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頁
從劉玉峰列出的上述五條出路可見,工商業利潤基本上沒有向產業資本轉化,不存在積累放大的社會機制,而是進入了消費市場、土地和高利貸領域,其影響當然是負面的。若我們放眼於整部經濟史,甚至可以看到,中晚唐民間資本的這五條出路幾乎是高壓下的民間資本的共同出路。因此,若在某一時期,出現奢侈品消費劇增、文物價格上漲以及土地房產購買熱潮,並不代表經濟的復甦,而更可能是資本從實業溢出的惡兆。
第六講 王安石變法:最後的整體配套改革
在經濟史,乃至整部國史上,王安石變法都是一個轉折點,在變法之前是一個中國,變法以後是另外一個中國。這場變法持續到第57年,北宋就滅亡了。變法之前的中國,是一個充滿自信的國家,是一個開放的國家,是一個敢於攻擊別人的國家。變法以後的中國,就變成了一個謹小慎微的國家,一個更願意閉關鎖國的國家,甚至國民性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我們需將這場變法與宋政權的很多制度聯繫起來思考。這個朝代有300年長,比之前的唐以及之後的明清都要久。但是在史界,對它的評價十分兩極化,有的人認為這個朝代是最沒有用的朝代,打仗從來打不過人家,天天偏安在那裡苟安殘喘,在制度建設上面也沒什麼成就。錢穆說:“漢唐宋明清五個朝代里,宋是最貧最弱的一環。專從政治制度上看來,也是最沒有建樹的一環。”102不過也有人從另外的角度給予評價,陳寅恪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103就是兩千多年的中華文化,宋代是為巔峰時期。王國維的說法也跟他差不多。104
李約瑟總結中國古代“四大發明”,除了造紙術以外,其他三項都蒂熟於宋。宋代的工商業非常發達,經濟和企業制度方面的創新也很多,中國最早的股份制公司出現在宋代,最早的一批職業經理人出現在宋代,最早的期貨貿易出現在宋代,紙幣的發行也出現在宋代。宋代的鋼鐵產量相當於600年後工業革命時期英國的鋼鐵產量。宋真宗時期,中國人口第一次超過了一個億,成了全球最大的、以內需為主的統一市場。
“杯酒釋兵權”的政策利弊
宋政權能長過唐,綿延三百年,與治國者的很多治理思想有關,其中值得一說的是“杯酒釋兵權”。以唐太宗的雄才大略,解決了世族門閥問題,卻留下軍閥割據的隱患,宋太祖趙匡胤將這個難題從制度上刨除了。
趙匡胤的辦法就是收繳軍權,他借著一場酒席把兵權統統收繳到了中央,由“兵在藩鎮”改為中央養兵。在中央與地方的集權—分權制度安排上,這是一個極大的創新。
歷代政權一直在探索權力分配的方式,商鞅的郡縣制度解決了人事權,中國就此告別了分封制,進入了一個中央集權時代。但是從秦漢、魏晉南北朝到唐,地方割據勢力對中央的威脅從來沒有消失過,唐朝最嚴重的是“安史之亂”,此亂之後,中央就一直對割據無能為力。唐亡以後是五代十國,五十多年裡冒出來十多個國家,群雄逐鹿,天下愁苦。到960年,趙匡胤終於用“杯酒釋兵權”的辦法解決了這個大難題。
此後,地方藩鎮從此再沒有力量挑戰中央。有宋一代三百年,沒有發生過一起地方政府造反的事件,明朝兩百多年也沒有發生過,清朝只在康熙年間有過吳三桂事件,但其發生不是出於制度性的原因。也就是說,從960年一直到1860年前後,將近有整整九百年的時間,中國再也沒有發生地方挑戰中央的事件。所以,四大制度的第一個制度從此被定型,這在政治上徹底保證了中央集權的穩定性。1860年之後,藩鎮勢力再起,則與鎮壓太平天國有關,八旗、綠營等中央軍乏力,湘軍、淮軍等地方武裝迅速壯大,並有了厘金制度,地方有兵有錢,中央的麻煩就又來了。
然而,兵權收上來之後,旁生出另外一個大問題,那就是中央從此要養兵。宋朝養兵140萬,是歷代養兵最多的(清朝養了80萬兵,其中八旗20萬,綠營60萬)。這140萬兵,有80萬禁軍布防在首都汴梁(今河南開封)附近,《水滸傳》里有一個“豹子頭”林沖,他上梁山前是“八十萬禁軍教頭”,這80萬是個實數,不是虛數。在北方邊境有60萬廂軍。這140萬個精壯漢子,加上馬匹糧草,基本上就把中央財政給吃了個大半。所以,朱熹就說:“自本朝罷了藩鎮,州郡之財已多歸於上。……財用不足,皆起於養兵。十分、八分是養兵,其他用度,止在二分之中。”105即財政收入的百分之八十用在了軍費開支上。
