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頁
蔣明琦點點頭,感覺自己的死刑觀念瞬間有了巨大的轉變,深有所悟地說:“嗯,我有時候也覺得死刑是挺殘忍的,比如前兩年媒體報導的藥家鑫殺人案,雖然殺人的情節是挺惡劣的,但他畢竟才21歲呀,誰的青春不曾犯過錯呢?”
向淵說:“沒錯,對藥家鑫這種人應該進行人格矯治,而不是一殺了之。藥家鑫這個案件反映出我國目前的教育觀念和教育體制存在很大問題。藥家鑫之所以會變成殺人犯,其實是他的家庭環境、成長環境、教育環境造成的,藥案的悲劇歸根結底還是社會環境的悲劇,是我國教育體制、教育觀念的悲劇。藥家鑫案案發後,他的一位同學在網上說:‘我要是他我也捅,怎麼沒想著受害人當時這麼不要臉來著,記車牌?’所以,這個社會當中可不止一個藥家鑫啦。藥家鑫案後面,又有上海機場刺母案。一個留學日本的年輕人僅僅因為母親說沒有學費寄給他,他就舉雙刀殘忍刺向母親。再後面又有貴州興義民族師範學院殺人案,一個大學生半夜裡突然舉刀砍死自己同寢室同學。還有多年前的馬加爵案,更是不可思議,不僅把同學殺害,還碎屍後將屍塊藏在寢室的衣櫃裡。這些大學生殺人犯的普遍性格特徵是:極端、叛逆、多疑,缺乏社會經驗,不懂如何處理生活中的衝突矛盾。這種性格特徵是我國幾十年來一直存在的‘唯成績論英雄’的教育體制和教育觀念導致的。很多家長聊到孩子,多半是聊孩子的成績。媒體曾經報導,一個小學給成績不好的學生戴綠領巾,白岩松在主持這一期《新聞1+1》節目時,特意戴了條綠領帶,說:‘白叔叔今天也戴了條綠領巾,我想告訴那些被戴綠領巾的同學們,白叔叔小時候也曾經學習成績不及格。’這個事件以後,仍然又看到報導,有一個中學,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穿的校服上印有‘優秀學生’幾個字,學習成績一般的學生校服上就沒有這幾個字。再接下來,網上又報導,一個中學有個獎勵制度,學年成績全校前十名的同學,有資格和校長共進晚餐,而且這個晚餐有高檔紅酒、各種名貴海鮮,非常豐盛。這些做法,等於給成績好的和不好的學習貼上了身份和標籤,以學習成績來區分哪個是好學生,哪個是差學生。未成年人犯罪研究表明,為什麼學習成績差的學生更容易犯罪?就是這種‘標籤意識’在起作用,他們感覺自己被貼上了差學生的標籤,他們不被關注,得不到鼓勵和關心,所以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由此就形成孤獨、自閉、自私、自傲、消沉、怯懦、冷漠的不良性格,進而走上犯罪道路。現在大學裡面有心理障礙和人格缺陷的學生非常多,但我國心理諮詢和就醫制度還不健全,人們在觀念上也還沒有把看心理醫生同看感冒發燒一樣等同起來。這些心理問題的存在,都將成為滋生犯罪的隱患。所以,解決大學生犯罪問題一定要找到問題的根源,改良教育體制,轉變教育觀念。在教育體制上,除了培養學生的智商,更應該注重對學生情商、德商的培養,使他們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這樣才能使他們遠離犯罪,從根本上解決青少年犯罪問題。”
蔣明琦一邊聽,一邊不停地點著頭,覺得深受啟發。聽向淵說完後,蔣明琦又想起一個疑問,說:“嗯,你分析得很有道理,不過,我還有一個疑問,如果廢除死刑,殺人、搶劫、放火都不用判死刑了,那豈不是社會大亂了嗎?死刑雖然不人道,但至少可以讓很多人不敢去犯死罪呀。”
向淵說:“不是這麼回事。我們把死刑的威懾力想像得很大,其實呢?這些人要麼出於僥倖心理,覺得殺人也未必能發現,要麼就是活得了無生趣的人,還要麼就是殺人純粹是一時衝動,昏了頭腦,殺人的時候根本想不到死刑,死刑對他來說毫無震懾意義。對於這幾種人,自作聰明的、活得不耐煩的、腦子發熱的,死刑都沒有威懾力。”
蔣明琦說:“總還是有些理智的人,因為害怕死刑而沒有去殺人的吧?”
向淵說:“這種人或許有,但有多少呢?這是無法統計的。這種人就算有,他們也不可能到司法機關去登記一下,說我就是一個潛在的殺人犯,因為害怕死刑才沒有去殺人。所以,死刑的威懾力沒有實在的說服力,只存在我們的想像中。”
蔣明琦問:“那要是廢除了死刑,萬一國家大亂了呢?”
向淵說:“不會的,現在世界上70%以上的國家已經在法律上或事實上廢除了死刑,廢除死刑是世界的大勢所趨。你說的國家大亂,只是我們想像中的擔心,實際上,這些國家廢除死刑後,犯罪率並沒有明顯上升,有的甚至反而下降了。像我們國家,如果廢除死刑可能會有一個陣痛期,但也絕不會治安大亂。對犯罪的治理,還是要靠社會綜合治理。”
蔣明琦點點頭,說:“嗯,我覺得這個問題還真是挺有爭議的,我這個學音樂的人都開始對廢除死刑問題感興趣了。”
向淵說:“關於是不是應該廢除死刑,法學界爭論了兩百多年,在我們國家,這場爭論還將無限期地持續下去,對了,我手機里有一段視頻,是我參加辯論賽的一段錄像,辯論題目就是《我國是否應當廢除死刑》,你要不要聽一下?”
