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頁
紅衣主教的眼睛盯著桌對面牆上的電視屏幕。他的目標是讓教會重新掌握中世紀時期的大權,不過,布林迪西是個很現代的人。梵蒂岡政府官員用羽毛沾墨水在羊皮紙上寫信的時代已經成為了過去。布林迪西私下裡花了數百萬美元更新梵蒂岡教廷國務院所用的器械,好讓教會的官方體系更像一個現代民族的中樞系統。他把電視調到BBC國際頻道。孟加拉國遭遇了一場洪水的襲擊,導致幾千人死亡,幾十萬人無家可歸。聽了這個消息,他花了一分鐘時間琢磨了一下要吩咐梵蒂岡慈善組織捐給災區多少錢。他打開了另一台電視,調到RAI義大利國家電視台。然後他又把第三台電視調到了CNN國際頻道。
他曾經威脅將不陪同教皇進行這次可恥之旅,如今他已經付諸實踐了。照道理,此時的他正應該起草一封善意的辭職信。這樣一來,既不會讓教皇覺得尷尬,梵蒂岡新聞部的那群暴民們也無法在他們那幼稚的專欄上發表什麼粗魯的質疑。但凡他真有一絲辭職的意願,他都會在辭職信中表達出返鄉擔任基層神職的強烈願望,還會自願加入到民眾中去,為年輕人做洗禮,點化罪惡的人。然而凡是有一點智商的梵蒂岡人都能看出來,如果他真的寫了這樣一封辭職信,那絕對是騙人的。馬科·布林迪西從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和薰陶就是如何在元老院運用他的權力。所以要他放棄現在手中的權力是絕對不可能的,沒人會相信這樣一封辭職信,而且這位紅衣主教也不想寫。更何況,他想著,那個吩咐他寫辭職信的人也活不了多久了。
如果他真的著手開始寫辭職信,那麼在教皇遇刺之後就會引發一些敏感問題。難道是在最近的幾周里,教會之中最有權力的兩個人經歷了什麼重大變故嗎?是不是教皇的死能給國務院的樞機主教帶來什麼好處?事態很明朗,根本不能辭職。還好他已經放出去了一些流言,把布林迪西紅衣主教說成是教皇在元老院最親密的朋友,他十分敬仰教皇,教皇也十分喜愛這位摯友。下次舉行教皇選舉會議的時候,紅衣主教們就會看到這些新聞剪輯了。這樣一來,馬科·布林迪西就會在教皇遇害幾天後的關鍵時刻,名正言順地接管教會事務。因為在這種情況下,選舉會議一向不願意從外部提拔候選人。下一任教皇一定得是元老院的人,而元老院推薦的人必定是教廷國務院的馬科·布林迪西。
RAI頻道上出現的畫面打斷了他的白日夢:保羅七世教皇進入了羅馬猶太大教堂。布林迪西想起了另外一個形象:站在坎特伯雷教堂聖壇上的貝克特,那個被殺死的愛管閒事的教士。
出兵吧,卡洛。把他殺掉。
馬科,布林迪西紅衣主教把電視聲音調大,等著聽到教皇遇刺的消息。
34
羅馬
羅馬中心的猶太教堂一這座富有東洋色彩的華麗象徵物,正處於一種對未來無知的不安中。加百列的位置在教堂裡面靠前的地方,他的右肩正對著誦經台。他雙手背後,頂著冰冷的大理石牆面。多納蒂神父在他旁邊,表情緊張而嚴肅。這裡的位置很好,可以看到整間大廳的每處角落。幾英尺外的地方坐著一組元老院的紅衣主教,他們穿著顯眼的深紅色教士長袍,認真聽著拉比的開場白。紅衣主教身旁坐著一些躁動不安的梵蒂岡新聞工作人員。新聞辦公室主任魯道夫·格茨仍舊是那身讓人噁心的裝扮。其他座位上坐著一些普通的羅馬猶太人社團。教皇開始演講的時候,大廳里的人們能夠清晰地感受到一種通電般的感覺。
加百列忍住沒去看他,眼睛緊緊地掃視著整個教堂,查看有沒有任何可疑的人或物。卡爾·布倫納正站在離加百列幾英尺遠的地方,同樣是在查看動靜。他們的目光有過很短暫的相遇。布倫納和加百列都不想讓教皇受到任何威脅。
教皇針對拉比以及相關社團邀請他今天來作演講表示了由衷的感謝。他又對美麗的教堂以及猶太人堅貞的信仰表示出了極大的尊重,同時強調了基督教和猶太教雙方共有的優良傳統。他借用前任教皇的說法,把猶太人比喻成羅馬天主教教徒的兄弟。這是一種特殊的關係,教皇說,如果不去精心地呵護這種兄弟情誼,它也是很容易斷裂的。過去的兩千多年裡,兄弟之間發生過多次衝突,結果給猶太民族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他說的時候沒有藉助演講稿,聽眾聽得入了迷。
“1986年4月,我的前任教皇——約翰·保羅二世為了消除我們雙方的分歧而來到這座猶太教堂,為雙方撫平傷痛。在過去的這些年裡,我們的關係有了很大起色。”教皇停了片刻,大廳里一片沉寂,“不過,我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這時,教堂大廳里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紅衣主教們也為教皇的演講熱烈鼓掌。多納蒂神父用胳膊肘碰了碰加百列,然後側過身來,貼近他的耳朵說:“看看他們。”他用手指了指那些穿著深紅色教士長袍的人,“看看他們幾分鐘後還能不能為教皇的演講鼓掌。”