自宋至明清乃至民國,軍費支出不堪重負一直是治國者最頭痛的事情,是為“兵政之患”。在當代,“兵政之患”似乎不太嚴重了,可是公務員卻越來越多,於是就有了“吏政之患”,這些都是大一統制度與生俱來的遺傳病。
寬鬆與禁榷並舉
正因為有了這樣的政治制度安排,宋政權在經濟制度上出現了戲劇化的兩面性。
一方面,趙宋一朝對民間非常寬鬆,趙匡胤甚至是一個寬鬆到了沒有原則的人。唐朝不允許在縣以下建立集市,宋代第一次從政策上取消了這一限制,日後中國的集市模式是宋以後定型的。宋朝的工商稅金很低,而且稅種很清晰,在所有的城門,都貼有一張榜單,告訴百姓政府收什麼稅,稅率是多少。宋代的大理學家程伊川曾總結“本朝超越古今者五事”:一是“百年無內亂”,也就是一百多年裡沒有發生地方造反的事情;二是“四聖百年”,開國之後的四位皇帝都比較開明;三是“受命之日,市不易肆”,改朝換代的時候兵不血刃,沒有驚擾民間;四是“百年未嘗誅殺大臣”,一百多年裡沒有誅殺過一位大臣;五是“至誠以待夷狄”,對周邊蠻族採取懷柔政策。這五件事情或有誇張的地方,但離事實不遠,特別是第一條和第四條最為難得,由此可見,宋代確實是別開生面。有宋一代能夠長達三百年,跟它的溫和執政大有干係,對內平和,對外也平和。
但同時,宋代的國有專營制度比漢代和唐代更為嚴酷,它專營的領域更廣,懲罰的制度更嚴格。從現有資料看,宋代國有專營的種類之多,範圍之廣,資本金額之大,都是超越前代的,凡是主要商品,幾乎全在國有專營之列,包括茶、鹽、酒、醋、礬以及外貿所得的香藥、象牙,等等。這些商品都有三個鮮明的共同特點——資源性、必需性和暴利性。政府對違法進入禁榷領域的民間資本採取了十分殘酷的政策。趙匡胤一方面大幅度地減稅輕賦,同時則發布法令,商人私自販運礬超過一兩、私自銷售礬超過三斤者,處死;煮鹼達到三斤者,處死;私自釀造酒麴達15斤者,處死;販運私酒運進城達三斗者,處死;私自販鹽十斤者,處死。對於茶稅,則規定每一貫錢都要上繳給中央——“茶利自一錢以上皆歸京師”。
在控制了關鍵性產業之後,政府允許民間經營的商品包括針線、服裝、肉食、兒童玩具等,這些商品也有三個鮮明的共同特點——經營分散、不易管制、利潤微薄。也就是說,國有資本與民間資本在產業上形成“楚河漢界”的景象,國有企業集團聚集在少數上游產業,並逐漸形成了寡頭壟斷的地位,其數量在逐漸減少,但是贏利能力則迅猛增加。這種格局到宋代就完全地形成了,並作為一個傳統,頑強地衍續到了今天。
第六講 王安石變法:最後的整體配套改革
在經濟史,乃至整部國史上,王安石變法都是一個轉折點,在變法之前是一個中國,變法以後是另外一個中國。這場變法持續到第57年,北宋就滅亡了。變法之前的中國,是一個充滿自信的國家,是一個開放的國家,是一個敢於攻擊別人的國家。變法以後的中國,就變成了一個謹小慎微的國家,一個更願意閉關鎖國的國家,甚至國民性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我們需將這場變法與宋政權的很多制度聯繫起來思考。這個朝代有300年長,比之前的唐以及之後的明清都要久。但是在史界,對它的評價十分兩極化,有的人認為這個朝代是最沒有用的朝代,打仗從來打不過人家,天天偏安在那裡苟安殘喘,在制度建設上面也沒什麼成就。錢穆說:“漢唐宋明清五個朝代里,宋是最貧最弱的一環。專從政治制度上看來,也是最沒有建樹的一環。”102不過也有人從另外的角度給予評價,陳寅恪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103就是兩千多年的中華文化,宋代是為巔峰時期。王國維的說法也跟他差不多。104
李約瑟總結中國古代“四大發明”,除了造紙術以外,其他三項都蒂熟於宋。宋代的工商業非常發達,經濟和企業制度方面的創新也很多,中國最早的股份制公司出現在宋代,最早的一批職業經理人出現在宋代,最早的期貨貿易出現在宋代,紙幣的發行也出現在宋代。宋代的鋼鐵產量相當於600年後工業革命時期英國的鋼鐵產量。宋真宗時期,中國人口第一次超過了一個億,成了全球最大的、以內需為主的統一市場。
“杯酒釋兵權”的政策利弊
宋政權能長過唐,綿延三百年,與治國者的很多治理思想有關,其中值得一說的是“杯酒釋兵權”。以唐太宗的雄才大略,解決了世族門閥問題,卻留下軍閥割據的隱患,宋太祖趙匡胤將這個難題從制度上刨除了。
