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頁
因為頭緒紛繁,本章擬從三個方面敘述、捋清國際政治對中國內政的影響,而它又是如何在危機中給袁世凱提供了擴充北洋實力的機會。從列強爭奪的大背景下,我們才可能較為客觀地看待北洋擴軍的原因。袁世凱主觀意願的因素有,但大得多的成分是國防的需要,形勢的逼迫,而練兵的資源掌握在袁世凱這裡,所以因逢時會,成就了他的事業。不是有句話說“機遇偏愛有準備的頭腦”嗎?袁世凱當年小站練兵,建立隨營學堂,持續不斷地培訓、吸納人才,反映了他的遠見,也積累下了北洋雄厚的軍事資源,當機會到來的時候,練兵擴軍自然非他莫屬,豈是“野心”二字所能概括的?
先從中、俄收回東北的交涉說起。李鴻章去世後,雙方交涉一度中止。1902年2月10日,中俄重開滿洲問題的談判,中方為另一全權大臣慶親王,俄方為駐華公使。慶王比起老李,在外交經驗、能力上,相差不可以道里計。袁世凱此時已同慶王搭上關係,以自己對列強的觀察和判斷向他提供建議:“各國均無困辱我國的詞氣,而且互有意見,不可能協同一致算計我們。俄國條約利在拖延,斷沒有因此發生戰事的可能2。”慶王心裡有了底,拒絕了華俄道勝銀行合同(俄國打著道勝銀行名義,為的是把它偽裝成民間經濟往來活動,避開其他列強的干涉),並故意將俄國獨占滿洲權益的意圖透露出去,引起了其他列強的關注,開始對俄國施加壓力。如日本公使曾就中俄交涉質詢奕,而美國國務卿海約翰則分別向中俄抗議由俄國獨占滿洲權益。日美等國的質詢和抗議,其實正中清廷的下懷,使之可以以此為由,抵制俄國的要求。2月3日,美國再次照會中俄及各列強,提請注意東北門戶開放與機會均等的原則。2月9日,俄國在答覆美國的抗議時,否認損害了滿洲的門戶開放;由此,奕?才敢於在11日正式拒絕俄國要求,中止了談判。
由於其他列強的壓力和懷疑越來越大,俄國負責此事的微德伯爵(即維特,時任財政大臣)指示加速撤軍條件的談判。這樣,在4月8日(舊曆3月1日),清廷全權大臣奕?、王文韶與俄國公使簽訂了《交收東三省條約》。條約計四條:(1)東北歸還中國,“一如俄軍未經占據以前,仍歸中國版圖及中國官員治理”;(2)清廷“實力遵守”1896年與道勝銀行訂立的各項合同條款,保護鐵路及在鐵路任職人員,保護“在東三省所有俄國所屬各人及該人各事業”;(3)俄軍分三期於十八個月內撤出東北全境;(4)俄軍撤退前,東北中國駐軍人數、駐地必須與俄軍“會同商定”。俄軍撤完後,中國東北駐軍的增減,必須“隨時通知照會俄國”,等等。顯然,俄國遠沒有撈到預想的大便宜,實現獨霸東北權益的目標。俄國簽定此約和如約進行首期撤軍都不過是緩兵之計,以爭取時間做好自己的戰略安排。
在與德國結成戰略同盟,在歐洲方面免除了後顧之憂後(德國許諾保護俄國的後方),沙皇尼古拉二世的遠東政策再次趨於強硬,表現為強硬派的伯仔布拉塞夫(Bezobrazoff)的影響增大,而主張緩進的微德開始失勢。伯氏主張修改“4?8”協議,否則不能撤軍,因而在1903年2月7日召開的俄國外交、財政、陸軍、海軍四部大臣與駐中、日、韓三國使節的會議上,決定暫不履行第二期撤兵,對中國提出保障俄國權益的新條件;在朝鮮問題上,則可與日本妥協。