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頁
在拜訪作家時,我也請郝主任一人先去登門。有一天,他在看過他的老戰友、著名女作家柳溪後,回來氣色很好地說,在柳溪家他吃了紅燒雞塊。還說,柳溪知道我來了,一定讓他和我再去她家,她要為我再做一次紅燒雞塊。這意料之外的邀請使我特別高興。我想也許我是幸運的,以當時我那普通編輯的身份,我沒有領受名作家“清掃床鋪”或者“整裝看表”,我得到了一份平等相待的真誠。一路上我回想著她小說中許多好聽的句子,諸如“我們花著社裡的錢不能像拔著不疼的牙”等等,在我的書架上至今還擺著她那大32開本的《爬在旗杆上的人》。可惜後來我和郝主任迷了路,在華燈初上的大街上亂走。郝主任居然指示我狠敲兩扇緊閉的大鐵門說這就是柳溪的院子,我卻懷疑那是兩扇久已不開的大門。郝主任執拗地堅持著自己的看法,那眼神兒分明告訴我:敲吧,這門裡定有平等待你的誠懇。我拼命敲起來。直到我扒著門fèng看見緊貼大門堆積著十幾個骯髒的垃圾桶時,才說服郝主任這門肯定許久不曾開過。後來我們終於找到了那院子,柳溪和她的先生正坐在飯桌旁認真等待。小屋裡瀰漫著雞肉的香味,桌子正中有一隻砂鍋,雞塊就盛在那裡。
我對編輯工作漸漸認真起來,我不想說那純粹是因為吃了一位女作家的紅燒雞塊。我相信以誠相待的魅力,當年郝主任鼓勵我拍門本身就是一種誠懇了。這使我對自己在電車上的那份虛榮覺出了不自在。
第二次外出組稿在次年初夏。這次的目標不是名家,是山西大同地區一個山野小縣的兩位作者。郝主任從來稿中發現了這小縣裡兩位作者的潛力,於是便生出找到作者與他們面談的願望。我並不了解如今編輯們對於一般作者的組稿方法,只覺出郝主任的願望委實有些崇高。《花山》雖小,卻也不至於就缺少外省兩位不知名作者的稿。請他們前來改稿也不算不禮貌吧?我們卻直奔他們而去了。
路不太順暢;先乘火車到大同,第二天凌晨四點就趕到長途汽車站再買汽車票。票是買到了,但上車後才發現我的座位已被沒有座位號的一個男人搶先占去。我知道我們要坐五個小時汽車才可到達那個小縣,於是堅持要那男人讓出我的座位,他卻泰然自若地坐在那裡。這使我非常氣憤,這氣憤甚至令我想到了此行的多餘。是誰使我站在人聲嘈雜的汽車上同一個不講道理的男人爭吵?是郝主任和他的計劃。當我看見郝主任對那男人的惱怒更甚於我,並且執意拉我坐在他的座位上時,我才停止爭吵,硬擠在那男人的身邊坐下來,這座位是汽車的最後一排。
這是一條漫長的乏味的大顛大簸的道路,那顛簸的劇烈使人覺得肝腸寸斷。有一段崎嶇路曾使後排座位的全體旅客在座位上有節奏地不斷蹦跳,而我們的頭頂就險些與車頂相碰。這種古怪的形體變異卻莫名其妙地緩解了我對那不講理男人的憎恨,我們忽然笑起來。那原是一個欲哭的苦笑,仿佛胳膊肘被撞在桌角時那瞬間的心理感受。而笑的本身卻把被顛簸起來的怒火化為不期而至的幽默,這幽默就溶化了我那耿耿於懷的斤斤計較。我的心情好起來,在目的地我們見到了那兩位憨厚的作者。
