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2頁
嚴明華答藩王,皇帝卻再問辰州之事,看似牛頭不對馬嘴,卻是在明示臣下了。即刻有人答道:“回陛下,辰州是重稅之地,出了這等亂子,理應徹查此事。”
戶部尚書大聲答道:“無論是世家也好,藩王也罷,她們從未繳納賦稅!賦稅在哪裡?都在那些平民百姓身上,致使稅類繁重,百姓對朝廷多有怨懟,只能歸田於世家,以逃賦稅。國庫空虛如此,與這也是逃不了干係的!辰州府的奏疏臣也看過了,一州境內神院當道,雖是早有的習俗,但神院之權有時凌駕於官府!百姓多為仰賴,託身於此中。這便是百姓因重稅之故與朝廷離心,不聞陛下恩德!”
“就刑部回函來看,這神院與世家早有淵源,那山中的碧落城真是匪夷所思,在百年前的洪波之亂里竟號稱山中之國,因地制宜,與朝廷相抗!沆瀣一氣,欺上瞞下,而今居然借送神之名,將火|藥藏於神像內,妄圖炸毀河堤,簡直就是駭人聽聞……”
.
待內閣眾臣散後,楚晙卻沒有回勤政殿,另去了皇宮中一處偏僻的宮殿。
因是入夏,這宮殿外綠蔭繁茂,幾乎將殿門遮掩住,想是無人打理,紅柱金漆已經剝落,連琉璃瓦也是殘缺不全,門上用竹枝所刻的人像已經模糊不清,依稀講的是古人尋訪仙山求長生的故事。宮人們無聲地推開門,楚晙進了內殿,只見匾額上寫著清靜二字,殿中一人坐在桌旁,正是朝臣們以為在順陵祭拜先帝的信陽王,如今她滿臉憔悴,不見當時的威風。宮人們見狀紛紛退下,將門合上。
楚晙微微一笑:“這殿宮中無金器,也無千窯一樽,想來是怠慢了姨母。不過姨母與母皇姐妹情深,這殿是她在時常來清修的地方,也算是舊地思故人了。不知姨母在此住著,是否夢到過母皇呢?”
信陽王陰冷道:“你如此大膽行事,囚禁宗親,就不怕天下唾罵嗎!”
楚晙溫溫和和地笑道:“天下人也只會唾罵逆謀犯上的亂臣賊子。”
信陽王倏然站起,不怒反笑:“亂臣賊子,你還敢說我?”她冷笑道:“你當真以為你就沒有什麼把柄嗎!”
楚晙略有驚奇地看了她一眼:“把柄?”
信陽王目光陰冷地道:“辰州藩王眾多,便是小宗入大宗也未必是先帝一支,為何最後這等好事偏偏落到她頭上,這其中……”
“這其中緣由,可是要從幾百年前金帳入中州傳教開始說,再到後來的神院,乃至八荒,譬如這般種種,就是昔日的因,今日的果,姨母要說的是不是這個?”楚晙從袖中抽出那本名冊,翻到最後一張,那裡本該有一頁什麼,卻只留下了撕裂的痕跡。
她摸著殘缺的紙張,心情有些複雜,不知道清平那時候究竟是如何想的。她斂了神情道:“姨母與謝家合作,想必也是為了這個罷。這名冊里藏有先祖平南王的印璽與簽名,單憑這一點,世家便能以先祖勾結外敵之名再立新帝,這新帝的人選,想來正是姨母。”
信陽王見了這份名冊冷笑連連:“好好好,到底還是落在了你的手中!你也知道自己先祖平南王是個什麼東西了,與外敵勾結立身不正,誰知道有沒有玷污血脈,哪裡有資格問鼎帝位!若是沒有藉助外力,哪裡會輪到你母親!你若是還有點自知之明,怕列祖列宗怪罪,就應該退位讓賢!”
