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從碩士到博士,他的生活仿佛是一條平緩的直線。不幸的是,這個敏感而固執的青年迷

  戀上了文學——也許所有敏感而固執的青年都會選擇文學,文學是與這樣的青年如影隨

  形的撒旦。然而,文學不僅沒有成為胡河清風平浪靜的避難所,反而倍加了他的敏感與

  固執。

  「文學對我來說,就像一座坐落在大運河側的古老房子,具有難以抵抗的誘惑力。」

  胡河清愛這座房子中散發出來的線裝舊書的淡淡幽香,也為其中青花瓷器在燭火下映出

  的奇幻光景所沉「醉,更愛那斷壁殘垣上開出的無名野花。「我願意終生關閉在這樣一

  間房子裡,如寂寞的守靈人,聽漏深遠去的江聲,還想人生的神秘。」胡河清像是從

  《史記》中走出來的人,從《世說新語》中走出來的人,從《聊齋志異》中走出來的人,

  他在某種程度上否定了現實生活,轉身面對一片無邪的天空。在人心叵測、爾虞我詐的

  社群里,他顯得如此格格不入。對於不喜歡的人,他毫不掩飾地白眼相向;對於朋友和

  學生,他全拋一片真心,以致有的畢業的學生從千里之外趕到他的靈前泣不成聲。他自

  己扛著一道黑暗的閘門,在暴風雨中,以光裸的頭頂去承受光電霹靂。一般的人只有接

  受既成現實的漠然和漠然背後信仰的空缺。在殘忍與非正義的深淵中,胡河清為了生存

  下去作了許許多多的嘗試。從筆下一疊又一疊的文稿到單身遠遊時神采飛揚的照片,從

  洋溢著生命激情的西方繪畫到窗前那盆青翠的綠色植物,從一群比他更年輕的學生到一

  卷匯集I東方最高智慧的佛經,然而,一切的一切最終都失敗了。他無法降低生存的標

  准,他的血液中缺少苟活的因子,他發現周圍的環境比狂人的時代還要冷酷和醜惡。生

  命的尊嚴與驕傲就這樣輕易地被平庸所摧毀麼?胡河清奏出最後一個變微之音後,生命

  之弦就此斷裂。

  在評論集《靈地的緬想》的序文里,胡河清繪聲繪色地談起自己的夢:「我夢到自

  己騎上了一頭漂亮的雪豹,在藏地的崇山峻岭中飛馳。一個柔和而莊嚴的聲音在我耳朵

  邊悄悄響起:『看!且看!』我聽到召喚,將頭一抬,只見前面白雪皚皚的高山之巔,

  幻化出了一輪七彩蓮花形狀的寶座。可惜那光太強大,太絢美,使我終於沒有來得及看

  清寶座上還有別的。」神缺席了,可神諭還索繞在胡河清的耳邊。神不過是一個影像,

  在這個影像中胡河清看到了畫在永恆的牆壁上的自己。齊克果說過:「人們對待生活就

  像小學生對待他們的作業,他們懶得自己運算,總想抄襲算術。於是,自己的影像崩潰

  了,只剩下雪山和陽光,只剩下吉力馬札羅山上死去的豹,寂寞的曙光,一片平靜。胡

  河清生前最得意的一篇文章是《錢鍾書論人在「錢學」成為顯學的叨年代,胡河清的這

  篇文章據說是唯一受錢鍾書先生激賞的評論。知音固然是知音,但在生命的內蘊與價值

  的取向上,胡河清與錢鍾書通然不同。相反,他更接近於王國維。錢鍾書的生命狀態是

  做學問的,故能「落花無言,人淡如菊」,臨亂世而繼絕學;胡河清的生命狀態是任性

  情的,故能如破冰之日的黃河,汪洋肆虐地奔騰而下,遂成絕響。與錢鍾書那蝸角兔毛

  中亦能見乾坤的智慧相比,我更欣賞胡河清心靈經緯中「白茫茫一片大地真乾淨」的力

  度。胡河清曾談到「苦求兵士向塵貿』的王國維:「他集詩人哲學家的痴氣於一身,竟

  把柏拉圖那冰清玉潔的理想國當作了人生的題中應有義,則哪能不失望?哪會不嘆

  息?……王氏對人生持論過高,放有『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之嘆

  息,終於自況以沒,走了『空掃萬象,斂歸一律』的絕路。」這裡,又出現了「獨上高

  樓」的意象。表面上是在說王國維,何嘗又不是胡河清的自況!高樓上兩個悽苦得令人

  揪心的身影合二為一了。胡河清到底沒有像錢鍾書那樣「將人生的醜惡、缺憾轉化為審

  美形象的特殊本領」。他最後奮然一躍,終於消滅了命運巨大的陰影。卡夫卡早就說過:

  「你可以逃避這世界的苦難,你完全有這麼做的自由,這也符合你的天性,但也許正是

  這種迴避是你可以避免的唯一的苦難。」胡河清為此付出了極其高昂的代價。「滿天風

  雨下西樓」,這一個「下」字,超越了魯迅《撾客》中那位赤著腳在荊棘地上義無反顧

  地向前走的過客,而幾乎再現了馬爾克斯《百年孤獨》中那個布恩迪亞家族中最後一個

  人將家族的歷史翻到最後一頁的蒼茫景象。胡河清的好友李頜把胡河清的最後一躍稱作

  是「中國當代文化的共工篇」,他如此沉痛的寫道:「我不知道胡河清墜樓以後是什麼

  樣的時代……」但是,如果可以把王國維自沉、陳寅格的《柳如是別傳》、圓明園的廢

  墟並稱為20世紀中國文化之三大景觀的話,那麼胡河清則以共工的形象為之提供了第四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