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頁
〔6〕「民族主義文學」一九三○年六月由國民黨當局策劃的文學運動,發起人是潘公展、范爭波、朱應鵬、傅彥長、王平陵等國民黨文人。曾出版《前鋒周報》、《前鋒月刊》等,假借「民族主義」的名義,反對無產階級革命文學,提倡反共、反人民的反革命文學。九一八事變後,又為蔣介石的投降賣國政策效勞。
〔7〕指國民黨政客戴季陶。一九二六年十月十七日,他在出任廣州中山大學委員會委員長的就職典禮上,曾發表贊成國共合作的演說,並引導與會學生向參加典禮的鮑羅廷行一鞠躬禮,以示「敬意」。〔8〕鮑羅廷(M.M.FGHGIJ,1884—1951)蘇聯政治活動家。一九一九年至一九二三年在共產國際遠東部工作。一九二三年至一九二七年來中國,受孫中山聘為國民黨特別顧問,在國民黨改組工作中起過積極的作用。
〔9〕指國民黨政客甘乃光。《孫中山與列寧》是他的講演稿,一九二六年由廣州中山大學政治訓育部出版。當時甘任中山大學政治訓育部副主任。
〔10〕「第三種人」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二年,胡秋原、蘇汶(杜衡)自稱是居於反動文藝和左翼文藝兩個陣營之外的「自由人」、「第三種人」。他們宣傳「文藝自由」論,鼓吹文藝脫離政治,攻擊左翼文藝運動。 一個題目,做來做去,文章是要做完的,如果再要出新花樣,那就使人會覺得不是人話。然而只要一步一步的做下去,每天又有幫閒的敲邊鼓,給人們聽慣了,就不但做得出,而且也行得通。
譬如近來最主要的題目,是「安內與攘外」〔2〕罷,做的也著實不少了。有說安內必先攘外的,有說安內同時攘外的,有說不攘外無以安內的,有說攘外即所以安內的,有說安內即所以攘外的,有說安內急於攘外的。
做到這裡,文章似乎已經無可翻騰了,看起來,大約總可以算是做到了絕頂。
所以再要出新花樣,就使人會覺得不是人話,用現在最流行的諡法來說,就是大有「漢jian」的嫌疑。為什麼呢?就因為新花樣的文章,只剩了「安內而不必攘外」,「不如迎外以安內」,「外就是內,本無可攘」這三種了。
這三種意思,做起文章來,雖然實在希奇,但事實卻有的,而且不必遠征晉宋,只要看看明朝就夠。滿洲人早在窺伺了,國內卻是糙菅民命,殺戮清流〔3〕,做了第一種。李自成〔4〕進北京了,闊人們不甘給奴子做皇帝,索性請「大清兵」來打掉他,做了第二種。至於第三種,我沒有看過《清史》,不得而知,但據老例,則應說是愛新覺羅〔5〕氏之先,原是軒轅〔6〕黃帝第几子之苗裔,遯於朔方,厚澤深仁,遂有天下,總而言之,咱們原是一家子云。
後來的史論家,自然是力斥其非的,就是現在的名人,也正痛恨流寇。但這是後來和現在的話,當時可不然,鷹犬塞途,乾兒當道,魏忠賢〔7〕不是活著就配享了孔廟麼?他們那種辦法,那時都有人來說得頭頭是道的。
前清末年,滿人出死力以鎮壓革命,有「寧贈友邦,不給家奴」〔8〕的口號,漢人一知道,更恨得切齒。其實漢人何嘗不如此?吳三桂之請清兵入關,便是一想到自身的利害,即「人同此心」的實例了。……四月二十九日。
附記:
原題是《安內與攘外》。
五月五日。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三年五月五日《申報·自由談》,署名何家干。
〔2〕「安內與攘外」一九三一年十一月三十日蔣介石在國民黨外長顧維鈞宣誓就職會的「親書訓詞」中,提出「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方針。一九三三年四月十日,蔣介石在南昌對國民黨將領演講時,又提出「安內始能攘外」,為其反共賣國政策辯護。這時一些報刊也紛紛發表談「安內攘外」問題的文章。
