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頁
……作者自云:因曾歷過一番夢幻之後,故將真事隱去,而借“通靈”之說,撰此《石頭記》一書也。……
自又云:今風塵碌碌,一事無成,忽念及當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細考較去,覺其行止見識,皆出於我之上。何我堂堂鬚眉,誠不若彼裙釵女子?實愧則有餘,悔又無益,是大無可如何之日也。當此,則自欲將已往所賴天恩祖德,錦衣絝袴之時,飫甘饜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負師友規訓之德,以致今日一技無成,半生潦倒之罪,編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免,然閨閣中本自歷歷有人,萬不可因我之不肖,自己護短,一併使其泯滅。雖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繩床,其晨夕風露,階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懷,束筆閣墨;雖我未學,下筆無文,又何妨用俚語村言,敷衍出一段故事來,亦可使閨閣照傳,復可悅世之目,破人愁悶,不亦宜乎?……
(戚本第一回)
※※※
〔1〕高鶚(約1738—約1815)字蘭墅,別署紅樓外史,漢軍鑲黃旗人。曾官內閣中書、翰林院侍讀。撰有《高蘭墅集》、《月小山房遺稿》。清張問陶《贈高蘭墅鶚同年》詩注云:“傳奇《紅樓夢》八十回以後俱蘭墅所補。”今傳一百二十回本《紅樓夢》,其後四十回一般認為系高鶚所續。
〔2〕刺和珅和珅,清滿洲正紅旗人,姓鈕祜祿氏,字致齋,官至大學士。《譚瀛室筆記》云:“和珅秉政時,內寵甚多,自妻以下,內嬖如夫人者二十四人,即《紅樓夢》所指正副十二釵是也。”藏讖緯,汪堃《寄蝸殘贅》卷九載:“曾聞一旗下友人云:‘《紅樓夢》為讖緯之書’。相傳有此說,言之鑿鑿,具有徵引”,並謂曹雪芹因撰《紅樓夢》,其後代遭“滅族之禍,實基於此。”明易象,《增評補象全圖金玉緣》卷首載張新之《石頭記讀法》云:“《易》曰,‘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故謹履霜之戒。一部《石頭記》,(演)一漸字。”
〔3〕納蘭成德(1655—1685)後改名性德,字容若,清滿洲正黃旗人。大學士明珠長子,曾任一等侍衛。撰有《飲水詞》、《通志堂集》等。
〔4〕陳康祺字鈞堂,清鄞縣(今屬浙江)人,官至郎中。所撰《燕下鄉脞錄》,十六卷。
〔5〕姜宸英(1628—1699)字西溟,號湛園,清慈谿(今屬浙江)人。康熙己卯年(1699)為順天鄉試考官,因科場舞弊案牽連,死於獄中。撰有《湛園未定稿》、《西溟文鈔》等。
〔6〕徐時棟(1814—1873)字定宇,號柳泉,清鄞縣(今屬浙江)人。曾任內閣中書,撰有《柳泉詩文集》等。下引徐說涉及的明珠(1635—1708),姓納蘭,清滿洲正黃旗人。康熙年間任刑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高澹人(1644—1703),名士奇,號江村,清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曾任禮部侍郎。撰有《清吟堂全集》、《天祿識余》等。
