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頁
但誰也不敢因此輕視皇帝,前內閣次輔沈明山敗的莫名其妙,首輔嚴明華也成了若有若無的存在。這兩位在先帝時分庭抗禮的重臣都無聲無息地淡去了身影,誰也不知道這其中到底有沒有皇帝的手筆。加上先前皇帝聖體抱恙,朝臣附和沈明山強立太女一事便如大山一般壓在她們心上,只等皇帝發作。世家更是作繭自縛,以為皇帝那時要不好了,想快一步立了太女,從幼主手中分了權勢,而今想反悔已是不可能的了。
一個生父出身微寒的太女,絲毫不與世家親近,幾乎斬斷了五代以來皇帝自世家所出的舊習。但這個與世家毫無血緣關聯的太女正是她們一手擁立的,聖旨已經昭告天下,不容轉寰了。
而皇帝雖然年輕,心思卻不在後宮上,滿宮世家所出的侍君竟無一人留的住她,此種徵兆已經凸顯,卻也只是個別人才發覺。朝臣們只覺得皇帝勤政勞務,又兼著以孝道標榜,揚言要與民間一般,為先帝守孝三年,因此才格外耐得住寂寞,整月宿在勤政殿裡,只是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
蒼老的聲音響起,所有人都豎起了耳朵,都等著首輔的回答。嚴明華從軟凳上站起來,道:“陛下,臣以為要破除謠言,還信陽王一個清白,何不派遣官員去她封地一看究竟。”
立即有大臣反對道:“先帝尚未有這般舉動,閣老說這等話,是要讓陛下違背先帝之命嗎?”
一時間朝臣附和者有之,反對者有之,即有大臣出言道:“若是要看,也不能只看一位藩王的,如此行事,恐怕會讓信陽王心生間隙,倒不如將諸位藩王的封地一同視察了,也是彰顯朝廷的公正。”
楚晙抬手,議論聲止,她漠然道:“依閣老之見,又該派誰去呢?”
嚴明華看向四周,她視線所過之處,臣子們微微避開,都不願去接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她看了一圈行禮道:“老臣以為,不如就讓兵部吏部戶部的三位侍中去看看,正好她們也是欽差大臣,身負皇恩,想來也不至怠慢了信陽王,讓宗親不安。”
這次的朝會上並無宗室大臣,眾臣豈不知皇帝的意思,但嚴首輔既然這麼說了,以她馬首是瞻的幾位大臣紛紛出言相助,楚晙看著地上摔的亂七八糟的奏摺,一甩袖子道:“內閣六部尚書留下,其餘的都退下罷。”
大臣們有序離場,內閣之中便只剩下寥寥數人。楚晙命宮人看坐,奉上涼茶,在場的大臣都明白,恐怕還有要緊的事情需商議,以皇帝此次的神情來看,不達目的不罷休了。
果然待宮人收拾完地上摺子後,楚晙悠悠道:“先帝在時對信陽王信任有加,因出自同宗,原是堂親姐妹,情分非比尋常,若無差錯,朕也不願違背先帝心意。”
這等話一出,還不明白的便是傻子了。方才六部與內閣都不曾開口,因為她們早料到後頭還有這麼一出。皇帝既然能讓信陽王進京,恐怕就沒想讓她離開,兵部尚書進言道:“陛下,自成武年起,朝廷便設鎮威司在藩王封地內,代陛下與朝廷巡視藩王封地,下聽民情,上承天恩,這是早有的規矩。”
巡視大約是個委婉的說法,倒不如說是監視。戶部尚書也道:“國庫空虛,陛下向來勤儉愛民,宗室也應當如此才是。只是有傳言稱信陽王性喜奢靡,非金器不肯用,玉器不肯食。其王府中瓷器更有千窯一樽之說,這未免太過靡費。倘若是謠言,那造謠者居心叵測,是為離間朝廷與藩王,陛下與宗親,理應徹查才是。”
楚晙道:“哦,竟有這等說法。信陽王呈上的貢品中是有這麼一隻碗,瓷如新雪,更勝清輝,想必也是這千窯一樽里的佳品罷。”她的目光停在桌案上的筆架上,冷冷道:“看來這是信陽王在家中用慣了的器物,只怕是見朕宮中簡陋,這才殷勤奉上。如此說來,還是朕享了這位皇姨的福了。”
這話無人能回,眾臣眼睜睜看著皇帝將皮球又踢了回來,卻不知該如何表態。
如今這個時候,嚴明華看著皇帝的神情舉止,不知為何竟是想到了先帝。先帝從前還在上朝的時候,他不過是個朝堂上默默無聞的小官,卻也見識過那種赫赫天威,乾坤盡在手中的氣勢。臣子們也是因此而敬畏這種威嚴與權勢,哪怕到了後來,先帝不再上朝了,這種氣勢依然讓臣屬心生畏懼,不敢造次。現在,她再一次在皇帝的身上看到了這種近似的威儀,不由恍然大悟。正如猛虎無論醒寐都是噬人的猛獸,皇帝或因臣下的脅迫一時退讓,但她始終都是帝王。只憑這一點,就讓她徹徹底底的明白了,皇帝要做的事無人能擋,她的心意已定。而這位陛下勝於先輩,名聲於她而言似乎是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她的目光,更多的時候都落在烽煙未盡的江山上。
常言道無欲則剛,嚴明華已經留心很久了,皇帝為何棄了沈明山卻留著她,若是怕背上不重先帝有違孝道、肆意罷黜老臣的名聲,卻也不大相像。辰州的事情不過是引子,世家、藩王、改制、新法,這些或許才是重頭戲。很多人都以為辰州的事情已經夠大,焉知這不過是個開頭。她念頭一出,正對上皇帝的視線,心中更是篤定。出列道:“陛下,臣啟奏,請陛下准許復立鎮威司,遣官員去辰州視察。”
楚晙心中讚嘆,到底薑還是老的辣,她留意著其他人的表情,緩緩道:“辰州世家侵占田畝一事,諸位愛卿又如何看吶?”
