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頁
主要人物:明萬曆帝、明軍主帥楊鎬;後金(清)天命汗努爾哈赤。
結局:明軍大敗。
影響:軍事上,明軍由攻勢轉為守勢,後金由守勢轉為攻勢。
袁崇煥:
主要事跡:讀書、中舉、進士題名。
主要活動區域:廣東東莞和廣西藤縣之間。
遺蹟、文物:袁世祥墓,馬槽,柱礎。
青年時代袁崇煥是明末清初中國政治軍事舞台上,一位偉大的愛國者、傑出的軍事統帥和著名的民族英雄。薊遼督師袁崇煥的崇高精神、勇敢品格、頑強意志、求新態度、清廉作風、驕人業績,不僅在中國文化史上,而且在人類文明史上,都是汗青留名,千古永垂。
1讀書科考
袁崇煥,字元素,號自如,生於明萬曆十二年四月二十八日(1584年6月6日),死於崇禎三袁崇煥像
年八月十六日(1630年9月22日),享年47歲。《明史·袁崇煥傳》記載:
袁崇煥,字元素,東莞人。萬曆四十七年進士。授邵武知縣。為人慷慨負膽略,好談兵。遇東莞水南袁崇煥故居(復建)
老校退卒,輒與論塞上事,曉其厄塞情形,以邊才自許。
這段話,對袁崇煥志向、品格的描述,說得好。
袁崇煥的祖父世祥、父親子鵬,世居廣東東莞水南袁屋坪,今廣東省東莞市石碣鎮水南村。石碣鎮位於東莞市東北部,瀕臨東江,東接石龍鎮,西臨東莞市區,南距深圳78公里,西北離廣州62公里。水南村在石碣鎮北部,其北緊接石龍火車站,距廣州市70公里、東莞市12公里。水南村東臨東江,山青水秀,林木蔥蘢,風光綺麗。袁崇煥的祖父從東莞乘船,順溯兩江——東江與西江,到廣西梧州府(今梧州市)藤縣、平南,從事木材、藥材生意。後來開設店鋪,蓋房定居。袁崇煥的父親子鵬,子承父業,落籍藤縣。母親葉氏。兄弟三人,伯崇燦、仲崇煥、季崇煜袁崇煥兄弟排行,在《三乞給假疏》中稱「臣之嫡兄崇燦喪矣」;在《讀書示燦、煜二弟》詩中則稱崇燦為弟,文獻缺乏,尚待考證。。後來他的祖父和祖母的墳墓都在那裡。袁崇煥青少年時,經常隨家人乘船往返西江,到廣東東莞老家,求學探親,遊覽風光。
《崇禎東莞縣誌》內頁,記載了
袁崇煥祖父世祥,父親子鵬因崇煥
而得朝廷封贈之事。袁崇煥的青少年時代,在藤縣的縣學讀書。他在《游雁洲》詩中回憶道:
雁信連宵至,洲邊與往還。
陣遙鵬欲化,隊整鷺同班。
煙水家何在?風雲影未閒。
登科聞有兆,愧我獨緣慳。
第一部分讀書科考(2)
原詩有一條小註:「予居平南,初應童子試,被人訐告,今改籍藤縣,故云。」這首詩出自清朝廣西學政梁章鉅編纂的《三管英靈集》。對這首詩,學界有兩點爭論:
第一,《游雁洲》這首詩是否為袁崇煥所作,存疑。其理由是《袁督師事跡》里沒有收錄這首詩。當然,僅這條理由不能證明這首詩不是袁崇煥作的;同樣,梁章鉅收錄此詩,也不能證明這首詩就是袁崇煥作的。
第二,袁崇煥的學籍,是平南,還是藤縣,也有兩種對立說法。平南的學者認為:袁崇煥本來是平南籍,因被人訐告而改為藤縣籍。藤縣的學者則認為:袁崇煥學籍在藤縣,聽說平南的考生有登科吉兆,就到平南縣學讀書,借著吉兆,爭取考中;但被人告發,又轉回藤縣讀書。
從《游雁洲》詩的內容分析,似乎後一種解釋更近乎詩的原意。總之,袁崇煥的縣學,主要是在廣西藤縣上的,這一見解,似無異議。因為北京孔廟現存明朝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廣西藤縣白馬村相傳袁崇煥親手植下的榕樹