這樣,俄軍在4月8日第二期撤軍期限到期後,不但不按期撤出瀋陽、牛莊、營口、遼陽和吉林等地,反而於4月18日由署理公使普拉松向清廷提出所謂保障俄國權益的新“七條”,其主要內容是:(1)東北官制不得更改;(2)營口以外不許開作市場;(3)俄清兩國之外,無開掘東北礦山權;(4)俄國得以其國之兵,保護東清鐵路;(5)東北置於俄國監管之下,不許他國干預;(6)設商務衙門於奉天,派俄國軍隊保護;(7)東北練軍由俄國軍官訓練。這些獨占東北的交涉活動都是以秘密外交的方式進行的,清廷既無力對抗俄國,也就故伎重施,於次日將消息透露於日本駐華公使內田康哉。內田連夜拜訪奕,勸阻不要接受俄方要求,隨即將此消息轉告了美國駐華公使。美國於數天之後即向俄抗議其違背門戶開放的約定;日本外相也面告中國駐日公使蔡鈞,“俄要求的七款,萬勿允許,日本已約英、美一起力阻3。”
俄國表面上虛以委蛇,否認有獨占東北之意和新“七條”,背後則決定進一步奪占哈爾濱、齊齊哈爾、富拉爾基、寧古塔、海拉爾、琿春、松花江河道、齊齊哈爾至海蘭江大道等城市和戰略要地。5月,尼古拉二世任命主戰派的伯仔布拉塞夫為樞密參贊,並指示俄遠東總督阿萊克息夫加緊備戰,“以保持在滿洲獨占勢力之決心”,並照會中國外務部,要求滿洲開設商埠或他國領事館,必須事先商得俄國同意,並繼續施壓,要清廷接受其“七條”。8月12日,俄在旅順成立遠東總督府,任命阿克萊息夫為總督,統一掌握遠東地區軍政大權,完成了戰爭指揮體制。
清廷的應對辦法就是開放東北。8月13日,奕答應與美國簽訂商務續約,開放瀋陽、大東溝為商埠,並中止了中俄間關於“七條”的談判。俄國則決定不理會中國而專力於同日本的交涉,認為只要俄日間達成了交易,中國只能屈服。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日俄間的交涉。李鴻章死後,英、日通過張之洞、劉坤一等向清廷傳遞消息(當時太后一行還在回京的路上),要中國萬不可迫於俄國壓力而輕易定約。日本原本想與俄國作一番交易,從滿洲分一杯羹。日本元老伊藤博文借訪俄之機,曾向俄外交大臣拉姆斯多夫提出,如果俄國承認日本在朝鮮的地位,日本可允許俄國在滿洲的自由行動權,只希望東清鐵路給日本以運費上的優惠4。但當時的俄國根本沒有看起日本這個小夥計,伊藤的試探不得要領,無功而返。1902年1月30日,英日同盟成立,在為期五年的盟約中規定,在中朝兩國遭到其他國家的侵略和發生“騷亂”時,雙方有權採取保護本國利益的行動;因此當任何一方與第三國作戰時,另一方要保持中立,但在又一國家介入時,就要援助盟國而參戰;英國也承認日本在朝鮮“政治上、商務上以及工業上之特殊利益5”。日本有了英國作後盾,態度轉為強硬,不但極力阻止清廷與俄國簽約,而且極力挑動美國出頭對俄施壓,於是就有了2月1日美國務卿海約翰抗議俄國試圖獨占滿洲權益,要求東北之開發應履行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的原則。日本此時還存有與沙俄搞交易的心思,所以其活動還隱藏在幕後。
俄國見英日結盟對付自己,先是拉法國於1902年3月16日發表共同宣言,宣布將俄法同盟的適用範圍擴大到遠東,但在美英日的壓力下,表面上否認有獨占東北的意圖,並在4月8日與清廷簽訂撤軍條約並進行了第一期撤軍。但這只是掩人耳目,爭取時間的緩兵之計,花了那麼大氣力,絞了那麼多腦汁才抓到手裡的東西,俄國是絕不打算放棄的。它所顧忌的是英國在歐洲方面的威脅,為此,8月6日,沙皇尼古拉二世與德皇威廉這個“黃禍”論的首倡者進行了會晤,商討遠東“黃禍”及共同對付英日同盟的問題,不過此時的所謂“黃禍”,所指既非匈奴、蒙古,也非睡獅中國,而是新近崛起的日本。由於俄國不願廢除與德國之宿敵法國的同盟,兩國便不能結成新的同盟,但威廉二世答應為俄國防守後方。有了威廉這個承諾,尼古拉即決心在遠東用強了,這就是新“七條”出籠的背景。
