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
屍體的肚臍上方插著一把弩箭,插得很深,僅露出一小截尾巴,閃耀著寒光。這個位置也不足以致命,看來兇手的射箭準頭不怎麼樣。他自己也有自知之明,所以要藉助毒藥的力量。
屍體俯臥在校內公園的小樹林裡,距林外僅兩米遠,地面上有拖曳痕跡。這條沾有血跡的拖痕一直延至林外池塘邊的座椅旁,死者應該是坐在這裡中箭身亡的。
從屍體僵硬程度和屍斑判斷,其死亡時間為昨晚9點至午夜之間,除腹部的利器創外,未發現其他外傷。而插入屍體的弩箭通體用不鏽鋼打造,箭頭呈三角形。
作案時間、兇器、手段,與周天成遇害案完全一致,幾乎可以肯定是同一兇手所為。
不同的是,青年公園命案現場被破壞得很嚴重,而這個現場因校內保衛處介入及時,得到了保護,我在地面上提取到幾枚兇手留下的泥腳印。不過這幾枚腳印的形狀很奇怪,沒有紋路,邊緣模糊不清,呈不規則的圓形,到底是不是兇手的腳印,我都不太確定。
我在拓取腳印時,見腳印中的泥土裡混雜著一些纖維,細如髮絲,要仔細辨認才看得出。我用鑷子夾起一根纖維,對著陽光細看,土黃色,粗糙,一時想不起是什麼織物的纖維。
“是毛氈上的。”沈恕見狀說,“現在這東西不常見了,幾十年前可是老百姓保暖的好東西。做一雙毛氈襪,多冷的天氣也凍不到腳。不過出現在這裡可對我們不利。兇手在鞋子外面裹了毛氈,現有的足跡分析理論就都不適用了,我們無法根據腳印判斷兇手的性別、身高和體重。除了能得出兇手是有備而來、具有一定反偵查能力的結論,不大可能有更多收穫。”
我略感沮喪地把那根土黃色纖維塞進證物袋。
沈恕接著說:“這個細節也是《讓死者閉眼》那本書里描寫的。”
我吃驚地追問一句:“什麼細節?”
沈恕說:“你只讀過那本書的梗概,我可是仔仔細細地讀完了的,在那本書里描寫的第二起謀殺案中,兇手作案時就在鞋子外套上一雙毛氈襪,以避免在現場留下腳印。”
沈恕說這話時,樹林裡有一陣邪風吹過,我不禁打個寒戰,心裡一片冰涼。
可欣接過話頭說:“不僅這個細節一樣,被害人的身份、性別、年齡,以及案發地點、兇器、作案手段,都一模一樣,甚至兩起案子之間間隔五天,也沒有差別。”
沈恕接下來的一句話讓我像墜進冰窖:“按書里的描寫,五天後,小說作者會被害死。”
楚原大學保衛處的工作很到位,不僅在現場外拉開警戒線,還驅散了圍觀師生,僅留下報案人和幾名與死者有關人員,供警方錄取口供。
報案的是兩名大二男生,膽子都很大,外表鎮定,說話也有條理。“早晨去教學樓上課,想抄近路,就從公園穿過去。他先看見的,說小樹林裡有個女的在地上躺著,我還不信,說誰會一大早就到小樹林裡去躺著?他就拽著我過去看,結果發現那女的早就死了。”報案的男生這樣說。
藝術系輔導員張秋水證實:“死的這個女生是藝術系導演專業的大三學生,名字叫郝問,很有才華,已經參與過兩部電視劇的拍攝。她的家庭條件也非常好,父親是省國資委主任郝廣德。這學生本來是個有前途的好苗子,可惜了。”
我心想這兩起案子貌似隨機殺人,兇手卻有意無意地惹到有影響力的人物身上,給刑警隊增添了許多壓力。
沈恕看上去並未對被害人的家庭背景給予更多重視,問:“她在夜裡10點來鍾一個人出現在公園,是在等什麼人?”
