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頁
譬如再說,四月二十二日本刊上李家作的「以華制華」里說的警犬。警犬咬人,是蹲在地上冷眼傍觀,等到有可殺的時候,便一躍上前,猛咬一口,不過,有的時候那警大被人們提起棍子,向著當頭一棒,也會把專門咬人的警犬,打得藏起頭來,伸出舌頭在暗地裡發急。
這種發急,大概便又是所謂「過」了。因為警犬雖然野性,但有時被棍子當頭一擊,也會被打出自己的錯誤來的,於是「過而能改」的警犬,在暗地裡發急時,自又便會想懺悔,假使是不大曉得改過的警犬,在暗地發急之餘,還想乘機再試,這種犬,大概是「罪孽深重」的了。
中國人只曉得說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可惜都忘記了底下那一句。
四月二十六日,《大晚報》副刊《火炬》。 這種「不凡」的議論的要點是:(一)尖刻的冷箭,「令受者難堪,聽者痛快」,不過是取得「偉大」的秘訣;(二)這秘訣還在於「借主義,成大名,掛羊頭,賣狗肉的戲法」;(三)照《大晚報》的意見,似乎應當為著自己的「主義」——高唱「神武的大文」,「張開血盆似的大口」去吃人,·雖·在·二·十·歲·就·落·伍,·就·變·為·僵·石,·亦·所·不·惜;(四)如果蕭伯納不贊成這種「主義」,就不應當坐安樂椅,不應當有家財,·贊·成·了·那·種·主·義,·當·然·又·當·別·論。可惜,這世界的崩潰,偏偏已經到了這步田地:——小資產的知識階層分化出·一·些愛光明不肯落伍的人,他們向著革命的道路上開步走。他們利用自己的種種可能,誠懇的贊助革命的前進。他們在以前,也許客觀上是資本主義社會關係的擁護者。但是,他們偏要變成資產階級的「叛徒」。而叛徒常常比敵人更·可·惡。
卑劣的資產階級心理,以為給了你「百萬家財」,給了你世界的大名,你還要背叛,你還有什麼不滿意,「實屬可惡之至」。這自然是「借主義,成大名」了。對於這種卑劣的市儈,每一件事情一定有一種物質上的榮華富貴的目的。這是道地的「·唯·物·主·義」——名利主義。蕭伯納不在這種卑劣心理的意料之中,所以·可·惡·之·至。
而《大晚報》還推論到一般的時代風尚,推論到中國也有「坐在安樂椅里發著尖刺的冷箭來宣傳什麼什麼主義的,不須先生指教」。這當然中外相同的道理,不必重新解釋了。可惜的是:獨有那吃人的「主義」,雖然借用了好久,然而還是不能夠「成大名」,嗚呼!
至於可惡可怪的蕭,——他的偉大,卻沒有因為這些人「受著難堪」,就縮小了些。所以像中國歷代的離經叛道的文人似的,活該被皇帝判決「抄沒家財」。《蕭伯納在上海》。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三年二月十七日《申報·自由談》,原題為《蕭伯納頌》,署名何家干。
〔2〕蕭伯納(G.B.Shaw,1856—1950)英國劇作家、批評家。出生於愛爾蘭都柏林。早年參加過英國改良主義的政治組織「費邊社」。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譴責帝國主義戰爭,同情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一九三一年曾訪問蘇聯。但他始終未能擺脫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觀點。主要作品有劇本《華倫夫人的職業》、《巴巴拉少校》、《真相畢露》等,大都揭露和諷刺資本主義社會的偽善和罪惡。一九三三年他乘船週遊世界,於二月十二日到香港,十七日到上海。