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頁
但據說要抵制他卻不難,因為他上天的日子是有一定的,只要這一日不睡覺,他便無隙可乘,只好將過惡都放在肚子裡,再看明年的機會了。連膠牙餳都沒得吃,他實在比灶君還不幸,值得同情。
三屍神不上天,罪狀都放在肚子裡;灶君雖上天,滿嘴是糖,在玉皇大帝面前含含胡胡地說了一通,又下來了。對於下界的情形,玉皇大帝一點也聽不懂,一點也不知道,於是我們今年當然還是一切照舊,天下太平。
我們中國人對於鬼神也有這樣的手段。
我們中國人雖然敬信鬼神;卻以為鬼神總比人們傻,所以就用了特別的方法來處治他。至於對人,那自然是不同的了,但還是用了特別的方法來處治,只是不肯說;你一說,據說你就是卑視了他了。誠然,自以為看穿了的話,有時也的確反不免於淺薄。
二月五日。
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六年二月十一日《國民新報副刊》。
(2)舊俗以夏曆十二月二十四日為灶神升天的日子,在這一天或前一天祭送灶神,稱為送灶。
(3)食蛤蜊見《南史·王弘傳》:「(融)初為司徒法曹,詣王僧襱,因遇沈昭略,未相識。昭略屢顧盼,謂主人曰:『是何年少?』融殊不平,謂曰:『仆出於扶桑,入於湯谷,照耀天下,誰雲不知,而卿此問!』昭略云:『不知許事,且食蛤蜊。』」談風月,見《梁書·徐勉傳》,勉為吏部尚書,「常與門人夜集,客有虞暠求詹事五官。勉正色答云:『今夕止可談風月,不宜及公事。』」「酒酣耳熱而歌嗚嗚」,語出《漢書·楊惲傳》,惲報孫會宗書:「田家作苦,歲時伏臘,烹羊炮羔,斗酒自勞。……酒後耳熱,仰天拊缶而呼嗚嗚。」
(4)「情面者,面情之謂也。」這是明代周道登(崇禎初年的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對崇禎皇帝說的話,見竹塢遺民(文秉)著《烈皇小識》卷一:「上(崇禎)又問閣臣:『近來諸臣奏內,多有情面二字,何謂情面?』周道登對曰:『情面者,面情之謂也。』左右皆匿笑。」
(5)「兵諫」一九一七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北洋政府在參戰問題上,總統黎元洪和總理段祺瑞發生分歧。五月,段提出的對德宣戰案未得國會通過,且被黎元洪免職。於是在段的指使下,安徽省長倪嗣沖首先通電獨立,奉、魯、閩、豫、浙、陝、直等省督軍相繼響應,皖督張勳也用「十三省省區聯合會」(即所謂督軍團)的名義電請黎元洪退職,他們自稱這種行動為「兵諫」。
(6)「三屍神」道教稱在人體內作崇的「神」。據《太上三屍中經》說:「上屍名彭倨,在人頭中;中屍名彭質,在人腹中;下屍名彭矯,在人足中。」又說每逢庚申那天,他們便上天去向天帝陳說人的罪惡;但只要人們在這天晚上通宵不眠,便可避免,叫做「守庚申」。
(7)《封神傳演義》即《封神演義》,長篇小說,明代許仲琳(一說陸西星)著,共一百回。 中國人的對付鬼神,兇惡的是奉承,如瘟神和火神之類,老實一點的就要欺侮,例如對於土地或灶君。待遇皇帝也有類似的意思。君民本是同一民族,亂世時「成則為王敗則為賊」,平常是一個照例做皇帝,許多個照例做平民;兩者之間,思想本沒有什麼大差別。所以皇帝和大臣有「愚民政策」,百姓們也自有其「愚君政策」。
往昔的我家,曾有一個老僕婦,告訴過我她所知道,而且相信的對付皇帝的方法。她說——
「皇帝是很可怕的。他坐在龍位上,一不高興,就要殺人;
不容易對付的。所以吃的東西也不能隨便給他吃,倘是不容易辦到的,他吃了又要,一時辦不到;——譬如他冬天想到瓜,秋天要吃桃子,辦不到,他就生氣,殺人了。現在是一年到頭給他吃波菜,一要就有,毫不為難。但是倘說是波菜,他又要生氣的,因為這是便宜貨,所以大家對他就不稱為波菜,另外起一個名字,叫作『紅嘴綠鸚哥』。」
在我的故鄉,是通年有波菜的,根很紅,正如鸚哥的嘴一樣。
這樣的連愚婦人看來,也是呆不可言的皇帝,似乎大可以不要了。然而並不,她以為要有的,而且應該聽憑他作威作福。至於用處,仿佛在靠他來鎮壓比自己更強梁的別人,所以隨便殺人,正是非備不可的要件。然而倘使自己遇到,且須侍奉呢?可又覺得有些危險了,因此只好又將他練成傻子,終年耐心地專吃著「紅嘴綠鸚哥」。
