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頁
“元妃過慮了,”不過須臾功夫,皇后便站起身來,走到元妃身邊,伸手攬住元妃,軟語安慰道,“謀害之人,不管是什麼身份,都及不上皇嗣重要,更何況,母后在宮闈多年,一向是非分明,何嘗有過徇私之舉?你且放寬心罷。”
說著,便抬首望向太后,聲音恭順如初:“此事定當嚴懲,倘若讓罪魁禍首逍遙法外,只怕今後宮中必定是非不斷,當然,這只是兒媳之見,不知母后意下如何?”
眾目睽睽之下,太后將手擱在案几上輕敲,默了半晌,終應道:“皇后何必有此一問?有哀家在此,只要查明實情,定會當場還元妃一個公道。”
元妃聽了,依舊掩面哭泣,肩膀隨著哭聲大幅抖動,仿佛海浪一漲一落一般,哀哀道:“能得太后如此相待,臣妾就算即刻死了,也能瞑目了。”
她說到這裡,猛地抬起頭來望著黛玉,目光幾欲噬人,仿佛要縱身撲到黛玉身上,聲音中更是帶著森冷如冰的意味:“至於實情,不必追查便可一眼看清,當時在場的,除了臣妾之外,便只有三妹妹、林郡主,失去皇嗣,全因林郡主出手謀害,這是不爭的事實。”
這番話說下來,元妃呼吸急促,幾近瘋癲,叫人不由自主生出不寒而慄之感,黛玉煙眉微蹙,卻還不至於方寸大亂,垂眸道:“誠如娘娘所言,在場的並非只有我一個,娘娘憑什麼一口咬定謀害之人是我?”
元妃眼角欲迸,有森森的涼意漫出,恨恨道:“當時你明明站在我身後,若不是你這賤人突然出手,我豈會摔倒?”
黛玉輕輕“唔”了一聲,臉色依舊平和如初,從容道:“我在林家時,父親便常說,禮儀不可廢,縱然旁人失儀,身為林家人,卻不能自失身份,所以娘娘出口辱罵,我絕不會還嘴,只想問娘娘一聲,娘娘說出手之人是我,不知是娘娘親眼所見,還是主觀推斷?”
言罷,不待元妃回答,便吸了一口氣,復又道:“以我與娘娘微妙的關係,若不是見娘娘一副動了胎氣的模樣,豈會甘願留下?我可記得,當時娘娘一直背對著我,閉著眼睛,捂著肚子,看上去神志不清,難受至極,難不成,當時的娘娘,還有心情關注外事?還是說,當時娘娘根本就平安無事,只是在弄虛作假?”
聽了這番綿里藏針的話語,元妃幾乎啞口無言,眼底流轉出掩不住的冷毒,定了定神,只好道:“你休要胡言亂語,當時我的確不舒服,對這一點,我絕不會否認,至於今日之事,只需推斷即可理清,在場的三妹妹,與我情分甚篤,又同出賈家,可以說福禍與共,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如何會出手害我?相反,你雖蒙賈家收留多年,卻一直性情乖僻,利用我思念親眷之機進宮,私自與皇上結交,不但絲毫不念親情,還當眾與我反目,視我為眼中釘,你我之間,結怨已久,如今發生了這樣的變故,你無可辯駁。”
聞言皇后抬起頭來,目光在黛玉面上似鋼刀般凌厲一刮,瞬間又恢復如常,沉吟著道:“元妃之言也有道理,一親一疏,恩怨自然分明。”
寥寥數十字,卻不動聲色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和看法,元妃心中自是覺得安慰,眸中有流光飛快一轉,繼而失聲痛哭,向太后道:“太后,臣妾好傷心,自林郡主進宮後,皇上待臣妾的態度便已大變,不但從不到鳳藻宮探望,還屢次冷言相加,臣妾一直做惡夢,日夜難安,卻從不敢怨恨,便是今天與林郡主偶遇,也只想與她好言交心,盼她能顧念親情,勸皇上回心轉意,絲毫沒有別的念頭,臣妾已經如此小心,為什麼她還要害臣妾腹中的孩子,奪了臣妾的唯一依靠?”
她說到這裡,轉首看著黛玉,恨得死死咬住唇,尖聲道:“我與你到底有什麼深仇大恨?你害我失去君恩,雖然身在鳳藻宮,卻受盡冷落,如居冷宮,我百般隱忍,不與你計較,為何你還不甘心,一定要將我置於死地?你是不是覺得,只要害了我的孩子,我便再無翻身之望,更能為你今後的日子鋪路立威?你是不是以為,只要迷惑了皇上,就能毫無阻礙地當上妃嬪,三千寵愛在一身?”
元妃這番話,說得委屈而尖銳,許久未開口的太后靜靜聽了,沉吟半晌,轉而望向黛玉,問道:“明蕙郡主怎麼說?”