楚晙心思有些飄忽,又不覺把玩起那塊白玉玉佩,半晌才道:“姨母便有自知之明了,你千辛萬苦想奪得這份名冊,不過是為了威脅辰州世家。但你與金帳勾結,暗中派使西戎人暗殺辰州州牧,難道便是什麼有德行之事?”
信陽王瞠目,怒道:“梁濮之死因不在我,這分明是另有其人所為!”
楚晙輕輕嘆了口氣,輕鬆道:“沈明山後來投靠姨母,算是姨母的人了。不過姨母不知,她又與謝家勾上干係,說來說去還是姨母的人做的,這又有什麼差別?”
信陽王已是強弩之弓,仍要撐著道:“你未免太過自得,真以為一切都盡在掌握之中嗎?孤告訴你,若是孤在長安出了事,屆時不但辰州要亂,天下也大亂!”
楚晙捏著玉佩貼在手心,白玉光潔如新,她答道:“姨母說的是你封地的那幾萬大軍,朕正等著你的世女按耐不住先動手呢。”
第229章 斷崖
時間在往返間轉眼到了六月末, 清平一路走來, 見許多田地里種的稻苗已經長到人腿高, 心知朝廷這次是要下決心整治世家侵吞田畝一事了, 她留心留意路過郡縣的情形,將自己所見並與心得一起寫了摺子呈報內閣。
冥冥之中有種預感, 她知道這是自己最後能做的。
待她回到辰州下榻的行館時,離開前外頭堵著的人早已經散了, 想必事情過去兩個月, 世家也只能咬牙接受。同時她也聽聞信陽王入京的消息, 藩王們失了主心骨,一時間動作受制, 朝廷再設鎮威司之事引發軒然大波, 近半數的藩王竟拒絕朝廷派遣的官員去封地巡視,一時間辰州黔南、長吳竟成了藩王與朝廷的角力場。
清平剛回到行館,胡濯便帶著人匆忙來見她, 道:“幸而大人從閩州平安回來了,只在半月前, 藩王便圍了封地, 辰州怕是要出大事了。”
清平問道:“什麼大事?”
戶部尚書大聲答道:“無論是世家也好,藩王也罷,她們從未繳納賦稅!賦稅在哪裡?都在那些平民百姓身上,致使稅類繁重,百姓對朝廷多有怨懟,只能歸田於世家,以逃賦稅。國庫空虛如此,與這也是逃不了干係的!辰州府的奏疏臣也看過了,一州境內神院當道,雖是早有的習俗,但神院之權有時凌駕於官府!百姓多為仰賴,託身於此中。這便是百姓因重稅之故與朝廷離心,不聞陛下恩德!”
“就刑部回函來看,這神院與世家早有淵源,那山中的碧落城真是匪夷所思,在百年前的洪波之亂里竟號稱山中之國,因地制宜,與朝廷相抗!沆瀣一氣,欺上瞞下,而今居然借送神之名,將火|藥藏於神像內,妄圖炸毀河堤,簡直就是駭人聽聞……”
.
待內閣眾臣散後,楚晙卻沒有回勤政殿,另去了皇宮中一處偏僻的宮殿。
因是入夏,這宮殿外綠蔭繁茂,幾乎將殿門遮掩住,想是無人打理,紅柱金漆已經剝落,連琉璃瓦也是殘缺不全,門上用竹枝所刻的人像已經模糊不清,依稀講的是古人尋訪仙山求長生的故事。宮人們無聲地推開門,楚晙進了內殿,只見匾額上寫著清靜二字,殿中一人坐在桌旁,正是朝臣們以為在順陵祭拜先帝的信陽王,如今她滿臉憔悴,不見當時的威風。宮人們見狀紛紛退下,將門合上。
楚晙微微一笑:“這殿宮中無金器,也無千窯一樽,想來是怠慢了姨母。不過姨母與母皇姐妹情深,這殿是她在時常來清修的地方,也算是舊地思故人了。不知姨母在此住著,是否夢到過母皇呢?”