〔7〕張維屏(1780—1859)字南山,清番禺(今屬廣東)人,官至江西南康知府。撰有《松心詩集、文集》等。《詩人征略》,即《國朝詩人征略》,一編六十卷,二編六十四卷。引文見二編卷九。
〔8〕胡適(1891—1962)字適之,安徽績溪人。他的《紅樓夢考證》作於一九二一年,對《紅樓夢》作者、版本進行了考證。
〔9〕清世祖即順治皇帝福臨(1638—1661)。董鄂妃,世祖之妃,內大臣鄂碩之女。有些索隱派紅學家認為董鄂妃即是董小宛。
〔10〕王夢阮未詳。沈瓶庵,中華書局編輯,曾編《中華小說界》雜誌。王、沈合撰的《紅樓夢索隱》,一九一六年附刊於中華書局出版的一百二十回本《紅樓夢》,卷首有他們寫的《紅樓夢索隱提要》。
〔11〕冒襄(1611—1693)字辟疆,號巢民,清初如皋(今屬江蘇)人。明末副貢,入清隱居不仕,撰有《巢民詩集、文集》。董小宛(1624—1651),名白,原為秦淮名jì,後為冒襄寵妾。
〔12〕孟森(1868—1937)字蓴蓀,筆名心史,江蘇武進人。曾任北京大學教授。所撰《心史叢刊》,共三集,多為有關明清史的考證文章。
〔13〕蔡元培(1868—1940)字鶴卿,號孑民,浙江紹興人。曾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北京大學校長。他在所撰《石頭記索隱》中,以林黛玉為絳珠仙子,“珠”、“朱”諧音;以林黛玉所住瀟湘館比附朱彝尊的號“竹垞”,故認為林黛玉影射朱彝尊。以“王”即“柱”字偏旁之省;“國”俗作“國”,熙鳳之夫曰“璉”,即二“王”字相連也,故認為王熙鳳即影射余國柱。以陳維崧字其年、號迦陵,與史湘雲所佩“麒麟”音近,故認為史湘雲即影射陳維崧。
〔14〕王國維(1877—1927)字靜安,號觀堂,浙江海寧人。撰有《宋元戲曲史》、《觀堂集林》等。引文見《靜安文集·紅樓夢評論》。
〔15〕曹寅(1658—1712)曾官通政使,蘇州、江寧織造。主持刊刻《全唐詩》、《佩文韻府》。所撰傳奇二種為《虎口餘生》、《續琵琶記》。下文“清世祖”應作“清聖祖”。
〔16〕俞平伯名銘衡,浙江德清人。所著《紅樓夢辨》,一九二三年出版(後經修訂,改名《紅樓夢研究》,一九五二年出版)。
〔17〕《後紅樓夢》逍遙子撰,三十回,乾嘉間刊本。《續紅樓夢》,同名者有二種:一為秦子忱撰,三十卷,嘉慶四年抱瓮軒刊本;
一為題“海圃主人手制”,四十回,嘉慶間刊本。《紅樓復夢》,題“紅香閣小和山樵南陽氏編輯”,一百回,嘉慶十年金谷園刊本。《紅樓夢補》,歸鋤子撰,四十八回,嘉慶二十四年藤花榭刊本。《紅樓幻夢》,花月痴人撰,二十四回,道光二十三年疏影齋刊本。《紅樓圓夢》,夢夢先生撰,三十一回,嘉慶十九年紅薔閣寫刻本。《增補紅樓》,嫏嬛山樵撰,三十二回,道光四年刊本。《鬼紅樓》,即秦子忱《續紅樓夢》;據《懺玉樓叢書提要》載:“是書作於《後紅樓夢》之後,人以其說鬼也,戲呼為《鬼紅樓》。”《紅樓夢影》,雲槎外史(一名西湖散人)撰,二十四回,光緒三年北京聚珍堂活字刊本。《紅樓後夢》、《紅樓補夢》、《紅樓重夢》、《紅樓再夢》,未見。(以上據一粟《紅樓夢書錄》)
第二十五篇 清之以小說見才學者
第二十五篇清之以小說見才學者