〔3〕「和平老翁」一九三三年一月六日《大晚報》曾載蕭伯納將到北平的消息,題為《和平老翁蕭伯納,鼙鼓聲中游北平》,其中有希望蕭伯納「能於其飛渡長城來游北平時,暫使戰爭停頓」的話。〔4〕「路透電」即路透通訊社的電訊。路透社由猶太人路透(P.J.Reuter)一八五○年創辦於德國亞琛,一八五一年遷英國倫敦,後來成為英國最大的通訊社。它在中國的活動,始於一八七一年前後。這裡所說的「路透電」,指一九三三年二月十四日該社由香港發的關於蕭伯納發表演說的電訊,曾刊登於十五日《申報》,題為《對香港大學生演說——蕭伯納宣傳共產》。
〔5〕工部局舊時英、美、日等帝國主義在上海、天津等地租界內設立的統治機關,是帝國主義推行殖民主義政策和奴役中國人民的工具。
〔6〕「特別國情」袁世凱陰謀復辟帝制時散布的一種謬論。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五年間,袁世凱的憲法顧問、美國人古德諾(F.J.Goodnow)鼓吹中國有「特別國情」,不宜實行民主政治,如他在一九一五年八月十日北京《亞細亞日報》上發表的《共和與君主論》一文中,胡說從中國的「歷史習慣社會經濟之狀況」來看,「以君主制行之為易」。當時中國擁袁稱帝的反動勢力如籌安會等,也極力宣傳「共和不適於國情」之類。這種「特別國情」論,成為反動派阻撓在中國實行民主改革和反對進步社會學說、壓製革命的藉口。〔7〕「政如飄風,民如野鹿」上句出《老子》第二十章:「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下句見《莊子·天地》:「上如標枝,民如野鹿。」
〔8〕樂雯原是魯迅的筆名。一九三三年二月,瞿秋白在上海養病期間,經魯迅提議和協助,把當時上海出版的中外報刊上圍繞蕭伯納到中國而發表的各種文章,輯成《蕭伯納在上海》一書,署為「樂雯剪貼翻譯並編校」,由魯迅作序,一九三三年三月野糙書屋出版。 魯迅先生最近常常用何家乾的筆名,在黎烈文主編的《申報》的《自由談》,發表不到五百字長的短文。好久不看見他老先生的文了,那種富於幽默性的諷刺的味兒,在中國的作家之林,當然還沒有人能超過魯迅先生。
不過,聽說現在的魯迅先生已跑到十字街頭,站在革命的隊伍里去了。那麼,像他這種有閒階級的幽默的作風,嚴格言之,實在不革命。我以為也應該轉變一下才是!譬如:魯迅先生不喜歡第三種人,討厭民族主義的文藝,他盡可痛快地直說,何必裝腔做勢,吞吞吐吐,打這麼許多灣兒。在他最近所處的環境,自然是除了那些恭頌蘇聯德政的獻詞以外,便沒有更通的文藝的。他認為第三種人不談這些,是比較最聰明的人;民族主義文藝者故意找出理由來文飾自己的不通,是比較次聰明的人。其言可謂盡深刻惡毒之能事。不過,現在最通的文藝,是不是僅有那些對蘇聯當局搖尾求媚的獻詞,不免還是疑問。如果先生們真是為著解放勞苦大眾而吶喊,猶可說也;假使,僅僅是為著個人的出路,故意製造一塊容易招搖的金字商標,以資號召而已。那麼,我就看不出先生們的苦心孤行,比到被你們所不齒的第三種人,以及民族主義文藝者,究竟是高多少。
其實,先生們個人的生活,由我看來,並不比到被你們痛罵的小資作家更窮苦些。當然,魯迅先生是例外,大多數的所謂革命的作家,聽說,常常在上海的大跳舞場,拉斐花園裡,可以遇見他們伴著嬌美的愛侶,一面喝香檳,一面吃朱古力,興高采烈地跳著狐步舞,倦舞意懶,乘著雪亮的汽車,奔赴預定的香巢,度他們真箇消魂的生活。明天起來,寫工人呵!鬥爭呵!之類的東西,拿去向書賈們所辦的刊物換取稿費,到晚上,照樣是生活在紅綠的燈光下,沉醉著,歡唱著,熱愛著。像這種優裕的生活,我不懂先生們還要叫什麼苦,喊什麼冤,你們的貓哭耗子的仁慈,是不是能博得勞苦大眾的同情,也許,在先生們自己都不免是絕大的疑問吧!