〔3〕糙菅民命,殺戮清流指明末任用宦官魏忠賢等,通過特務機構東廠、錦衣衛、鎮撫司殘酷壓榨和殺戮人民;魏忠賢的閹黨把大批反對他們的正直的士大夫,如東林黨人,編成「天鑒錄」、「點將錄」等名冊,按名殺害。這時,在我國東北統一了滿族各部的努爾哈赤(即清太祖),已於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登可汗位,正率軍攻明。〔4〕李自成(1606—1645)陝西米脂人,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崇禎二年(1629)起義。崇禎十七年一月在西安建立大順國,同年三月攻克北京,推翻明朝。後鎮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勾引清兵入關,鎮壓起義軍;李自成兵敗退出北京,清順治二年(1645)在湖北通山縣九宮山被地主武裝所害。
〔5〕愛新覺羅清朝皇室的姓。滿語稱金為「愛新」,族為「覺羅」。
〔6〕軒轅傳說中漢民族的始祖。《史記·五帝本紀》:「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
〔7〕魏忠賢(1568—1627)河間肅寧(今屬河北)人,明末天啟時專權的宦官。曾掌管特務機關東廠,兇殘跋扈,殺人甚多。當時,趨炎附勢之徒對他競相諂媚,《明史·魏忠賢傳》記載:「群小益求媚」,「相率歸忠賢,稱義兒」,「監生陸萬齡至請以忠賢配孔子。」〔8〕「寧贈友邦,不給家奴」這是剛毅的話。剛毅(1834—1900),滿洲鑲藍旗人。清朝王公大臣中的頑固分子,曾任軍機大臣等職;在清末維新變法運動時期,他常對人說:「我家之產業,寧可以贈之於朋友,而必不畀諸家奴。」(見梁啓超《戊戌政變記》卷四)他所說的朋友,指帝國主義國家。 我這裡所用的「推背」的意思,是說:從反面來推測未來的情形。
上月的《自由談》里,就有一篇《正面文章反看法》〔2〕,這是令人毛骨悚然的文字。因為得到這一個結論的時候,先前一定經過許多苦楚的經驗,見過許多可憐的犧牲。本糙家〔3〕提起筆來,寫道:砒霜,大毒。字不過四個,但他卻確切知道了這東西曾經毒死過若干性命的了。
里巷間有一個笑話:某甲將銀子三十兩埋在地裡面,怕人知道,就在上面豎一塊木板,寫道:「此地無銀三十兩。」隔壁的阿二因此卻將這掘去了,也怕人發覺,就在木板的那一面添上一句道,「隔壁阿二勿曾偷。」這就是在教人「正面文章反看法」。
但我們日日所見的文章,卻不能這麼簡單。有明說要做,其實不做的;有明說不做,其實要做的;有明說做這樣,其實做那樣的;有其實自己要這麼做,倒說別人要這麼做的;有一聲不響,而其實倒做了的。然而也有說這樣,竟這樣的。難就在這地方。
例如近幾天報章上記載著的要聞罷:一,××軍在××血戰,殺敵××××人。
二,××談話:決不與日本直接交涉,仍然不改初衷,抵抗到底。
三,芳澤來華〔4〕,據云系私人事件。
四,共黨聯日,該偽中央已派幹部××赴日接洽。〔5〕五,××××……
倘使都當反面文章看,可就太駭人了。但報上也有「莫干山路糙棚船百餘只大火」,「××××廉價只有四天了」等大概無須「推背」的記載,於是乎我們就又胡塗起來。聽說,《推背圖》〔6〕本是靈驗的,某朝某帝怕他淆惑人心,就添了些假造的在裡面,因此弄得不能豫知了,必待事實證明之後,人們這才恍然大悟。
