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頁
母親轉過頭來對丈夫說,知道世界在哪兒麼?
丈夫茫然地看著她。
世界就在這兒。母親指著搖籃里微笑的嬰兒。
母親又問丈夫,知道誰是世界麼?
丈夫更加茫然。
母親走灑滿陽光的窗前,又,著窗外晶瑩的新雪說,世界就是我。
丈夫笑了,笑母親為什麼醒了還要找夢話說。
年輕的母親並不言語,內心充滿深深的感激。因為她忽然發現,夢境本來就是現實之一種呵。沒有這場惡夢,她和她的嬰兒又怎能擁有那一夜悲壯堅韌的征程?沒有這場惡夢,她和她的嬰兒又怎能有力量把世界緊緊擁在彼此的懷中?
門外觀球
從小就對足球不感興趣,以為那純粹是男孩子的事。長大之後我仍然拒絕對足球產生興趣,並坦率地向迷戀足球的朋友們承認我的這種拒絕。
這麽干來。我與他們的共同語言就少了許多。逢有足球賽的日子,逢有足球賽的電視實況,我還得領受他們善意的嗎諷:
“你居然不喜歡足球!”
“居然你能不被足球打動!”
我一臉的不以為然,心想這有什麽大驚小怪的,為什麼非要我隨著你們的喜歡而喜歡呢?貝利和馬拉度納都偉大,可偉大的人不一定就只馬拉度納和貝利。
細究起來,大凡你不感興趣的事情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你嘗試過了這事情,覺得毫無興趣;另一種是你從未嘗試過這事情,預先就認定你對它不會有興趣。我想我的排斥足球便居於後一種。在人生短暫的歲月里,這種預先的認定令我們失去了多少領略美好的機會啊。
四年一度的世界盃足球賽,為地球上的球迷們大大創造了一次激動、興奮、顛狂、焦慮、欣喜已極乃至悲痛欲絕的機會,連一些政府要員、總統首相、王子王姐們都神不守舍起來。內閣會議可以因此而中斷,總理可以為看球而請假,倘若伊拉克和科威特的戰爭發生在那時,你不能不擔心士兵們是否有飽滿的士氣或者戰爭還會發生。雖然現代足球在被英國發展完善起來之前,也曾有過不甚光彩的歷史:“羅馬士兵的踢球運動傳到歐洲各地,在中世紀又首先在義大利演化成一種粗暴的運動,各城鎮之間往往動員數百人互相比賽,雙方球門相隔約零點八公里”(引自《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這不就是戰爭麽?但當今的足球己和戰爭無關,儘管它還不具備控制戰爭的魔力,我領略足球就是從世界盃開始的。
記得在一個悶熱的下午,電視屏幕上正顯示著第十四界世界盃足球賽的某一場比賽,家人在客廳里看得凝神屏息,專心致志。我無意中走進了客廳,並無意地掃了一眼電視,屏幕上正是一個進球的鏡頭,顛狂的義大利觀眾正為他們的英雄——年輕的新星巴喬歡呼。進球,無疑是個激動人心的時刻,但吸引我的並不是那排山倒海般的觀眾的熱潮,而是這位新星巴喬的臉。據說教練是在義大利球迷的強烈呼聲中才決定啟用這位新星的。巴喬果然不負眾望,旗開得勝。此時這位新星面對義大利父老,臉上卻沒有一般情形下的狂喜,而是一派猙獰。難道他不快活麽?難道他不驚喜麽?我忽然覺得,那一臉的猙獰正是快樂的極致,正是狂喜的頂點,正是瞬間的真面目。因為太真了,表情則無法預料了,也美得動人了。
我坐了下來,開始欣賞我一無所知的足球,不放過每一場比賽,直至阿根廷與巴西的問鼎之戰。我的足球知識少到了沒有,但我相信,當你把眼和心真的放進球場,你必將有所獲得。
