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頁
二月三日。 前日某報載某君述長春歸客的談話,說:日人在偽國已經完成「專賣鴉片」和「統一幣制」的兩大政策。這兩件事,從前在老張小張時代,大家認為無法整理,現在他們一舉手之間,辦得有頭有緒。所以某君嘆息道:「愚嘗與東北人士論幣制紊亂之害,咸以積重難返,諉為難辦;何以日人一剎那間,即畢乃事?『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此為國人一大病根!」
豈獨「病根」而已哉!中華民族的滅亡和中華民國的顛覆,也就在這肺癆病上。一個社會,一個民族,到了衰老期,什麼都「積重難返」,所以非「革命」不可。
革命是社會的突變過程;在過程中,好人,壞人,與不好不壞的人,總要殺了一些。殺了一些人,並不是沒有代價的:於社會起了隔離作用,舊的社會和新的社會截然分成兩段,惡的勢力不會傳染到新的組織中來。所以革命殺人應該有標準,應該多殺中年以上的人,多殺代表舊勢力的人。法國大革命的成功,即在大恐慌時期的掃蕩舊勢力。
可是中國每一回的革命,總是反了常態。許多青年因為參加革命運動,做了犧牲;革命進程中,舊勢力一時躲開去,一些也不曾剷除掉;革命成功以後,舊勢力重複涌了出來,又把青年來做犧牲品,殺了一大批。孫中山先生辛辛苦苦做了十來年革命工作,辛亥革命成功了,袁世凱拿大權,天天殺黨人,甚至連十五六歲的孩子都要殺;這樣的革命,不但不起隔離作用,簡直替舊勢力作保鏢;因此民國以來,只有暮氣,沒有朝氣,任何事業,都不必談改革,一談改革,必「積重難返,諉為難辦」。其惡勢力一直注到現在。
這種反常狀態,我名之曰「殺錯了人」。我常和朋友說:「不流血的革命是沒有的,但『流血』不可流錯了人。
早殺溥儀,多殺鄭孝胥之流,方是邦國之大幸。若亂殺二十五歲以下的青年,倒行逆施,斫喪社會元氣,就可以得『亡國滅種』的『眼前報』。」
《自由談》,四月十日。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三年四月十二日《申報·自由談》,署名何家干。
〔2〕曹聚仁(1900—1972)浙江浦江人,當時任暨南大學教授和《濤聲》周刊主編。
〔3〕袁世凱(1859—1916)字慰亭,河南項城人。原是清王朝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內閣總理大臣;辛亥革命後,於一九一二、一九一三年先後竊取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正式大總統職位。一九一六年一月復辟帝制,稱「洪憲」皇帝,同年三月在全國人民聲討中被迫取消帝制,六月病死。
〔4〕二次革命袁世凱篡奪辛亥革命的果實後,蓄謀復辟,破壞《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殺害革命黨人。一九一三年七月,孫中山發動討袁戰爭,稱為「二次革命」,但不久被帝國主義支持下的袁世凱所打敗。二次革命失敗後,袁世凱更加瘋狂地捕殺革命黨人,並頒布「附亂自首」特赦令等,分化革命力量。
〔5〕「國民公僕」袁世凱在竊取中華民國總統職位時,曾自稱是「國民一分子」,並說過「總統向稱公僕」等話。〔6〕「軍政執法處」袁世凱設立的專事捕殺革命者和愛國人民的特務機關。
〔7〕舊皇帝指清朝宣統皇帝溥儀(1906—1967)。辛亥革命後,南京臨時政府與清廷談判議決,對退位後的清帝給以優待,仍保留其皇帝稱號。袁世凱復辟帝制時,曾「申令清室優待條件永不變更」。 這位木齋先生對我有兩種誤解,和我的意見有一點不同。
