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81費行簡:《現代名人小傳》(上)第96頁。

  82陶樹德:《我眼中的幾任直隸總督》,《文史資料選輯》(第25輯)第119頁。

  83山根幸夫:《袁世凱與日本人》,《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37輯)第79頁。

  84《土肥原密錄》,《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30輯)第174—175頁。

  85參見山根幸夫:《袁世凱與日本人》,《天津文史資料選輯》(第37輯)第82頁。

  86顏惠慶:《周止庵先生事略》。

  第三部分 送“高帽”的學問

  送“高帽”的學問 [一]

  1904年末,日、俄為爭奪東北而劍拔弩張,嚴重的局勢迫使亟須休養生息的清廷重整軍備。直隸緊鄰東北戰場,作為總督的袁世凱,守土有責但兵力單薄。本章開頭所選引文是袁世凱向朝廷匯報布防情況、分析形勢並要求籌餉擴軍的奏摺。袁根據俄、日備戰的規模,提出至少要有六萬軍隊方能勉強滿足直隸一線和京畿布防的需要。而擴軍,先要籌餉,否則,巧婦亦難為無米之炊。危機往往同時又是機會,北洋的大規模擴軍,正是借著危機才得以名正言順地進行。此前,為了解決國防空虛的危機,國勢阽危的清廷接受了袁世凱的建議,設立督辦練兵處,統一管理全國軍制改革與擴練新軍事宜。袁世凱多年來通過軍事教育積蓄的人材資源使得他能夠承此重任,並利用練兵處的名義動用全國的財力擴充北洋的軍事實力,北洋六鎮很快編練成軍。同時袁世凱還成功進行了以常備軍制替代傳統的募兵制的改革,並全面引進了日式的軍事教育。日俄戰爭期間,清廷及袁世凱表面上奉行“局外中立”政策,暗中支持日本,並進行了情報上的合作,而日俄戰爭的後果還將在很長的時期內影響到中國的歷史走向。袁世凱之所以能夠如其所願地實現北洋的擴軍,日俄戰爭所造成的形勢固然是重要的因素,他一貫的雄心和對軍事人才持續的培養和儲備則更為重要,使他在機會來臨時,有足夠的資源可供使用,從而把握住了機會。北洋擴軍的成功和全國編練新軍熱潮的興起,使阽危的國勢得以緩和,也使中國真正有了一支近代化的陸軍,由此而言,袁世凱的擴軍可以說是功在國家、民族。袁之新政、擴軍,都應放到具體的歷史年代和環境中去觀察和評判,見解、看法盡可以不同,但中肯客觀、真實可信才是史學的基石。

  密陳遵照傳諭統籌布置防守情形折1

  (1904年1月19日)

  奏:為欽遵傳諭,統籌布置,謹將時勢情形,恭折密陳,仰祈聖鑒事。

  竊臣於光緒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承准軍機處王大臣電寄各省督撫內開:俄日相持益急,如竟決裂,中國勢處兩難,自當妥籌辦法,除奉直邊要各地方,應由北洋統籌布置,派兵嚴防外,所有沿海、沿江、沿邊各口,務須加意扼防,慎固封守。各省匪黨游勇,伏莽孔多,誠恐妄造謠言,乘機作亂,致別國藉口,復生他變,尤宜預為防範,並飭屬認真保護洋人財產、教堂,倘有奸徒煽惑,即行嚴拿懲辦,勿稍疏虞。報紙消息,往往誤傳,人心易滋惶惑,仍希示以鎮靜,不動聲色,妥密籌備為要。奉諭密布,希即遵照。等因。承准此。臣忝膺疆寄,自應欽遵,嚴密籌防,惟現在時勢情形,有不得不披瀝上陳者。

  查日本以協約齟齬,早修戰備,俄人初意不願用武。近因相持日急,乃在東三省日夜運兵,探聞已增至八萬,合舊駐兵數,共計十八萬七千餘人,其已備待發者尚有七萬餘人。俄之宗旨已變,自不肯輕易撤退。而日本舉國鼎沸,又不能聽俄所為,兩不相下,戰端難免。就我現在情勢而論,不得不僅守局外,然公法局外之例,以遣兵防邊,不許客兵借境為要義。防之不力,守局立隳,不但人之潰卒,我之土匪,必須認真防堵;而兩大(國)構兵,逼處堂奧,變幻叵測,亦不得不預籌地步。畿輔為根本重地,防範尤須穩固。直境北連蒙古,俄與蒙疆接壤,處處空虛,由張家口達恰克圖僅兩千數百里,為俄人往來孔道;直之熱河,東毗奉境,俄方占據奉省,將來資為戰場。計東北邊防及海疆各口,不下三千數百里,如欲慎固封守計,非十數萬人不克周密,蓋人皆以數十萬眾角逐遼海,我之防兵非萬人不足支一隅,又須聲勢聯絡,互相策應,方免疏虞。惟我方餉絀械乏,斷難集此重兵。然詳查形勢,扼要設防,至少亦須有六萬人,以萬人拱衛京師,以五萬人分布邊要,庶可資以屏蔽。