拉美人細膩,漂亮的腳法和節奏,歐洲人的速度和力量,非洲人強悍的體魄加實用的戰術一切都耐你欣賞。足球實在是表演藝術,卻又有別於表演藝術。它有看與表演藝術一樣的功力和套數,又有著這套數之外的一切出其不意。這是連精美絕倫的芭蕾和交響樂都無法比擬的。這便是半個世界的人都為足球著迷的緣故之一嗎?甚至連球迷也成了一種角色,又是絕對的自己。他必能接受體面的勝利,也必得當眾接受落花流水的慘敗。當南斯拉夫敗給阿根廷後,斯托伊科維奇趴在糙地上用綠糙擦洗著滿面的淚水、蘇西奇用球衣捂住腦袋嚎啕時,你會覺得這失敗實在也充滿一種悲壯的壓力,因為此時此刻他們把一個真的自己交給了足球,交給了觀眾,交給了世界。
曾經有一篇描寫賽場教練的文章說:“緊鎖的眉頭上刻著深深的皺紋,焦慮的眼晴急速地左右轉動,掌心捏出一把汗,拳頭攥的指骨發白——這是一些教練在世界盃上顯而易見的痛苦表情。他們這些行為語言本身就值得你買票觀看世界盃。”這篇短文令我想起了貝肯鮑爾、查爾頓和比拉爾多,想起貝肯鮑爾的強作鎮定和比拉爾多神經質地用手指去摳身前的欄杆…碰巧我也特別樂意留心教練們的表情。
我還每每為看台上觀眾的表情所打動,至今不能忘記那位美麗的金髮巴西少女,在巴西輸給阿根廷之後是怎樣咬著拇指淚如雨下。這鏡頭甚至成了體育節目裡觀眾“閃回”的經典。
過後,我想得最多的還是巴喬那張臉。一張因快樂而變得猙獰的臉何以會打動人呢?是因為如今足球場之外的人類表情越發地少了真意麽?那球場之外的社會舞台上,原本也有著諸多競爭的,那競爭有時也足能使你揪把糙去擦臉上的淚水,也足能使你用衣服捂住腦袋去嚎啕。然而你見過的,卻常是經刻意修飾而漾出的微笑,經悉心策劃而溢出的熱淚,經長久揣摩而演出的同情,就連對不義之舉的憤慨,也顯得心不在焉。人類是越發的周到了,周到得只顧去調整你的本相,忘記了真切之至的欣喜不一定是程式化了的那般“美好”,或許會帶出些“猙獰”感的。於是千千萬萬的觀眾湧進足球場,除了尋找進攻的愉快、防守的驚險、射門時剎那間的窒息感……還有足球明星們在競爭中的那一分世上千載難逢的真實。
當義大利之夏終告結束時,球場的看客如夢方醒。和足球在一起的生活使人們一時間變的單純了許多,眼前儘是如茵的綠糙,黑白相間的足球的美妙滾動和球星們真切無比的奔跑。你醒了過來——義大利之夏已不復存在。罷工的將繼續罷工,內閣會議將繼續召開,刻意修飾的微笑繼續存在,戰爭也會發生的。忽然間你就生出一種沒意思的感覺。
然而你實在應該向你自己祝賀,因為你畢竟領略了足球,你的心曾經交給過那球場上的風雲。你因此知道了人類需要足球,是需要看到真的自己,你才又開始企盼著下一屆的賽事了。
我對足球產生了興趣,但有了興趣不一定就懂得了足球。我怎敢與能背出所有足球俱樂部名字、熟知在哪場比賽中因了哪個隊員“起腳”太晚傳球不到位而使全隊失利的超級球迷談論足球呢?我甚至剛剛明白足球的“越位”是怎麽回事。但這並不妨礙我這足球的外行“門外觀球”,每一個看球的觀眾自有他愛看的道理。況且怎麽才叫真懂了足球?好比一個能背誦全本《吉尼斯世界記錄》的人,且知曉哪個人在哪年花86小時吃下一棵樹,我不以為他便因之理解了這世界的稀罕。
以我這貧乏的心得,悄悄地成為足球的熱心觀眾,只因那遙遠、神秘的綠茵場上每一個出其不意的必然和必然的出其不意,都令我感受著人類正創造著一切可能。又失掉著一切可能,於是連一個隊員臉上的猙獰也覺得美麗了。
地球上需要足球,因為地球人從足球里能看到一個淋漓盡致的真的自身。
火車開往冬天
一
