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4〕次乾隆甲寅東海吾了翁識,謂得於春明市上,不知作者何人,研讀數四,“更於沒字處求之”〔5〕,始知言皆有物,因補其闕失,弁以數言云云:皆作者假託。開篇則謂“這部評話……初名《金玉緣》;因所傳的是首善京都一樁公案,又名《日下新書》。篇中立旨立言,雖然無當於文,卻還一洗穢語yín詞,不乖於正,因又名《正法眼藏五十三參》,初非釋家言也。後來東海吾了翁重訂,題曰《兒女英雄傳評話》。

  ……”(首回)多立異名,搖曳見態,亦仍為《紅樓夢》家數也。

  所謂“京都一樁公案”者,為有俠女曰何玉鳳,本出名門,而智慧驍勇絕世,其父先為人所害,因奉母避居山林,欲伺間報仇。其怨家曰紀獻唐,有大勳勞於國,勢甚盛。何玉鳳急切不得當,變姓名曰十三妹,往來市井間,頗拓弛玩世;

  偶於旅次見孝子安驥困厄,救之,以是相識,後漸稔。已而紀獻唐為朝廷所誅,何雖未手刃其仇而父仇則已報,欲出家,然卒為勸沮者所動,嫁安驥。驥又有妻曰張金鳳,亦嘗為玉鳳所拯,乃相睦如姊妹,後各有孕,故此書初名《金玉緣》。

  書中人物亦常取同時人為藍本;或取前人,如紀獻唐,蔣瑞藻(《小說考證》八)雲,“吾之意,以為紀者,年也;獻者,《曲禮》雲,‘犬名羹獻’;唐為帝堯年號:合之則年羹堯也。……其事跡與本傳所記悉合。”安驥殆以自寓,或者有慨於子而反寫之。十三妹未詳,當純出作者意造,緣欲使英雄兒女之概,備於一身,遂致性格失常,言動絕異,矯揉之態,觸目皆是矣。如敘安驥初遇何於旅舍,慮其入室,呼人抬石杜門,眾不能動,而何反為之運以入,即其例也:

  ……那女子又說道,“弄這塊石頭,何至於鬧的這等馬仰人翻的呀?”張三手裡拿著钁頭,看了一眼,接口說,“怎麼‘馬仰人翻’呢?瞧這傢伙,不這麼弄,問得動他嗎?打諒頑兒呢。”那女子走到跟前,把那塊石頭端相了端相,……約莫也有個二百四五十斤重,原是一個碾糧食的碌碡;上面靠邊,卻有個鑿通了的關眼兒。……他先挽了挽袖子,……把那石頭撂倒在平地上,用右手推著一轉,找著那個關眼兒,伸進兩個指頭去勾住了,往上只一悠,就把那二百多斤的石頭碌碡,單撒手兒提了起來。向著張三李四說道,“你們兩個也別閒著,把這石頭上的土給我拂落淨了。”兩個屁滾尿流,答應了一聲,連忙用手拂落了一陣,說,“得了。”那女子才回過頭來,滿面含春的向安公子道,“尊客,這石頭放在那裡?”安公子羞得面紅過耳,眼觀鼻鼻觀心的答應了一聲,說,“有勞,就放在屋裡罷。”那女子聽了,便一手提著石頭,款動一雙小腳兒,上了台階兒,那隻手撩起了布簾,跨進門去,輕輕的把那塊石頭放在屋裡南牆根兒底下;迴轉頭來,氣不喘,面不紅,心不跳。眾人伸頭探腦的向屋裡看了,無不咤異。……(第四回)

  結末言安驥以探花及第,復由國子監祭酒簡放烏里雅蘇台參贊大臣,未赴,又“改為學政,陛辭後即行赴任,辦了些疑難大案,政聲載道,位極人臣,不能盡述”。因此復有人作續書三十二回,文意並拙,且未完,雲有二續,序題“不計年月無名氏”〔6〕蓋光緒二十年頃北京書估之所造也。