  現查直境兵力,淮練各營,迭經裁汰,僅可巡緝地面;京旗三千人甫經成軍,只可調防京師;自強軍兩千餘人,現亦分布巡防;臣所部大支戰兵,只武衛右軍七千人,常備軍九千餘人。此外有提督馬玉昆所部武衛左軍一萬人,薑桂題所部毅軍五千人,遇有徵調,除去看守營房,護運糧械外,應戰之兵,不過三萬,仍須分兵留駐京城,巡防近畿,計不過兩萬餘人可以出防。且自公約禁運軍火,各軍子彈大半缺少,軍械又多參差。臣前曾與慶親王奕密商,擬增兵三萬並籌備軍火以資分布。嗣因餉項難籌,先增募一萬,酌購軍械,備助防守,計一萬人正餉通年約需百萬兩,而購備槍炮及子彈並各項戰具、雜支,約需一百數十萬兩,可指之項,只有練兵處奏請由直隸挪借一百萬兩,其所請部撥之二百萬兩,尚未准部文知照。如擬增足三萬人,勢難籌辦,然非此又不足以布置。

  臣九月間奉召入對,曾以預籌餉項為請,當蒙面諭,由部籌撥,迄今已逾兩月,尚無的款在計。臣籌措為難,自系實情。然及今募兵購械,已覺為時甚迫,如再延宕時日,待至俄、日兵連禍結,雖有巨款,而烏合之眾不足防禦,遠購之械難應急需,勢將束手坐困,即使臣粉身碎骨,亦不足塞責於萬一。臣一身不足惜,但事關大局安危,不敢不悉心籌劃,力求周備,倘實在無餉接濟,或撥餉不能應時,臣何能無米為炊,惟有盡現有之餉以備兵,亦惟有盡現有之兵以布防。設或防範不周,貽誤大局,臣固不能稍辭其責,而力止於此,應在聖明洞鑒之中。甲午之役,集天下之兵力、財力,已故大學士臣李鴻章、故督劉坤一之久歷戎行,老謀深算,而關內外各軍不下二十萬,仍每以兵單為憂。況現在俄、日交鬨,人之兵力倍蓰疇昔,而駑下如臣,處此財才極窘之秋,提此兩萬餘眾之卒布置防守,實有不能不為鰓鰓過慮者也。臣通盤籌劃,夙夜焦思,非兵無以布置,非餉無以增兵,惟有仰乞皇太后、皇上飭下戶部迅籌切實的餉,以應急需而扶危局,天下幸甚。臣不勝戰慄恐懼,迫切待命之至。

  所有遵諭統籌布置情形,理合恭折披瀝密陳。伏乞皇太后、皇上聖鑒、訓示,謹奏。

  庚子事變後,中國背負了極大的賠償債務,國力和國際地位進一步下降,而京畿直隸,民變兵燹過後,城鎮殘破,百業凋敝,正是亟需整頓善後,修養生息的時候。清廷為了挽回頹敗的國勢,重提變法,袁世凱也正在一馬當先地在直隸推行新政,經費本已不足,為何又要朝廷擠出大量經費來整軍經武呢?原來中國此時已落入半殖民地的境地,國土大部分被劃為各列強的勢力範圍,因而列強間的矛盾和利益爭奪,一舉一動無不牽動國內的政策走向,改變著行政的輕重緩急次序,想關起門來搞發展根本是不可能的了。此時,中國的東北上空戰雲密布,日、俄之戰看來已勢不可免,所以擴練新軍,這個在亂後恢復時期原可緩一步進行的事情,現在又成為頭等急務了。日俄為什麼,憑什麼要在中國的領土上開戰?這就要我們回過頭來,從因老李病逝而中斷了的中俄關於收回東北的交涉談起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