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藍玉大約在次年正月初十前後抵達南京,至二月八日被捕,前後不足一個月的時間。據《逆臣錄》所載口供,在這一個月當中,上自侯爺、督爺、指揮,下至千百戶、總旗小旗,乃至奴僕家丁、販夫走卒、流氓無賴,都穿梭來往於涼國公府,暢言謀反。粗略統計,有幾千人出入藍府,可謂車水馬龍、門庭若市,藍玉謀反的事京城內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藍玉既然是鋌而走險,密謀反叛,他怎麼可能在雄猜好殺的皇帝眼皮下如此張揚?

  陳四益在《羅織的證據》一文中對此嘲諷道:由於審訊者心思不夠細密,留下了許多破綻。比如,一個名叫蔣富的招供,說是藍玉出征回來,請他吃酒。在酒席間,藍玉對他說:“老蔣,你是我的舊人,我有句話和你說知,是必休要走了消息。如今我要謀大事,已與眾頭目都商量定了,你回家後打聽著,若下手時,你便來討分曉,日後也抬舉你一步。”這個“老蔣”是誰呢?只是藍玉家一個打漁的。另有一名叫張仁孫的供道,說是因為出征回家,前去拜見,藍玉對他們說,要成大事,要張仁孫等各置軍器,聽候接應,如日後事成時都與大官人做。這個張仁孫是誰呢?最初只是鄉里一個染匠。藍玉如果真想謀逆,自然應當十分謹慎,這樣殺頭滅族的事情,哪裡有見人就說的道理?何況還是些無足輕重的漁戶和染匠。僅此一點,這些口供的可靠性就大可懷疑。

  再次,謀反的具體日期露出了馬腳。這一場幾乎牽連到所有京城駐軍和部分外地駐軍中高級軍官的宮廷政變,決不可能沒有周密的策劃,詳盡的行動方案。而《逆臣錄》所收口供給我們提供的信息卻是相當貧乏。景川侯曹震的兒子曹炳交待說: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初七日晚上(即藍玉被逮的前一天晚上),才聽他父親說:“等今年四五月間,我們預備下,伺候作事業,務要成就。”時間說得還很遙遠,又沒有具體情節。供得最多的是二月十五日皇帝往南郊舉行親耕藉田典禮這一天舉事,這個政變的日期只是府軍前衛的一些千戶提供的,而公、侯、都督這些上層核心人物無一提到政變的策劃及具體行動日期。況且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選擇二月十五勸農日皇帝去南郊這一天動手,是根本不可能的。皇帝出宮去南郊祭祀先農(神農氏)並親自把犁耕田這個儀式,對天氣的要求非常嚴格,雖定在仲春二月,但至於哪一天,要臨時“擇日”而行,需要欽天監預測一個風和日麗的好日子才行。為了確保準確,一般是短期預測,不可能過早決定這個日子。並且即使欽天監奏定了祭祀的日期,朱元璋也未必一定親自前往。朱元璋平時警戒嚴密,諸事慎之又慎,行蹤詭秘,所以離宮外出的確切日期,根本不可能提前宣布,因而一般人絕無可能較早知道祭祀的日期,更不可能預測朱元璋到底去不去躬耕藉田。照一般情理,這時太子新亡,朱元璋身體虛弱,他不親自去南郊躬耕倒是可能性更大。這樣,藍玉怎麼會在一個月以前就知道二月十五這一天皇帝要親去南郊?不過,藍玉被殺後,二月十五日這一天朱元璋確實去南郊舉行了親耕藉田的典禮。因此很明顯“二月十五日勸農日下手”,是在皇帝親耕藉田後編造的。這個日期被收錄在《逆臣錄》中,為《明史》等史籍所引據,孰不知這件最確鑿的事實卻恰恰成了藍玉案中的最大漏洞和最有力的反證。

  況且藍玉伏誅後,這麼多的高級將領全部束手就擒,沒有一點兒反抗的餘地。如果他們事先有密謀,串聯好的,或者早想造反,怎麼可能就這麼束手就擒呢?造反是假,要除掉這些悍將是真。可見,《逆臣錄》不過是朱元璋羅織的一個幌子。

  藍玉本是朝廷倚重的對象,為什麼要把他殺了?為什麼朱元璋到了晚年,還要殺掉如此多的公、侯?

  一根棘杖

  明朝的江山穩固後,朱元璋就視那些功臣為眼中刺,唯恐其威脅到皇權,於是大肆殺戮功臣。胡惟庸案後,皇權與相權的矛盾終於得到解決,然而皇權與將權的矛盾又突顯出來。

  據說朱元璋在賜死開國功臣李善長時,太子朱標曾向朱元璋諫言道:“皇父誅殺的人太多太濫了,恐怕有傷和氣。”朱元璋聽了,沒有作聲。第二天,他把太子叫到跟前,將一根長滿刺的棍子扔在地上,要太子撿起來。太子面露難色。朱元璋說道:“我讓你拿棘杖,可是棘杖上有刺,你怕傷了手,若是把棘刺除去,就可以不必擔憂了。你難道不明白我的苦心嗎?我現在誅戮功臣,是在替你消除隱患。”誰知太子聽了父親的這番理論,大不以為然,反而應對道:“上有堯舜之君,下有堯舜之民!”也就是說,如果父皇是一位賢明的君主,那麼臣子自然就會順服,言外之意就是朱元璋過於殘暴。朱元璋大怒,當即提起身前的几案就打太子,幸虧太子在驚慌中拋出負子圖,使朱元璋憶起了與馬皇后背負太子,同陳友諒作戰的艱難歲月,太子才免遭殺戮。然而,朱元璋絲毫沒有放鬆“剔刺”。

  洪武二十五年四月二十五日,三十九歲的皇太子朱標突然病死。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慮皇位繼承人,他認為燕王朱棣和自己很像,為人陰鷙沉穩,想立他為太子,但遭到大臣的極力反對,認為與古禮不合,對其他皇子也無法交待。為避免繼承問題上的矛盾,朱元璋不得已於洪武二十五年九月,仍按嫡長子繼承制,立朱允炆為皇太孫。朱允炆為太子朱標第二子,才十六歲,性格很像他的父親,待人寬厚。因為他的哥哥早逝,得以繼嗣為嫡長孫。但年幼的他從未實習過政務,不像太子已有豐富的治國經驗,與文武臣僚的感情也不如太子深厚。朱元璋唯恐孫子太年輕,威望和經驗都不足以駕馭天下,萬一有變故,他辛苦創建的大明王朝就有可能落入他人之手。於是,他橫下一條心,重開殺戒,把一切可能危及朱家王朝的潛在勢力通通剷除,軍功顯赫的藍玉被殺也就勢不可免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