季軍愛上北京女孩閔紅,有點走火入魔。閔紅的職業很特殊,她是一個軍事院校的女教官,但季軍他們一伙人從沒有誰見過她穿過軍服,她很神秘地說她教學員如何開槍射擊並做了一個射殺的手勢,當時是在一個很大的圓型餐桌上,餐桌四周坐滿了朋友,閔紅所瞄準的對象恰好是季軍。
生活常常同季軍開一些不大不小的玩笑,讓他處於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季軍有時坐下來靜想,他發覺閔紅是個女巫,如果不是她那充滿殺傷力的一個手勢,他也許不會陷得像現在這麼深。季軍時常陷入一種莫明其妙的恍惚而不能自拔,當時他並沒有聽清閔紅談話的具體內容,他好像聽她在說她能夠在多少秒(或者是分)鍾之內把一支手搶拆裝完畢。她打著漂亮的手勢一直在談各種武器槍枝,季軍無論如何不能把她那隻柔若無骨的小手同槍炮一類的硬東西聯繫在一起。
季軍從北京回西安,這一段路並不算太長,閔紅和嚴英兩個女人,分別守候在這段路程的兩端——一個送、一個接,像是一種儀式,又像是一種無聲的宣戰,當然她們兩個並沒有見過面,但閔紅知道季軍是一個拉家帶口有妻子有孩子的男人,並且她總是口口聲聲地對季軍說她並不打算把季軍怎麼樣,季軍就總是自欺欺人地對自己說“不會有什麼事的。”就好像這樣就能把一切的心理騷亂全都掩蓋過去,然後回到屬於他自己的、那個沒有閔紅的城市,繼續平平靜靜地過他的小日子了似的。
在沒有到北京出差、沒有見過閔紅之前,季軍的小日子過得的確很不錯。西安是一個比北京要平靜得多的城市,對於一個作家來說季軍覺得沒有什麼比心浮氣躁更糟糕的了。季軍喜歡自己的城市愛孩子愛老婆是個標準的現代好男人。季軍在一所大學裡教中文併兼職在一家雜誌社工作,他這趟去北京是為雜誌社組稿去的,那一伙人都是他們過去一塊寫小說的哥們兒,現在變化挺大的,很多人都改行做別的了,房地產商人、股票經紀人、電腦公司經理,還有倒賣倒買進口汽車的人,總之他們都把小說這種虛構的玩藝兒扔一邊了,他們的參與欲太強烈了,外面的世界天天在變,誰還有心思坐在家裡玩虛構?
季軍慶幸自己處於一個旋渦之外的地理位置,因此沒有沾上那種極度膨脹的心態。季軍是一個踏踏實實認定一條路就要走到黑的人,無論外面的世界怎麼變,他還是堅持他的創作。他已經出版過三本小說集了,他老婆嚴英是他最虔誠的讀者,又兼翻譯、秘書和“挑錯別字的”等角色,季軍的老婆經常半夜三更不睡覺幫季軍整理手稿,這使躺在床上的季軍常常感到內疚,那一下下電腦敲擊的聲音仿佛直接敲入他腦殼,使他倍感折磨,焦慮之極。愛上閔紅之後這種敲擊聲對季軍來說簡直成了一種酷刑,它終日嘀嘀噠噠地響在季軍的生活空間裡,循環住復,無止無休。
季軍家這台電腦是一台品牌機,價格昂貴,是家裡唯一最值錢的東西,因為它比一台29寸大彩電還貴,至於到底叫什麼牌子季軍聽老婆說過幾次但他從來沒往心裡去,他對電腦這類玩藝兒天生排斥,他喜歡鋼筆與紙張的親近感,那一行行的淡綠色的空白格子紙看了叫人興奮,而老婆給他買的那台電腦卻叫他手腳發硬,對自己的寫作能力充滿懷疑,而季軍的兒子小拉拉卻在電腦這種新生事物面前表現得非常“新生代”,他仿佛一生出來就對東西感覺良好似的,坐在大皮椅子上對那抽屜似的可以拉出拉進的鍵盤興奮不矣,他才三歲有時還要尿床呢卻一腦門子愛上了電腦,如果他不高興的時候你讓他在電腦前面坐坐或在電腦鍵盤上手指亂戳,他會高興得合不攏嘴的。
丈夫茫然地看著她。
世界就在這兒。母親指著搖籃里微笑的嬰兒。
母親又問丈夫,知道誰是世界麼?