張秋水遲疑著說:“這個我說不準,郝問有個男朋友,是我校服裝設計專業的大四學生,也許他知道一些情況。”
“我在這兒,”張秋水身後響起一個聲音,“郝問昨晚在公園裡是在等我。”聲音很含糊,帶著哭腔。
我循聲看過去,見一個高大的男生擠出人群,走到沈恕和張秋水面前。這名男生打扮得很時尚,染著黃色頭髮,穿一身色彩斑斕的衣服,好像還化了淡妝,眼睛下垂著兩條黑色的淚痕。
那男生不等沈恕問話,主動說:“我叫冷峻,是郝問的男朋友。昨天晚上我和她約好10點鐘在公園裡見面,可是我到了約定地點沒見到她,打手機也沒人接,我坐在椅子上等了差不多半個小時,既沒見到她身影,也沒聽到電話,有些生氣,就回寢室休息去了。誰能想到,她當時——就躺在離我幾米遠的小樹林裡。”
我想像當時的情景,有些毛骨悚然。
冷峻說得激動起來,雙手掩面而泣。這孩子什麼都好,就是行為舉止有點女性化。
沈恕不解地問:“你們那麼晚在公園裡約會,就不考慮安全問題?”
冷峻抽噎著說:“在校園裡,誰能想到會出這種事?我倆白天都很忙,除了上課,還有校外兼職,只能晚上抽出點時間見面,一年多來都是如此,偏偏昨天就——”
沈恕見他傷心欲狂的樣子,不忍心問下去,就好言相勸,讓他回寢室休息。
望著冷峻蹣跚而去的背影,我、沈恕和可欣三個人面面相覷,心中說不出地鬱悶苦澀。這兩起連環殺人案明明就是在模仿《讓死者閉眼》中的情節,隨機殺人,防不勝防。兇手如果模仿個十足,五天後,被害的將是小說作者劉曉曉,而兇手就是她的丈夫,于敏洪。
這可能嗎?如果我們全力防範,兇手在預定時間內無法得手,與書中情節對不上號,他是不是就要被迫收手?還是要尋找機會繼續謀害劉曉曉?
兇手就是于敏洪?簡直荒唐。他難道瘋狂到把自己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下的地步?在作案伊始就把警方的視線引到自己身上,這是愚蠢還是過度自信?可是,這本來就是一起不能用常理忖度的案子,我們必須對于敏洪上刑偵手段,無論這聽起來多麼荒誕離奇,我們必須陪他把這血腥的遊戲玩下去。
我們三個人都在揣摩心事,沒人說話,卻被一陣肆無忌憚的高談闊論打破沉默。那聲音再熟悉不過,不用看就知道是我的那個活寶表妹,省電視台《疑案追蹤》欄目的記者、主持人、製片人程佳。
程佳尚未成家,卻已經成了名,她的欄目收視率在全國同類電視節目中一直保持前三名的佳績,她本人也成了省台的當家花旦。她手持公安廳頒發的特別通行證、全國記協的高級記者證,頗有些有恃無恐的意思。敢在這樣嚴肅壓抑的命案現場高聲說話的記者,也非她莫屬了。
沈恕卻不買她的帳,皺眉說:“程記者說話小聲些,如果是攝像需要,你們就走遠點錄節目。”程佳吐吐舌頭,伸出右手向沈恕比畫一個頑皮的手勢,然後雙唇緊閉,以示不再作聲。
我走到程佳面前,低聲說:“你咋來了?這案子讓沈隊著急上火的,你在電視上播出去,不是更添亂嗎?”