如果中國人不能從文化的本身上做一點基礎的工夫,就這樣大家空喊一陣口號,糊鬧一陣,我想,把世界上無論那種最新穎最時髦的東西拿到中國來,都是毫無用處。我們承認現在的蘇俄,確實是有了他相當的成功,但,這不是偶然。他們從前所遺留下來的一部分文化的遺產,是多麼豐富,我們回溯到十月革命以前的俄國文學,音樂,美術,哲學,科學,那一件不是已經到達國際文化的水準。他們有了這些充實的根基,才能產生現在這些學有根蒂的領袖。我們僅僅渴慕人家的成功而不知道努力文化的根本的建樹,再等十年百年,乃至千年萬年,中國還是這樣,也許比現在更壞。
不錯,中國的文化運動,也已有二十年的歷史了。但是,在這二十年中,在文化上究竟收穫到什麼。歐美的名著,在中國是否能有一冊比較可靠的譯本,文藝上的各種派別,各種主義,我們是否都拿得出一種代表作,其他如科學上的發明,思想上的創造,是否能有一種值得我們記憶。唉!中國的文化低落到這步田地,還談得到什麼呢!
要是中國的文藝工作者,如不能從今天起,大家立誓做一番基本的工夫,多多地轉運一些文藝的糧食,多多地樹藝一些文藝的種子,我敢斷言:在現代的中國,決不會產生「最通的」文藝的。
二月二十日《武漢日報》的《文藝周刊》。 中國現代聖經〔2〕——迎頭經曰:「我們……要迎頭趕上去,不要向後跟著。」
傳〔3〕曰:追趕總只有向後跟著,普通是無所謂迎頭追趕的,然而聖經決不會錯,更不會不通,何況這個年頭一切都是反常的呢。所以趕上偏偏說迎頭,向後跟著,那就說不行!
現在通行的說法是:「日軍所至,抵抗隨之」,至於收復失地與否,那麼,當然「既非軍事專家,詳細計畫,不得而知」。〔4〕不錯呀,「日軍所至,抵抗隨之」,這不是迎頭趕上是什麼!日軍一到,迎頭而「趕」:日軍到瀋陽,迎頭趕上北平;日軍到閘北,迎頭趕上真茹;日軍到山海關,迎頭趕上塘沽;日軍到承德,迎頭趕上古北口……以前有過行都洛陽,現在有了陪都西安,將來還有「漢族發源地」崑崙山——西方極樂世界。至於收復失地云云,則雖非軍事專家亦得而知焉,於經有之,曰「不要向後跟著」也。證之已往的上海戰事,每到日軍退守租界的時候,就要「嚴飭所部切勿越界一步」〔5〕。這樣,所謂迎頭趕上和勿向後跟,都是不但見於經典而且證諸實驗的真理了。右傳之一章。
傳又曰:迎頭趕和勿後跟,還有第二種的微言大義——報載熱河實況曰:「義軍〔6〕皆極勇敢,認擾亂及殺戮日軍為興奮之事……唯張作相〔7〕接收義軍之消息發表後,張作相既不親往撫慰,熱湯又停止供給義軍汽油,運輸中斷,義軍大都失望,甚至有認替張作相立功為無謂者。」「日軍既至凌源,其時張作相已不在,吾人聞訊出走,熱湯扣車運物已成目擊之事實,證以日軍從未派飛機至承德轟炸……可知承德實為妥協之放棄。」(張慧沖〔8〕君在上海東北難民救濟會席上所談。)雖然據張慧沖君所說,「享名最盛之義軍領袖,其忠勇之精神,未能悉如吾人之意想」,然而義軍的兵士的確是極勇敢的小百姓。正因為這些小百姓不懂得聖經,所以也不知道迎頭式的策略。於是小百姓自己,就自然要碰見迎頭的抵抗了:熱湯放棄承德之後,北平軍委分會下令「固守古北口,如義軍有欲入口者,即開槍迎擊之」。這是說,我的「抵抗」只是隨日軍之所至,你要換個樣子去抵抗,我就抵抗你;何況我的退後是預先約好了的,你既不肯妥協,那就只有「不要你向後跟著」而要把你「迎頭趕上」梁山了。右傳之二章。