)己未科進士題名碑記上第三甲第四十名進士,刻著:
袁崇煥,廣西藤縣。
談遷在《國榷》中說:「崇煥,字自如,藤縣人,萬曆己未進士。」這當然是根據進士題名碑的史料寫的。張岱在《石匱書後集》中說:「袁崇煥,廣西藤縣籍,東莞人。」顏俊彥在《詳袁崇煥家產並流徙地方(府署)》中說:「查看得袁崇煥原籍廣西,入士後始以東莞為一枝之託,浮沉宦途,家無子息,所有財產盡經其弟崇煜掌管營理。」《登賢書後回東筦縣謁墓》詩云:
少小辭鄉國,飄零二十年。
敢雲名在榜,深愧祭無田。
邱隴棠梨在,衣冠手澤傳。
夕陽回首處,林樹郁蒼煙。
上詩可見,袁崇煥往來於廣東東莞和廣西藤縣之間。袁崇煥下獄後,袁崇煜等前往藤縣。看來,袁崇煥在廣東東莞、廣西藤縣都有家產。所以,李濟深撰《重修明督師袁崇煥祠墓碑》載:「督師為廣東東莞人,而以廣西藤縣通籍。兩粵人士感今懷古,用紀其事於石,以諗來明督師袁公崇煥故里,已成為藤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公布。者。」有詩云:「縣誌至今傳兩地,田園猶在不須爭。」就是說袁崇煥原籍是廣東東莞,後落籍廣西藤縣,兩廣都是他的故鄉,不須去爭。明薊遼督師袁崇煥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先賢、共同的英雄。
前面已經說過,廣東、廣西相鄰,有西江經過兩廣,水路交通,舟楫便利。袁崇煥在廣東東莞與廣西藤縣都有親人與朋友,順溯江水,泛舟往返,兩地讀書,勤奮攻讀,是很自然的事情。
結局:明軍大敗。
影響:軍事上,明軍由攻勢轉為守勢,後金由守勢轉為攻勢。
袁崇煥:
主要事跡:讀書、中舉、進士題名。
主要活動區域:廣東東莞和廣西藤縣之間。
遺蹟、文物:袁世祥墓,馬槽,柱礎。
青年時代袁崇煥是明末清初中國政治軍事舞台上,一位偉大的愛國者、傑出的軍事統帥和著名的民族英雄。薊遼督師袁崇煥的崇高精神、勇敢品格、頑強意志、求新態度、清廉作風、驕人業績,不僅在中國文化史上,而且在人類文明史上,都是汗青留名,千古永垂。
1讀書科考
袁崇煥,字元素,號自如,生於明萬曆十二年四月二十八日(1584年6月6日),死於崇禎三袁崇煥像
年八月十六日(1630年9月22日),享年47歲。《明史·袁崇煥傳》記載:
袁崇煥,字元素,東莞人。萬曆四十七年進士。授邵武知縣。為人慷慨負膽略,好談兵。遇東莞水南袁崇煥故居(復建)
老校退卒,輒與論塞上事,曉其厄塞情形,以邊才自許。
這段話,對袁崇煥志向、品格的描述,說得好。
袁崇煥的祖父世祥、父親子鵬,世居廣東東莞水南袁屋坪,今廣東省東莞市石碣鎮水南村。石碣鎮位於東莞市東北部,瀕臨東江,東接石龍鎮,西臨東莞市區,南距深圳78公里,西北離廣州62公里。水南村在石碣鎮北部,其北緊接石龍火車站,距廣州市70公里、東莞市12公里。水南村東臨東江,山青水秀,林木蔥蘢,風光綺麗。袁崇煥的祖父從東莞乘船,順溯兩江——東江與西江,到廣西梧州府(今梧州市)藤縣、平南,從事木材、藥材生意。後來開設店鋪,蓋房定居。袁崇煥的父親子鵬,子承父業,落籍藤縣。母親葉氏。兄弟三人,伯崇燦、仲崇煥、季崇煜袁崇煥兄弟排行,在《三乞給假疏》中稱「臣之嫡兄崇燦喪矣」;在《讀書示燦、煜二弟》詩中則稱崇燦為弟,文獻缺乏,尚待考證。。後來他的祖父和祖母的墳墓都在那裡。袁崇煥青少年時,經常隨家人乘船往返西江,到廣東東莞老家,求學探親,遊覽風光。