丈夫更加茫然。
母親走灑滿陽光的窗前,又,著窗外晶瑩的新雪說,世界就是我。
丈夫笑了,笑母親為什麼醒了還要找夢話說。
年輕的母親並不言語,內心充滿深深的感激。因為她忽然發現,夢境本來就是現實之一種呵。沒有這場惡夢,她和她的嬰兒又怎能擁有那一夜悲壯堅韌的征程?沒有這場惡夢,她和她的嬰兒又怎能有力量把世界緊緊擁在彼此的懷中?
門外觀球
從小就對足球不感興趣,以為那純粹是男孩子的事。長大之後我仍然拒絕對足球產生興趣,並坦率地向迷戀足球的朋友們承認我的這種拒絕。
這麽干來。我與他們的共同語言就少了許多。逢有足球賽的日子,逢有足球賽的電視實況,我還得領受他們善意的嗎諷:
“你居然不喜歡足球!”
“居然你能不被足球打動!”
我一臉的不以為然,心想這有什麽大驚小怪的,為什麼非要我隨著你們的喜歡而喜歡呢?貝利和馬拉度納都偉大,可偉大的人不一定就只馬拉度納和貝利。
細究起來,大凡你不感興趣的事情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你嘗試過了這事情,覺得毫無興趣;另一種是你從未嘗試過這事情,預先就認定你對它不會有興趣。我想我的排斥足球便居於後一種。在人生短暫的歲月里,這種預先的認定令我們失去了多少領略美好的機會啊。
四年一度的世界盃足球賽,為地球上的球迷們大大創造了一次激動、興奮、顛狂、焦慮、欣喜已極乃至悲痛欲絕的機會,連一些政府要員、總統首相、王子王姐們都神不守舍起來。內閣會議可以因此而中斷,總理可以為看球而請假,倘若伊拉克和科威特的戰爭發生在那時,你不能不擔心士兵們是否有飽滿的士氣或者戰爭還會發生。雖然現代足球在被英國發展完善起來之前,也曾有過不甚光彩的歷史:“羅馬士兵的踢球運動傳到歐洲各地,在中世紀又首先在義大利演化成一種粗暴的運動,各城鎮之間往往動員數百人互相比賽,雙方球門相隔約零點八公里”(引自《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這不就是戰爭麽?但當今的足球己和戰爭無關,儘管它還不具備控制戰爭的魔力,我領略足球就是從世界盃開始的。
記得在一個悶熱的下午,電視屏幕上正顯示著第十四界世界盃足球賽的某一場比賽,家人在客廳里看得凝神屏息,專心致志。我無意中走進了客廳,並無意地掃了一眼電視,屏幕上正是一個進球的鏡頭,顛狂的義大利觀眾正為他們的英雄——年輕的新星巴喬歡呼。進球,無疑是個激動人心的時刻,但吸引我的並不是那排山倒海般的觀眾的熱潮,而是這位新星巴喬的臉。據說教練是在義大利球迷的強烈呼聲中才決定啟用這位新星的。巴喬果然不負眾望,旗開得勝。此時這位新星面對義大利父老,臉上卻沒有一般情形下的狂喜,而是一派猙獰。難道他不快活麽?難道他不驚喜麽?我忽然覺得,那一臉的猙獰正是快樂的極致,正是狂喜的頂點,正是瞬間的真面目。因為太真了,表情則無法預料了,也美得動人了。
我坐了下來,開始欣賞我一無所知的足球,不放過每一場比賽,直至阿根廷與巴西的問鼎之戰。我的足球知識少到了沒有,但我相信,當你把眼和心真的放進球場,你必將有所獲得。