程佳也壓低聲音:“我的親姐,還問我咋來了?這麼曲折的案子你都不跟我通個氣。好傢夥,按照小說里的描寫作案,那不是好萊塢大片裡的劇情嗎?第一起案子過去五天了我都不知道,好在沒被別人搶了獨家。”
我聽見她這些話就沒法高興:“咋?有案子就得跟你匯報?你是公安廳長咋地?你就顧著自己節目的收視率,從來不考慮社會影響和對偵破工作造成的阻礙。這兩起案子的社會危害性很大,被害人的身份又挺敏感,你在電視上一播出,刑警隊的壓力無形中又增加一倍。”
程佳扯著我衣服袖子撒嬌賣萌:“我的親姐,你就別批評了,我也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嘛。再說我配合公安工作也不遺餘力,上次桃源縣那起案子,我幫助公安破案,差點兒丟了小命,過後也沒給我發個好市民獎啥的,你就支持一下我的工作好不好?”
我想說她的付出和收穫不成比例,工作倒也算賣力,可是名利雙收,回報特別豐厚,別人比她還要辛苦幾倍,收穫卻只有她的一成。這話衝到嘴邊又咽回來,不想讓程佳以為我嫉妒她。我嘆息著提醒她:“你的消息靈通,我們也不能粗暴干涉新聞自由,你報導時收斂些吧,尊重事實,別臆測,別誤導,別添油加醋。”
程佳抱著我的胳膊:“親姐,你這句話說得比我們台長的水平都高。”
10
沈恕離開現場後沒顧得上回警隊,直奔局長辦公室,匯報情況後又趕去市委。這兩起案子,因被害人的特殊身份而橫生枝節,偵破工作像是被許多沒有方向感卻又無法忽視的臂膀牽扯著,使得警隊的行動不能得心應手。
可欣和許天華帶著人馬在一線奔忙,苦心人天不負,兩組各有收穫。楚原大學校園命案案發二十四小時後,線索陸續反饋回來,撲朔迷離的案情漸漸露出曙光。
幾乎所有的疑點都指向于敏洪。可欣組與蔣文薈經過兩次正面接觸,反覆勸說引導,蔣文薈終於轉變了態度,願意配合公安工作。而蔣文薈吐露的情況使得于敏洪上升為第一嫌疑人。
蔣文薈和于敏洪並非情人關係,他們多次私下碰面,是因為于敏洪通過蔣文薈給劉曉曉購買了巨額人身保險!根據保險合同條款,一旦劉曉曉因意外死亡,受益人于敏洪將一次性獲得兩百萬元的賠償。
蔣文薈的本職工作是小學教師,業餘兼職保險業務員賺點外快,擔心負面影響,不願被同事知道。而于敏洪給劉曉曉購買人身保險也是秘密進行。這使得兩人的接觸就顯得有些神秘,在外人看來,難免誤以為兩人有見不得人的關係。
于敏洪會不會為了兩百萬元的保險金而大開殺戒?對於身經百戰的警隊偵查員來說,這個動機完全成立。喪心病狂之徒可以為了搶劫兩百元錢而殺人,何況兩百萬元巨款,這是普通人辛苦一輩子也賺不來的數目。
可欣組的調查揭開了于敏洪的潛在作案動機,而許天華組則尋找到于敏洪的作案工具。經過外圍排查,于敏洪的一個同事向警方透露,她曾經親眼看見于敏洪在公司附近的一家體育用品店購買弩箭。
這位積極為警方提供辦案線索的仍是葉倩玉,也許她命中注定將成為于敏洪的克星。據葉倩玉回憶,兩個月前的一天中午,她到銀行去存公司貨款,無意中看見一個熟悉的身影走進一家體育用品商店,從背影判斷,那是她的同事于敏洪。當時葉倩玉正對于敏洪和蔣文薈的關係十分好奇百般猜測,急欲一探究竟,就悄悄地躲在店外隔著窗玻璃窺視。她見于敏洪讓店員拿了幾把弩箭擺在櫃檯上,經過比對,于敏洪痛快地掏出錢買下了其中一把。葉倩玉雖然對于敏洪購買弩箭的行為微感奇怪,但她畢竟對男女私情更感興趣,眼看窺探不到什麼猛料,就趁于敏洪走出店門前匆匆離開。
