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藍玉與朱元璋同鄉,是開平王常遇春的妻弟(小舅子),早年曾在常遇春的帳下,臨敵勇敢,所向皆捷。常遇春很是欣賞,數次在朱元璋面前稱讚,於是朱元璋就把藍玉由管軍鎮撫升至大都督府僉事。洪武四年四月,常遇春女冊封為皇太子妃,藍玉也就成為太子朱標的舅父。這樁政治婚姻表明,朱元璋有意通過聯姻,拉攏功臣,使功臣集團繼續成為皇權的重要支柱。

  明朝建立後,蒙古人雖然失去了對中原的統治,但在北方草原地區仍然有很大的勢力,全國許多地區如山西、陝西、四川、雲南、貴州等,仍在元朝統治者手中,時刻都是明朝的重大威脅。洪武四年藍玉從傅友德伐蜀,克綿州。五年從徐達北征,先出雁門,敗元兵於亂山,再敗於土剌河。七年帥兵拔興和,獲其國公帖里密赤等五十九人。十一年同西平侯沐英討西番,擒其酋三副使,斬獲千計。明年,師還,封永昌侯,食祿二千五百石,予世券。

  沐英修建的昆明忠愛坊洪武十四年秋季,朱元璋命傅友德為征南將軍,藍玉為左副將軍,沐英為右副將軍,率步騎三十萬,往征雲南,諸蠻部一律降服,雲南悉平。沐英偕藍玉與傅友德等會集滇地,聯名報捷,並籌辦善後事宜。明太祖念沐英功,遂命沐氏世守雲南。藍玉也從此受到明太祖賞識。洪武十六年三月甲辰,召征南師還,沐英留鎮雲南。

  洪武二十年,元太尉納哈楚,擁眾金山,屢侵遼東,朱元璋命馮勝為大將軍,傅友德、藍玉為左右副將軍,率師二十萬北征。明軍在“金山之役”中取得了成功,降服了元將納哈楚。但是,北元衰微後,原元朝統治區出現了多個蒙古割據政權,納哈楚只是其中的一個。納哈楚降明,只能說明朝降服了一支最有實力的蒙古割據政權,解除了其對明朝的威脅,但不代表蒙古諸部都已降明。這種情況下,明太祖委任藍玉為大將,征討下一個主要的目標脫古思帖木爾,他認為“肅清沙漠,在此一舉”,因此要求藍玉勿失時機,必須成功。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三月,藍玉率師十五萬北進,四月來到捕魚兒海(今貝加爾湖附近)。這一次戰役,抓獲脫古思帖木爾的次子地保奴、嬪妃公主等一百二十三人,又追獲吳王朵兒只、代王達里麻及平章以下官屬三千人、男女七萬七千餘人,並寶璽符敕金牌金銀印諸物、馬駝牛羊十五萬餘,焚甲仗蓄積無數。捕魚兒海戰役是北元貴族遭到的最大的失敗,自脫古思帖木兒死,蒙古內部就開始陷入了連綿不斷的內訌之中,其間雖然有過幾次統一,但對明朝始終未能構成傾覆性威脅。勝利消息傳到京師,明太祖大悅,遣使勞軍,諭中比藍玉為衛青、李靖,晉封藍玉為涼國公。