拉美人細膩,漂亮的腳法和節奏,歐洲人的速度和力量,非洲人強悍的體魄加實用的戰術一切都耐你欣賞。足球實在是表演藝術,卻又有別於表演藝術。它有看與表演藝術一樣的功力和套數,又有著這套數之外的一切出其不意。這是連精美絕倫的芭蕾和交響樂都無法比擬的。這便是半個世界的人都為足球著迷的緣故之一嗎?甚至連球迷也成了一種角色,又是絕對的自己。他必能接受體面的勝利,也必得當眾接受落花流水的慘敗。當南斯拉夫敗給阿根廷後,斯托伊科維奇趴在糙地上用綠糙擦洗著滿面的淚水、蘇西奇用球衣捂住腦袋嚎啕時,你會覺得這失敗實在也充滿一種悲壯的壓力,因為此時此刻他們把一個真的自己交給了足球,交給了觀眾,交給了世界。
曾經有一篇描寫賽場教練的文章說:“緊鎖的眉頭上刻著深深的皺紋,焦慮的眼晴急速地左右轉動,掌心捏出一把汗,拳頭攥的指骨發白——這是一些教練在世界盃上顯而易見的痛苦表情。他們這些行為語言本身就值得你買票觀看世界盃。”這篇短文令我想起了貝肯鮑爾、查爾頓和比拉爾多,想起貝肯鮑爾的強作鎮定和比拉爾多神經質地用手指去摳身前的欄杆…碰巧我也特別樂意留心教練們的表情。
我還每每為看台上觀眾的表情所打動,至今不能忘記那位美麗的金髮巴西少女,在巴西輸給阿根廷之後是怎樣咬著拇指淚如雨下。這鏡頭甚至成了體育節目裡觀眾“閃回”的經典。
過後,我想得最多的還是巴喬那張臉。一張因快樂而變得猙獰的臉何以會打動人呢?是因為如今足球場之外的人類表情越發地少了真意麽?那球場之外的社會舞台上,原本也有著諸多競爭的,那競爭有時也足能使你揪把糙去擦臉上的淚水,也足能使你用衣服捂住腦袋去嚎啕。然而你見過的,卻常是經刻意修飾而漾出的微笑,經悉心策劃而溢出的熱淚,經長久揣摩而演出的同情,就連對不義之舉的憤慨,也顯得心不在焉。人類是越發的周到了,周到得只顧去調整你的本相,忘記了真切之至的欣喜不一定是程式化了的那般“美好”,或許會帶出些“猙獰”感的。於是千千萬萬的觀眾湧進足球場,除了尋找進攻的愉快、防守的驚險、射門時剎那間的窒息感……還有足球明星們在競爭中的那一分世上千載難逢的真實。
當義大利之夏終告結束時,球場的看客如夢方醒。和足球在一起的生活使人們一時間變的單純了許多,眼前儘是如茵的綠糙,黑白相間的足球的美妙滾動和球星們真切無比的奔跑。你醒了過來——義大利之夏已不復存在。罷工的將繼續罷工,內閣會議將繼續召開,刻意修飾的微笑繼續存在,戰爭也會發生的。忽然間你就生出一種沒意思的感覺。
然而你實在應該向你自己祝賀,因為你畢竟領略了足球,你的心曾經交給過那球場上的風雲。你因此知道了人類需要足球,是需要看到真的自己,你才又開始企盼著下一屆的賽事了。
我對足球產生了興趣,但有了興趣不一定就懂得了足球。我怎敢與能背出所有足球俱樂部名字、熟知在哪場比賽中因了哪個隊員“起腳”太晚傳球不到位而使全隊失利的超級球迷談論足球呢?我甚至剛剛明白足球的“越位”是怎麽回事。但這並不妨礙我這足球的外行“門外觀球”,每一個看球的觀眾自有他愛看的道理。況且怎麽才叫真懂了足球?好比一個能背誦全本《吉尼斯世界記錄》的人,且知曉哪個人在哪年花86小時吃下一棵樹,我不以為他便因之理解了這世界的稀罕。
以我這貧乏的心得,悄悄地成為足球的熱心觀眾,只因那遙遠、神秘的綠茵場上每一個出其不意的必然和必然的出其不意,都令我感受著人類正創造著一切可能。又失掉著一切可能,於是連一個隊員臉上的猙獰也覺得美麗了。
地球上需要足球,因為地球人從足球里能看到一個淋漓盡致的真的自身。
火車開往冬天
一