我記得作者請我們吃莜麥面“貓耳朵”,請我們吃一種很香的吃不黑嘴的葵瓜子。當我看見他們對我們的到來深受感動時,當我看見郝主任同他們把稿子的修改意見談得那麼具體時,我才覺得此行並不多餘。
並不是每一個被尋找的作者都能成為作家,並不是每一次尋找都能大見成效都能抓住刊物所需的頭條。那兩位作者如今還寫嗎?我不知道。他們還記得那年與我們的相聚的嗎?我不知道。但我從來也沒後悔過那年夏天跟隨郝主任對他們的尋找。刊物與作者的感情就是這樣產生的吧?《花山》的小樓上有嬰兒的尿布,有本地的甜麵醬,更重要的是那個編輯部里有編輯們熱忱的願望,有人們力所能及的一份認真。如今《花山》已經離我們而去,代之而來的是《荷花澱》的誕生。《荷花澱》仍然在那座舊樓里,主編仍然是郝建奇。這使從前的一切突然近在眼前。雖然我早已離開那座小樓,雖然我已許久不做編輯,但我仿佛又要跟著郝主任外出組稿了。我還會站在天津的解放南路去拍那兩扇永遠也拍不開的大鐵門嗎?我還會在外省的長途汽車上同不相識的男人吵得面紅耳赤嗎?當我遠離了從前的一切,才發現在《花山》的日子裡我曾經收穫的並不僅是一名編輯的職責和本分。
也許我不再能做一名好編輯,可我相信,嶄新的《荷花澱》里的新人們將比我做得好。那滿塘荷花該會在夏日裡盛開吧?那嬌而不媚的清秀該會令人耳目一新。
世界
即使在夢裡,年輕的母親也知道要過年了。
即使在夢裡,年輕的母親也知道她應該往旅行袋裡裝什麼了——都是些過年的東西,她將要與她的嬰兒同行,去鄉下的娘家團聚。
就這樣,母親懷抱著嬰兒乘了一輛長途汽車,在她座位上方的行李架上,擺著她們母子鼓繃繃的行囊。車子駛出了母親的城市,載著滿噹噹的旅客向廣闊的平原飛馳。母親從不記得長途汽車能開得如此快捷,使她好像正抱著她的嬰兒擦著大地飛翔。她忽略了這超常的車速,也忽略了車窗外鉛一樣沉重的天空,只是不斷抬頭望望行李架,用眼光照應著它。那鼓繃繃的行囊里盛滿了她的心意:有她為母親親手織成的毛衣;有她為父親買的電手爐;有她給妹妹精心挑選的紅呢外套;有她猜測著弟弟的心思選購的“巡洋艦”皮靴。還有她洗換的衣物,還有她的嬰兒的“尿不濕”。
就這樣,長途汽車載著母親和嬰兒一路飛馳,不想停歇似的飛馳。
許久許久,城市已被遠遠地拋在了後邊,而鄉村卻還遠遠地不曾出現,鉛樣的天空鍋似的悶住了大地和大地上這輛長途汽車,這長久的灰暗和憋悶終於使母親心中轟地炸開一股驚懼。她想呼喊,就像大難臨頭一樣地呼喊。她環顧四周,滿車的旅客也正疑慮重重地相互觀望,她喊叫了一聲,卻聽不見自己的聲音。她用力掐掐自己的手背,手背很疼。那麼,她的聲音到哪兒去了呢?她低頭察看臂彎里的嬰兒,嬰兒對她微笑著。
嬰兒的微笑使母親稍稍定了神,但隨即母親便覺出一陣山崩地裂般的搖撼,她的眼前一片漆黑,她的頭顱猛然撞在車窗玻璃上,玻璃無聲地粉碎了,母親和嬰兒被拋出了車外。