一個生父出身微寒的太女,絲毫不與世家親近,幾乎斬斷了五代以來皇帝自世家所出的舊習。但這個與世家毫無血緣關聯的太女正是她們一手擁立的,聖旨已經昭告天下,不容轉寰了。
而皇帝雖然年輕,心思卻不在後宮上,滿宮世家所出的侍君竟無一人留的住她,此種徵兆已經凸顯,卻也只是個別人才發覺。朝臣們只覺得皇帝勤政勞務,又兼著以孝道標榜,揚言要與民間一般,為先帝守孝三年,因此才格外耐得住寂寞,整月宿在勤政殿裡,只是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
蒼老的聲音響起,所有人都豎起了耳朵,都等著首輔的回答。嚴明華從軟凳上站起來,道:“陛下,臣以為要破除謠言,還信陽王一個清白,何不派遣官員去她封地一看究竟。”
立即有大臣反對道:“先帝尚未有這般舉動,閣老說這等話,是要讓陛下違背先帝之命嗎?”
一時間朝臣附和者有之,反對者有之,即有大臣出言道:“若是要看,也不能只看一位藩王的,如此行事,恐怕會讓信陽王心生間隙,倒不如將諸位藩王的封地一同視察了,也是彰顯朝廷的公正。”
楚晙抬手,議論聲止,她漠然道:“依閣老之見,又該派誰去呢?”
嚴明華看向四周,她視線所過之處,臣子們微微避開,都不願去接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她看了一圈行禮道:“老臣以為,不如就讓兵部吏部戶部的三位侍中去看看,正好她們也是欽差大臣,身負皇恩,想來也不至怠慢了信陽王,讓宗親不安。”
這次的朝會上並無宗室大臣,眾臣豈不知皇帝的意思,但嚴首輔既然這麼說了,以她馬首是瞻的幾位大臣紛紛出言相助,楚晙看著地上摔的亂七八糟的奏摺,一甩袖子道:“內閣六部尚書留下,其餘的都退下罷。”
大臣們有序離場,內閣之中便只剩下寥寥數人。楚晙命宮人看坐,奉上涼茶,在場的大臣都明白,恐怕還有要緊的事情需商議,以皇帝此次的神情來看,不達目的不罷休了。
果然待宮人收拾完地上摺子後,楚晙悠悠道:“先帝在時對信陽王信任有加,因出自同宗,原是堂親姐妹,情分非比尋常,若無差錯,朕也不願違背先帝心意。”
這等話一出,還不明白的便是傻子了。方才六部與內閣都不曾開口,因為她們早料到後頭還有這麼一出。皇帝既然能讓信陽王進京,恐怕就沒想讓她離開,兵部尚書進言道:“陛下,自成武年起,朝廷便設鎮威司在藩王封地內,代陛下與朝廷巡視藩王封地,下聽民情,上承天恩,這是早有的規矩。”
巡視大約是個委婉的說法,倒不如說是監視。戶部尚書也道:“國庫空虛,陛下向來勤儉愛民,宗室也應當如此才是。只是有傳言稱信陽王性喜奢靡,非金器不肯用,玉器不肯食。其王府中瓷器更有千窯一樽之說,這未免太過靡費。倘若是謠言,那造謠者居心叵測,是為離間朝廷與藩王,陛下與宗親,理應徹查才是。”
楚晙道:“哦,竟有這等說法。信陽王呈上的貢品中是有這麼一隻碗,瓷如新雪,更勝清輝,想必也是這千窯一樽里的佳品罷。”她的目光停在桌案上的筆架上,冷冷道:“看來這是信陽王在家中用慣了的器物,只怕是見朕宮中簡陋,這才殷勤奉上。如此說來,還是朕享了這位皇姨的福了。”
這話無人能回,眾臣眼睜睜看著皇帝將皮球又踢了回來,卻不知該如何表態。
如今這個時候,嚴明華看著皇帝的神情舉止,不知為何竟是想到了先帝。先帝從前還在上朝的時候,他不過是個朝堂上默默無聞的小官,卻也見識過那種赫赫天威,乾坤盡在手中的氣勢。臣子們也是因此而敬畏這種威嚴與權勢,哪怕到了後來,先帝不再上朝了,這種氣勢依然讓臣屬心生畏懼,不敢造次。現在,她再一次在皇帝的身上看到了這種近似的威儀,不由恍然大悟。正如猛虎無論醒寐都是噬人的猛獸,皇帝或因臣下的脅迫一時退讓,但她始終都是帝王。只憑這一點,就讓她徹徹底底的明白了,皇帝要做的事無人能擋,她的心意已定。而這位陛下勝於先輩,名聲於她而言似乎是不值得一提的小事,她的目光,更多的時候都落在烽煙未盡的江山上。
常言道無欲則剛,嚴明華已經留心很久了,皇帝為何棄了沈明山卻留著她,若是怕背上不重先帝有違孝道、肆意罷黜老臣的名聲,卻也不大相像。辰州的事情不過是引子,世家、藩王、改制、新法,這些或許才是重頭戲。很多人都以為辰州的事情已經夠大,焉知這不過是個開頭。她念頭一出,正對上皇帝的視線,心中更是篤定。出列道:“陛下,臣啟奏,請陛下准許復立鎮威司,遣官員去辰州視察。”
楚晙心中讚嘆,到底薑還是老的辣,她留意著其他人的表情,緩緩道:“辰州世家侵占田畝一事,諸位愛卿又如何看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