以小說為庋學問文章之具,與寓懲勸同意而異用者,在清蓋莫先於《野叟曝言》〔1〕。其書光緒初始出,序雲康熙時江陰夏氏作,其人“以名諸生貢於成均,既不得志,乃應大人先生之聘,輒祭酒帷幕中,遍歷燕晉秦隴。……繼而假道黔蜀,自湘浮漢,溯江而歸。所歷既富,於是發為文章,益有奇氣,……然首已斑矣。(自是)屏絕進取,壹意著書”,成《野叟曝言》二十卷,然僅以示友人,不欲問世,迨印行時,已小有缺失;一本獨全,疑他人補足之。二本皆無撰人名,金武祥(《江陰藝文志》凡例)則雲夏二銘作。二銘,夏敬渠之號也;光緒《江陰縣誌》(十七《文苑傳》)雲,“敬渠,字懋修,諸生;英敏績學,通史經,旁及諸子百家禮樂兵刑天文算數之學,靡不淹貫。……生平足跡幾遍海內,所交盡賢豪。著有《綱目舉正》,《經史餘論》,《全史約編》,《學古編》,詩文集若干卷。”與序所言者頗合,惟列於趙曦明〔2〕之後,則乾隆中蓋尚存。
《野叟曝言》龐然巨帙,回數多至百五十四回,以“奮武揆文天下無雙正十熔經鑄史人間第一奇書”二十字編卷,即作者所以渾括其全書。至於內容,則如凡例言,凡“敘事,說理,談經,論史,教孝,勸忠,運籌,決策,藝之兵詩醫算,情之喜怒哀懼,講道學,辟邪說,……”無所不包,而以文白為之主。白字素臣,“是錚錚鐵漢,落落奇才,吟遍江山,胸羅星斗。說他不求宦達,卻見理如漆雕;說他不會風流,卻多情如宋玉。揮毫作賦,則頡頏相如;抵掌談兵,則伯仲諸葛,力能扛鼎,退然如不勝衣;勇可屠龍,凜然若將隕谷。旁通曆數,下視一行;閒涉岐黃,肩隨仲景。以朋友為性命;奉名教若神明。真是極有血性的真儒,不識炎涼的名士。他平生有一段大本領,是止崇正學,不信異端;有一副大手眼,是解人所不能解,言人所不能言”(第一回)。然而明君在上,君子不窮,超擢飛騰,莫不如意。書名辟鬼,舉手除妖,百夷懾於神威,四靈集其家囿。文功武烈,並萃一身,天子崇禮,號曰“素父”。而仍有異術,既能易形,又工內媚,姬妾羅列,生二十四男。男又大貴,且生百孫;孫又生子,復有雲孫。其母水氏年百歲,既見“六世同堂”,來獻壽者亦七十國;皇帝贈聯,至稱為“鎮國衛聖仁孝慈壽宣成文母水太君”(百四十四回)。凡人臣榮顯之事,為士人意想所能及者,此書幾畢載矣,惟尚不敢希帝王。至於排斥異端,用力尤勁,道人釋子,多被誅夷,壇場荒涼,塔寺毀廢,獨有“素父”一家,乃嘉祥備具,為萬流宗仰而已。
《野叟曙言》雲是作者“抱負不凡,未得黼黻休明,至老經猷莫展”,因而命筆,比之“野老無事,曝日清談”(凡例雲)。可知衒學寄慨,實其主因,聖而尊榮,則為抱負,與明人之神魔及佳人才子小說面目似異,根柢實同,惟以異端易魔,以聖人易才子而已。意既誇誕,文復無味,殊不足以稱藝文,但欲知當時所謂“理學家”之心理,則於中頗可考見。
雍正末,江陰人楊名時〔3〕為雲南巡撫,其鄉人拔貢生夏宗瀾〔4〕嘗從之問《易》,以名時為李光地〔5〕門人,故並宗光地而說益怪。乾隆初,名時入為禮部尚書,宗瀾亦以經學薦授國子監助教,又歷主他講席,仍終身師名時(《四庫書目》六及十《江陰志》十六及十七)。稍後又有諸生夏祖熊〔6〕,亦“博通群經,尤篤好性命之學,患二氏說漫衍,因復考辨以歸於正”(《江陰志》十七)。蓋江陰自有楊名時(卒贈太子太傅諡文定)而影響頗及於其鄉之士風;自有夏宗瀾師楊名時而影響又頗及唯一盛業,故若文白者之言行際遇,固非獨作者一人之理想人物矣。文白或雲即作者自寓,析“夏”字作之;又有時太師,則楊名時也,其崇仰蓋承夏宗瀾之緒餘,然因此遂或誤以《野叟曝言》為宗瀾作。