先從中、俄收回東北的交涉說起。李鴻章去世後,雙方交涉一度中止。1902年2月10日,中俄重開滿洲問題的談判,中方為另一全權大臣慶親王,俄方為駐華公使。慶王比起老李,在外交經驗、能力上,相差不可以道里計。袁世凱此時已同慶王搭上關係,以自己對列強的觀察和判斷向他提供建議:“各國均無困辱我國的詞氣,而且互有意見,不可能協同一致算計我們。俄國條約利在拖延,斷沒有因此發生戰事的可能2。”慶王心裡有了底,拒絕了華俄道勝銀行合同(俄國打著道勝銀行名義,為的是把它偽裝成民間經濟往來活動,避開其他列強的干涉),並故意將俄國獨占滿洲權益的意圖透露出去,引起了其他列強的關注,開始對俄國施加壓力。如日本公使曾就中俄交涉質詢奕,而美國國務卿海約翰則分別向中俄抗議由俄國獨占滿洲權益。日美等國的質詢和抗議,其實正中清廷的下懷,使之可以以此為由,抵制俄國的要求。2月3日,美國再次照會中俄及各列強,提請注意東北門戶開放與機會均等的原則。2月9日,俄國在答覆美國的抗議時,否認損害了滿洲的門戶開放;由此,奕?才敢於在11日正式拒絕俄國要求,中止了談判。
由於其他列強的壓力和懷疑越來越大,俄國負責此事的微德伯爵(即維特,時任財政大臣)指示加速撤軍條件的談判。這樣,在4月8日(舊曆3月1日),清廷全權大臣奕?、王文韶與俄國公使簽訂了《交收東三省條約》。條約計四條:(1)東北歸還中國,“一如俄軍未經占據以前,仍歸中國版圖及中國官員治理”;(2)清廷“實力遵守”1896年與道勝銀行訂立的各項合同條款,保護鐵路及在鐵路任職人員,保護“在東三省所有俄國所屬各人及該人各事業”;(3)俄軍分三期於十八個月內撤出東北全境;(4)俄軍撤退前,東北中國駐軍人數、駐地必須與俄軍“會同商定”。俄軍撤完後,中國東北駐軍的增減,必須“隨時通知照會俄國”,等等。顯然,俄國遠沒有撈到預想的大便宜,實現獨霸東北權益的目標。俄國簽定此約和如約進行首期撤軍都不過是緩兵之計,以爭取時間做好自己的戰略安排。
在與德國結成戰略同盟,在歐洲方面免除了後顧之憂後(德國許諾保護俄國的後方),沙皇尼古拉二世的遠東政策再次趨於強硬,表現為強硬派的伯仔布拉塞夫(Bezobrazoff)的影響增大,而主張緩進的微德開始失勢。伯氏主張修改“4?8”協議,否則不能撤軍,因而在1903年2月7日召開的俄國外交、財政、陸軍、海軍四部大臣與駐中、日、韓三國使節的會議上,決定暫不履行第二期撤兵,對中國提出保障俄國權益的新條件;在朝鮮問題上,則可與日本妥協。這樣,俄軍在4月8日第二期撤軍期限到期後,不但不按期撤出瀋陽、牛莊、營口、遼陽和吉林等地,反而於4月18日由署理公使普拉松向清廷提出所謂保障俄國權益的新“七條”,其主要內容是:(1)東北官制不得更改;(2)營口以外不許開作市場;(3)俄清兩國之外,無開掘東北礦山權;(4)俄國得以其國之兵,保護東清鐵路;(5)東北置於俄國監管之下,不許他國干預;(6)設商務衙門於奉天,派俄國軍隊保護;(7)東北練軍由俄國軍官訓練。這些獨占東北的交涉活動都是以秘密外交的方式進行的,清廷既無力對抗俄國,也就故伎重施,於次日將消息透露於日本駐華公使內田康哉。內田連夜拜訪奕,勸阻不要接受俄方要求,隨即將此消息轉告了美國駐華公使。美國於數天之後即向俄抗議其違背門戶開放的約定;日本外相也面告中國駐日公使蔡鈞,“俄要求的七款,萬勿允許,日本已約英、美一起力阻3。”