話音一落,四周便陷入一片靜默中,遙遙聽得遠處有冷風自樹葉間穿梭而過,聲聲如訴,室內所設的紫銅蟠龍燭台上,雙燭高燃,滴滴紅蠟靜靜垂落,悄然無聲,看上去當真如紅淚一般。
蠟燭還有心,替人垂淚嘆傷感,黛玉只覺得心中堵得慌,她與元妃不和,是一早便註定的,然而卻從未想過,有朝一日,彼此會如此爭鋒相對,反目成仇,更沒有想到,會被太后如此詢問,即便太后言語中聽不出到底偏向誰,但她有此一問,便說明她心中存了猶疑,形勢於己極為不利。
嘆一聲,自己只是一個極平凡的女子,與世俗格格不入,一心只盼著能過簡單安寧的日子,到如今,卻屢次陷入爭鬥中,身不由主,這樣艱難而痛苦的日子,何時才能走到盡頭獲得新生?
幾度沉浮風雲中,看盡繁華,覽盡紅塵,只是不知,到了今時今日,信任與真情該向何處尋找?
這樣想著,當真覺得有些心灰意冷,只有腦海中的思緒格外清晰,此時此刻,出了盡力真情流露,打動太后,以期拖延時間、等候李稹歸來之外,已是別無選擇。
只是,即便能撐到李稹回來又如何?這次的意外,令李稹失去了一個皇嗣,對於自己,他當真能全心相信、盡力維護嗎?
心中柔腸百轉,愁腸滿懷,化作良久無言。
見她如此,太后一時無言,眼中漫上一點深色,仿佛深不見底的潭水一般,許久,復又道:“郡主不言不語,不知是什麼意思?”
皇后眼底浮現出一絲不易察覺的冷銳,聲音也淡到極致,聽不出一絲感情:“剛才郡主還口若懸河,如今卻沉默以對,本宮雖然不是喜愛擅自揣度之人,卻也不免懷疑,郡主是否辯無可辯,無話可說了?”
“明蕙絕非無話可說,而是覺得清者自清,濁者自濁,何必多辯?”黛玉於靜寂無聲中抬頭,眼中不可抑制地漫上水光,慢慢道,“明蕙自小父母雙亡,寄人籬下多年,雖然是攜遺產進府,但因衣食皆需仰人鼻息,受盡閒言冷語,後來突然被元妃召進宮,心中日日忐忑擔心,當真是人如浮萍,身不由己。”
這番話語意低緩,無語凝噎,帶著說不完的自傷,道不盡的哀婉,直逼入人心,連帶著太后也覺得酸楚難忍,喟嘆不已。
皇后那邊,卻對黛玉的言語不屑一顧,但見了太后的模樣,臉上不免浮現出一絲不悅,夾雜著幾絲驚恐,聲音中也透出急切的意味:“郡主的身世,本宮早已盡知,如今重新提起,倒不知是什麼意思?”
“皇后且別著急,耐心聽下去,明蕙自會解釋,”敏銳如黛玉,如何聽不出她的心思,卻依舊不慌不忙,婉聲道,“明蕙之所以說這些,是想告訴太后、皇后,明蕙多年受苦,最盼望的,不過是有人能誠心相待,遇上皇上之後,終於如願以償,心中的感激欣喜,當真無法言喻,剛才明蕙進來時,也向太后、皇后表明過自己的立場,元妃所懷的孩子,不僅關乎她自身,更是皇上的孩子,明蕙寧願自己受到傷害,也不願看到皇上傷心,明蕙言盡於此,倘若太后、皇后願意相信,明蕙自然能置身事外。”
說著,便抬首望向太后,聲音恭順如初:“此事定當嚴懲,倘若讓罪魁禍首逍遙法外,只怕今後宮中必定是非不斷,當然,這只是兒媳之見,不知母后意下如何?”
眾目睽睽之下,太后將手擱在案几上輕敲,默了半晌,終應道:“皇后何必有此一問?有哀家在此,只要查明實情,定會當場還元妃一個公道。”
元妃聽了,依舊掩面哭泣,肩膀隨著哭聲大幅抖動,仿佛海浪一漲一落一般,哀哀道:“能得太后如此相待,臣妾就算即刻死了,也能瞑目了。”
她說到這裡,猛地抬起頭來望著黛玉,目光幾欲噬人,仿佛要縱身撲到黛玉身上,聲音中更是帶著森冷如冰的意味:“至於實情,不必追查便可一眼看清,當時在場的,除了臣妾之外,便只有三妹妹、林郡主,失去皇嗣,全因林郡主出手謀害,這是不爭的事實。”
這番話說下來,元妃呼吸急促,幾近瘋癲,叫人不由自主生出不寒而慄之感,黛玉煙眉微蹙,卻還不至於方寸大亂,垂眸道:“誠如娘娘所言,在場的並非只有我一個,娘娘憑什麼一口咬定謀害之人是我?”
元妃眼角欲迸,有森森的涼意漫出,恨恨道:“當時你明明站在我身後,若不是你這賤人突然出手,我豈會摔倒?”
黛玉輕輕“唔”了一聲,臉色依舊平和如初,從容道:“我在林家時,父親便常說,禮儀不可廢,縱然旁人失儀,身為林家人,卻不能自失身份,所以娘娘出口辱罵,我絕不會還嘴,只想問娘娘一聲,娘娘說出手之人是我,不知是娘娘親眼所見,還是主觀推斷?”
