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小五義》第十七回)

  且說黑妖狐智化與小諸葛沈仲元二人暗地商議,獨出己見,要去上王府盜取盟單。……(智化)爬伏在懸龕之上,晃千里火照明:下面是一個方匣子,……上頭有一個長方的硬木匣子,兩邊有個如意金環。伸手揪住兩個金環,往懷中一帶,只聽上面嗑嘆一聲,下來了一口月牙式鍘刀。智化把眼睛一閉,也不敢往前躥,也不敢往後縮,正在腰脊骨中噹啷的一聲,智化以為是腰斷兩截,慢慢睜開眼睛一看,卻不覺著疼痛,就是不能動轉。列公,這是什麼緣故?皆因他是月牙式樣;若要是鍘糙的鍘刀,那可就把人鍘為兩段。此刀當中有一個過隴兒,也不至於甚大;又對著智爺的腰細;又對著解了百寶囊,底下沒有東西墊著;又有背後背著這一口刀,連皮鞘帶刀尖,正把腰脊骨護住。……總而言之:智化命不該絕。可把沈仲元嚇了個膽裂魂飛。……(《續小五義》第一回)

  大小五義之書既盡出,乃即見《正續小五義全傳》刊行,凡十五卷六十回,前有光緒壬辰(一八九二)繡谷居士序。其本即取《小五義》及續書,合為一部,去其復重,又汰其鋪敘,省略成十三卷五十二回。末二卷八回則謂襄陽王將就擒,而又逸去,至紅羅山,舉兵復戰,乃始敗亡,是二書之所無,實為蛇足。行文敘事,亦雖簡明有加,而原有之游詞餘韻,刊落甚多,故神采則轉遜矣。

  包拯顏查散而外,以他人為全書樞軸者,在先亦已嘗有。

  道光十八年(一八三八),有《施公案》八卷九十七回,一名《百斷奇觀》,記康熙時施仕綸(當作世綸)〔13〕為泰州知州至漕運總督時行事,文意俱拙,略如明人之《包公案》,而稍加曲折,一案或亘數回;且斷案之外,又有遇險,已為俠義小說先導。至光緒十七年(一八九一),則有《彭公案》二十四卷一百回,為貪夢道人作,述彭朋(當作鵬)〔14〕於康熙中為三河縣知縣,洊擢河南巡撫,回京出查大同要案等故事,亦不外賢臣微行,豪傑盜寶之類,而字句拙劣,幾不成文。

  其他類似《三俠五義》之書尚甚夥,通行者有《永慶昇平》九十七回,為潞河郭廣瑞錄哈輔源〔15〕演說,敘康熙帝變裝私訪,及除邪教,平逆匪諸案;尋有續一百回,亦貪夢道人作。又有《聖朝鼎盛萬年青》八集,共七十六回,無撰人名,則記康熙帝以大政付劉塘陳宏謀〔16〕,自游江南,歷遇jian徒骫法,英傑效忠之事。余如《英雄大八義》《英雄小八義》《七劍十三俠》《七劍十八義》〔17〕等,其類尚多,大率出光緒二十年頃。後又有《劉公案》(劉墉),《李公案》(李丙寅當作秉衡)〔18〕;而《施公案》亦續至十集,《彭公案》續至十七集;

  《七俠五義》則續至二十四集,千篇一律,語多不通,甚至一人之性格,亦先後頓異,蓋歷經眾手,共成惡書,漫不加察,遂多矛盾矣。

  《三俠五義》及其續書,繪聲狀物,甚有平話習氣,《兒女英雄傳》亦然。郭廣瑞序《永慶昇平》雲,“余少游四海,常聽評詞演《永慶昇平》一書,……國初以來,有此實事流傳,咸豐年間有姜振名先生,乃評談今古之人,嘗演說此書,未能有人刊刻,傳流於世。余長聽哈輔源先生演說,熟記在心,閒暇之時,錄成四卷。……”《小五義》序亦謂與《三俠五義》皆石玉昆原稿,得之其徒,則石玉昆殆亦咸豐時說話人,與姜振名各專一種故事。文康習聞說書,擬其口吻,於是《兒女英雄傳》遂亦特有“演說”流風。是俠義小說之在清,正接宋人話本正脈,固平民文學之歷七百餘年而再興者也。惟後來僅有擬作及續書,且多濫惡,而此道又衰落。