  藍玉在洪武二十五年六月自西北罕東地區南下川西建昌平定月魯帖木兒叛亂。就在帝國所有軍事行動基本結束不久,將帝國軍事將領幾乎一網打盡的“藍玉奸黨案”即告爆發。

  藍玉為太子朱標的妻舅,極力維護太子的儲君地位,與早已覬覦皇位的燕王朱棣交惡。燕王朱棣系太祖第四子,既非嫡子,又非長子,按太祖立嫡立長制,是不會得到特殊重視的。但燕王智慮絕倫,雄才大略,酷似朱元璋。早在初封燕王時,即已表現出非凡的才略。時李文忠主持燕王府工事,朱棣與諸王住在鳳陽,他在給李文忠的信中說:“所有宮殿,相度可存者存,若無用者拆去,須要停當。”燕王府是利用元朝舊宮建起的,朱棣這樣表示既可在明初工程浩繁之際表現自己撙節,應合太祖心思,又可保留元宮形勢,得到皇宮之制,燕王府因此異於諸王府。後來朱棣果然成為諸王中的佼佼者,但他並非如太祖所望成為藩屏皇室的得力助手,而是伺機謀取皇權。洪武二十三年,他首次率師北征時,即以武力加懷柔的辦法迫使蒙元乃兒不花部投降,大獲全勝。太祖聞報欣然曰:“清沙漠者,燕王也,朕無北顧之憂矣!”朱棣以其卓越的軍事才幹得到太祖賞識。太子朱標健在時,每遇重大事情,必找藍玉商量,視藍玉為心腹。藍玉便力勸太子,燕王有野心,應多加提防。燕王為竊取儲君的位置,偽裝忠厚老實,贏得父皇的賞識,並伺機除掉異己。藍玉北征還軍後,對太子說:“我看如今的燕王,舉動行止,與皇帝無異。又聽善觀望氣的人說,燕王有天子氣,願殿下早作預防,一定要審慎呀!”太子道:“燕王對我甚恭敬,決無此事。”藍玉道:“我因蒙殿下的優待,所以才敢密陳利害,希望我的話不驗,不願我的話不幸言中。”太子默然。隨後有人將此事報告了燕王,燕王懷恨在心。

  然因太子健在,太祖末年大政大議悉付太子暨太孫參決,朱棣不敢貿然加害藍玉,以免給太子以口實。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太子病逝,如此良機,燕王自然不會輕易放過。燕王朱棣見太子已死,無人替藍玉說話,就在入朝奏事的時候對朱元璋說:“在朝諸公,有人縱恣不法,如不處置,將來恐成尾大不掉之勢,應妥善處理。”朱棣雖未明指藍玉,但大家心裡都清楚,藍玉曾在太子面前說過朱棣,朱棣現在要施行報復了,再加上“縱恣不法”四字,更是確指藍玉。在燕王的挑唆和自己的猜疑心驅使下,朱元璋更加堅定了翦除藍玉的決心。

  從史料上看,這位藍玉雖然百戰功高,他的死卻不那麼令人同情。原因是,此人的貪橫恣肆與朱元璋大約在五十步與百步之間。史稱藍玉,“多畜莊奴假子,乘勢暴橫。霸占東昌民田,御史按問,逐御史”。並且在征戰時,還私自占有元朝皇帝的妃子,這也是一種大逆的行為。北征還,藍玉回到關里,天晚了,城門已閉。沒有諭令,侍衛不能開門。藍玉便把關門給拆了,擅自進去了。他出征西番,擒得逃寇,且捉住了建昌衛的叛帥,自以為功勞更大了,威焰愈盛,本以為回朝後定會大有封賞,滿以為會讓自己做太子太師,卻沒想到自己還是太子太傅,反倒讓馮勝、傅友德兩人做了太子太師。太傅比太師低一等,藍玉十分憤怒,扯著袖子大喊道:“難道我還做不了太子太師嗎?”他的不滿和牢騷,更引起朱元璋的不悅。為何“雄猜好殺”的朱元璋此時不殺藍玉呢?除當時諸王尚需經驗豐富的將領輔佐共同藩邊外,藍玉與太子關係頗為密切,且從政多年的皇太子完全有能力駕御藍玉。藍玉雖恃功驕縱,仍要受藩王節制,不能自專。退而言之,即或藍玉欲造反,太子憑藉諸王之勢亦足以制衡藍玉。因此明太祖對藍玉等功臣則主要以《鐵榜》和敕諭的方式加以警告,如先後頒賜了《武臣大誥》、《武臣敕諭》、《武士訓戒錄》等,期望他們能洗心革面,將來更好地效命於皇太子。不料太子卻英年早逝,太祖企圖通過太子控制藍玉的願望化為泡影。倘若太子不早逝,藍玉也不至於被殺戮,然太子一死,太祖惟恐太孫日後難以駕御文武臣僚,為皇權計,在燕王的挑唆之下,決定剷除一些驕橫的功臣宿將,藍玉於是首當其衝。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