其實利用了他的名位,「挾天子以令諸侯」(2)的,和我那老僕婦的意思和方法都相同,不過一則又要他弱,一則又要他愚。儒家的靠了「聖君」來行道也就是這玩意,因為要「靠」,所以要他威重,位高;因為要便於操縱,所以又要他頗老實,聽話。
皇帝一自覺自己的無上威權,這就難辦了。既然「普天之下,莫非皇土」(3),他就胡鬧起來,還說是「自我得之,自我失之,我又何恨」(4)哩!於是聖人之徒也只好請他吃「紅嘴綠鸚哥」了,這就是所謂「天」。據說天子的行事,是都應該體帖天意,不能胡鬧的;而這「天意」也者,又偏只有儒者們知道著。
這樣,就決定了:要做皇帝就非請教他們不可。
然而不安分的皇帝又胡鬧起來了。你對他說「天」麼,他卻道,「我生不有命在天?!」(5)豈但不仰體上天之意而已,還逆天,背天,「射天」(6),簡直將國家鬧完,使靠天吃飯的聖賢君子們,哭不得,也笑不得。
於是乎他們只好去著書立說,將他罵一通,豫計百年之後,即身歿之後,大行於時,自以為這就了不得。
但那些書上,至多就止記著「愚民政策」和「愚君政策」全都不成功。
二月十七日。
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六年三月九日《國民新報副刊》。
(2)「挾天子以令諸侯」語見《三國志·諸葛亮傳》。諸葛亮在隆中對劉備評論曹操時說:「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3)「普天之下,莫非皇土」見《詩經·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溥,通普。
(4)「自我得之,自我失之,我又何恨」語出《梁書·邵陵王綸傳》。太清三年(549)三月,侯景陷建康,「高祖(梁武帝蕭衍)
嘆曰: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復何恨!」
(5)「我生不有命在天?!」語見《尚書·西北戡黎》:「王(商紂王)曰:嗚呼!我生不有命在天?」
(6)「射天」見《史記·殷本紀》:「帝武乙無道,為偶人,謂之天神。與之博,令人為行。天神不勝,乃僇辱之。為革囊,盛血,卬(仰)而射之,命曰『射天』。」 1
又是Schopenhauer先生的話——
「無刺的薔薇是沒有的。——然而沒有薔薇的刺卻很多。」(2)題目改變了一點,較為好看了。
「無花的薔薇」也還是愛好看。
2
去年,不知怎的這位勗本華爾先生忽然合於我們國度里的紳士們的脾胃了,便拉扯了他的一點《女人論》(3);我也就夾七夾八地來稱引了好幾回,可惜都是刺,失了薔薇,實在大煞風景,對不起紳士們。
記得幼小時候看過一齣戲,名目忘卻了,一家正在結婚,而勾魂的無常鬼已到,夾在婚儀中間,一同拜堂,一同進房,一同坐床……實在大煞風景,我希望我還不至於這樣。
3
有人說我是「放冷箭者」(4)。
我對於「放冷箭」的解釋,頗有些和他們一流不同,是說有人受傷,而不知這箭從什麼地方射出。所謂「流言」者,庶幾近之。但是我,卻明明站在這裡。
但是我,有時雖射而不說明靶子是誰,這是因為初無「與眾共棄」之心,只要該靶子獨自知道,知道有了洞,再不要麵皮鼓得急繃繃,我的事就完了。
4
蔡孑民(5)先生一到上海,《晨報》就據國聞社電報鄭重地發表他的談話,而且加以按語,以為「當為歷年潛心研究與冷眼觀察之結果,大足詔示國人,且為知識階級所注意也。」
我很疑心那是胡適之先生的談話,國聞社的電碼有些錯誤了。
5
豫言者,即先覺,每為故國所不容,也每受同時人的迫害,大人物也時常這樣。他要得人們的恭維讚嘆時,必須死掉,或者沉默,或者不在面前。
總而言之,第一要難於質證。
如果孔丘,釋迦,耶穌基督還活著,那些教徒難免要恐慌。對於他們的行為,真不知道教主先生要怎樣慨嘆。
所以,如果活著,只得迫害他。
待到偉大的人物成為化石,人們都稱他偉人時,他已經變了傀儡了。
有一流人之所謂偉大與渺小,是指他可給自己利用的效果的大小而言。
6
法國羅曼羅蘭先生今年滿六十歲了。晨報社為此徵文徐志摩先生於介紹之餘,發感慨道:「……但如其有人拿一些時行的口號,什麼打倒帝國主義等等,或是分裂與猜忌的現象,去報告羅蘭先生說這是新中國,我再也不能預料他的感想了。」(6)(《晨副》一二九九)
他住得遠,我們一時無從質證,莫非從「詩哲」的眼光看來,羅蘭先生的意思,是以為新中國應該歡迎帝國主義的麼?