我們也只好等著看事實,幸而大概是不很久的,總出不了今年。
四月二日。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三年四月六日《申報·自由談》,署名何家干。
〔2〕《正面文章反看法》陳子展作,發表於一九三三年三月十三日《申報·自由談》。其中大意說當時的喊「航空救國」,其實是不敢炸日本軍而只是炸「匪」(紅軍);「長期抵抗」等於長期不抵抗;「收回失地」等於不收回失地,等等。
〔3〕本糙家指中藥藥物學家。漢代有託名神農作的藥物學書《本糙》,載藥三百六十五味,後即以本糙為中藥的統稱。〔4〕芳澤來華一九三三年三月三十一日,曾經做過日本駐華公使、外務大臣的芳澤謙吉(1874—1965)從日本到上海;對外宣稱是私人旅行,以掩飾其來華活動的目的。
〔5〕這是國民黨反動派造的謠言,載於一九三三年四月二日《申報》「國內電訊」。
〔6〕《推背圖》一種妄誕迷信的圖冊。《宋史·藝文志》列為五行家的著作,不題撰人,南宋岳珂《桯史》以為唐代李淳風撰。現存傳本一卷共六十圖,前五十九圖預測以後歷代興亡變亂,第六十圖畫的是唐代袁天綱要李淳風停止繼續預測而推李的背脊的動作,故後來又被認作李袁二人同撰。《桯史》卷一《藝祖禁讖書》說:「唐李淳風作《推背圖》。五季之亂,王侯崛起,人有幸心,故其學益熾,閉口張弓之讖,吳越至以遍名其子,……宋興,受命之符尤為著明。藝祖(按歷代稱太祖或高祖為「藝祖」,此處指宋太祖)即位,始詔禁讖書,懼其惑民志,以繁刑辟。然圖傳已數百年,民間多有藏本,不復可收拾,有司患之。一日,趙韓王以開封具獄奏,因言『犯者至眾,不可勝誅』。上曰:『不必多禁,正當混之耳。乃命取舊本,自已驗之外,皆紊其次而雜書之,凡為百本,使與存者並行。於是傳者懵其先後,莫知甚孰訛;間有存者,不復驗,亦棄弗藏矣。」 凡事徹底是好的,而「透底」就不見得高明。因為連續的向左轉,結果碰見了向右轉的朋友,那時候彼此點頭會意,臉上會要辣辣的。要自由的人,忽然要保障復辟的自由,或者屠殺大眾的自由,——透底是透底的了,卻連自由的本身也漏掉了,原來只剩得一個無底洞。
譬如反對八股〔2〕是極應該的。八股原是蠢笨的產物。一來是考官嫌麻煩——他們的頭腦大半是陰沉木〔3〕做的,——甚麼代聖賢立言,甚麼起承轉合,文章氣韻,都沒有一定的標準,難以捉摸,因此,一股一股地定出來,算是合於功令〔4〕的格式,用這格式來「衡文」,一眼就看得出多少輕重。二來,連應試的人也覺得又省力,又不費事了。這樣的八股,無論新舊,都應當掃蕩。但是,這是為著要聰明,不是要更蠢笨些。
不過要保存蠢笨的人,卻有一種策略。他們說:「我不行,而他和我一樣。」——大家活不成,拉倒大吉!而等「他」拉倒之後,舊的蠢笨的「我」卻總是偷偷地又站起來,實惠是屬於蠢笨的。好比要打倒偶像,偶像急了,就指著一切活人說,「他們都像我」,於是你跑去把貌似偶像的活人,統統打倒;回來,偶像會讚賞一番,說打倒偶像而打倒「打倒」者,確是透底之至。其實,這時候更大的蠢笨,籠罩了全世界。
開口詩云子曰,這是老八股;而有人把「達爾文說,蒲力汗諾夫曰」也算做新八股。〔5〕於是要知道地球是圓的,人人都要自己去環遊地球一周;要製造汽機的,也要先坐在開水壺前格物〔6〕……。這自然透底之極。其實,從前反對衛道文學,原是說那樣吃人的「道」不應該衛,而有人要透底,就說什麼道也不衛;這「什麼道也不衛」難道不也是一種「道」麼?所以,真正最透底的,還是下列的一個故事:古時候一個國度里革命了,舊的政府倒下去,新的站上來。旁人說,「你這革命黨,原先是反對有政府主義的,怎麼自己又來做政府?」那革命黨立刻拔出劍來,割下了自己的頭;但是,他的身體並不倒,而變成了殭屍,直立著,喉管里吞吞吐吐地似乎是說:這主義的實現原本要等三千年之後呢〔7〕。四月十一日。