這種發急,大概便又是所謂「過」了。因為警犬雖然野性,但有時被棍子當頭一擊,也會被打出自己的錯誤來的,於是「過而能改」的警犬,在暗地裡發急時,自又便會想懺悔,假使是不大曉得改過的警犬,在暗地發急之餘,還想乘機再試,這種犬,大概是「罪孽深重」的了。
中國人只曉得說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可惜都忘記了底下那一句。
四月二十六日,《大晚報》副刊《火炬》。 這種「不凡」的議論的要點是:(一)尖刻的冷箭,「令受者難堪,聽者痛快」,不過是取得「偉大」的秘訣;(二)這秘訣還在於「借主義,成大名,掛羊頭,賣狗肉的戲法」;(三)照《大晚報》的意見,似乎應當為著自己的「主義」——高唱「神武的大文」,「張開血盆似的大口」去吃人,·雖·在·二·十·歲·就·落·伍,·就·變·為·僵·石,·亦·所·不·惜;(四)如果蕭伯納不贊成這種「主義」,就不應當坐安樂椅,不應當有家財,·贊·成·了·那·種·主·義,·當·然·又·當·別·論。可惜,這世界的崩潰,偏偏已經到了這步田地:——小資產的知識階層分化出·一·些愛光明不肯落伍的人,他們向著革命的道路上開步走。他們利用自己的種種可能,誠懇的贊助革命的前進。他們在以前,也許客觀上是資本主義社會關係的擁護者。但是,他們偏要變成資產階級的「叛徒」。而叛徒常常比敵人更·可·惡。
卑劣的資產階級心理,以為給了你「百萬家財」,給了你世界的大名,你還要背叛,你還有什麼不滿意,「實屬可惡之至」。這自然是「借主義,成大名」了。對於這種卑劣的市儈,每一件事情一定有一種物質上的榮華富貴的目的。這是道地的「·唯·物·主·義」——名利主義。蕭伯納不在這種卑劣心理的意料之中,所以·可·惡·之·至。
而《大晚報》還推論到一般的時代風尚,推論到中國也有「坐在安樂椅里發著尖刺的冷箭來宣傳什麼什麼主義的,不須先生指教」。這當然中外相同的道理,不必重新解釋了。可惜的是:獨有那吃人的「主義」,雖然借用了好久,然而還是不能夠「成大名」,嗚呼!
至於可惡可怪的蕭,——他的偉大,卻沒有因為這些人「受著難堪」,就縮小了些。所以像中國歷代的離經叛道的文人似的,活該被皇帝判決「抄沒家財」。《蕭伯納在上海》。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三年二月十七日《申報·自由談》,原題為《蕭伯納頌》,署名何家干。
〔2〕蕭伯納(G.B.Shaw,1856—1950)英國劇作家、批評家。出生於愛爾蘭都柏林。早年參加過英國改良主義的政治組織「費邊社」。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譴責帝國主義戰爭,同情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一九三一年曾訪問蘇聯。但他始終未能擺脫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觀點。主要作品有劇本《華倫夫人的職業》、《巴巴拉少校》、《真相畢露》等,大都揭露和諷刺資本主義社會的偽善和罪惡。一九三三年他乘船週遊世界,於二月十二日到香港,十七日到上海。〔3〕「和平老翁」一九三三年一月六日《大晚報》曾載蕭伯納將到北平的消息,題為《和平老翁蕭伯納,鼙鼓聲中游北平》,其中有希望蕭伯納「能於其飛渡長城來游北平時,暫使戰爭停頓」的話。〔4〕「路透電」即路透通訊社的電訊。路透社由猶太人路透(P.J.Reuter)一八五○年創辦於德國亞琛,一八五一年遷英國倫敦,後來成為英國最大的通訊社。它在中國的活動,始於一八七一年前後。這裡所說的「路透電」,指一九三三年二月十四日該社由香港發的關於蕭伯納發表演說的電訊,曾刊登於十五日《申報》,題為《對香港大學生演說——蕭伯納宣傳共產》。