第一是關於「文」的界說。我的這篇雜感,是由《大晚報》副刊上的《惡癖》而來的,而那篇中所舉的文人,都是小說作者。這事木齋先生明明知道,現在混而言之者,大約因為作文要緊,顧不及這些了罷,《第四種人》這題目,也實在時新得很。
第二是要我下「罪己詔」。我現在作一個無聊的聲明:何家干誠然就是魯迅,但並沒有做皇帝。不過好在這樣誤解的人們也並不多。
意見不同之點,是:凡有所指責時,木齋先生以自己包括在內為「風涼話」;我以自己不包括在內為「風涼話」,如身居上海,而責北平的學生應該赴難,至少是不逃難之類〔8〕。
但由這一篇文章,我可實在得了很大的益處。就是:凡有指摘社會全體的癥結的文字,論者往往謂之「罵人」。先前我是很以為奇的。至今才知道一部分人們的意見,是認為這類文章,決不含自己在內,因為如果兼包自己,是應該自下罪己詔的,現在沒有詔書而有攻擊,足見所指責的全是別人了,於是乎謂之「罵」。且從而群起而罵之,使其人背著一切所指摘的癥結,沉入深淵,而天下於是乎太平。
七月十九日。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三年四月四日《申報·自由談》,署名何家干。
〔2〕指《大晚報·辣椒與橄欖》上張若谷的《惡癖》一文,原文見本篇「備考」。
〔3〕宮地嘉六(1884—1958)日本小說家。工人出身,曾從事工人運動。作品有《煤煙的臭味》、《一個工人的筆記》等。〔4〕金子洋文日本小說家、劇作家。早期曾參加日本無產階級文學運動。作品有小說《地獄》、劇本《槍火》等。〔5〕《子夜》長篇小說,茅盾著。一九三三年一月上海開明書店出版。
〔6〕「偃武修文」語見《尚書·武成》:「王來自商;至於豐,乃偃武修文。」
〔7〕文星即文曲星,又稱文昌星,舊時傳說中主宰文運的星宿。
〔8〕周木齋指責學生逃難的話,參看本卷第10頁注〔5〕。 記得有一次跟著一位北方朋友上天津點心館子裡去,坐定了以後,堂倌跑過來問道:「老鄉!吃些什麼東西?」
「兩盤鍋貼兒!」那位北方朋友用純粹的北方口音說。
隨著鍋貼兒端來的,是一盆辣椒。
我看見那位北方朋友把鍋貼和著多量的辣椒津津有味的送進嘴裡去,觸起了我的好奇心,探險般的把一個鍋貼悄悄的蘸上一點兒辣椒,送下肚去,只覺得舌尖頓時麻木得失了知覺,喉間癢辣得怪難受,眼眶裡不自主涌著淚水,這時,我大大的感覺到痛苦。
那位北方朋友看見了我這個樣子,大笑了起來,接著他告訴我,北方人的善吃辣椒是出於天性,他們是抱著「飯菜可以不要,辣椒不能不吃」的主義的;他們對於辣椒已經是仿佛吸鴉片似的上了癮!還有北方人自小在母親懷裡,大哭的時候,倘使母親拿一隻辣茄子給小兒咬,很靈驗的可以立止大哭……現在的中國,仿佛是一個大哭時的北方嬰孩,倘使要制止他討厭的哭聲,只要多多的給辣茄子他咬。
中國的人們,等於我的那位北方朋友,不吃辣椒是不會興奮的!
三月十二日,《大晚報》副刊《辣椒與橄欖》。 事實常沒有字面這麼好看。
例如這《自由談》,其實是不自由的,現在叫作《自由談》,總算我們是這麼自由地在這裡談著。
又例如這回北平的遷移古物〔2〕和不准大學生逃難〔3〕,發令的有道理,批評的也有道理,不過這都是些字面,並不是精髓。
倘說,因為古物古得很,有一無二,所以是寶貝,應該趕快搬走的罷。這誠然也說得通的。但我們也沒有兩個北平,而且那地方也比一切現存的古物還要古。禹是一條蟲〔4〕,那時的話我們且不談罷,至於商周時代,這地方卻確是已經有了的。為什麼倒撇下不管,單搬古物呢?說一句老實話,那就是並非因為古物的「古」,倒是為了它在失掉北平之後,還可以隨身帶著,隨時賣出銅錢來。
大學生雖然是「中堅分子」,然而沒有市價,假使歐美的市場上值到五百美金一名口,也一定會裝了箱子,用專車和古物一同運出北平,在租界上外國銀行的保險柜子裡藏起來的。
但大學生卻多而新,惜哉!