  清初,流寇悉平,遺民未忘舊君,遂漸念糙澤英雄之為明宣力者,故陳忱作《後水滸傳》,則使李俊去國而王於暹羅(見第十五篇)。歷康熙至乾隆百三十餘年,威力廣被,人民懾服,即士人亦無貳心,故道光時俞萬春作《結水滸傳》,則使一百八人無一倖免(亦見第十五篇),然此尚為僚佐之見也。

  《三俠五義》為市井細民寫心,乃似較有《水滸》餘韻,然亦僅其外貌,而非精神。時去明亡已久遠,說書之地又為北京,其先又屢平內亂,遊民輒以從軍得功名,歸耀其鄉里,亦甚動野人歆羨,故凡俠義小說中之英雄,在民間每極粗豪,大有綠林結習,而終必為一大僚隸卒,供使令奔走以為寵榮,此蓋非心悅誠服,樂為臣僕之時不辦也。然當時於此等書,則以為“善人必獲福報,惡人總有禍臨,邪者定遭凶殃,正者終逢吉庇,報應分明,昭彰不慡,使讀者有拍案稱快之樂,無廢書長嘆之時……”(《三俠五義》及《永慶昇平》序)雲。

  而其時歐人之力又侵入中國。

  ※※※

  〔1〕“四大奇書”清李漁《三國演義序》云:“昔弇州先生有宇宙四大奇書之目,曰:《史記》也,《南華》也,《水滸》與《西廂》也。馮猶龍亦有四大奇書之目,曰:《三國》也,《水滸》也,《西遊》與《金瓶梅》也。兩人之論各異。愚謂書之奇,當從其類,《水滸》在小說家,與經史不類;《西廂》系詞曲,與小說又不類。今將從其類以配其奇,則馮說為近是。”(見清兩衡堂刊本《三國志第一才子書》卷首)李漁序。

  〔2〕馬從善自號古遼閬圃,文康家門客,余未詳。其序寫於光緒戊寅年(1878),稱“《兒女英雄傳》一書,文鐵仙先生康所作也。”

  〔3〕勒保(1740—1819)費莫氏,字宜軒,清滿洲鑲紅旗人,官陝甘總督、四川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兼軍機大臣等。曾鎮壓川、鄂、陝等地白蓮教起義及雲、貴苗民起義。

  〔4〕觀鑒我齋《兒女英雄傳》序云:“其書以天道為綱,以人道為紀,以性情為意旨,以兒女英雄為文章,……吾不圖於無意中果得於誠正、修齊、治平而外,快睹此格致一書也。”又云:“《西遊記》其神也怪也,《水滸傳》其力也,《金瓶梅》其亂也。”

  〔5〕東海吾了翁《兒女英雄傳序》云:“其事則日下舊聞,其文則忽莊忽諧,若明若昧,……研讀數四,更於沒字處求之,始知其所以忽莊忽諧,若明若昧者,言非無所為而發也。噫,傷已!惜原稿半殘闕失次,爰不辭固陋,為之點金以鐵,補綴成書,易其名曰《兒女英雄傳評話》。”

  〔6〕《續兒女英雄傳》共三十二回,卷首有無名氏自序,不記年月。光緒二十四年(1898)北京宏文書局印行。

  〔7〕石玉昆(約1810—約1871)字振之,清天津人。道光咸豐年間說書藝人。

  〔8〕“斷立太后”見元雜劇《抱妝盒》,劇情敘宋真宗時李美人生子,遭劉皇后嫉害,陳琳抱妝盒救出幼主,幼主後即位為仁宗,密詢陳琳,尊生母李氏為皇太后。“審烏盆鬼”,見元雜劇《盆兒鬼》劇情敘汴梁人楊國用經商遇害,屍首雖被燒成灰和土製成瓦盆,但“冤魂”不散,能作人聲,後經包公審理伸冤。