母親在無邊的黑暗裡叫喊。她聽不見自己的聲音,也無法移動自己的雙腳。她知道她在呼喊“我的寶貝”,儘管嬰兒就在她懷中,就被她緊緊地擁抱,她想要知道這世界發生了什麼,她想要知道世界把她們母子驅趕到了什麼地方。當一道閃電凌空划過,母親才看見腳下的大地正默默地開裂。這是一種令人絕望的開裂,轉瞬之間大地已經吞沒了不遠處母親的長途汽車和那滿車的旅客。這便是世界的未日吧?母親低下頭,麻木地對她的嬰兒說。借著閃電,她看見嬰兒對她微笑著。
只有嬰兒能夠在這樣的時刻微笑吧?只有這樣的嬰兒的微笑能夠使母親生出超常的勇氣。她開始奮力移動她的雙腳,她也不再喊叫。嬰兒的微笑恢復了她的理智,她知道她必須以沉默來一分一寸地節約她所剩餘的全部力氣。她終於奇蹟般地從大地的裂fèng中攀登上來,她重新爬上了大地。天空漸漸亮了,母親的雙腳已是鮮血淋淋。她並不覺得疼痛,因為懷中的嬰兒對她微笑著。
年輕的母親懷抱著她的嬰兒在破碎的大地上奔跑,曠野沒有人煙,大地仍在微微地震顫。天空忽陰忽晴,忽明忽暗,母親不知道自己已經奔跑了多少時間。這世界仿佛已不再擁有時間,母親腕上的手錶只剩下一張空白的錶盤。空白的錶盤使母親絕望地哭了起來,空白的錶盤使母親覺出她再也沒有力量拯救嬰兒和她自己,她也無法再依賴這個世界,這世界就要在緩慢而恆久的震顫中消失。母親抬眼四望,蒼穹之下她已一無所有。她把頭埋在嬰兒身上,開始無聲地嚎啕。
嬰兒依舊在母親的懷中對著母親微笑。
嬰兒那持久的微笑令嚎啕的母親倍覺詫異,這時她還感覺到他的一隻小手正緊緊地無限信任地拽住她的衣襟,就好比正牢牢地抓住整個世界。
嬰兒的確抓住了整個世界,這世界便是他的母親;嬰兒的確可以對著母親微笑,在他眼中,他的世界始終溫暖、完好。
嬰兒的小手和嬰兒的微笑再一次征服了嚎啕的母親,再一次收拾起她那已然崩潰的精神。她初次明白有她存在世界怎久會消亡?她就是世界;她初次明白她並非一無所有,她有活生生的呼吸,她有無比堅強的雙臂,她還有熱的眼淚和甜的辱汁。她必須讓這個世界完整地存活下去,她必須把一世界的美好和蓬勃獻給她的嬰兒。
母親懷抱著嬰兒在瘋狂的天地之間跋涉,任寒風刺骨,任風沙瀰漫,她坦然地解開衣襟,讓翼兒把她吸吮。
母親懷抱著嬰兒在無常的天地之間跋涉,任自己形容憔悴,任大雪覆蓋了她的滿頭黑髮。她衣衫襤褸,情緒昂揚地向著那個村子進發,那裡有她的娘家,她們母子本是趕去過年的。
母親曾經很久沒有水喝,她便大口地吞咽著白雪;母親曾經很久沒有食物,她使以手作鍬,挖掘野地里被農人遺矚的胡蘿蔔白蘿蔔。雪和蘿蔔化作的辱汁照舊清甜,嬰兒在她的懷裡微笑著。
天黑了又亮,天亮了又黑。當母親終於看見了娘家的村子,村子已是一片瓦礫。在杳無人跡、寂靜無比的瓦礫之中,單單地顯露出一隻蒼老的伸向天空的手。老手僵硬已久,母親卻即刻認出了那就是她的母親的手。母親的母親沒有抓住世界,而懷中的嬰兒始終死死抓住母親那棉絮翻飛的衣襟,並且對著他的母親微笑。