自又云:今風塵碌碌,一事無成,忽念及當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細考較去,覺其行止見識,皆出於我之上。何我堂堂鬚眉,誠不若彼裙釵女子?實愧則有餘,悔又無益,是大無可如何之日也。當此,則自欲將已往所賴天恩祖德,錦衣絝袴之時,飫甘饜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負師友規訓之德,以致今日一技無成,半生潦倒之罪,編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免,然閨閣中本自歷歷有人,萬不可因我之不肖,自己護短,一併使其泯滅。雖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繩床,其晨夕風露,階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懷,束筆閣墨;雖我未學,下筆無文,又何妨用俚語村言,敷衍出一段故事來,亦可使閨閣照傳,復可悅世之目,破人愁悶,不亦宜乎?……
(戚本第一回)
※※※
〔1〕高鶚(約1738—約1815)字蘭墅,別署紅樓外史,漢軍鑲黃旗人。曾官內閣中書、翰林院侍讀。撰有《高蘭墅集》、《月小山房遺稿》。清張問陶《贈高蘭墅鶚同年》詩注云:“傳奇《紅樓夢》八十回以後俱蘭墅所補。”今傳一百二十回本《紅樓夢》,其後四十回一般認為系高鶚所續。
〔2〕刺和珅和珅,清滿洲正紅旗人,姓鈕祜祿氏,字致齋,官至大學士。《譚瀛室筆記》云:“和珅秉政時,內寵甚多,自妻以下,內嬖如夫人者二十四人,即《紅樓夢》所指正副十二釵是也。”藏讖緯,汪堃《寄蝸殘贅》卷九載:“曾聞一旗下友人云:‘《紅樓夢》為讖緯之書’。相傳有此說,言之鑿鑿,具有徵引”,並謂曹雪芹因撰《紅樓夢》,其後代遭“滅族之禍,實基於此。”明易象,《增評補象全圖金玉緣》卷首載張新之《石頭記讀法》云:“《易》曰,‘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故謹履霜之戒。一部《石頭記》,(演)一漸字。”
〔3〕納蘭成德(1655—1685)後改名性德,字容若,清滿洲正黃旗人。大學士明珠長子,曾任一等侍衛。撰有《飲水詞》、《通志堂集》等。
〔4〕陳康祺字鈞堂,清鄞縣(今屬浙江)人,官至郎中。所撰《燕下鄉脞錄》,十六卷。
〔5〕姜宸英(1628—1699)字西溟,號湛園,清慈谿(今屬浙江)人。康熙己卯年(1699)為順天鄉試考官,因科場舞弊案牽連,死於獄中。撰有《湛園未定稿》、《西溟文鈔》等。
〔6〕徐時棟(1814—1873)字定宇,號柳泉,清鄞縣(今屬浙江)人。曾任內閣中書,撰有《柳泉詩文集》等。下引徐說涉及的明珠(1635—1708),姓納蘭,清滿洲正黃旗人。康熙年間任刑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高澹人(1644—1703),名士奇,號江村,清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曾任禮部侍郎。撰有《清吟堂全集》、《天祿識余》等。