  《三俠五義》出於光緒五年(一八七九),原名《忠烈俠義傳》,百二十回,首署“石玉昆〔7〕述”,而序則雲問竹主人原藏,入迷道人編訂,皆不詳為何如人。凡此流著作,雖意在敘勇俠之士,遊行村市,安良除暴,為國立功,而必以一名臣大吏為中樞,以總領一切豪俊,其在《三俠五義》者曰包拯。拯字希仁,以進士官至禮部侍郎,其間嘗除天章閣待制,又除龍圖閣學土,權知開封府,立朝剛毅,關節不到,世人比之閻羅,有傳在《宋史》(三百十六)。而民間所傳,則行事率怪異,元人雜劇中已有包公“斷立太后”及“審烏盆鬼”〔8〕諸異說;明人又作短書十卷曰《龍圖公案》〔9〕,亦名《包公案》,記拯借私訪夢兆鬼語等以斷奇案六十三事,然文意甚拙,蓋僅識文字者所為。後又演為大部,仍稱《龍圖公案》,則組織加密,首尾通連,即為《三俠五義》藍本矣。〔10〕《三俠五義》開篇,即敘宋真宗未有子,而劉李二妃俱娠,約立舉子者為正宮。劉乃與宮監郭槐密謀,俟李生子,即易以剝皮之狸貓,謂生怪物。太子則付宮人寇珠,命縊而棄諸水,寇珠不忍,竊授陳林,匿八大王所,雲是第三子,始得長育。劉又讒李妃去之,忠宦多死。真宗無子,既崩,八王第三子乃入承大統,即仁宗也。書由是即進敘包拯降生,惟以前案為下文伏線而已。複次,則述拯婚宦及斷案事跡,往往取他人故事,並附著之。比知開封,乃於民間遇李妃,發“狸貓換子”舊案,時仁宗始知李為真母,迎以歸。拯又以忠誠之行,感化豪客,如三俠,即南俠展昭,北俠歐陽春,雙俠丁兆蘭,丁兆蕙,以及五鼠,為鑽天鼠盧方,徹地鼠韓彰,穿山鼠徐慶,翻江鼠蔣平,錦毛鼠白玉堂等,率為盜俠,縱橫江湖間,或則偶入京師,戲盜御物,人亦莫能制,顧皆先後傾心,投誠受職,協誅強暴,人民大安。後襄陽王趙珏謀反,匿其黨之盟書於沖霄樓,五鼠從巡按顏查散探訪,而白玉堂遽獨往盜之,遂墜銅網陣而死;書至此亦完。其中人物之見於史者,惟包拯八王等數人;故事亦多非實有,五鼠雖明人之《龍圖公案》及《西洋記》皆載及,而並雲物怪,與此之為義士者不同,宗藩謀反,仁宗時實未有,此殆因明宸濠事〔11〕而影響附會之矣。至於構設事端,頗傷稚弱,而獨於寫糙野豪傑,輒奕奕有神,間或襯以世態,雜以詼諧,亦每令莽夫分外生色。值世間方飽於妖異之說,脂粉之談,而此遂以粗豪脫略見長,於說部中露頭角也。

  ……馬漢道,“喝酒是小事,但不知錦毛鼠是怎麼個人?”……展爺便將陷空島的眾人說出,又將綽號兒說與眾人聽了。公孫先生在旁,聽得明白,猛然省悟道,“此人來找大哥,卻是要與大哥合氣的。”展爺道,“他與我素無讎隙,與我合什麼氣呢?”公孫策道,“大哥,你自想想,他們五人號稱‘五鼠’,你卻號稱‘御貓’,焉有貓兒不捕鼠之理?這明是嗔大哥號稱御貓之故,所以知道他要與大哥合氣。”展爺道,“賢弟所說,似乎有理。但我這‘御貓’,乃聖上所賜,非是劣兄有意稱‘貓’,要欺壓朋友。他若真箇為此事而來,劣兄甘拜下風,從此後不稱御貓,也未為不可。”眾人尚未答言,惟趙虎正在豪飲之間,……卻有些不服氣,拿著酒杯,立起身來道,“大哥,你老素昔膽量過人,今日何自餒如此?這‘御貓’二字,乃聖上所賜,如何改得?儻若是那個甚麼白糖咧,黑糖咧,他不來便罷,他若來時,我燒一壺開開的水,把他衝著喝了,也去去我的滯氣。”展爺連忙擺手說,“四弟悄言。豈不聞‘窗外有耳’?”剛說至此,只聽得拍的一聲,從外面飛進一物,不偏不歪,正打在趙虎擎的那個酒杯之上,只聽噹啷啷一聲,將酒杯打了個粉碎。趙爺唬了一跳,眾人無不驚駭。只見展爺早已出席,將槅扇虛掩,回身復又將燈吹滅,便把外衣脫下,裡面卻是早已結束停當的。暗暗將寶劍拿在手中,卻把槅扇假做一開,只聽拍的一聲,又是一物打在槅扇上。展爺這才把槅扇一開,隨著勁一伏身躥將出去。只覺得迎面一股寒風,嗖的就是一刀,展爺將劍扁著,往上一迎,隨招隨架,用目在星光之下仔細觀瞧,見來人穿著簇青的夜行衣靠,腳步伶俐:依稀是前在苗家集見的那人。二人也不言語,惟聽刀劍之聲,叮噹亂響。展爺不過招架,並不還手,見他刀刀逼緊,門路精奇,南俠暗暗喝采;又想道,“這朋友好不知進退。我讓著你,不肯傷你。又何必趕盡殺絕?難道我還怕你不成?”暗道,“也叫他知道知道。”便把寶劍一橫,等刀臨近,用個“鶴唳長空勢”,用力往上一削。只聽得噌的一聲,那人的刀已分為兩段,不敢進步,只見他將身一縱,已上了牆頭。展爺一躍身,也跟上去。……(第三十九回)