癱坐在廢墟上的母親再一次站了起來,希望的信念再一次從絕望中升起。她要率領著她的嬰兒逃脫這廢墟,即使千里萬里,她也要返回她的城市,那裡有她的家和她的丈夫。母親在這時想起了丈夫。
母親懷抱著嬰兒重新上了路。冰雪頃刻間融入土地,沒有水,也不再有食物。母親的****漸漸地癟下去,她開始撕扯身上破碎的棉襖,她開始咀嚼襖中的棉絮。辱汁點點滴滴又涌了出來,嬰兒在母親的懷中對她微笑。
年輕的母親從睡夢中醒來,嬌她愛她的丈夫為她端來一杯熱騰騰的牛奶。母親錯過牛奶躍下床去問候她的嬰兒,嬰兒躺在淡藍色的搖籃里對著母親微笑。地板上,就放著她們那隻鼓繃繃的行囊。
我對編輯工作漸漸認真起來,我不想說那純粹是因為吃了一位女作家的紅燒雞塊。我相信以誠相待的魅力,當年郝主任鼓勵我拍門本身就是一種誠懇了。這使我對自己在電車上的那份虛榮覺出了不自在。
第二次外出組稿在次年初夏。這次的目標不是名家,是山西大同地區一個山野小縣的兩位作者。郝主任從來稿中發現了這小縣裡兩位作者的潛力,於是便生出找到作者與他們面談的願望。我並不了解如今編輯們對於一般作者的組稿方法,只覺出郝主任的願望委實有些崇高。《花山》雖小,卻也不至於就缺少外省兩位不知名作者的稿。請他們前來改稿也不算不禮貌吧?我們卻直奔他們而去了。
路不太順暢;先乘火車到大同,第二天凌晨四點就趕到長途汽車站再買汽車票。票是買到了,但上車後才發現我的座位已被沒有座位號的一個男人搶先占去。我知道我們要坐五個小時汽車才可到達那個小縣,於是堅持要那男人讓出我的座位,他卻泰然自若地坐在那裡。這使我非常氣憤,這氣憤甚至令我想到了此行的多餘。是誰使我站在人聲嘈雜的汽車上同一個不講道理的男人爭吵?是郝主任和他的計劃。當我看見郝主任對那男人的惱怒更甚於我,並且執意拉我坐在他的座位上時,我才停止爭吵,硬擠在那男人的身邊坐下來,這座位是汽車的最後一排。
這是一條漫長的乏味的大顛大簸的道路,那顛簸的劇烈使人覺得肝腸寸斷。有一段崎嶇路曾使後排座位的全體旅客在座位上有節奏地不斷蹦跳,而我們的頭頂就險些與車頂相碰。這種古怪的形體變異卻莫名其妙地緩解了我對那不講理男人的憎恨,我們忽然笑起來。那原是一個欲哭的苦笑,仿佛胳膊肘被撞在桌角時那瞬間的心理感受。而笑的本身卻把被顛簸起來的怒火化為不期而至的幽默,這幽默就溶化了我那耿耿於懷的斤斤計較。我的心情好起來,在目的地我們見到了那兩位憨厚的作者。
我記得作者請我們吃莜麥面“貓耳朵”,請我們吃一種很香的吃不黑嘴的葵瓜子。當我看見他們對我們的到來深受感動時,當我看見郝主任同他們把稿子的修改意見談得那麼具體時,我才覺得此行並不多餘。