教皇繼續演說,加百列仍然盯著人群。“我的兄弟姐妹們,在約翰·保羅還沒有完成他的事業之前,上帝就把他帶走了。我要繼續完成他未竟的事業。我願為他承擔起這份重任,直到最後。”
教皇演講再次被掌聲打斷。加百列心想,真精彩。他把自己的做法僅僅說成是繼承前任教皇的遺願,而不是另立新章。加百列意識到,這位把自己刻畫成一個威尼斯單純教士的人才是真正有城府的戰略家和政治家。
他曾經威脅將不陪同教皇進行這次可恥之旅,如今他已經付諸實踐了。照道理,此時的他正應該起草一封善意的辭職信。這樣一來,既不會讓教皇覺得尷尬,梵蒂岡新聞部的那群暴民們也無法在他們那幼稚的專欄上發表什麼粗魯的質疑。但凡他真有一絲辭職的意願,他都會在辭職信中表達出返鄉擔任基層神職的強烈願望,還會自願加入到民眾中去,為年輕人做洗禮,點化罪惡的人。然而凡是有一點智商的梵蒂岡人都能看出來,如果他真的寫了這樣一封辭職信,那絕對是騙人的。馬科·布林迪西從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和薰陶就是如何在元老院運用他的權力。所以要他放棄現在手中的權力是絕對不可能的,沒人會相信這樣一封辭職信,而且這位紅衣主教也不想寫。更何況,他想著,那個吩咐他寫辭職信的人也活不了多久了。
如果他真的著手開始寫辭職信,那麼在教皇遇刺之後就會引發一些敏感問題。難道是在最近的幾周里,教會之中最有權力的兩個人經歷了什麼重大變故嗎?是不是教皇的死能給國務院的樞機主教帶來什麼好處?事態很明朗,根本不能辭職。還好他已經放出去了一些流言,把布林迪西紅衣主教說成是教皇在元老院最親密的朋友,他十分敬仰教皇,教皇也十分喜愛這位摯友。下次舉行教皇選舉會議的時候,紅衣主教們就會看到這些新聞剪輯了。這樣一來,馬科·布林迪西就會在教皇遇害幾天後的關鍵時刻,名正言順地接管教會事務。因為在這種情況下,選舉會議一向不願意從外部提拔候選人。下一任教皇一定得是元老院的人,而元老院推薦的人必定是教廷國務院的馬科·布林迪西。
RAI頻道上出現的畫面打斷了他的白日夢:保羅七世教皇進入了羅馬猶太大教堂。布林迪西想起了另外一個形象:站在坎特伯雷教堂聖壇上的貝克特,那個被殺死的愛管閒事的教士。
出兵吧,卡洛。把他殺掉。
馬科,布林迪西紅衣主教把電視聲音調大,等著聽到教皇遇刺的消息。
34
羅馬
羅馬中心的猶太教堂一這座富有東洋色彩的華麗象徵物,正處於一種對未來無知的不安中。加百列的位置在教堂裡面靠前的地方,他的右肩正對著誦經台。他雙手背後,頂著冰冷的大理石牆面。多納蒂神父在他旁邊,表情緊張而嚴肅。這裡的位置很好,可以看到整間大廳的每處角落。幾英尺外的地方坐著一組元老院的紅衣主教,他們穿著顯眼的深紅色教士長袍,認真聽著拉比的開場白。紅衣主教身旁坐著一些躁動不安的梵蒂岡新聞工作人員。新聞辦公室主任魯道夫·格茨仍舊是那身讓人噁心的裝扮。其他座位上坐著一些普通的羅馬猶太人社團。教皇開始演講的時候,大廳里的人們能夠清晰地感受到一種通電般的感覺。
加百列忍住沒去看他,眼睛緊緊地掃視著整個教堂,查看有沒有任何可疑的人或物。卡爾·布倫納正站在離加百列幾英尺遠的地方,同樣是在查看動靜。他們的目光有過很短暫的相遇。布倫納和加百列都不想讓教皇受到任何威脅。
教皇針對拉比以及相關社團邀請他今天來作演講表示了由衷的感謝。他又對美麗的教堂以及猶太人堅貞的信仰表示出了極大的尊重,同時強調了基督教和猶太教雙方共有的優良傳統。他借用前任教皇的說法,把猶太人比喻成羅馬天主教教徒的兄弟。這是一種特殊的關係,教皇說,如果不去精心地呵護這種兄弟情誼,它也是很容易斷裂的。過去的兩千多年裡,兄弟之間發生過多次衝突,結果給猶太民族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他說的時候沒有藉助演講稿,聽眾聽得入了迷。
“1986年4月,我的前任教皇——約翰·保羅二世為了消除我們雙方的分歧而來到這座猶太教堂,為雙方撫平傷痛。在過去的這些年裡,我們的關係有了很大起色。”教皇停了片刻,大廳里一片沉寂,“不過,我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這時,教堂大廳里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紅衣主教們也為教皇的演講熱烈鼓掌。多納蒂神父用胳膊肘碰了碰加百列,然後側過身來,貼近他的耳朵說:“看看他們。”他用手指了指那些穿著深紅色教士長袍的人,“看看他們幾分鐘後還能不能為教皇的演講鼓掌。”
教皇繼續演說,加百列仍然盯著人群。“我的兄弟姐妹們,在約翰·保羅還沒有完成他的事業之前,上帝就把他帶走了。我要繼續完成他未竟的事業。我願為他承擔起這份重任,直到最後。”
教皇演講再次被掌聲打斷。加百列心想,真精彩。他把自己的做法僅僅說成是繼承前任教皇的遺願,而不是另立新章。加百列意識到,這位把自己刻畫成一個威尼斯單純教士的人才是真正有城府的戰略家和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