〔7〕指國民黨政客戴季陶。一九二六年十月十七日,他在出任廣州中山大學委員會委員長的就職典禮上,曾發表贊成國共合作的演說,並引導與會學生向參加典禮的鮑羅廷行一鞠躬禮,以示「敬意」。〔8〕鮑羅廷(M.M.FGHGIJ,1884—1951)蘇聯政治活動家。一九一九年至一九二三年在共產國際遠東部工作。一九二三年至一九二七年來中國,受孫中山聘為國民黨特別顧問,在國民黨改組工作中起過積極的作用。
〔9〕指國民黨政客甘乃光。《孫中山與列寧》是他的講演稿,一九二六年由廣州中山大學政治訓育部出版。當時甘任中山大學政治訓育部副主任。
〔10〕「第三種人」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二年,胡秋原、蘇汶(杜衡)自稱是居於反動文藝和左翼文藝兩個陣營之外的「自由人」、「第三種人」。他們宣傳「文藝自由」論,鼓吹文藝脫離政治,攻擊左翼文藝運動。 一個題目,做來做去,文章是要做完的,如果再要出新花樣,那就使人會覺得不是人話。然而只要一步一步的做下去,每天又有幫閒的敲邊鼓,給人們聽慣了,就不但做得出,而且也行得通。
譬如近來最主要的題目,是「安內與攘外」〔2〕罷,做的也著實不少了。有說安內必先攘外的,有說安內同時攘外的,有說不攘外無以安內的,有說攘外即所以安內的,有說安內即所以攘外的,有說安內急於攘外的。
做到這裡,文章似乎已經無可翻騰了,看起來,大約總可以算是做到了絕頂。
所以再要出新花樣,就使人會覺得不是人話,用現在最流行的諡法來說,就是大有「漢jian」的嫌疑。為什麼呢?就因為新花樣的文章,只剩了「安內而不必攘外」,「不如迎外以安內」,「外就是內,本無可攘」這三種了。
這三種意思,做起文章來,雖然實在希奇,但事實卻有的,而且不必遠征晉宋,只要看看明朝就夠。滿洲人早在窺伺了,國內卻是糙菅民命,殺戮清流〔3〕,做了第一種。李自成〔4〕進北京了,闊人們不甘給奴子做皇帝,索性請「大清兵」來打掉他,做了第二種。至於第三種,我沒有看過《清史》,不得而知,但據老例,則應說是愛新覺羅〔5〕氏之先,原是軒轅〔6〕黃帝第几子之苗裔,遯於朔方,厚澤深仁,遂有天下,總而言之,咱們原是一家子云。
後來的史論家,自然是力斥其非的,就是現在的名人,也正痛恨流寇。但這是後來和現在的話,當時可不然,鷹犬塞途,乾兒當道,魏忠賢〔7〕不是活著就配享了孔廟麼?他們那種辦法,那時都有人來說得頭頭是道的。
前清末年,滿人出死力以鎮壓革命,有「寧贈友邦,不給家奴」〔8〕的口號,漢人一知道,更恨得切齒。其實漢人何嘗不如此?吳三桂之請清兵入關,便是一想到自身的利害,即「人同此心」的實例了。……四月二十九日。
附記:
原題是《安內與攘外》。
五月五日。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三年五月五日《申報·自由談》,署名何家干。
〔2〕「安內與攘外」一九三一年十一月三十日蔣介石在國民黨外長顧維鈞宣誓就職會的「親書訓詞」中,提出「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方針。一九三三年四月十日,蔣介石在南昌對國民黨將領演講時,又提出「安內始能攘外」,為其反共賣國政策辯護。這時一些報刊也紛紛發表談「安內攘外」問題的文章。