屍體俯臥在校內公園的小樹林裡,距林外僅兩米遠,地面上有拖曳痕跡。這條沾有血跡的拖痕一直延至林外池塘邊的座椅旁,死者應該是坐在這裡中箭身亡的。
從屍體僵硬程度和屍斑判斷,其死亡時間為昨晚9點至午夜之間,除腹部的利器創外,未發現其他外傷。而插入屍體的弩箭通體用不鏽鋼打造,箭頭呈三角形。
作案時間、兇器、手段,與周天成遇害案完全一致,幾乎可以肯定是同一兇手所為。
不同的是,青年公園命案現場被破壞得很嚴重,而這個現場因校內保衛處介入及時,得到了保護,我在地面上提取到幾枚兇手留下的泥腳印。不過這幾枚腳印的形狀很奇怪,沒有紋路,邊緣模糊不清,呈不規則的圓形,到底是不是兇手的腳印,我都不太確定。
我在拓取腳印時,見腳印中的泥土裡混雜著一些纖維,細如髮絲,要仔細辨認才看得出。我用鑷子夾起一根纖維,對著陽光細看,土黃色,粗糙,一時想不起是什麼織物的纖維。
“是毛氈上的。”沈恕見狀說,“現在這東西不常見了,幾十年前可是老百姓保暖的好東西。做一雙毛氈襪,多冷的天氣也凍不到腳。不過出現在這裡可對我們不利。兇手在鞋子外面裹了毛氈,現有的足跡分析理論就都不適用了,我們無法根據腳印判斷兇手的性別、身高和體重。除了能得出兇手是有備而來、具有一定反偵查能力的結論,不大可能有更多收穫。”
我略感沮喪地把那根土黃色纖維塞進證物袋。
沈恕接著說:“這個細節也是《讓死者閉眼》那本書里描寫的。”
我吃驚地追問一句:“什麼細節?”
沈恕說:“你只讀過那本書的梗概,我可是仔仔細細地讀完了的,在那本書里描寫的第二起謀殺案中,兇手作案時就在鞋子外套上一雙毛氈襪,以避免在現場留下腳印。”
沈恕說這話時,樹林裡有一陣邪風吹過,我不禁打個寒戰,心裡一片冰涼。
可欣接過話頭說:“不僅這個細節一樣,被害人的身份、性別、年齡,以及案發地點、兇器、作案手段,都一模一樣,甚至兩起案子之間間隔五天,也沒有差別。”
沈恕接下來的一句話讓我像墜進冰窖:“按書里的描寫,五天後,小說作者會被害死。”
楚原大學保衛處的工作很到位,不僅在現場外拉開警戒線,還驅散了圍觀師生,僅留下報案人和幾名與死者有關人員,供警方錄取口供。
報案的是兩名大二男生,膽子都很大,外表鎮定,說話也有條理。“早晨去教學樓上課,想抄近路,就從公園穿過去。他先看見的,說小樹林裡有個女的在地上躺著,我還不信,說誰會一大早就到小樹林裡去躺著?他就拽著我過去看,結果發現那女的早就死了。”報案的男生這樣說。
藝術系輔導員張秋水證實:“死的這個女生是藝術系導演專業的大三學生,名字叫郝問,很有才華,已經參與過兩部電視劇的拍攝。她的家庭條件也非常好,父親是省國資委主任郝廣德。這學生本來是個有前途的好苗子,可惜了。”
我心想這兩起案子貌似隨機殺人,兇手卻有意無意地惹到有影響力的人物身上,給刑警隊增添了許多壓力。
沈恕看上去並未對被害人的家庭背景給予更多重視,問:“她在夜裡10點來鍾一個人出現在公園,是在等什麼人?”