「詩哲」又到西湖看梅花去了,一時也無從質證。不知孤山的古梅,著花也未,可也在那裡反對中國人「打倒帝國主義」?
7
志摩先生曰:「我很少誇獎人的。但西瀅就他學法郎士的文章說,我敢說,已經當得起一句天津話:『有根』了。」而且「像西瀅這樣,在我看來,才當得起『學者』的名詞。」(7)(《晨副》一四二三)
西瀅教授曰:「中國的新文學運動,方在萌芽,可是稍有貢獻的人,如胡適之,徐志摩,郭沫若,郁達夫,丁西林,周氏兄弟等等都是曾經研究過他國文學的人。尤其是志摩他非但在思想方面,就是在體制方面,他的詩及散文,都已經有一種中國文學裡從來不曾有過的風格。」(8)(《現代》六三)
雖然抄得麻煩,但中國現今「有根」的「學者」和「尤其」的思想家及文人,總算已經互相選出了。
8
志摩先生曰:「魯迅先生的作品,說來大不敬得很,我拜讀過很少,就只《吶喊》集裡兩三篇小說,以及新近因為有人尊他是中國的尼采他的《熱風》集裡的幾頁。他平常零星的東西,我即使看也等於白看,沒有看進去或是沒有看懂。」(9)(《晨副》一四三三)
西瀅教授曰:「魯迅先生一下筆就構陷人家的罪狀。……
可是他的文章,我看過了就放進了應該去的地方——說句體己話,我覺得它們就不應該從那裡出來——手邊卻沒有。」(10)(同上)
雖然抄得麻煩,但我總算已經被中國現在「有根」的「學者」和「尤其」的思想家及文人協力踏倒了。
三屍神不上天,罪狀都放在肚子裡;灶君雖上天,滿嘴是糖,在玉皇大帝面前含含胡胡地說了一通,又下來了。對於下界的情形,玉皇大帝一點也聽不懂,一點也不知道,於是我們今年當然還是一切照舊,天下太平。
我們中國人對於鬼神也有這樣的手段。
我們中國人雖然敬信鬼神;卻以為鬼神總比人們傻,所以就用了特別的方法來處治他。至於對人,那自然是不同的了,但還是用了特別的方法來處治,只是不肯說;你一說,據說你就是卑視了他了。誠然,自以為看穿了的話,有時也的確反不免於淺薄。
二月五日。
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六年二月十一日《國民新報副刊》。
(2)舊俗以夏曆十二月二十四日為灶神升天的日子,在這一天或前一天祭送灶神,稱為送灶。
(3)食蛤蜊見《南史·王弘傳》:「(融)初為司徒法曹,詣王僧襱,因遇沈昭略,未相識。昭略屢顧盼,謂主人曰:『是何年少?』融殊不平,謂曰:『仆出於扶桑,入於湯谷,照耀天下,誰雲不知,而卿此問!』昭略云:『不知許事,且食蛤蜊。』」談風月,見《梁書·徐勉傳》,勉為吏部尚書,「常與門人夜集,客有虞暠求詹事五官。勉正色答云:『今夕止可談風月,不宜及公事。』」「酒酣耳熱而歌嗚嗚」,語出《漢書·楊惲傳》,惲報孫會宗書:「田家作苦,歲時伏臘,烹羊炮羔,斗酒自勞。……酒後耳熱,仰天拊缶而呼嗚嗚。」
(4)「情面者,面情之謂也。」這是明代周道登(崇禎初年的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對崇禎皇帝說的話,見竹塢遺民(文秉)著《烈皇小識》卷一:「上(崇禎)又問閣臣:『近來諸臣奏內,多有情面二字,何謂情面?』周道登對曰:『情面者,面情之謂也。』左右皆匿笑。」
(5)「兵諫」一九一七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北洋政府在參戰問題上,總統黎元洪和總理段祺瑞發生分歧。五月,段提出的對德宣戰案未得國會通過,且被黎元洪免職。於是在段的指使下,安徽省長倪嗣沖首先通電獨立,奉、魯、閩、豫、浙、陝、直等省督軍相繼響應,皖督張勳也用「十三省省區聯合會」(即所謂督軍團)的名義電請黎元洪退職,他們自稱這種行動為「兵諫」。