〔3〕糙菅民命,殺戮清流指明末任用宦官魏忠賢等,通過特務機構東廠、錦衣衛、鎮撫司殘酷壓榨和殺戮人民;魏忠賢的閹黨把大批反對他們的正直的士大夫,如東林黨人,編成「天鑒錄」、「點將錄」等名冊,按名殺害。這時,在我國東北統一了滿族各部的努爾哈赤(即清太祖),已於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登可汗位,正率軍攻明。〔4〕李自成(1606—1645)陝西米脂人,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崇禎二年(1629)起義。崇禎十七年一月在西安建立大順國,同年三月攻克北京,推翻明朝。後鎮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勾引清兵入關,鎮壓起義軍;李自成兵敗退出北京,清順治二年(1645)在湖北通山縣九宮山被地主武裝所害。
〔5〕愛新覺羅清朝皇室的姓。滿語稱金為「愛新」,族為「覺羅」。
〔6〕軒轅傳說中漢民族的始祖。《史記·五帝本紀》:「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
〔7〕魏忠賢(1568—1627)河間肅寧(今屬河北)人,明末天啟時專權的宦官。曾掌管特務機關東廠,兇殘跋扈,殺人甚多。當時,趨炎附勢之徒對他競相諂媚,《明史·魏忠賢傳》記載:「群小益求媚」,「相率歸忠賢,稱義兒」,「監生陸萬齡至請以忠賢配孔子。」〔8〕「寧贈友邦,不給家奴」這是剛毅的話。剛毅(1834—1900),滿洲鑲藍旗人。清朝王公大臣中的頑固分子,曾任軍機大臣等職;在清末維新變法運動時期,他常對人說:「我家之產業,寧可以贈之於朋友,而必不畀諸家奴。」(見梁啓超《戊戌政變記》卷四)他所說的朋友,指帝國主義國家。 我這裡所用的「推背」的意思,是說:從反面來推測未來的情形。
上月的《自由談》里,就有一篇《正面文章反看法》〔2〕,這是令人毛骨悚然的文字。因為得到這一個結論的時候,先前一定經過許多苦楚的經驗,見過許多可憐的犧牲。本糙家〔3〕提起筆來,寫道:砒霜,大毒。字不過四個,但他卻確切知道了這東西曾經毒死過若干性命的了。
里巷間有一個笑話:某甲將銀子三十兩埋在地裡面,怕人知道,就在上面豎一塊木板,寫道:「此地無銀三十兩。」隔壁的阿二因此卻將這掘去了,也怕人發覺,就在木板的那一面添上一句道,「隔壁阿二勿曾偷。」這就是在教人「正面文章反看法」。
但我們日日所見的文章,卻不能這麼簡單。有明說要做,其實不做的;有明說不做,其實要做的;有明說做這樣,其實做那樣的;有其實自己要這麼做,倒說別人要這麼做的;有一聲不響,而其實倒做了的。然而也有說這樣,竟這樣的。難就在這地方。
例如近幾天報章上記載著的要聞罷:一,××軍在××血戰,殺敵××××人。
二,××談話:決不與日本直接交涉,仍然不改初衷,抵抗到底。
三,芳澤來華〔4〕,據云系私人事件。
四,共黨聯日,該偽中央已派幹部××赴日接洽。〔5〕五,××××……
倘使都當反面文章看,可就太駭人了。但報上也有「莫干山路糙棚船百餘只大火」,「××××廉價只有四天了」等大概無須「推背」的記載,於是乎我們就又胡塗起來。聽說,《推背圖》〔6〕本是靈驗的,某朝某帝怕他淆惑人心,就添了些假造的在裡面,因此弄得不能豫知了,必待事實證明之後,人們這才恍然大悟。
我們也只好等著看事實,幸而大概是不很久的,總出不了今年。
四月二日。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三年四月六日《申報·自由談》,署名何家干。