並不是每一個被尋找的作者都能成為作家,並不是每一次尋找都能大見成效都能抓住刊物所需的頭條。那兩位作者如今還寫嗎?我不知道。他們還記得那年與我們的相聚的嗎?我不知道。但我從來也沒後悔過那年夏天跟隨郝主任對他們的尋找。刊物與作者的感情就是這樣產生的吧?《花山》的小樓上有嬰兒的尿布,有本地的甜麵醬,更重要的是那個編輯部里有編輯們熱忱的願望,有人們力所能及的一份認真。如今《花山》已經離我們而去,代之而來的是《荷花澱》的誕生。《荷花澱》仍然在那座舊樓里,主編仍然是郝建奇。這使從前的一切突然近在眼前。雖然我早已離開那座小樓,雖然我已許久不做編輯,但我仿佛又要跟著郝主任外出組稿了。我還會站在天津的解放南路去拍那兩扇永遠也拍不開的大鐵門嗎?我還會在外省的長途汽車上同不相識的男人吵得面紅耳赤嗎?當我遠離了從前的一切,才發現在《花山》的日子裡我曾經收穫的並不僅是一名編輯的職責和本分。
也許我不再能做一名好編輯,可我相信,嶄新的《荷花澱》里的新人們將比我做得好。那滿塘荷花該會在夏日裡盛開吧?那嬌而不媚的清秀該會令人耳目一新。
世界
即使在夢裡,年輕的母親也知道要過年了。
即使在夢裡,年輕的母親也知道她應該往旅行袋裡裝什麼了——都是些過年的東西,她將要與她的嬰兒同行,去鄉下的娘家團聚。
就這樣,母親懷抱著嬰兒乘了一輛長途汽車,在她座位上方的行李架上,擺著她們母子鼓繃繃的行囊。車子駛出了母親的城市,載著滿噹噹的旅客向廣闊的平原飛馳。母親從不記得長途汽車能開得如此快捷,使她好像正抱著她的嬰兒擦著大地飛翔。她忽略了這超常的車速,也忽略了車窗外鉛一樣沉重的天空,只是不斷抬頭望望行李架,用眼光照應著它。那鼓繃繃的行囊里盛滿了她的心意:有她為母親親手織成的毛衣;有她為父親買的電手爐;有她給妹妹精心挑選的紅呢外套;有她猜測著弟弟的心思選購的“巡洋艦”皮靴。還有她洗換的衣物,還有她的嬰兒的“尿不濕”。
就這樣,長途汽車載著母親和嬰兒一路飛馳,不想停歇似的飛馳。
許久許久,城市已被遠遠地拋在了後邊,而鄉村卻還遠遠地不曾出現,鉛樣的天空鍋似的悶住了大地和大地上這輛長途汽車,這長久的灰暗和憋悶終於使母親心中轟地炸開一股驚懼。她想呼喊,就像大難臨頭一樣地呼喊。她環顧四周,滿車的旅客也正疑慮重重地相互觀望,她喊叫了一聲,卻聽不見自己的聲音。她用力掐掐自己的手背,手背很疼。那麼,她的聲音到哪兒去了呢?她低頭察看臂彎里的嬰兒,嬰兒對她微笑著。
嬰兒的微笑使母親稍稍定了神,但隨即母親便覺出一陣山崩地裂般的搖撼,她的眼前一片漆黑,她的頭顱猛然撞在車窗玻璃上,玻璃無聲地粉碎了,母親和嬰兒被拋出了車外。
母親在無邊的黑暗裡叫喊。她聽不見自己的聲音,也無法移動自己的雙腳。她知道她在呼喊“我的寶貝”,儘管嬰兒就在她懷中,就被她緊緊地擁抱,她想要知道這世界發生了什麼,她想要知道世界把她們母子驅趕到了什麼地方。當一道閃電凌空划過,母親才看見腳下的大地正默默地開裂。這是一種令人絕望的開裂,轉瞬之間大地已經吞沒了不遠處母親的長途汽車和那滿車的旅客。這便是世界的未日吧?母親低下頭,麻木地對她的嬰兒說。借著閃電,她看見嬰兒對她微笑著。
只有嬰兒能夠在這樣的時刻微笑吧?只有這樣的嬰兒的微笑能夠使母親生出超常的勇氣。她開始奮力移動她的雙腳,她也不再喊叫。嬰兒的微笑恢復了她的理智,她知道她必須以沉默來一分一寸地節約她所剩餘的全部力氣。她終於奇蹟般地從大地的裂fèng中攀登上來,她重新爬上了大地。天空漸漸亮了,母親的雙腳已是鮮血淋淋。她並不覺得疼痛,因為懷中的嬰兒對她微笑著。