(6)「三屍神」道教稱在人體內作崇的「神」。據《太上三屍中經》說:「上屍名彭倨,在人頭中;中屍名彭質,在人腹中;下屍名彭矯,在人足中。」又說每逢庚申那天,他們便上天去向天帝陳說人的罪惡;但只要人們在這天晚上通宵不眠,便可避免,叫做「守庚申」。
(7)《封神傳演義》即《封神演義》,長篇小說,明代許仲琳(一說陸西星)著,共一百回。 中國人的對付鬼神,兇惡的是奉承,如瘟神和火神之類,老實一點的就要欺侮,例如對於土地或灶君。待遇皇帝也有類似的意思。君民本是同一民族,亂世時「成則為王敗則為賊」,平常是一個照例做皇帝,許多個照例做平民;兩者之間,思想本沒有什麼大差別。所以皇帝和大臣有「愚民政策」,百姓們也自有其「愚君政策」。
往昔的我家,曾有一個老僕婦,告訴過我她所知道,而且相信的對付皇帝的方法。她說——
「皇帝是很可怕的。他坐在龍位上,一不高興,就要殺人;
不容易對付的。所以吃的東西也不能隨便給他吃,倘是不容易辦到的,他吃了又要,一時辦不到;——譬如他冬天想到瓜,秋天要吃桃子,辦不到,他就生氣,殺人了。現在是一年到頭給他吃波菜,一要就有,毫不為難。但是倘說是波菜,他又要生氣的,因為這是便宜貨,所以大家對他就不稱為波菜,另外起一個名字,叫作『紅嘴綠鸚哥』。」
在我的故鄉,是通年有波菜的,根很紅,正如鸚哥的嘴一樣。
這樣的連愚婦人看來,也是呆不可言的皇帝,似乎大可以不要了。然而並不,她以為要有的,而且應該聽憑他作威作福。至於用處,仿佛在靠他來鎮壓比自己更強梁的別人,所以隨便殺人,正是非備不可的要件。然而倘使自己遇到,且須侍奉呢?可又覺得有些危險了,因此只好又將他練成傻子,終年耐心地專吃著「紅嘴綠鸚哥」。
其實利用了他的名位,「挾天子以令諸侯」(2)的,和我那老僕婦的意思和方法都相同,不過一則又要他弱,一則又要他愚。儒家的靠了「聖君」來行道也就是這玩意,因為要「靠」,所以要他威重,位高;因為要便於操縱,所以又要他頗老實,聽話。
皇帝一自覺自己的無上威權,這就難辦了。既然「普天之下,莫非皇土」(3),他就胡鬧起來,還說是「自我得之,自我失之,我又何恨」(4)哩!於是聖人之徒也只好請他吃「紅嘴綠鸚哥」了,這就是所謂「天」。據說天子的行事,是都應該體帖天意,不能胡鬧的;而這「天意」也者,又偏只有儒者們知道著。
這樣,就決定了:要做皇帝就非請教他們不可。
然而不安分的皇帝又胡鬧起來了。你對他說「天」麼,他卻道,「我生不有命在天?!」(5)豈但不仰體上天之意而已,還逆天,背天,「射天」(6),簡直將國家鬧完,使靠天吃飯的聖賢君子們,哭不得,也笑不得。
於是乎他們只好去著書立說,將他罵一通,豫計百年之後,即身歿之後,大行於時,自以為這就了不得。
但那些書上,至多就止記著「愚民政策」和「愚君政策」全都不成功。
二月十七日。
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六年三月九日《國民新報副刊》。
(2)「挾天子以令諸侯」語見《三國志·諸葛亮傳》。諸葛亮在隆中對劉備評論曹操時說:「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3)「普天之下,莫非皇土」見《詩經·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溥,通普。
(4)「自我得之,自我失之,我又何恨」語出《梁書·邵陵王綸傳》。太清三年(549)三月,侯景陷建康,「高祖(梁武帝蕭衍)
嘆曰: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復何恨!」
(5)「我生不有命在天?!」語見《尚書·西北戡黎》:「王(商紂王)曰:嗚呼!我生不有命在天?」