費話不如少說,只剝崔顥〔5〕《黃鶴樓》詩以吊之,曰——闊人已騎文化去,此地空餘文化城。〔6〕文化一去不復返,古城千載冷清清。
專車隊隊前門站,晦氣重重大學生。
日薄榆關何處抗,煙花場上沒人驚。
一月三十一日。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三年二月六日《申報·自由談》,署名何家干。
〔2〕北平的遷移古物一九三三年一月日本侵占山海關後,國民黨政府以「減少日軍目標」為理由,慌忙將歷史語言研究所、故宮博物院等收藏的古物分批從北平運至南京、上海。〔3〕不准大學生逃難一九三三年一月二十八日,國民黨政府教育部電令北平各大學:「據各報載榆關告緊之際,北平各大學中頗有逃考及提前放假等情,……查大學生為國民中堅分子,詎容妄自驚擾,敗壞校規;學校當局迄無呈報,跡近寬縱,亦屬非是。」〔4〕禹是一條蟲這是顧頡剛在一九二三年討論古史的文章中提出的看法。他在對禹作考證時,曾以《說文解字》訓「禹」為「蟲」作根據,提出禹是「蜥蜴之類」的「蟲」的推斷。(見《古史辨》第一冊六十三頁)
〔5〕崔顥(?—754)汴州(今河南開封)人,唐代詩人。他的《黃鶴樓》詩原文為:「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睛川歷歷漢陽樹,芳糙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8〕文化城一九三二年十月間,北平文教界江瀚等三十多人,在日軍進逼關內,華北危急時,向國民黨政府呈送意見書,以北平保存有「寄付著國家命脈,國民精神的文化品物」和「全國各種學問的專門學者,大多薈萃在北平」為理由,要求「明定北平為文化城」,將「北平的軍事設備挪開」,用不設防來求得北平免遭日軍炮火。這實際上迎合國民黨政府的賣國投降政策,有利於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 斯德丁〔7〕實在不可以代表整個的日耳曼的,北方也實在不可以代表全中國。然而北方的孩子不能用辣椒止哭,卻是事實,也實在沒有法子想。
吸鴉片的父母生育出來的嬰孩,也有菸癮,是的確的。
然而嗜辣椒的父母生育出來的嬰孩,卻沒有辣椒癮,和嗜醋者的孩子,沒有醋癮相同。這也是事實,無論誰都沒有法子想。
凡事實,靠發少爺脾氣是還是改不過來的。格里萊阿〔8〕說地球在迴旋,教徒要燒死他,他怕死,將主張取消了。但地球仍然在迴旋。為什麼呢?就因為地球是實在在迴旋的緣故。
所以,即使我不反對,倘將辣椒塞在哭著的北方(!)
孩子的嘴裡,他不但不止,還要哭得更加利害的。七月十九日。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三年三月二十四日《申報·自由談》,署名何家干。
豈獨「病根」而已哉!中華民族的滅亡和中華民國的顛覆,也就在這肺癆病上。一個社會,一個民族,到了衰老期,什麼都「積重難返」,所以非「革命」不可。
革命是社會的突變過程;在過程中,好人,壞人,與不好不壞的人,總要殺了一些。殺了一些人,並不是沒有代價的:於社會起了隔離作用,舊的社會和新的社會截然分成兩段,惡的勢力不會傳染到新的組織中來。所以革命殺人應該有標準,應該多殺中年以上的人,多殺代表舊勢力的人。法國大革命的成功,即在大恐慌時期的掃蕩舊勢力。
可是中國每一回的革命,總是反了常態。許多青年因為參加革命運動,做了犧牲;革命進程中,舊勢力一時躲開去,一些也不曾剷除掉;革命成功以後,舊勢力重複涌了出來,又把青年來做犧牲品,殺了一大批。孫中山先生辛辛苦苦做了十來年革命工作,辛亥革命成功了,袁世凱拿大權,天天殺黨人,甚至連十五六歲的孩子都要殺;這樣的革命,不但不起隔離作用,簡直替舊勢力作保鏢;因此民國以來,只有暮氣,沒有朝氣,任何事業,都不必談改革,一談改革,必「積重難返,諉為難辦」。其惡勢力一直注到現在。
這種反常狀態,我名之曰「殺錯了人」。我常和朋友說:「不流血的革命是沒有的,但『流血』不可流錯了人。
早殺溥儀,多殺鄭孝胥之流,方是邦國之大幸。若亂殺二十五歲以下的青年,倒行逆施,斫喪社會元氣,就可以得『亡國滅種』的『眼前報』。」
《自由談》,四月十日。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三年四月十二日《申報·自由談》,署名何家干。