趙匡胤的辦法就是收繳軍權,他借著一場酒席把兵權統統收繳到了中央,由“兵在藩鎮”改為中央養兵。在中央與地方的集權—分權制度安排上,這是一個極大的創新。
歷代政權一直在探索權力分配的方式,商鞅的郡縣制度解決了人事權,中國就此告別了分封制,進入了一個中央集權時代。但是從秦漢、魏晉南北朝到唐,地方割據勢力對中央的威脅從來沒有消失過,唐朝最嚴重的是“安史之亂”,此亂之後,中央就一直對割據無能為力。唐亡以後是五代十國,五十多年裡冒出來十多個國家,群雄逐鹿,天下愁苦。到960年,趙匡胤終於用“杯酒釋兵權”的辦法解決了這個大難題。
此後,地方藩鎮從此再沒有力量挑戰中央。有宋一代三百年,沒有發生過一起地方政府造反的事件,明朝兩百多年也沒有發生過,清朝只在康熙年間有過吳三桂事件,但其發生不是出於制度性的原因。也就是說,從960年一直到1860年前後,將近有整整九百年的時間,中國再也沒有發生地方挑戰中央的事件。所以,四大制度的第一個制度從此被定型,這在政治上徹底保證了中央集權的穩定性。1860年之後,藩鎮勢力再起,則與鎮壓太平天國有關,八旗、綠營等中央軍乏力,湘軍、淮軍等地方武裝迅速壯大,並有了厘金制度,地方有兵有錢,中央的麻煩就又來了。
然而,兵權收上來之後,旁生出另外一個大問題,那就是中央從此要養兵。宋朝養兵140萬,是歷代養兵最多的(清朝養了80萬兵,其中八旗20萬,綠營60萬)。這140萬兵,有80萬禁軍布防在首都汴梁(今河南開封)附近,《水滸傳》里有一個“豹子頭”林沖,他上梁山前是“八十萬禁軍教頭”,這80萬是個實數,不是虛數。在北方邊境有60萬廂軍。這140萬個精壯漢子,加上馬匹糧草,基本上就把中央財政給吃了個大半。所以,朱熹就說:“自本朝罷了藩鎮,州郡之財已多歸於上。……財用不足,皆起於養兵。十分、八分是養兵,其他用度,止在二分之中。”105即財政收入的百分之八十用在了軍費開支上。
自宋至明清乃至民國,軍費支出不堪重負一直是治國者最頭痛的事情,是為“兵政之患”。在當代,“兵政之患”似乎不太嚴重了,可是公務員卻越來越多,於是就有了“吏政之患”,這些都是大一統制度與生俱來的遺傳病。
寬鬆與禁榷並舉
正因為有了這樣的政治制度安排,宋政權在經濟制度上出現了戲劇化的兩面性。
一方面,趙宋一朝對民間非常寬鬆,趙匡胤甚至是一個寬鬆到了沒有原則的人。唐朝不允許在縣以下建立集市,宋代第一次從政策上取消了這一限制,日後中國的集市模式是宋以後定型的。宋朝的工商稅金很低,而且稅種很清晰,在所有的城門,都貼有一張榜單,告訴百姓政府收什麼稅,稅率是多少。宋代的大理學家程伊川曾總結“本朝超越古今者五事”:一是“百年無內亂”,也就是一百多年裡沒有發生地方造反的事情;二是“四聖百年”,開國之後的四位皇帝都比較開明;三是“受命之日,市不易肆”,改朝換代的時候兵不血刃,沒有驚擾民間;四是“百年未嘗誅殺大臣”,一百多年裡沒有誅殺過一位大臣;五是“至誠以待夷狄”,對周邊蠻族採取懷柔政策。這五件事情或有誇張的地方,但離事實不遠,特別是第一條和第四條最為難得,由此可見,宋代確實是別開生面。有宋一代能夠長達三百年,跟它的溫和執政大有干係,對內平和,對外也平和。
但同時,宋代的國有專營制度比漢代和唐代更為嚴酷,它專營的領域更廣,懲罰的制度更嚴格。從現有資料看,宋代國有專營的種類之多,範圍之廣,資本金額之大,都是超越前代的,凡是主要商品,幾乎全在國有專營之列,包括茶、鹽、酒、醋、礬以及外貿所得的香藥、象牙,等等。這些商品都有三個鮮明的共同特點——資源性、必需性和暴利性。政府對違法進入禁榷領域的民間資本採取了十分殘酷的政策。趙匡胤一方面大幅度地減稅輕賦,同時則發布法令,商人私自販運礬超過一兩、私自銷售礬超過三斤者,處死;煮鹼達到三斤者,處死;私自釀造酒麴達15斤者,處死;販運私酒運進城達三斗者,處死;私自販鹽十斤者,處死。對於茶稅,則規定每一貫錢都要上繳給中央——“茶利自一錢以上皆歸京師”。
在控制了關鍵性產業之後,政府允許民間經營的商品包括針線、服裝、肉食、兒童玩具等,這些商品也有三個鮮明的共同特點——經營分散、不易管制、利潤微薄。也就是說,國有資本與民間資本在產業上形成“楚河漢界”的景象,國有企業集團聚集在少數上游產業,並逐漸形成了寡頭壟斷的地位,其數量在逐漸減少,但是贏利能力則迅猛增加。這種格局到宋代就完全地形成了,並作為一個傳統,頑強地衍續到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