年輕的母親懷抱著她的嬰兒在破碎的大地上奔跑,曠野沒有人煙,大地仍在微微地震顫。天空忽陰忽晴,忽明忽暗,母親不知道自己已經奔跑了多少時間。這世界仿佛已不再擁有時間,母親腕上的手錶只剩下一張空白的錶盤。空白的錶盤使母親絕望地哭了起來,空白的錶盤使母親覺出她再也沒有力量拯救嬰兒和她自己,她也無法再依賴這個世界,這世界就要在緩慢而恆久的震顫中消失。母親抬眼四望,蒼穹之下她已一無所有。她把頭埋在嬰兒身上,開始無聲地嚎啕。
嬰兒依舊在母親的懷中對著母親微笑。
嬰兒那持久的微笑令嚎啕的母親倍覺詫異,這時她還感覺到他的一隻小手正緊緊地無限信任地拽住她的衣襟,就好比正牢牢地抓住整個世界。
嬰兒的確抓住了整個世界,這世界便是他的母親;嬰兒的確可以對著母親微笑,在他眼中,他的世界始終溫暖、完好。
嬰兒的小手和嬰兒的微笑再一次征服了嚎啕的母親,再一次收拾起她那已然崩潰的精神。她初次明白有她存在世界怎久會消亡?她就是世界;她初次明白她並非一無所有,她有活生生的呼吸,她有無比堅強的雙臂,她還有熱的眼淚和甜的辱汁。她必須讓這個世界完整地存活下去,她必須把一世界的美好和蓬勃獻給她的嬰兒。
母親懷抱著嬰兒在瘋狂的天地之間跋涉,任寒風刺骨,任風沙瀰漫,她坦然地解開衣襟,讓翼兒把她吸吮。
母親懷抱著嬰兒在無常的天地之間跋涉,任自己形容憔悴,任大雪覆蓋了她的滿頭黑髮。她衣衫襤褸,情緒昂揚地向著那個村子進發,那裡有她的娘家,她們母子本是趕去過年的。
母親曾經很久沒有水喝,她便大口地吞咽著白雪;母親曾經很久沒有食物,她使以手作鍬,挖掘野地里被農人遺矚的胡蘿蔔白蘿蔔。雪和蘿蔔化作的辱汁照舊清甜,嬰兒在她的懷裡微笑著。
天黑了又亮,天亮了又黑。當母親終於看見了娘家的村子,村子已是一片瓦礫。在杳無人跡、寂靜無比的瓦礫之中,單單地顯露出一隻蒼老的伸向天空的手。老手僵硬已久,母親卻即刻認出了那就是她的母親的手。母親的母親沒有抓住世界,而懷中的嬰兒始終死死抓住母親那棉絮翻飛的衣襟,並且對著他的母親微笑。
癱坐在廢墟上的母親再一次站了起來,希望的信念再一次從絕望中升起。她要率領著她的嬰兒逃脫這廢墟,即使千里萬里,她也要返回她的城市,那裡有她的家和她的丈夫。母親在這時想起了丈夫。
母親懷抱著嬰兒重新上了路。冰雪頃刻間融入土地,沒有水,也不再有食物。母親的****漸漸地癟下去,她開始撕扯身上破碎的棉襖,她開始咀嚼襖中的棉絮。辱汁點點滴滴又涌了出來,嬰兒在母親的懷中對她微笑。
年輕的母親從睡夢中醒來,嬌她愛她的丈夫為她端來一杯熱騰騰的牛奶。母親錯過牛奶躍下床去問候她的嬰兒,嬰兒躺在淡藍色的搖籃里對著母親微笑。地板上,就放著她們那隻鼓繃繃的行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