信陽王陰冷道:“你如此大膽行事,囚禁宗親,就不怕天下唾罵嗎!”
楚晙溫溫和和地笑道:“天下人也只會唾罵逆謀犯上的亂臣賊子。”
信陽王倏然站起,不怒反笑:“亂臣賊子,你還敢說我?”她冷笑道:“你當真以為你就沒有什麼把柄嗎!”
楚晙略有驚奇地看了她一眼:“把柄?”
信陽王目光陰冷地道:“辰州藩王眾多,便是小宗入大宗也未必是先帝一支,為何最後這等好事偏偏落到她頭上,這其中……”
“這其中緣由,可是要從幾百年前金帳入中州傳教開始說,再到後來的神院,乃至八荒,譬如這般種種,就是昔日的因,今日的果,姨母要說的是不是這個?”楚晙從袖中抽出那本名冊,翻到最後一張,那裡本該有一頁什麼,卻只留下了撕裂的痕跡。
她摸著殘缺的紙張,心情有些複雜,不知道清平那時候究竟是如何想的。她斂了神情道:“姨母與謝家合作,想必也是為了這個罷。這名冊里藏有先祖平南王的印璽與簽名,單憑這一點,世家便能以先祖勾結外敵之名再立新帝,這新帝的人選,想來正是姨母。”
信陽王見了這份名冊冷笑連連:“好好好,到底還是落在了你的手中!你也知道自己先祖平南王是個什麼東西了,與外敵勾結立身不正,誰知道有沒有玷污血脈,哪裡有資格問鼎帝位!若是沒有藉助外力,哪裡會輪到你母親!你若是還有點自知之明,怕列祖列宗怪罪,就應該退位讓賢!”
楚晙心思有些飄忽,又不覺把玩起那塊白玉玉佩,半晌才道:“姨母便有自知之明了,你千辛萬苦想奪得這份名冊,不過是為了威脅辰州世家。但你與金帳勾結,暗中派使西戎人暗殺辰州州牧,難道便是什麼有德行之事?”
信陽王瞠目,怒道:“梁濮之死因不在我,這分明是另有其人所為!”
楚晙輕輕嘆了口氣,輕鬆道:“沈明山後來投靠姨母,算是姨母的人了。不過姨母不知,她又與謝家勾上干係,說來說去還是姨母的人做的,這又有什麼差別?”
信陽王已是強弩之弓,仍要撐著道:“你未免太過自得,真以為一切都盡在掌握之中嗎?孤告訴你,若是孤在長安出了事,屆時不但辰州要亂,天下也大亂!”
楚晙捏著玉佩貼在手心,白玉光潔如新,她答道:“姨母說的是你封地的那幾萬大軍,朕正等著你的世女按耐不住先動手呢。”
第229章 斷崖
時間在往返間轉眼到了六月末, 清平一路走來, 見許多田地里種的稻苗已經長到人腿高, 心知朝廷這次是要下決心整治世家侵吞田畝一事了, 她留心留意路過郡縣的情形,將自己所見並與心得一起寫了摺子呈報內閣。
冥冥之中有種預感, 她知道這是自己最後能做的。
待她回到辰州下榻的行館時,離開前外頭堵著的人早已經散了, 想必事情過去兩個月, 世家也只能咬牙接受。同時她也聽聞信陽王入京的消息, 藩王們失了主心骨,一時間動作受制, 朝廷再設鎮威司之事引發軒然大波, 近半數的藩王竟拒絕朝廷派遣的官員去封地巡視,一時間辰州黔南、長吳竟成了藩王與朝廷的角力場。
清平剛回到行館,胡濯便帶著人匆忙來見她, 道:“幸而大人從閩州平安回來了,只在半月前, 藩王便圍了封地, 辰州怕是要出大事了。”
清平問道:“什麼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