〔5〕工部局舊時英、美、日等帝國主義在上海、天津等地租界內設立的統治機關,是帝國主義推行殖民主義政策和奴役中國人民的工具。
〔6〕「特別國情」袁世凱陰謀復辟帝制時散布的一種謬論。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五年間,袁世凱的憲法顧問、美國人古德諾(F.J.Goodnow)鼓吹中國有「特別國情」,不宜實行民主政治,如他在一九一五年八月十日北京《亞細亞日報》上發表的《共和與君主論》一文中,胡說從中國的「歷史習慣社會經濟之狀況」來看,「以君主制行之為易」。當時中國擁袁稱帝的反動勢力如籌安會等,也極力宣傳「共和不適於國情」之類。這種「特別國情」論,成為反動派阻撓在中國實行民主改革和反對進步社會學說、壓製革命的藉口。〔7〕「政如飄風,民如野鹿」上句出《老子》第二十章:「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下句見《莊子·天地》:「上如標枝,民如野鹿。」
〔8〕樂雯原是魯迅的筆名。一九三三年二月,瞿秋白在上海養病期間,經魯迅提議和協助,把當時上海出版的中外報刊上圍繞蕭伯納到中國而發表的各種文章,輯成《蕭伯納在上海》一書,署為「樂雯剪貼翻譯並編校」,由魯迅作序,一九三三年三月野糙書屋出版。 魯迅先生最近常常用何家乾的筆名,在黎烈文主編的《申報》的《自由談》,發表不到五百字長的短文。好久不看見他老先生的文了,那種富於幽默性的諷刺的味兒,在中國的作家之林,當然還沒有人能超過魯迅先生。
不過,聽說現在的魯迅先生已跑到十字街頭,站在革命的隊伍里去了。那麼,像他這種有閒階級的幽默的作風,嚴格言之,實在不革命。我以為也應該轉變一下才是!譬如:魯迅先生不喜歡第三種人,討厭民族主義的文藝,他盡可痛快地直說,何必裝腔做勢,吞吞吐吐,打這麼許多灣兒。在他最近所處的環境,自然是除了那些恭頌蘇聯德政的獻詞以外,便沒有更通的文藝的。他認為第三種人不談這些,是比較最聰明的人;民族主義文藝者故意找出理由來文飾自己的不通,是比較次聰明的人。其言可謂盡深刻惡毒之能事。不過,現在最通的文藝,是不是僅有那些對蘇聯當局搖尾求媚的獻詞,不免還是疑問。如果先生們真是為著解放勞苦大眾而吶喊,猶可說也;假使,僅僅是為著個人的出路,故意製造一塊容易招搖的金字商標,以資號召而已。那麼,我就看不出先生們的苦心孤行,比到被你們所不齒的第三種人,以及民族主義文藝者,究竟是高多少。
其實,先生們個人的生活,由我看來,並不比到被你們痛罵的小資作家更窮苦些。當然,魯迅先生是例外,大多數的所謂革命的作家,聽說,常常在上海的大跳舞場,拉斐花園裡,可以遇見他們伴著嬌美的愛侶,一面喝香檳,一面吃朱古力,興高采烈地跳著狐步舞,倦舞意懶,乘著雪亮的汽車,奔赴預定的香巢,度他們真箇消魂的生活。明天起來,寫工人呵!鬥爭呵!之類的東西,拿去向書賈們所辦的刊物換取稿費,到晚上,照樣是生活在紅綠的燈光下,沉醉著,歡唱著,熱愛著。像這種優裕的生活,我不懂先生們還要叫什麼苦,喊什麼冤,你們的貓哭耗子的仁慈,是不是能博得勞苦大眾的同情,也許,在先生們自己都不免是絕大的疑問吧!
