɡǎo)勢力最強。王杲為建州右衛指揮使,史稱他「生而黠慧,通番、漢語言文字,尤精日者術」。他勇敢多謀,武藝超群,兼通女真語和漢語,成為當時建州女真的著名首領。王杲稱雄諸部,遼東大震。明萬曆二年(1574年),王杲以明廷斷絕貢市、部眾坐困為藉口,大舉犯擾遼陽、瀋陽。明李成梁督兵進剿王杲所在的古勒寨。但寨在山上,形勢阻險,城高堅固,易守難攻。李成梁率領6萬車騎,攜帶炮石、火器,分路圍攻王杲寨。明軍先揮斧砍斷數重城柵,又用火器進攻。王杲督領守寨軍兵,施放矢石,奮力據守。李成梁令軍士冒矢石,攀險崖,登寨垣,強仰攻。王杲以三百勇士守城堞,固御守,射明軍。明軍縱火,寨內房屋、糧秣焚毀,煙火蔽天,守軍大潰。李成梁令明軍縱擊,「毀其巢穴,斬首一千餘級」。王杲勢窮,突圍遁走。明軍車騎6萬,殺掠人畜殆盡。翌年,明萬曆八年為表彰李成梁鎮守遼東軍功而建的石坊王杲再出兵犯邊,為明軍所敗。王杲兵敗無依,逃到覺昌安六弟寶實之子阿哈納寨隱匿。後明軍得訊前來攻捕,阿哈納穿戴王杲蟒褂紅甲,偽裝掩護王杲出逃。王杲投奔海西女真哈達部首領王台。王台一向忠於明朝,縛王杲,獻朝廷。明萬曆三年(1575年)八月,萬曆帝御午門城樓,受遼東守臣獻俘王杲,命將其「磔屍剖腹」。這就是史籍記載的建州女真首領王杲被「檻車致闕下,磔於市」。王杲為努爾哈赤的外祖父,王杲之死在少年努爾哈赤心靈里,埋下了對明朝不滿的種子。王杲之子阿台,在危難中逃脫而去。努爾哈赤父親塔克世、祖父覺昌安,曾參與此事,暗通於明遼東總兵李成梁,均忠順於明朝。
薩爾滸大戰,從某種意義上說,既決定了明皇朝的歷史命運,也決定了袁崇煥的個人命運。袁崇煥這個向來關心國事、邊事的新進士一喜一憂,心情一定很複雜。他那時在北京,會聽到不少遼東戰事的消息。
其實,袁崇煥從求學時代起,就關心國家大事:雖身居嶺表南國,卻心念遼東失地。有一個民間故事,說在他上學的路上,有一座土地廟,廟裡的土地神,不去關外守護土地,卻在南國廟裡坐享百姓香火。袁崇煥每當放學回家路經土地廟時,總要在廟前駐足,面對著土地神,念念有詞地說:
土地公,土地公,為何不去守遼東!
這個故事,只是民間傳說,沒有史料根據。但這個故事說明:袁崇煥在讀書的童年時代,便關心國家大事,並下定報國之心。
薩爾滸大戰為什麼會改變袁崇煥的命運?這要從滿洲崛興說起。
第一部分滿洲興起(1)
滿洲是女真的後裔。女真貴族曾建立金朝,與南宋對峙,占半壁山河。元太祖成吉思汗,興起蒙古草原,發展實力,騎兵強大,攻打金朝的都城——中都(今北京)。貞祐三年(1215年)五月,蒙古騎兵攻占中都後,縱火焚燒宮殿:「可憐一片繁華地,空見春風長綠蒿。」三百年後,女真後裔滿洲崛起,成為明朝東北邊患。
赫圖阿拉汗王殿遺址
滿洲族,簡稱為滿族。滿族先人女真,在明代分為四大支——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東海女真和黑龍江女真。建州女真明初主要生息繁衍在牡丹江與松花江匯流處地域。永樂二年(1404年),明朝設立建州衛,封女真胡里改(火兒阿)城萬戶阿哈出為建州衛指揮使。這是建州女真名稱的由來。永樂十年(1412年),明朝增設建州左衛,封建州女真另一首領斡朵里城萬戶猛哥帖木兒為建州左衛指揮使。正統七年(1442年),明朝分建州左衛,析置建州右衛,以猛哥帖木兒異父同母弟、都督凡察掌建州右衛事。