〔2〕《正面文章反看法》陳子展作,發表於一九三三年三月十三日《申報·自由談》。其中大意說當時的喊「航空救國」,其實是不敢炸日本軍而只是炸「匪」(紅軍);「長期抵抗」等於長期不抵抗;「收回失地」等於不收回失地,等等。
〔3〕本糙家指中藥藥物學家。漢代有託名神農作的藥物學書《本糙》,載藥三百六十五味,後即以本糙為中藥的統稱。〔4〕芳澤來華一九三三年三月三十一日,曾經做過日本駐華公使、外務大臣的芳澤謙吉(1874—1965)從日本到上海;對外宣稱是私人旅行,以掩飾其來華活動的目的。
〔5〕這是國民黨反動派造的謠言,載於一九三三年四月二日《申報》「國內電訊」。
〔6〕《推背圖》一種妄誕迷信的圖冊。《宋史·藝文志》列為五行家的著作,不題撰人,南宋岳珂《桯史》以為唐代李淳風撰。現存傳本一卷共六十圖,前五十九圖預測以後歷代興亡變亂,第六十圖畫的是唐代袁天綱要李淳風停止繼續預測而推李的背脊的動作,故後來又被認作李袁二人同撰。《桯史》卷一《藝祖禁讖書》說:「唐李淳風作《推背圖》。五季之亂,王侯崛起,人有幸心,故其學益熾,閉口張弓之讖,吳越至以遍名其子,……宋興,受命之符尤為著明。藝祖(按歷代稱太祖或高祖為「藝祖」,此處指宋太祖)即位,始詔禁讖書,懼其惑民志,以繁刑辟。然圖傳已數百年,民間多有藏本,不復可收拾,有司患之。一日,趙韓王以開封具獄奏,因言『犯者至眾,不可勝誅』。上曰:『不必多禁,正當混之耳。乃命取舊本,自已驗之外,皆紊其次而雜書之,凡為百本,使與存者並行。於是傳者懵其先後,莫知甚孰訛;間有存者,不復驗,亦棄弗藏矣。」 凡事徹底是好的,而「透底」就不見得高明。因為連續的向左轉,結果碰見了向右轉的朋友,那時候彼此點頭會意,臉上會要辣辣的。要自由的人,忽然要保障復辟的自由,或者屠殺大眾的自由,——透底是透底的了,卻連自由的本身也漏掉了,原來只剩得一個無底洞。
譬如反對八股〔2〕是極應該的。八股原是蠢笨的產物。一來是考官嫌麻煩——他們的頭腦大半是陰沉木〔3〕做的,——甚麼代聖賢立言,甚麼起承轉合,文章氣韻,都沒有一定的標準,難以捉摸,因此,一股一股地定出來,算是合於功令〔4〕的格式,用這格式來「衡文」,一眼就看得出多少輕重。二來,連應試的人也覺得又省力,又不費事了。這樣的八股,無論新舊,都應當掃蕩。但是,這是為著要聰明,不是要更蠢笨些。
不過要保存蠢笨的人,卻有一種策略。他們說:「我不行,而他和我一樣。」——大家活不成,拉倒大吉!而等「他」拉倒之後,舊的蠢笨的「我」卻總是偷偷地又站起來,實惠是屬於蠢笨的。好比要打倒偶像,偶像急了,就指著一切活人說,「他們都像我」,於是你跑去把貌似偶像的活人,統統打倒;回來,偶像會讚賞一番,說打倒偶像而打倒「打倒」者,確是透底之至。其實,這時候更大的蠢笨,籠罩了全世界。
開口詩云子曰,這是老八股;而有人把「達爾文說,蒲力汗諾夫曰」也算做新八股。〔5〕於是要知道地球是圓的,人人都要自己去環遊地球一周;要製造汽機的,也要先坐在開水壺前格物〔6〕……。這自然透底之極。其實,從前反對衛道文學,原是說那樣吃人的「道」不應該衛,而有人要透底,就說什麼道也不衛;這「什麼道也不衛」難道不也是一種「道」麼?所以,真正最透底的,還是下列的一個故事:古時候一個國度里革命了,舊的政府倒下去,新的站上來。旁人說,「你這革命黨,原先是反對有政府主義的,怎麼自己又來做政府?」那革命黨立刻拔出劍來,割下了自己的頭;但是,他的身體並不倒,而變成了殭屍,直立著,喉管里吞吞吐吐地似乎是說:這主義的實現原本要等三千年之後呢〔7〕。四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