〔7〕張維屏(1780—1859)字南山,清番禺(今屬廣東)人,官至江西南康知府。撰有《松心詩集、文集》等。《詩人征略》,即《國朝詩人征略》,一編六十卷,二編六十四卷。引文見二編卷九。
〔8〕胡適(1891—1962)字適之,安徽績溪人。他的《紅樓夢考證》作於一九二一年,對《紅樓夢》作者、版本進行了考證。
〔9〕清世祖即順治皇帝福臨(1638—1661)。董鄂妃,世祖之妃,內大臣鄂碩之女。有些索隱派紅學家認為董鄂妃即是董小宛。
〔10〕王夢阮未詳。沈瓶庵,中華書局編輯,曾編《中華小說界》雜誌。王、沈合撰的《紅樓夢索隱》,一九一六年附刊於中華書局出版的一百二十回本《紅樓夢》,卷首有他們寫的《紅樓夢索隱提要》。
〔11〕冒襄(1611—1693)字辟疆,號巢民,清初如皋(今屬江蘇)人。明末副貢,入清隱居不仕,撰有《巢民詩集、文集》。董小宛(1624—1651),名白,原為秦淮名jì,後為冒襄寵妾。
〔12〕孟森(1868—1937)字蓴蓀,筆名心史,江蘇武進人。曾任北京大學教授。所撰《心史叢刊》,共三集,多為有關明清史的考證文章。
〔13〕蔡元培(1868—1940)字鶴卿,號孑民,浙江紹興人。曾任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北京大學校長。他在所撰《石頭記索隱》中,以林黛玉為絳珠仙子,“珠”、“朱”諧音;以林黛玉所住瀟湘館比附朱彝尊的號“竹垞”,故認為林黛玉影射朱彝尊。以“王”即“柱”字偏旁之省;“國”俗作“國”,熙鳳之夫曰“璉”,即二“王”字相連也,故認為王熙鳳即影射余國柱。以陳維崧字其年、號迦陵,與史湘雲所佩“麒麟”音近,故認為史湘雲即影射陳維崧。
〔14〕王國維(1877—1927)字靜安,號觀堂,浙江海寧人。撰有《宋元戲曲史》、《觀堂集林》等。引文見《靜安文集·紅樓夢評論》。
〔15〕曹寅(1658—1712)曾官通政使,蘇州、江寧織造。主持刊刻《全唐詩》、《佩文韻府》。所撰傳奇二種為《虎口餘生》、《續琵琶記》。下文“清世祖”應作“清聖祖”。
〔16〕俞平伯名銘衡,浙江德清人。所著《紅樓夢辨》,一九二三年出版(後經修訂,改名《紅樓夢研究》,一九五二年出版)。
〔17〕《後紅樓夢》逍遙子撰,三十回,乾嘉間刊本。《續紅樓夢》,同名者有二種:一為秦子忱撰,三十卷,嘉慶四年抱瓮軒刊本;
一為題“海圃主人手制”,四十回,嘉慶間刊本。《紅樓復夢》,題“紅香閣小和山樵南陽氏編輯”,一百回,嘉慶十年金谷園刊本。《紅樓夢補》,歸鋤子撰,四十八回,嘉慶二十四年藤花榭刊本。《紅樓幻夢》,花月痴人撰,二十四回,道光二十三年疏影齋刊本。《紅樓圓夢》,夢夢先生撰,三十一回,嘉慶十九年紅薔閣寫刻本。《增補紅樓》,嫏嬛山樵撰,三十二回,道光四年刊本。《鬼紅樓》,即秦子忱《續紅樓夢》;據《懺玉樓叢書提要》載:“是書作於《後紅樓夢》之後,人以其說鬼也,戲呼為《鬼紅樓》。”《紅樓夢影》,雲槎外史(一名西湖散人)撰,二十四回,光緒三年北京聚珍堂活字刊本。《紅樓後夢》、《紅樓補夢》、《紅樓重夢》、《紅樓再夢》,未見。(以上據一粟《紅樓夢書錄》)
第二十五篇 清之以小說見才學者
第二十五篇清之以小說見才學者
