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頁
藍玉忘乎所以,驕橫跋扈,使朱元璋感受到了威脅,翦除的羅網正在悄悄張開。在這種情況下,藍玉竟還桀驁如故,一點也不檢點自己,明太祖越加疑忌。自此以後,藍玉上朝奏事,沒有一件能夠獲准,但藍玉不僅不知收斂,還更肆無忌憚,即使陪皇上吃飯,也出言不遜。一次,他見朱元璋乘輿遠遠經過,便指著說:“那個乘輿的人已經懷疑我了!”此語一出口,大禍即來,便有錦衣衛蔣,密告藍玉謀逆,說藍玉試圖與鶴慶侯張翼、普定侯陳垣、景川侯曹震、舳艫侯朱壽、東莞伯何榮及吏都尚書詹徽、戶部侍郎傅友文等,準備在皇上舉行出耕藉田儀式時,乘機劫駕,以圖謀反。朱元璋聽了,立即命令錦衣衛發兵逮捕,將疑犯一齊捉拿到朝廷。稍作審問,便由刑部鍛鍊成獄,以假作真,全部殺死。並且罪犯的家人親屬也全牽連進案,甚至捕風捉影,凡與藍玉偶通訊問的朝臣,也不使漏網,四面構陷,八方株連,因此列侯通籍,坐黨夷滅,共一萬五千人,朝廷中的勛舊,幾乎一掃而空。
兔死狗烹
明太祖至此還不罷休。大將軍、潁國公、太子太師傅友德作戰勇猛,愛兵如子,深有謀略,功高蓋世,為朱元璋冊封的九個公爵之一。然而就在藍玉黨案過後第二年,即洪武二十七年(1394)十一月二十九日,被賜死。
宋國公馮勝,在自家府第外築稻場,把缸埋在下面,在缸上設板,加以碌碡,取有鞺鞳聲,走馬為樂。有仇人狀告馮勝,家居不軌,私藏兵器,意圖謀變。朱元璋召他入朝,賜以酒食,說是決不輕信別人的謠言。馮勝喜不自禁,誰知剛剛回到家裡,即毒發而死。
定遠侯王弼,居家時嘆道:“皇上春秋日高,喜怒無常,我輩恐怕很難活下去了!”此話一出,就被特務告密,立即賜死。
至此,開國功臣已所剩無幾,即便有幾個,也早已遠離朝廷,不涉政事了。徐達、常遇春、李文忠、湯和、鄧愈、沐英六人得以保全,死皆封王,但徐、常、李、鄧四人都死在胡、藍黨獄之前。沐英因鎮守雲南,得以偏安無事。湯和則因早早解甲歸田,絕口不談政事,才得以壽終正寢。
朱元璋為了鞏固皇權,確立其至高無上的地位,精心策劃了一場又一場大屠殺,把開國元勛一網打盡,並且為了顯示殺戮的正確,把被殺的人一律扣上“胡黨”、“藍黨”的帽子。縱觀中國歷史上的各個朝代,把開國功臣殺得如此徹底的,確實應數有明一代。歷史的血腥至今猶能聞到,權力的“棘杖”又何曾一時光滑可手過呢?
正可謂“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靖難之役
建文帝的下落
,南京城破,燕王朱棣奪取帝位。宮中起火,建文帝不知所蹤,有說自焚宮中,有說化裝成僧人出逃。一場大火湮滅了一段歷史,建文帝的下落也就成為明史的一大未解之謎。
,南京城破,燕王朱棣奪取帝位。宮中起火,建文帝不知所蹤,有說自焚宮中,有說化裝成僧人出逃。一場大火湮滅了一段歷史,建文帝的下落也就成為明史的一大未解之謎。
建文帝朱允炆為明朝的第二代皇帝——明惠帝,是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長孫,建文為他的年號。藍玉黨案時我們已經提到過,本來這個皇位理應由朱允炆的父親朱標繼承,朱標作為皇長子,很早就被立為太子,可惜英年早逝。朱元璋按照嫡長子繼承的原則,便把長孫朱允炆立為皇儲。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病逝,朱允炆即位,此時的他已二十一歲,正是英姿勃發的時候。
建文帝本性慈善,崇尚文治,嚮往儒家的仁政。明太祖朱元璋以武力奪得天下,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右武的局面。洪武時,大都督府的左右都督都是正一品,都督同知也是從一品,而六部尚書卻只有正二品。《大明律》中還明文規定,文官不許封公侯,因此朱元璋的主要謀士劉基僅僅得封“誠意伯”,而武將得封公侯者甚多,稱王者也不少。在這種局面下,文官在朝政中的地位也可想而知了。建文帝即位後,一改尚武的風氣,大力加強文官在國家政事中的作用,將六部尚書升為正一品。同時,大開科舉考試,並屢次下詔要求薦舉優通文學之士,授以官職。建文帝身邊幾個被委以重任的大臣都是飽讀詩書的才子,如齊泰、黃子澄、方孝孺。正是因為建文帝所依賴的大臣多為這樣的文人,所以人稱新朝廷為“秀才朝廷”。
太祖朱元璋以剛猛治國,亂世用重典,法外用刑情況嚴重。建文帝對於祖父重典治國所造成的恐怖氣氛,深有體會,登基後就著手全面改革洪武吏治,力圖創造出祥和的氛圍。即位僅一個多月,他就下詔寬刑省獄,糾正了一大批洪武時期的冤假錯案,受到牽連的無辜官吏得以恢復職位,被流放異鄉的人也得以返鄉。據記載,建文朝監獄裡關押的犯人比洪武朝減少了近三分之二。