《崇禎東莞縣誌》內頁,記載了
袁崇煥祖父世祥,父親子鵬因崇煥
而得朝廷封贈之事。袁崇煥的青少年時代,在藤縣的縣學讀書。他在《游雁洲》詩中回憶道:
雁信連宵至,洲邊與往還。
陣遙鵬欲化,隊整鷺同班。
煙水家何在?風雲影未閒。
登科聞有兆,愧我獨緣慳。
第一部分讀書科考(2)
原詩有一條小註:「予居平南,初應童子試,被人訐告,今改籍藤縣,故云。」這首詩出自清朝廣西學政梁章鉅編纂的《三管英靈集》。對這首詩,學界有兩點爭論:
第一,《游雁洲》這首詩是否為袁崇煥所作,存疑。其理由是《袁督師事跡》里沒有收錄這首詩。當然,僅這條理由不能證明這首詩不是袁崇煥作的;同樣,梁章鉅收錄此詩,也不能證明這首詩就是袁崇煥作的。
第二,袁崇煥的學籍,是平南,還是藤縣,也有兩種對立說法。平南的學者認為:袁崇煥本來是平南籍,因被人訐告而改為藤縣籍。藤縣的學者則認為:袁崇煥學籍在藤縣,聽說平南的考生有登科吉兆,就到平南縣學讀書,借著吉兆,爭取考中;但被人告發,又轉回藤縣讀書。
從《游雁洲》詩的內容分析,似乎後一種解釋更近乎詩的原意。總之,袁崇煥的縣學,主要是在廣西藤縣上的,這一見解,似無異議。因為北京孔廟現存明朝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廣西藤縣白馬村相傳袁崇煥親手植下的榕樹
)己未科進士題名碑記上第三甲第四十名進士,刻著:
袁崇煥,廣西藤縣。
談遷在《國榷》中說:「崇煥,字自如,藤縣人,萬曆己未進士。」這當然是根據進士題名碑的史料寫的。張岱在《石匱書後集》中說:「袁崇煥,廣西藤縣籍,東莞人。」顏俊彥在《詳袁崇煥家產並流徙地方(府署)》中說:「查看得袁崇煥原籍廣西,入士後始以東莞為一枝之託,浮沉宦途,家無子息,所有財產盡經其弟崇煜掌管營理。」《登賢書後回東筦縣謁墓》詩云:
少小辭鄉國,飄零二十年。
敢雲名在榜,深愧祭無田。
邱隴棠梨在,衣冠手澤傳。
夕陽回首處,林樹郁蒼煙。
上詩可見,袁崇煥往來於廣東東莞和廣西藤縣之間。袁崇煥下獄後,袁崇煜等前往藤縣。看來,袁崇煥在廣東東莞、廣西藤縣都有家產。所以,李濟深撰《重修明督師袁崇煥祠墓碑》載:「督師為廣東東莞人,而以廣西藤縣通籍。兩粵人士感今懷古,用紀其事於石,以諗來明督師袁公崇煥故里,已成為藤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公布。者。」有詩云:「縣誌至今傳兩地,田園猶在不須爭。」就是說袁崇煥原籍是廣東東莞,後落籍廣西藤縣,兩廣都是他的故鄉,不須去爭。明薊遼督師袁崇煥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先賢、共同的英雄。
前面已經說過,廣東、廣西相鄰,有西江經過兩廣,水路交通,舟楫便利。袁崇煥在廣東東莞與廣西藤縣都有親人與朋友,順溯江水,泛舟往返,兩地讀書,勤奮攻讀,是很自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