  〔9〕《龍圖公案》十卷,明無名氏撰,序署“江左陶烺元乃斌父題於虎丘之悟石軒”。有繁簡兩本,繁本故事一百則,簡本故事六十六則。敘寫包公審案故事。

  〔10〕這裡的《龍圖公案》指傳鈔本《龍圖耳錄》,一二○回,系石玉昆說唱《龍圖公案》的記錄本(刪去唱詞)。刊本《忠烈俠義傳》(亦名《三俠五義》)即從此本出。

  〔11〕明宸濠事明正德十四年(1519),宗室寧王朱宸濠偽稱奉太后密詔,於南昌起兵叛亂,後兵敗被殺。

  〔12〕俞樾參看本卷第219頁注〔28〕。俞樾將《三俠五義》改名《七俠五義》,並作序。序中所說的柳麻子,即柳敬亭(1587—1890),明末著名說書藝人。俞序關於柳敬亭說《水滸》的記述,本自明張岱《陶庵夢憶》卷五《柳敬亭說書》。潘祖蔭(1830—1890),字伯寅,號鄭奭,清吳縣(今屬江蘇)人,官至工部尚書。撰有《鄭奭詩存、文存》各一卷,編有《滂喜齋叢書》。

  〔13〕施世綸(?—1722)字文賢,清漢軍鑲黃旗人。曾任泰州知州,後官戶部侍郎、漕運總督,撰有《南堂集》。《施公案》敘寫其有關事跡,多出附會臆造。

  〔14〕彭鵬(1637—1704)字奮斯,號古愚,清莆田(今屬福建)人,由三河知縣官至廣東巡撫。撰有《古愚心言》。《彭公案》敘寫其有關事跡,多出附會臆造。

  〔15〕郭廣瑞字筱亭,別號燕南居士,清潞河(今北京通縣)人。

  哈輔源,滿洲旗人。說書藝人,以專說《永慶昇平》而聞名。

  〔16〕劉墉(1719—1804)字崇如,號石庵,清諸城(今屬山東)人,官至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陳宏謀(1696—1771),字汝咨,號榕門,清臨桂(今屬廣西)人,官至湖廣總督、東閣大學士。此處正文“康熙”應為“乾隆”。

  〔17〕《英雄大八義》四卷,五十六回。《英雄小八義》系其續集,四卷,四十四回。敘寫東京汴梁宋士公等人故事。《七劍十三俠》,又名《七子十三生》,三集,一八○回,題“姑蘇桃花館主人唐芸洲編次”。敘寫明王守仁平定朱宸濠叛亂故事。《七劍十八義》,未見,同類書有《七劍八俠十六義》、《五劍十八義》等多種。

  〔18〕《劉公案》僅見唱本《劉墉私訪大清傳》,四卷,敘寫乾隆時劉墉奉旨查辦國舅、濟南巡撫國泰事。《李公案》,一名《李公案奇聞》,三十四回,題“惜紅居士編纂”。敘寫清李秉衡辦理訟案事。

  第二十八篇 清末之譴責小說

  第二十八篇清末之譴責小說

  光緒庚子(一九○○)後,譴責小說之出特盛。蓋嘉慶以來,雖屢平內亂(白蓮教,太平天國,捻,回),亦屢挫於外敵(英,法,日本),細民暗昧,尚啜茗聽平逆武功,有識者則已翻然思改革,憑敵愾之心,呼維新與愛國,而於“富強”尤致意焉。戊戌變政既不成,越二年即庚子歲而有義和團之變,群乃知政府不足與圖治,頓有掊擊之意矣。其在小說,則揭發伏藏,顯其弊惡,而於時政,嚴加糾彈,或更擴充,並及風俗。雖命意在於匡世,似與諷刺小說同倫,而辭氣浮露,筆無藏鋒,甚且過甚其辭,以合時人嗜好,則其度量技術之相去亦遠矣,故別謂之譴責小說。其作者,則南亭亭長與我佛山人名最著。

  南亭亭長為李寶嘉,字伯元,江蘇武進人,少擅制藝及詩賦,以第一名入學,累舉不第,乃赴上海辦《指南報》,旋輟,別辦《遊戲報》,為俳諧嘲罵之文,後以“鋪底”售之商人,又別辦《海上繁華報》,〔1〕記注倡優起居,並載詩詞小說,殊盛行。所著有《庚子國變彈詞》若干卷,《海天鴻雪記》六本,《李蓮英》一本,〔2〕《繁華夢》《活地獄》〔3〕各若干本。又有專意斥責時弊者曰《文明小史》,分刊於《繡像小說》中,〔4〕尤有名。時正庚子,政令倒行,海內失望,多欲索禍患之由,責其罪人以自快,寶嘉亦應商人之託,撰《官場現形記》,擬為十編,編十二回,自光緒二十七至二十九年中成三編,後二年又成二編,三十二年三月以瘵卒,年四十(一八六七——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