如果中國人不能從文化的本身上做一點基礎的工夫,就這樣大家空喊一陣口號,糊鬧一陣,我想,把世界上無論那種最新穎最時髦的東西拿到中國來,都是毫無用處。我們承認現在的蘇俄,確實是有了他相當的成功,但,這不是偶然。他們從前所遺留下來的一部分文化的遺產,是多麼豐富,我們回溯到十月革命以前的俄國文學,音樂,美術,哲學,科學,那一件不是已經到達國際文化的水準。他們有了這些充實的根基,才能產生現在這些學有根蒂的領袖。我們僅僅渴慕人家的成功而不知道努力文化的根本的建樹,再等十年百年,乃至千年萬年,中國還是這樣,也許比現在更壞。
不錯,中國的文化運動,也已有二十年的歷史了。但是,在這二十年中,在文化上究竟收穫到什麼。歐美的名著,在中國是否能有一冊比較可靠的譯本,文藝上的各種派別,各種主義,我們是否都拿得出一種代表作,其他如科學上的發明,思想上的創造,是否能有一種值得我們記憶。唉!中國的文化低落到這步田地,還談得到什麼呢!
要是中國的文藝工作者,如不能從今天起,大家立誓做一番基本的工夫,多多地轉運一些文藝的糧食,多多地樹藝一些文藝的種子,我敢斷言:在現代的中國,決不會產生「最通的」文藝的。
二月二十日《武漢日報》的《文藝周刊》。 中國現代聖經〔2〕——迎頭經曰:「我們……要迎頭趕上去,不要向後跟著。」
傳〔3〕曰:追趕總只有向後跟著,普通是無所謂迎頭追趕的,然而聖經決不會錯,更不會不通,何況這個年頭一切都是反常的呢。所以趕上偏偏說迎頭,向後跟著,那就說不行!
現在通行的說法是:「日軍所至,抵抗隨之」,至於收復失地與否,那麼,當然「既非軍事專家,詳細計畫,不得而知」。〔4〕不錯呀,「日軍所至,抵抗隨之」,這不是迎頭趕上是什麼!日軍一到,迎頭而「趕」:日軍到瀋陽,迎頭趕上北平;日軍到閘北,迎頭趕上真茹;日軍到山海關,迎頭趕上塘沽;日軍到承德,迎頭趕上古北口……以前有過行都洛陽,現在有了陪都西安,將來還有「漢族發源地」崑崙山——西方極樂世界。至於收復失地云云,則雖非軍事專家亦得而知焉,於經有之,曰「不要向後跟著」也。證之已往的上海戰事,每到日軍退守租界的時候,就要「嚴飭所部切勿越界一步」〔5〕。這樣,所謂迎頭趕上和勿向後跟,都是不但見於經典而且證諸實驗的真理了。右傳之一章。
傳又曰:迎頭趕和勿後跟,還有第二種的微言大義——報載熱河實況曰:「義軍〔6〕皆極勇敢,認擾亂及殺戮日軍為興奮之事……唯張作相〔7〕接收義軍之消息發表後,張作相既不親往撫慰,熱湯又停止供給義軍汽油,運輸中斷,義軍大都失望,甚至有認替張作相立功為無謂者。」「日軍既至凌源,其時張作相已不在,吾人聞訊出走,熱湯扣車運物已成目擊之事實,證以日軍從未派飛機至承德轟炸……可知承德實為妥協之放棄。」(張慧沖〔8〕君在上海東北難民救濟會席上所談。)雖然據張慧沖君所說,「享名最盛之義軍領袖,其忠勇之精神,未能悉如吾人之意想」,然而義軍的兵士的確是極勇敢的小百姓。正因為這些小百姓不懂得聖經,所以也不知道迎頭式的策略。於是小百姓自己,就自然要碰見迎頭的抵抗了:熱湯放棄承德之後,北平軍委分會下令「固守古北口,如義軍有欲入口者,即開槍迎擊之」。這是說,我的「抵抗」只是隨日軍之所至,你要換個樣子去抵抗,我就抵抗你;何況我的退後是預先約好了的,你既不肯妥協,那就只有「不要你向後跟著」而要把你「迎頭趕上」梁山了。右傳之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