  當俞樾寓吳下時,潘祖蔭〔12〕歸自北京,出示此本,初以為尋常俗書耳,及閱畢,乃嘆其“事跡新奇,筆意酣恣,描寫既細入毫芒,點染又曲中筋節,正如柳麻子說‘武松打店’,初到店內無人,驀地一吼,店中空缸空甏,皆瓮瓮有聲:

  閒中著色,精神百倍”(俞序語)。而頗病開篇“狸貓換太子”之不經,乃別撰第一回,“援據史傳,訂正俗說。”又以書中南俠北俠雙俠,其數已四,非三能包,加小俠艾虎,則又成五,“而黑妖狐智化者,小俠之師也,小諸葛沈仲元者,第一百回中盛稱其從遊戲中生出俠義來,然則此兩人非俠而何?”因復改名《七俠五義》,於光緒己丑(一八八九)序而傳之,乃與初本並行,在江浙特盛。

  其年五月,復有《小五義》出於北京,十月,又出《續小五義》,皆一百二十四回。序謂與《三俠五義》皆石玉昆原稿,得之其徒。“本三千多篇,分上中下三部,總名《忠烈俠義傳》,原無大小之說,因上部三俠五義為創始之人,故謂之大五義,中下二部五義即其後人出世,故謂之小五義。”《小五義》雖續上部,而又自白玉堂盜盟單起,略當上部之百一回;全書則以襄陽王謀反,義俠之士競謀探其隱事為線索。是時白玉堂早被害,余亦漸衰老,而後輩繼起,並有父風。盧方之子珍,韓彰之子天錦,徐慶之子良,白玉堂之侄芸生,旨意外湊聚於客舍,益以小俠艾虎,遂結為兄弟。諸人奔走道路,頗誅豪強,終集武昌,擬共破銅網陣,未陷而書畢。《續小五義》即接敘前案,銅網先破,叛王遂逃,而諸俠仍在江湖間誅鋤盜賊。已而襄陽王成擒,天子論功,俠義之士皆受封賞,於是全書完。序雖雲二書皆石玉昆舊本,而較之上部,則中部荒率殊甚,入下又稍細,因疑糙創或出一人,潤色則由眾手,其伎倆有工拙,故正續遂差異也。

  且說徐慶天然的性氣一衝的性情,永不思前想後,一時不順,他就變臉,把桌子一扳,嘩喇一聲,碗盞皆碎。

  鍾雄是泥人,還有個土性情,拿住了你們,好眼相看,擺酒款待,你倒如此,難怪他怒發。指著三爺道,“你這是怎樣了?”三爺說,“這是好的哪。”寨主說,“不好便當怎樣?”三爺說,“打你!”話言未了,就是一拳。鍾雄就用指尖往三爺肋下一點。“哎喲!”噗咚!三爺就躺於地下。焉知曉鍾寨主用的是“十二支講關法”,又叫“閉血法”,俗語就叫“點穴”。三爺心裡明白,不能動轉。鍾雄拿腳一踢,吩咐綁起來。三爺周身這才活動,又教人捆上了五花大綁。展南俠自己把二臂往後一背,說,“你們把我捆上!”眾人有些不肯,又不能不捆。鍾雄傳令,推在丹鳳橋梟首。內中有人嚷道,“刀下留人!”……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