張秋水遲疑著說:“這個我說不準,郝問有個男朋友,是我校服裝設計專業的大四學生,也許他知道一些情況。”
“我在這兒,”張秋水身後響起一個聲音,“郝問昨晚在公園裡是在等我。”聲音很含糊,帶著哭腔。
我循聲看過去,見一個高大的男生擠出人群,走到沈恕和張秋水面前。這名男生打扮得很時尚,染著黃色頭髮,穿一身色彩斑斕的衣服,好像還化了淡妝,眼睛下垂著兩條黑色的淚痕。
那男生不等沈恕問話,主動說:“我叫冷峻,是郝問的男朋友。昨天晚上我和她約好10點鐘在公園裡見面,可是我到了約定地點沒見到她,打手機也沒人接,我坐在椅子上等了差不多半個小時,既沒見到她身影,也沒聽到電話,有些生氣,就回寢室休息去了。誰能想到,她當時——就躺在離我幾米遠的小樹林裡。”
我想像當時的情景,有些毛骨悚然。
冷峻說得激動起來,雙手掩面而泣。這孩子什麼都好,就是行為舉止有點女性化。
沈恕不解地問:“你們那麼晚在公園裡約會,就不考慮安全問題?”
冷峻抽噎著說:“在校園裡,誰能想到會出這種事?我倆白天都很忙,除了上課,還有校外兼職,只能晚上抽出點時間見面,一年多來都是如此,偏偏昨天就——”
沈恕見他傷心欲狂的樣子,不忍心問下去,就好言相勸,讓他回寢室休息。
望著冷峻蹣跚而去的背影,我、沈恕和可欣三個人面面相覷,心中說不出地鬱悶苦澀。這兩起連環殺人案明明就是在模仿《讓死者閉眼》中的情節,隨機殺人,防不勝防。兇手如果模仿個十足,五天後,被害的將是小說作者劉曉曉,而兇手就是她的丈夫,于敏洪。
這可能嗎?如果我們全力防範,兇手在預定時間內無法得手,與書中情節對不上號,他是不是就要被迫收手?還是要尋找機會繼續謀害劉曉曉?
兇手就是于敏洪?簡直荒唐。他難道瘋狂到把自己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下的地步?在作案伊始就把警方的視線引到自己身上,這是愚蠢還是過度自信?可是,這本來就是一起不能用常理忖度的案子,我們必須對于敏洪上刑偵手段,無論這聽起來多麼荒誕離奇,我們必須陪他把這血腥的遊戲玩下去。
我們三個人都在揣摩心事,沒人說話,卻被一陣肆無忌憚的高談闊論打破沉默。那聲音再熟悉不過,不用看就知道是我的那個活寶表妹,省電視台《疑案追蹤》欄目的記者、主持人、製片人程佳。
程佳尚未成家,卻已經成了名,她的欄目收視率在全國同類電視節目中一直保持前三名的佳績,她本人也成了省台的當家花旦。她手持公安廳頒發的特別通行證、全國記協的高級記者證,頗有些有恃無恐的意思。敢在這樣嚴肅壓抑的命案現場高聲說話的記者,也非她莫屬了。
沈恕卻不買她的帳,皺眉說:“程記者說話小聲些,如果是攝像需要,你們就走遠點錄節目。”程佳吐吐舌頭,伸出右手向沈恕比畫一個頑皮的手勢,然後雙唇緊閉,以示不再作聲。
我走到程佳面前,低聲說:“你咋來了?這案子讓沈隊著急上火的,你在電視上播出去,不是更添亂嗎?”