當然建文帝的溫文爾雅,也使得他顯得書生氣過重,缺少祖父與叔父們雄才大略的草莽習氣。朱元璋在世時,就曾對這位過於柔弱的孫子擔憂過,生怕那些開國元勛尾大不掉,因而晚年屢興大獄,大殺功臣,為其拔除棘刺。同時為了進一步鞏固朱家天下,還把他的二十三個兒子都封王建藩,作為維護皇權的屏障。太祖一心想的是以藩王來確保朱家江山,卻從未料到,在他去世後,起兵的恰恰就是這些藩王。
兔死狗烹
明太祖至此還不罷休。大將軍、潁國公、太子太師傅友德作戰勇猛,愛兵如子,深有謀略,功高蓋世,為朱元璋冊封的九個公爵之一。然而就在藍玉黨案過後第二年,即洪武二十七年(1394)十一月二十九日,被賜死。
宋國公馮勝,在自家府第外築稻場,把缸埋在下面,在缸上設板,加以碌碡,取有鞺鞳聲,走馬為樂。有仇人狀告馮勝,家居不軌,私藏兵器,意圖謀變。朱元璋召他入朝,賜以酒食,說是決不輕信別人的謠言。馮勝喜不自禁,誰知剛剛回到家裡,即毒發而死。
定遠侯王弼,居家時嘆道:“皇上春秋日高,喜怒無常,我輩恐怕很難活下去了!”此話一出,就被特務告密,立即賜死。
至此,開國功臣已所剩無幾,即便有幾個,也早已遠離朝廷,不涉政事了。徐達、常遇春、李文忠、湯和、鄧愈、沐英六人得以保全,死皆封王,但徐、常、李、鄧四人都死在胡、藍黨獄之前。沐英因鎮守雲南,得以偏安無事。湯和則因早早解甲歸田,絕口不談政事,才得以壽終正寢。
朱元璋為了鞏固皇權,確立其至高無上的地位,精心策劃了一場又一場大屠殺,把開國元勛一網打盡,並且為了顯示殺戮的正確,把被殺的人一律扣上“胡黨”、“藍黨”的帽子。縱觀中國歷史上的各個朝代,把開國功臣殺得如此徹底的,確實應數有明一代。歷史的血腥至今猶能聞到,權力的“棘杖”又何曾一時光滑可手過呢?
正可謂“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靖難之役
建文帝的下落
,南京城破,燕王朱棣奪取帝位。宮中起火,建文帝不知所蹤,有說自焚宮中,有說化裝成僧人出逃。一場大火湮滅了一段歷史,建文帝的下落也就成為明史的一大未解之謎。
,南京城破,燕王朱棣奪取帝位。宮中起火,建文帝不知所蹤,有說自焚宮中,有說化裝成僧人出逃。一場大火湮滅了一段歷史,建文帝的下落也就成為明史的一大未解之謎。
建文帝朱允炆為明朝的第二代皇帝——明惠帝,是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長孫,建文為他的年號。藍玉黨案時我們已經提到過,本來這個皇位理應由朱允炆的父親朱標繼承,朱標作為皇長子,很早就被立為太子,可惜英年早逝。朱元璋按照嫡長子繼承的原則,便把長孫朱允炆立為皇儲。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病逝,朱允炆即位,此時的他已二十一歲,正是英姿勃發的時候。
建文帝本性慈善,崇尚文治,嚮往儒家的仁政。明太祖朱元璋以武力奪得天下,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右武的局面。洪武時,大都督府的左右都督都是正一品,都督同知也是從一品,而六部尚書卻只有正二品。《大明律》中還明文規定,文官不許封公侯,因此朱元璋的主要謀士劉基僅僅得封“誠意伯”,而武將得封公侯者甚多,稱王者也不少。在這種局面下,文官在朝政中的地位也可想而知了。建文帝即位後,一改尚武的風氣,大力加強文官在國家政事中的作用,將六部尚書升為正一品。同時,大開科舉考試,並屢次下詔要求薦舉優通文學之士,授以官職。建文帝身邊幾個被委以重任的大臣都是飽讀詩書的才子,如齊泰、黃子澄、方孝孺。正是因為建文帝所依賴的大臣多為這樣的文人,所以人稱新朝廷為“秀才朝廷”。
太祖朱元璋以剛猛治國,亂世用重典,法外用刑情況嚴重。建文帝對於祖父重典治國所造成的恐怖氣氛,深有體會,登基後就著手全面改革洪武吏治,力圖創造出祥和的氛圍。即位僅一個多月,他就下詔寬刑省獄,糾正了一大批洪武時期的冤假錯案,受到牽連的無辜官吏得以恢復職位,被流放異鄉的人也得以返鄉。據記載,建文朝監獄裡關押的犯人比洪武朝減少了近三分之二。
當然建文帝的溫文爾雅,也使得他顯得書生氣過重,缺少祖父與叔父們雄才大略的草莽習氣。朱元璋在世時,就曾對這位過於柔弱的孫子擔憂過,生怕那些開國元勛尾大不掉,因而晚年屢興大獄,大殺功臣,為其拔除棘刺。同時為了進一步鞏固朱家天下,還把他的二十三個兒子都封王建藩,作為維護皇權的屏障。太祖一心想的是以藩王來確保朱家江山,卻從未料到,在他去世後,起兵的恰恰就是這些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