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袁崇煥出生於農民兼商人的家庭。農民的勤勞與樸實,商人的睿智與機變,兩種文化,兩種性格,兩種養育,兩種薰陶,都對袁崇煥的性格形成,產生很大的影響。袁崇煥在家庭的影響下,既不想種地務農,也不願奔走行商,而有志於讀書上進,求得功名,光宗耀祖,為士做官,報效社稷。青少年時代的他,聰明伶俐,膽大果敢,身體矯健,讀書刻苦。

  明朝科舉,先做童生。童生,要通過考試取得秀才資格。考前報名要填寫籍貫、三代履歷、同考五人聯保,還要請一位廩生作保。爾後要經過縣考(知縣主持)、府考(知府主持)、院考(省學政主持),考中者為秀才,才算有了資格成為縣學或府學的生員,這實際上只是一種入學考試。袁崇煥於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補為弟子員,時年14歲。

  袁崇煥後在《樂性堂讀書示燦、煜二弟》詩中云:

  茲堂何以名?樂性乃吾志。志苟得其真,忠孝無異事。弟也當少年,勿為世俗累。百城南面中,旗鼓列隊隊。馳騁古今人,志乃氣之帥。精神宜專精,勿以半途廢。此心不可欺,貴真不貴偽。老大徒傷悲,年華不能再。三省吾此言,夙夜其無昧。

  第一部分讀書科考(3)

  他教誨二弟要少年立志:「馳騁古今人,志乃氣之帥。」要專心學習:「精神宜專精,勿以傳說上圖為袁崇煥青年時代跑馬射箭之地

  半途廢。」要修養品德:「此心不可欺,貴真不貴偽。」要珍惜光陰:「老大徒傷悲,年華不能再。」

  他有一番凌雲之志,其《詠獨秀山》五言絕句云:

  玉筍瑤簪里,茲山獨出群。

  南天撐一柱,其上有青雲。

  袁崇煥念書準備參加鄉試。鄉試每三年一次,秋天舉行,也稱「秋闈」,在省城桂林考試,由主考官主持,考試三場,每場三天,考中為舉人。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袁崇煥在廣西桂林丙午科鄉試中,考中舉人。這年他23歲。對當時的全國生員來說,考中舉人是一件大事。舉人每科名額,各省數量不同,人數不多,讀書之人,皓首窮經,很難得中。《儒林外史》中的范進,因考中舉人,高興得發了瘋。這個例子說明:中舉,既是科舉考試的一件大事,也是科舉考試的一件喜事。清朝《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19歲中秀才後,參加鄉試,屢試屢敗,「三年復三年,所望盡虛懸」,到老也沒有考中舉人。袁崇煥23歲中舉,年齡不算太大,是比較早地得到了功名。他的心情可從《秋闈賞月》詩中得到反映:

  戰罷文場筆陣收,客途不覺遇中秋。

  月明銀漢三千里,歌碎金風十二樓。

  竹葉喜添豪士志,桂花香插少年頭。

  嫦娥必定知人意,不鑰蟾宮任我游。

  北京貢院

  袁崇煥中舉後,像其他舉子一樣,要參加會試。會試,每三年一次,鄉試的第二年春天舉行,也稱「春闈」,在北京貢院,由禮部主辦,皇帝特派高官主考。外省來京應試者給路費、驛馬,躊躇滿志,風光進京。考場叫貢院,考生入號,關門上鎖。考試三場,每場三天。袁崇煥中舉後,繼續讀書,參加會試,很不順利,屢考不中。就是說,他從中舉人到中進士,中間經過13年。袁崇煥連續12年,四次機會,都沒有取得進士的功名。袁崇煥也有過落第的苦惱,《下第》詩云:

  遇主人多易,逢時我獨難。

  八千憐客路,三十尚儒冠。

  出岫雲應懶,還枝鳥亦安。

  故園泉石好,歸去把漁竿。

  他雖萌生歸園釣魚的閃念,但實際並未氣餒,而是愈挫愈奮,更加努力,積極進取,一定要金榜題名。「苦心人,天不負」,袁崇煥會試考中,成為貢士。接著,再參加最高一級的考試——殿試。

  明朝制度,每三年考一次進士,分為會試、殿試兩次考試。會試在二月初九日開始,十五日結束。三月初一日殿試,也稱廷試。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袁崇煥在北京通過會試和殿試(廷試),考中萬曆己未科進士。這一科的狀元是莊際昌,所以萬曆己未科進士又稱「莊際昌榜」進士。

  第一部分讀書科考(4)

  北京孔廟進士題名碑

  袁崇煥青少年時,便以豪士自許。他在《秋闈賞月》中「竹葉喜添豪士志,桂花香插少年頭」,就是詩證。他考進士多次落第,每次上北京趕考,總是沿途遊歷,足跡幾乎踏遍了半個中國。他說:「十四公車,強半在外,足跡幾遍宇內。」他喜歡遊歷,在《募修羅浮諸名勝疏》說:「餘生平有山水之癖,即一丘一壑,俱低徊不忍去。」他喜歡同好朋友談天說地,縱論山川形勝、兵戈戰陣之事。

  袁崇煥中進士的這一年、這一月,中國歷史上發生了一件大事情:明朝遼東經略楊鎬於二月誓師遼陽,三月四路喪師。這就是明清之間在遼東大地上進行的薩爾滸之戰,結果明軍大敗,後金軍大勝。此事,《明史·神宗本紀二》記載:

  萬曆四十七年春二月乙丑(十一日),經略楊鎬誓師於遼陽,總兵官李如柏、杜松、劉、馬林分道出塞。三月甲申(初一日),杜松遇大清兵于吉林崖,戰死。乙酉(初二日),馬林兵敗於飛芬山,兵備僉事潘宗顏戰死。庚寅(初七日),劉兵深入阿布達里岡,戰死。辛丑(十八日),賜莊際昌等進士及第、出身有差。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