向淵說:“沒錯,對藥家鑫這種人應該進行人格矯治,而不是一殺了之。藥家鑫這個案件反映出我國目前的教育觀念和教育體制存在很大問題。藥家鑫之所以會變成殺人犯,其實是他的家庭環境、成長環境、教育環境造成的,藥案的悲劇歸根結底還是社會環境的悲劇,是我國教育體制、教育觀念的悲劇。藥家鑫案案發後,他的一位同學在網上說:‘我要是他我也捅,怎麼沒想著受害人當時這麼不要臉來著,記車牌?’所以,這個社會當中可不止一個藥家鑫啦。藥家鑫案後面,又有上海機場刺母案。一個留學日本的年輕人僅僅因為母親說沒有學費寄給他,他就舉雙刀殘忍刺向母親。再後面又有貴州興義民族師範學院殺人案,一個大學生半夜裡突然舉刀砍死自己同寢室同學。還有多年前的馬加爵案,更是不可思議,不僅把同學殺害,還碎屍後將屍塊藏在寢室的衣櫃裡。這些大學生殺人犯的普遍性格特徵是:極端、叛逆、多疑,缺乏社會經驗,不懂如何處理生活中的衝突矛盾。這種性格特徵是我國幾十年來一直存在的‘唯成績論英雄’的教育體制和教育觀念導致的。很多家長聊到孩子,多半是聊孩子的成績。媒體曾經報導,一個小學給成績不好的學生戴綠領巾,白岩松在主持這一期《新聞1+1》節目時,特意戴了條綠領帶,說:‘白叔叔今天也戴了條綠領巾,我想告訴那些被戴綠領巾的同學們,白叔叔小時候也曾經學習成績不及格。’這個事件以後,仍然又看到報導,有一個中學,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穿的校服上印有‘優秀學生’幾個字,學習成績一般的學生校服上就沒有這幾個字。再接下來,網上又報導,一個中學有個獎勵制度,學年成績全校前十名的同學,有資格和校長共進晚餐,而且這個晚餐有高檔紅酒、各種名貴海鮮,非常豐盛。這些做法,等於給成績好的和不好的學習貼上了身份和標籤,以學習成績來區分哪個是好學生,哪個是差學生。未成年人犯罪研究表明,為什麼學習成績差的學生更容易犯罪?就是這種‘標籤意識’在起作用,他們感覺自己被貼上了差學生的標籤,他們不被關注,得不到鼓勵和關心,所以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由此就形成孤獨、自閉、自私、自傲、消沉、怯懦、冷漠的不良性格,進而走上犯罪道路。現在大學裡面有心理障礙和人格缺陷的學生非常多,但我國心理諮詢和就醫制度還不健全,人們在觀念上也還沒有把看心理醫生同看感冒發燒一樣等同起來。這些心理問題的存在,都將成為滋生犯罪的隱患。所以,解決大學生犯罪問題一定要找到問題的根源,改良教育體制,轉變教育觀念。在教育體制上,除了培養學生的智商,更應該注重對學生情商、德商的培養,使他們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這樣才能使他們遠離犯罪,從根本上解決青少年犯罪問題。”
蔣明琦一邊聽,一邊不停地點著頭,覺得深受啟發。聽向淵說完後,蔣明琦又想起一個疑問,說:“嗯,你分析得很有道理,不過,我還有一個疑問,如果廢除死刑,殺人、搶劫、放火都不用判死刑了,那豈不是社會大亂了嗎?死刑雖然不人道,但至少可以讓很多人不敢去犯死罪呀。”
向淵說:“不是這麼回事。我們把死刑的威懾力想像得很大,其實呢?這些人要麼出於僥倖心理,覺得殺人也未必能發現,要麼就是活得了無生趣的人,還要麼就是殺人純粹是一時衝動,昏了頭腦,殺人的時候根本想不到死刑,死刑對他來說毫無震懾意義。對於這幾種人,自作聰明的、活得不耐煩的、腦子發熱的,死刑都沒有威懾力。”
蔣明琦說:“總還是有些理智的人,因為害怕死刑而沒有去殺人的吧?”
向淵說:“這種人或許有,但有多少呢?這是無法統計的。這種人就算有,他們也不可能到司法機關去登記一下,說我就是一個潛在的殺人犯,因為害怕死刑才沒有去殺人。所以,死刑的威懾力沒有實在的說服力,只存在我們的想像中。”
蔣明琦問:“那要是廢除了死刑,萬一國家大亂了呢?”
向淵說:“不會的,現在世界上70%以上的國家已經在法律上或事實上廢除了死刑,廢除死刑是世界的大勢所趨。你說的國家大亂,只是我們想像中的擔心,實際上,這些國家廢除死刑後,犯罪率並沒有明顯上升,有的甚至反而下降了。像我們國家,如果廢除死刑可能會有一個陣痛期,但也絕不會治安大亂。對犯罪的治理,還是要靠社會綜合治理。”
蔣明琦點點頭,說:“嗯,我覺得這個問題還真是挺有爭議的,我這個學音樂的人都開始對廢除死刑問題感興趣了。”
向淵說:“關於是不是應該廢除死刑,法學界爭論了兩百多年,在我們國家,這場爭論還將無限期地持續下去,對了,我手機里有一段視頻,是我參加辯論賽的一段錄像,辯論題目就是《我國是否應當廢除死刑》,你要不要聽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