季軍愛上北京女孩閔紅,有點走火入魔。閔紅的職業很特殊,她是一個軍事院校的女教官,但季軍他們一伙人從沒有誰見過她穿過軍服,她很神秘地說她教學員如何開槍射擊並做了一個射殺的手勢,當時是在一個很大的圓型餐桌上,餐桌四周坐滿了朋友,閔紅所瞄準的對象恰好是季軍。
生活常常同季軍開一些不大不小的玩笑,讓他處於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季軍有時坐下來靜想,他發覺閔紅是個女巫,如果不是她那充滿殺傷力的一個手勢,他也許不會陷得像現在這麼深。季軍時常陷入一種莫明其妙的恍惚而不能自拔,當時他並沒有聽清閔紅談話的具體內容,他好像聽她在說她能夠在多少秒(或者是分)鍾之內把一支手搶拆裝完畢。她打著漂亮的手勢一直在談各種武器槍枝,季軍無論如何不能把她那隻柔若無骨的小手同槍炮一類的硬東西聯繫在一起。
季軍從北京回西安,這一段路並不算太長,閔紅和嚴英兩個女人,分別守候在這段路程的兩端——一個送、一個接,像是一種儀式,又像是一種無聲的宣戰,當然她們兩個並沒有見過面,但閔紅知道季軍是一個拉家帶口有妻子有孩子的男人,並且她總是口口聲聲地對季軍說她並不打算把季軍怎麼樣,季軍就總是自欺欺人地對自己說“不會有什麼事的。”就好像這樣就能把一切的心理騷亂全都掩蓋過去,然後回到屬於他自己的、那個沒有閔紅的城市,繼續平平靜靜地過他的小日子了似的。
在沒有到北京出差、沒有見過閔紅之前,季軍的小日子過得的確很不錯。西安是一個比北京要平靜得多的城市,對於一個作家來說季軍覺得沒有什麼比心浮氣躁更糟糕的了。季軍喜歡自己的城市愛孩子愛老婆是個標準的現代好男人。季軍在一所大學裡教中文併兼職在一家雜誌社工作,他這趟去北京是為雜誌社組稿去的,那一伙人都是他們過去一塊寫小說的哥們兒,現在變化挺大的,很多人都改行做別的了,房地產商人、股票經紀人、電腦公司經理,還有倒賣倒買進口汽車的人,總之他們都把小說這種虛構的玩藝兒扔一邊了,他們的參與欲太強烈了,外面的世界天天在變,誰還有心思坐在家裡玩虛構?
季軍慶幸自己處於一個旋渦之外的地理位置,因此沒有沾上那種極度膨脹的心態。季軍是一個踏踏實實認定一條路就要走到黑的人,無論外面的世界怎麼變,他還是堅持他的創作。他已經出版過三本小說集了,他老婆嚴英是他最虔誠的讀者,又兼翻譯、秘書和“挑錯別字的”等角色,季軍的老婆經常半夜三更不睡覺幫季軍整理手稿,這使躺在床上的季軍常常感到內疚,那一下下電腦敲擊的聲音仿佛直接敲入他腦殼,使他倍感折磨,焦慮之極。愛上閔紅之後這種敲擊聲對季軍來說簡直成了一種酷刑,它終日嘀嘀噠噠地響在季軍的生活空間裡,循環住復,無止無休。
季軍家這台電腦是一台品牌機,價格昂貴,是家裡唯一最值錢的東西,因為它比一台29寸大彩電還貴,至於到底叫什麼牌子季軍聽老婆說過幾次但他從來沒往心裡去,他對電腦這類玩藝兒天生排斥,他喜歡鋼筆與紙張的親近感,那一行行的淡綠色的空白格子紙看了叫人興奮,而老婆給他買的那台電腦卻叫他手腳發硬,對自己的寫作能力充滿懷疑,而季軍的兒子小拉拉卻在電腦這種新生事物面前表現得非常“新生代”,他仿佛一生出來就對東西感覺良好似的,坐在大皮椅子上對那抽屜似的可以拉出拉進的鍵盤興奮不矣,他才三歲有時還要尿床呢卻一腦門子愛上了電腦,如果他不高興的時候你讓他在電腦前面坐坐或在電腦鍵盤上手指亂戳,他會高興得合不攏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