(6)「射天」見《史記·殷本紀》:「帝武乙無道,為偶人,謂之天神。與之博,令人為行。天神不勝,乃僇辱之。為革囊,盛血,卬(仰)而射之,命曰『射天』。」 1
又是Schopenhauer先生的話——
「無刺的薔薇是沒有的。——然而沒有薔薇的刺卻很多。」(2)題目改變了一點,較為好看了。
「無花的薔薇」也還是愛好看。
2
去年,不知怎的這位勗本華爾先生忽然合於我們國度里的紳士們的脾胃了,便拉扯了他的一點《女人論》(3);我也就夾七夾八地來稱引了好幾回,可惜都是刺,失了薔薇,實在大煞風景,對不起紳士們。
記得幼小時候看過一齣戲,名目忘卻了,一家正在結婚,而勾魂的無常鬼已到,夾在婚儀中間,一同拜堂,一同進房,一同坐床……實在大煞風景,我希望我還不至於這樣。
3
有人說我是「放冷箭者」(4)。
我對於「放冷箭」的解釋,頗有些和他們一流不同,是說有人受傷,而不知這箭從什麼地方射出。所謂「流言」者,庶幾近之。但是我,卻明明站在這裡。
但是我,有時雖射而不說明靶子是誰,這是因為初無「與眾共棄」之心,只要該靶子獨自知道,知道有了洞,再不要麵皮鼓得急繃繃,我的事就完了。
4
蔡孑民(5)先生一到上海,《晨報》就據國聞社電報鄭重地發表他的談話,而且加以按語,以為「當為歷年潛心研究與冷眼觀察之結果,大足詔示國人,且為知識階級所注意也。」
我很疑心那是胡適之先生的談話,國聞社的電碼有些錯誤了。
5
豫言者,即先覺,每為故國所不容,也每受同時人的迫害,大人物也時常這樣。他要得人們的恭維讚嘆時,必須死掉,或者沉默,或者不在面前。
總而言之,第一要難於質證。
如果孔丘,釋迦,耶穌基督還活著,那些教徒難免要恐慌。對於他們的行為,真不知道教主先生要怎樣慨嘆。
所以,如果活著,只得迫害他。
待到偉大的人物成為化石,人們都稱他偉人時,他已經變了傀儡了。
有一流人之所謂偉大與渺小,是指他可給自己利用的效果的大小而言。
6
法國羅曼羅蘭先生今年滿六十歲了。晨報社為此徵文徐志摩先生於介紹之餘,發感慨道:「……但如其有人拿一些時行的口號,什麼打倒帝國主義等等,或是分裂與猜忌的現象,去報告羅蘭先生說這是新中國,我再也不能預料他的感想了。」(6)(《晨副》一二九九)
他住得遠,我們一時無從質證,莫非從「詩哲」的眼光看來,羅蘭先生的意思,是以為新中國應該歡迎帝國主義的麼?
「詩哲」又到西湖看梅花去了,一時也無從質證。不知孤山的古梅,著花也未,可也在那裡反對中國人「打倒帝國主義」?
7
志摩先生曰:「我很少誇獎人的。但西瀅就他學法郎士的文章說,我敢說,已經當得起一句天津話:『有根』了。」而且「像西瀅這樣,在我看來,才當得起『學者』的名詞。」(7)(《晨副》一四二三)
西瀅教授曰:「中國的新文學運動,方在萌芽,可是稍有貢獻的人,如胡適之,徐志摩,郭沫若,郁達夫,丁西林,周氏兄弟等等都是曾經研究過他國文學的人。尤其是志摩他非但在思想方面,就是在體制方面,他的詩及散文,都已經有一種中國文學裡從來不曾有過的風格。」(8)(《現代》六三)
雖然抄得麻煩,但中國現今「有根」的「學者」和「尤其」的思想家及文人,總算已經互相選出了。
8
志摩先生曰:「魯迅先生的作品,說來大不敬得很,我拜讀過很少,就只《吶喊》集裡兩三篇小說,以及新近因為有人尊他是中國的尼采他的《熱風》集裡的幾頁。他平常零星的東西,我即使看也等於白看,沒有看進去或是沒有看懂。」(9)(《晨副》一四三三)
西瀅教授曰:「魯迅先生一下筆就構陷人家的罪狀。……
可是他的文章,我看過了就放進了應該去的地方——說句體己話,我覺得它們就不應該從那裡出來——手邊卻沒有。」(10)(同上)
雖然抄得麻煩,但我總算已經被中國現在「有根」的「學者」和「尤其」的思想家及文人協力踏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