〔2〕曹聚仁(1900—1972)浙江浦江人,當時任暨南大學教授和《濤聲》周刊主編。
〔3〕袁世凱(1859—1916)字慰亭,河南項城人。原是清王朝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內閣總理大臣;辛亥革命後,於一九一二、一九一三年先後竊取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正式大總統職位。一九一六年一月復辟帝制,稱「洪憲」皇帝,同年三月在全國人民聲討中被迫取消帝制,六月病死。
〔4〕二次革命袁世凱篡奪辛亥革命的果實後,蓄謀復辟,破壞《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殺害革命黨人。一九一三年七月,孫中山發動討袁戰爭,稱為「二次革命」,但不久被帝國主義支持下的袁世凱所打敗。二次革命失敗後,袁世凱更加瘋狂地捕殺革命黨人,並頒布「附亂自首」特赦令等,分化革命力量。
〔5〕「國民公僕」袁世凱在竊取中華民國總統職位時,曾自稱是「國民一分子」,並說過「總統向稱公僕」等話。〔6〕「軍政執法處」袁世凱設立的專事捕殺革命者和愛國人民的特務機關。
〔7〕舊皇帝指清朝宣統皇帝溥儀(1906—1967)。辛亥革命後,南京臨時政府與清廷談判議決,對退位後的清帝給以優待,仍保留其皇帝稱號。袁世凱復辟帝制時,曾「申令清室優待條件永不變更」。 這位木齋先生對我有兩種誤解,和我的意見有一點不同。
第一是關於「文」的界說。我的這篇雜感,是由《大晚報》副刊上的《惡癖》而來的,而那篇中所舉的文人,都是小說作者。這事木齋先生明明知道,現在混而言之者,大約因為作文要緊,顧不及這些了罷,《第四種人》這題目,也實在時新得很。
第二是要我下「罪己詔」。我現在作一個無聊的聲明:何家干誠然就是魯迅,但並沒有做皇帝。不過好在這樣誤解的人們也並不多。
意見不同之點,是:凡有所指責時,木齋先生以自己包括在內為「風涼話」;我以自己不包括在內為「風涼話」,如身居上海,而責北平的學生應該赴難,至少是不逃難之類〔8〕。
但由這一篇文章,我可實在得了很大的益處。就是:凡有指摘社會全體的癥結的文字,論者往往謂之「罵人」。先前我是很以為奇的。至今才知道一部分人們的意見,是認為這類文章,決不含自己在內,因為如果兼包自己,是應該自下罪己詔的,現在沒有詔書而有攻擊,足見所指責的全是別人了,於是乎謂之「罵」。且從而群起而罵之,使其人背著一切所指摘的癥結,沉入深淵,而天下於是乎太平。
七月十九日。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三年四月四日《申報·自由談》,署名何家干。
〔2〕指《大晚報·辣椒與橄欖》上張若谷的《惡癖》一文,原文見本篇「備考」。
〔3〕宮地嘉六(1884—1958)日本小說家。工人出身,曾從事工人運動。作品有《煤煙的臭味》、《一個工人的筆記》等。〔4〕金子洋文日本小說家、劇作家。早期曾參加日本無產階級文學運動。作品有小說《地獄》、劇本《槍火》等。〔5〕《子夜》長篇小說,茅盾著。一九三三年一月上海開明書店出版。
〔6〕「偃武修文」語見《尚書·武成》:「王來自商;至於豐,乃偃武修文。」
〔7〕文星即文曲星,又稱文昌星,舊時傳說中主宰文運的星宿。
〔8〕周木齋指責學生逃難的話,參看本卷第10頁注〔5〕。 記得有一次跟著一位北方朋友上天津點心館子裡去,坐定了以後,堂倌跑過來問道:「老鄉!吃些什麼東西?」
「兩盤鍋貼兒!」那位北方朋友用純粹的北方口音說。
隨著鍋貼兒端來的,是一盆辣椒。
我看見那位北方朋友把鍋貼和著多量的辣椒津津有味的送進嘴裡去,觸起了我的好奇心,探險般的把一個鍋貼悄悄的蘸上一點兒辣椒,送下肚去,只覺得舌尖頓時麻木得失了知覺,喉間癢辣得怪難受,眼眶裡不自主涌著淚水,這時,我大大的感覺到痛苦。
那位北方朋友看見了我這個樣子,大笑了起來,接著他告訴我,北方人的善吃辣椒是出於天性,他們是抱著「飯菜可以不要,辣椒不能不吃」的主義的;他們對於辣椒已經是仿佛吸鴉片似的上了癮!還有北方人自小在母親懷裡,大哭的時候,倘使母親拿一隻辣茄子給小兒咬,很靈驗的可以立止大哭……現在的中國,仿佛是一個大哭時的北方嬰孩,倘使要制止他討厭的哭聲,只要多多的給辣茄子他咬。
中國的人們,等於我的那位北方朋友,不吃辣椒是不會興奮的!