以小說為庋學問文章之具,與寓懲勸同意而異用者,在清蓋莫先於《野叟曝言》〔1〕。其書光緒初始出,序雲康熙時江陰夏氏作,其人“以名諸生貢於成均,既不得志,乃應大人先生之聘,輒祭酒帷幕中,遍歷燕晉秦隴。……繼而假道黔蜀,自湘浮漢,溯江而歸。所歷既富,於是發為文章,益有奇氣,……然首已斑矣。(自是)屏絕進取,壹意著書”,成《野叟曝言》二十卷,然僅以示友人,不欲問世,迨印行時,已小有缺失;一本獨全,疑他人補足之。二本皆無撰人名,金武祥(《江陰藝文志》凡例)則雲夏二銘作。二銘,夏敬渠之號也;光緒《江陰縣誌》(十七《文苑傳》)雲,“敬渠,字懋修,諸生;英敏績學,通史經,旁及諸子百家禮樂兵刑天文算數之學,靡不淹貫。……生平足跡幾遍海內,所交盡賢豪。著有《綱目舉正》,《經史餘論》,《全史約編》,《學古編》,詩文集若干卷。”與序所言者頗合,惟列於趙曦明〔2〕之後,則乾隆中蓋尚存。
《野叟曝言》龐然巨帙,回數多至百五十四回,以“奮武揆文天下無雙正十熔經鑄史人間第一奇書”二十字編卷,即作者所以渾括其全書。至於內容,則如凡例言,凡“敘事,說理,談經,論史,教孝,勸忠,運籌,決策,藝之兵詩醫算,情之喜怒哀懼,講道學,辟邪說,……”無所不包,而以文白為之主。白字素臣,“是錚錚鐵漢,落落奇才,吟遍江山,胸羅星斗。說他不求宦達,卻見理如漆雕;說他不會風流,卻多情如宋玉。揮毫作賦,則頡頏相如;抵掌談兵,則伯仲諸葛,力能扛鼎,退然如不勝衣;勇可屠龍,凜然若將隕谷。旁通曆數,下視一行;閒涉岐黃,肩隨仲景。以朋友為性命;奉名教若神明。真是極有血性的真儒,不識炎涼的名士。他平生有一段大本領,是止崇正學,不信異端;有一副大手眼,是解人所不能解,言人所不能言”(第一回)。然而明君在上,君子不窮,超擢飛騰,莫不如意。書名辟鬼,舉手除妖,百夷懾於神威,四靈集其家囿。文功武烈,並萃一身,天子崇禮,號曰“素父”。而仍有異術,既能易形,又工內媚,姬妾羅列,生二十四男。男又大貴,且生百孫;孫又生子,復有雲孫。其母水氏年百歲,既見“六世同堂”,來獻壽者亦七十國;皇帝贈聯,至稱為“鎮國衛聖仁孝慈壽宣成文母水太君”(百四十四回)。凡人臣榮顯之事,為士人意想所能及者,此書幾畢載矣,惟尚不敢希帝王。至於排斥異端,用力尤勁,道人釋子,多被誅夷,壇場荒涼,塔寺毀廢,獨有“素父”一家,乃嘉祥備具,為萬流宗仰而已。
《野叟曙言》雲是作者“抱負不凡,未得黼黻休明,至老經猷莫展”,因而命筆,比之“野老無事,曝日清談”(凡例雲)。可知衒學寄慨,實其主因,聖而尊榮,則為抱負,與明人之神魔及佳人才子小說面目似異,根柢實同,惟以異端易魔,以聖人易才子而已。意既誇誕,文復無味,殊不足以稱藝文,但欲知當時所謂“理學家”之心理,則於中頗可考見。
雍正末,江陰人楊名時〔3〕為雲南巡撫,其鄉人拔貢生夏宗瀾〔4〕嘗從之問《易》,以名時為李光地〔5〕門人,故並宗光地而說益怪。乾隆初,名時入為禮部尚書,宗瀾亦以經學薦授國子監助教,又歷主他講席,仍終身師名時(《四庫書目》六及十《江陰志》十六及十七)。稍後又有諸生夏祖熊〔6〕,亦“博通群經,尤篤好性命之學,患二氏說漫衍,因復考辨以歸於正”(《江陰志》十七)。蓋江陰自有楊名時(卒贈太子太傅諡文定)而影響頗及於其鄉之士風;自有夏宗瀾師楊名時而影響又頗及唯一盛業,故若文白者之言行際遇,固非獨作者一人之理想人物矣。文白或雲即作者自寓,析“夏”字作之;又有時太師,則楊名時也,其崇仰蓋承夏宗瀾之緒餘,然因此遂或誤以《野叟曝言》為宗瀾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