俄國表面上虛以委蛇,否認有獨占東北之意和新“七條”,背後則決定進一步奪占哈爾濱、齊齊哈爾、富拉爾基、寧古塔、海拉爾、琿春、松花江河道、齊齊哈爾至海蘭江大道等城市和戰略要地。5月,尼古拉二世任命主戰派的伯仔布拉塞夫為樞密參贊,並指示俄遠東總督阿萊克息夫加緊備戰,“以保持在滿洲獨占勢力之決心”,並照會中國外務部,要求滿洲開設商埠或他國領事館,必須事先商得俄國同意,並繼續施壓,要清廷接受其“七條”。8月12日,俄在旅順成立遠東總督府,任命阿克萊息夫為總督,統一掌握遠東地區軍政大權,完成了戰爭指揮體制。
清廷的應對辦法就是開放東北。8月13日,奕答應與美國簽訂商務續約,開放瀋陽、大東溝為商埠,並中止了中俄間關於“七條”的談判。俄國則決定不理會中國而專力於同日本的交涉,認為只要俄日間達成了交易,中國只能屈服。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日俄間的交涉。李鴻章死後,英、日通過張之洞、劉坤一等向清廷傳遞消息(當時太后一行還在回京的路上),要中國萬不可迫於俄國壓力而輕易定約。日本原本想與俄國作一番交易,從滿洲分一杯羹。日本元老伊藤博文借訪俄之機,曾向俄外交大臣拉姆斯多夫提出,如果俄國承認日本在朝鮮的地位,日本可允許俄國在滿洲的自由行動權,只希望東清鐵路給日本以運費上的優惠4。但當時的俄國根本沒有看起日本這個小夥計,伊藤的試探不得要領,無功而返。1902年1月30日,英日同盟成立,在為期五年的盟約中規定,在中朝兩國遭到其他國家的侵略和發生“騷亂”時,雙方有權採取保護本國利益的行動;因此當任何一方與第三國作戰時,另一方要保持中立,但在又一國家介入時,就要援助盟國而參戰;英國也承認日本在朝鮮“政治上、商務上以及工業上之特殊利益5”。日本有了英國作後盾,態度轉為強硬,不但極力阻止清廷與俄國簽約,而且極力挑動美國出頭對俄施壓,於是就有了2月1日美國務卿海約翰抗議俄國試圖獨占滿洲權益,要求東北之開發應履行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的原則。日本此時還存有與沙俄搞交易的心思,所以其活動還隱藏在幕後。
俄國見英日結盟對付自己,先是拉法國於1902年3月16日發表共同宣言,宣布將俄法同盟的適用範圍擴大到遠東,但在美英日的壓力下,表面上否認有獨占東北的意圖,並在4月8日與清廷簽訂撤軍條約並進行了第一期撤軍。但這只是掩人耳目,爭取時間的緩兵之計,花了那麼大氣力,絞了那麼多腦汁才抓到手裡的東西,俄國是絕不打算放棄的。它所顧忌的是英國在歐洲方面的威脅,為此,8月6日,沙皇尼古拉二世與德皇威廉這個“黃禍”論的首倡者進行了會晤,商討遠東“黃禍”及共同對付英日同盟的問題,不過此時的所謂“黃禍”,所指既非匈奴、蒙古,也非睡獅中國,而是新近崛起的日本。由於俄國不願廢除與德國之宿敵法國的同盟,兩國便不能結成新的同盟,但威廉二世答應為俄國防守後方。有了威廉這個承諾,尼古拉即決心在遠東用強了,這就是新“七條”出籠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