於是,形成建州衛、建州左衛和建州右衛。建州三衛,經過轉徙,先定居在今遼寧省桓仁縣渾江(佟家江)地域,後定居在今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渾河支流蘇克素滸河(蘇子河)灶突山(煙筒山)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老城村)地域。
赫圖阿拉北臨蘇子河,四周環山,氣候溫和,雨水充沛,宜於農耕、牧獵、種植、採集、捕魚。赫圖阿拉地近遼陽、撫順,又為群山阻隔。這裡東隔鴨綠江、圖們江通朝鮮,西接遼河平原,受東西兩面農耕文化影響,農業發展較快。又與蒙古、朝鮮、明朝貿易,購進鐵器、耕牛、布帛、器皿,賣出人參、馬匹、皮張、蘑菇、木耳,互通有無,揚長補短。所以,赫圖阿拉成為滿洲、後金的發祥基地。
建州三衛相鄰而居,部族興盛,勢力漸大,逐漸形成為兩大部——建州部和長白山部。建州部又分為蘇克素滸河部、渾河部、完顏部、董鄂部和哲陳部;長白山部則分為訥殷部、朱舍里部和鴨綠江部。當時建州各部的形勢,如《滿洲實錄》所載:
各部蜂起,皆稱王爭長,互相戰殺。甚且骨肉相殘,強凌弱,眾暴寡。
明朝遼東總兵李成梁,利用蒙古與女真、海西女真與建州女真以及建州女真內部的各種矛盾,縱橫捭闔,分化瓦解,拉此打彼,利誘威脅,以實現明廷對遼東地區各少數民族的統治。女真首領不斷到遼河平原「犯搶」,明軍也不斷反擊。到萬曆十一年(1583年)二月,發生古勒寨事件。這件事成為明朝與女真關係史上的一個轉折點。
其時在建州女真諸部中,以王杲(ɡǎo)勢力最強。王杲為建州右衛指揮使,史稱他「生而黠慧,通番、漢語言文字,尤精日者術」。他勇敢多謀,武藝超群,兼通女真語和漢語,成為當時建州女真的著名首領。王杲稱雄諸部,遼東大震。明萬曆二年(1574年),王杲以明廷斷絕貢市、部眾坐困為藉口,大舉犯擾遼陽、瀋陽。明李成梁督兵進剿王杲所在的古勒寨。但寨在山上,形勢阻險,城高堅固,易守難攻。李成梁率領6萬車騎,攜帶炮石、火器,分路圍攻王杲寨。明軍先揮斧砍斷數重城柵,又用火器進攻。王杲督領守寨軍兵,施放矢石,奮力據守。李成梁令軍士冒矢石,攀險崖,登寨垣,強仰攻。王杲以三百勇士守城堞,固御守,射明軍。明軍縱火,寨內房屋、糧秣焚毀,煙火蔽天,守軍大潰。李成梁令明軍縱擊,「毀其巢穴,斬首一千餘級」。王杲勢窮,突圍遁走。明軍車騎6萬,殺掠人畜殆盡。翌年,明萬曆八年為表彰李成梁鎮守遼東軍功而建的石坊王杲再出兵犯邊,為明軍所敗。王杲兵敗無依,逃到覺昌安六弟寶實之子阿哈納寨隱匿。後明軍得訊前來攻捕,阿哈納穿戴王杲蟒褂紅甲,偽裝掩護王杲出逃。王杲投奔海西女真哈達部首領王台。王台一向忠於明朝,縛王杲,獻朝廷。明萬曆三年(1575年)八月,萬曆帝御午門城樓,受遼東守臣獻俘王杲,命將其「磔屍剖腹」。這就是史籍記載的建州女真首領王杲被「檻車致闕下,磔於市」。王杲為努爾哈赤的外祖父,王杲之死在少年努爾哈赤心靈里,埋下了對明朝不滿的種子。王杲之子阿台,在危難中逃脫而去。努爾哈赤父親塔克世、祖父覺昌安,曾參與此事,暗通於明遼東總兵李成梁,均忠順於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