三月十二日,《大晚報》副刊《辣椒與橄欖》。 事實常沒有字面這麼好看。
例如這《自由談》,其實是不自由的,現在叫作《自由談》,總算我們是這麼自由地在這裡談著。
又例如這回北平的遷移古物〔2〕和不准大學生逃難〔3〕,發令的有道理,批評的也有道理,不過這都是些字面,並不是精髓。
倘說,因為古物古得很,有一無二,所以是寶貝,應該趕快搬走的罷。這誠然也說得通的。但我們也沒有兩個北平,而且那地方也比一切現存的古物還要古。禹是一條蟲〔4〕,那時的話我們且不談罷,至於商周時代,這地方卻確是已經有了的。為什麼倒撇下不管,單搬古物呢?說一句老實話,那就是並非因為古物的「古」,倒是為了它在失掉北平之後,還可以隨身帶著,隨時賣出銅錢來。
大學生雖然是「中堅分子」,然而沒有市價,假使歐美的市場上值到五百美金一名口,也一定會裝了箱子,用專車和古物一同運出北平,在租界上外國銀行的保險柜子裡藏起來的。
但大學生卻多而新,惜哉!
費話不如少說,只剝崔顥〔5〕《黃鶴樓》詩以吊之,曰——闊人已騎文化去,此地空餘文化城。〔6〕文化一去不復返,古城千載冷清清。
專車隊隊前門站,晦氣重重大學生。
日薄榆關何處抗,煙花場上沒人驚。
一月三十一日。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三年二月六日《申報·自由談》,署名何家干。
〔2〕北平的遷移古物一九三三年一月日本侵占山海關後,國民黨政府以「減少日軍目標」為理由,慌忙將歷史語言研究所、故宮博物院等收藏的古物分批從北平運至南京、上海。〔3〕不准大學生逃難一九三三年一月二十八日,國民黨政府教育部電令北平各大學:「據各報載榆關告緊之際,北平各大學中頗有逃考及提前放假等情,……查大學生為國民中堅分子,詎容妄自驚擾,敗壞校規;學校當局迄無呈報,跡近寬縱,亦屬非是。」〔4〕禹是一條蟲這是顧頡剛在一九二三年討論古史的文章中提出的看法。他在對禹作考證時,曾以《說文解字》訓「禹」為「蟲」作根據,提出禹是「蜥蜴之類」的「蟲」的推斷。(見《古史辨》第一冊六十三頁)
〔5〕崔顥(?—754)汴州(今河南開封)人,唐代詩人。他的《黃鶴樓》詩原文為:「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睛川歷歷漢陽樹,芳糙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8〕文化城一九三二年十月間,北平文教界江瀚等三十多人,在日軍進逼關內,華北危急時,向國民黨政府呈送意見書,以北平保存有「寄付著國家命脈,國民精神的文化品物」和「全國各種學問的專門學者,大多薈萃在北平」為理由,要求「明定北平為文化城」,將「北平的軍事設備挪開」,用不設防來求得北平免遭日軍炮火。這實際上迎合國民黨政府的賣國投降政策,有利於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 斯德丁〔7〕實在不可以代表整個的日耳曼的,北方也實在不可以代表全中國。然而北方的孩子不能用辣椒止哭,卻是事實,也實在沒有法子想。
吸鴉片的父母生育出來的嬰孩,也有菸癮,是的確的。
然而嗜辣椒的父母生育出來的嬰孩,卻沒有辣椒癮,和嗜醋者的孩子,沒有醋癮相同。這也是事實,無論誰都沒有法子想。
凡事實,靠發少爺脾氣是還是改不過來的。格里萊阿〔8〕說地球在迴旋,教徒要燒死他,他怕死,將主張取消了。但地球仍然在迴旋。為什麼呢?就因為地球是實在在迴旋的緣故。
所以,即使我不反對,倘將辣椒塞在哭著的北方(!)
孩子的嘴裡,他不但不止,還要哭得更加利害的。七月十九日。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三三年三月二十四日《申報·自由談》,署名何家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