程佳也壓低聲音:“我的親姐,還問我咋來了?這麼曲折的案子你都不跟我通個氣。好傢夥,按照小說里的描寫作案,那不是好萊塢大片裡的劇情嗎?第一起案子過去五天了我都不知道,好在沒被別人搶了獨家。”
我聽見她這些話就沒法高興:“咋?有案子就得跟你匯報?你是公安廳長咋地?你就顧著自己節目的收視率,從來不考慮社會影響和對偵破工作造成的阻礙。這兩起案子的社會危害性很大,被害人的身份又挺敏感,你在電視上一播出,刑警隊的壓力無形中又增加一倍。”
程佳扯著我衣服袖子撒嬌賣萌:“我的親姐,你就別批評了,我也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嘛。再說我配合公安工作也不遺餘力,上次桃源縣那起案子,我幫助公安破案,差點兒丟了小命,過後也沒給我發個好市民獎啥的,你就支持一下我的工作好不好?”
我想說她的付出和收穫不成比例,工作倒也算賣力,可是名利雙收,回報特別豐厚,別人比她還要辛苦幾倍,收穫卻只有她的一成。這話衝到嘴邊又咽回來,不想讓程佳以為我嫉妒她。我嘆息著提醒她:“你的消息靈通,我們也不能粗暴干涉新聞自由,你報導時收斂些吧,尊重事實,別臆測,別誤導,別添油加醋。”
程佳抱著我的胳膊:“親姐,你這句話說得比我們台長的水平都高。”
10
沈恕離開現場後沒顧得上回警隊,直奔局長辦公室,匯報情況後又趕去市委。這兩起案子,因被害人的特殊身份而橫生枝節,偵破工作像是被許多沒有方向感卻又無法忽視的臂膀牽扯著,使得警隊的行動不能得心應手。
可欣和許天華帶著人馬在一線奔忙,苦心人天不負,兩組各有收穫。楚原大學校園命案案發二十四小時後,線索陸續反饋回來,撲朔迷離的案情漸漸露出曙光。
幾乎所有的疑點都指向于敏洪。可欣組與蔣文薈經過兩次正面接觸,反覆勸說引導,蔣文薈終於轉變了態度,願意配合公安工作。而蔣文薈吐露的情況使得于敏洪上升為第一嫌疑人。
蔣文薈和于敏洪並非情人關係,他們多次私下碰面,是因為于敏洪通過蔣文薈給劉曉曉購買了巨額人身保險!根據保險合同條款,一旦劉曉曉因意外死亡,受益人于敏洪將一次性獲得兩百萬元的賠償。
蔣文薈的本職工作是小學教師,業餘兼職保險業務員賺點外快,擔心負面影響,不願被同事知道。而于敏洪給劉曉曉購買人身保險也是秘密進行。這使得兩人的接觸就顯得有些神秘,在外人看來,難免誤以為兩人有見不得人的關係。
于敏洪會不會為了兩百萬元的保險金而大開殺戒?對於身經百戰的警隊偵查員來說,這個動機完全成立。喪心病狂之徒可以為了搶劫兩百元錢而殺人,何況兩百萬元巨款,這是普通人辛苦一輩子也賺不來的數目。
可欣組的調查揭開了于敏洪的潛在作案動機,而許天華組則尋找到于敏洪的作案工具。經過外圍排查,于敏洪的一個同事向警方透露,她曾經親眼看見于敏洪在公司附近的一家體育用品店購買弩箭。
這位積極為警方提供辦案線索的仍是葉倩玉,也許她命中注定將成為于敏洪的克星。據葉倩玉回憶,兩個月前的一天中午,她到銀行去存公司貨款,無意中看見一個熟悉的身影走進一家體育用品商店,從背影判斷,那是她的同事于敏洪。當時葉倩玉正對于敏洪和蔣文薈的關係十分好奇百般猜測,急欲一探究竟,就悄悄地躲在店外隔著窗玻璃窺視。她見于敏洪讓店員拿了幾把弩箭擺在櫃檯上,經過比對,于敏洪痛快地掏出錢買下了其中一把。葉倩玉雖然對于敏洪購買弩箭的行為微感奇怪,但她畢竟對男女私情更感興趣,眼看窺探不到什麼猛料,就趁于敏洪走出店門前匆匆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