言罷,不待元妃回答,便吸了一口氣,復又道:“以我與娘娘微妙的關係,若不是見娘娘一副動了胎氣的模樣,豈會甘願留下?我可記得,當時娘娘一直背對著我,閉著眼睛,捂著肚子,看上去神志不清,難受至極,難不成,當時的娘娘,還有心情關注外事?還是說,當時娘娘根本就平安無事,只是在弄虛作假?”
聽了這番綿里藏針的話語,元妃幾乎啞口無言,眼底流轉出掩不住的冷毒,定了定神,只好道:“你休要胡言亂語,當時我的確不舒服,對這一點,我絕不會否認,至於今日之事,只需推斷即可理清,在場的三妹妹,與我情分甚篤,又同出賈家,可以說福禍與共,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如何會出手害我?相反,你雖蒙賈家收留多年,卻一直性情乖僻,利用我思念親眷之機進宮,私自與皇上結交,不但絲毫不念親情,還當眾與我反目,視我為眼中釘,你我之間,結怨已久,如今發生了這樣的變故,你無可辯駁。”
聞言皇后抬起頭來,目光在黛玉面上似鋼刀般凌厲一刮,瞬間又恢復如常,沉吟著道:“元妃之言也有道理,一親一疏,恩怨自然分明。”
寥寥數十字,卻不動聲色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和看法,元妃心中自是覺得安慰,眸中有流光飛快一轉,繼而失聲痛哭,向太后道:“太后,臣妾好傷心,自林郡主進宮後,皇上待臣妾的態度便已大變,不但從不到鳳藻宮探望,還屢次冷言相加,臣妾一直做惡夢,日夜難安,卻從不敢怨恨,便是今天與林郡主偶遇,也只想與她好言交心,盼她能顧念親情,勸皇上回心轉意,絲毫沒有別的念頭,臣妾已經如此小心,為什麼她還要害臣妾腹中的孩子,奪了臣妾的唯一依靠?”
她說到這裡,轉首看著黛玉,恨得死死咬住唇,尖聲道:“我與你到底有什麼深仇大恨?你害我失去君恩,雖然身在鳳藻宮,卻受盡冷落,如居冷宮,我百般隱忍,不與你計較,為何你還不甘心,一定要將我置於死地?你是不是覺得,只要害了我的孩子,我便再無翻身之望,更能為你今後的日子鋪路立威?你是不是以為,只要迷惑了皇上,就能毫無阻礙地當上妃嬪,三千寵愛在一身?”
元妃這番話,說得委屈而尖銳,許久未開口的太后靜靜聽了,沉吟半晌,轉而望向黛玉,問道:“明蕙郡主怎麼說?”
話音一落,四周便陷入一片靜默中,遙遙聽得遠處有冷風自樹葉間穿梭而過,聲聲如訴,室內所設的紫銅蟠龍燭台上,雙燭高燃,滴滴紅蠟靜靜垂落,悄然無聲,看上去當真如紅淚一般。
蠟燭還有心,替人垂淚嘆傷感,黛玉只覺得心中堵得慌,她與元妃不和,是一早便註定的,然而卻從未想過,有朝一日,彼此會如此爭鋒相對,反目成仇,更沒有想到,會被太后如此詢問,即便太后言語中聽不出到底偏向誰,但她有此一問,便說明她心中存了猶疑,形勢於己極為不利。
嘆一聲,自己只是一個極平凡的女子,與世俗格格不入,一心只盼著能過簡單安寧的日子,到如今,卻屢次陷入爭鬥中,身不由主,這樣艱難而痛苦的日子,何時才能走到盡頭獲得新生?
幾度沉浮風雲中,看盡繁華,覽盡紅塵,只是不知,到了今時今日,信任與真情該向何處尋找?
這樣想著,當真覺得有些心灰意冷,只有腦海中的思緒格外清晰,此時此刻,出了盡力真情流露,打動太后,以期拖延時間、等候李稹歸來之外,已是別無選擇。
只是,即便能撐到李稹回來又如何?這次的意外,令李稹失去了一個皇嗣,對於自己,他當真能全心相信、盡力維護嗎?
心中柔腸百轉,愁腸滿懷,化作良久無言。
見她如此,太后一時無言,眼中漫上一點深色,仿佛深不見底的潭水一般,許久,復又道:“郡主不言不語,不知是什麼意思?”
皇后眼底浮現出一絲不易察覺的冷銳,聲音也淡到極致,聽不出一絲感情:“剛才郡主還口若懸河,如今卻沉默以對,本宮雖然不是喜愛擅自揣度之人,卻也不免懷疑,郡主是否辯無可辯,無話可說了?”
“明蕙絕非無話可說,而是覺得清者自清,濁者自濁,何必多辯?”黛玉於靜寂無聲中抬頭,眼中不可抑制地漫上水光,慢慢道,“明蕙自小父母雙亡,寄人籬下多年,雖然是攜遺產進府,但因衣食皆需仰人鼻息,受盡閒言冷語,後來突然被元妃召進宮,心中日日忐忑擔心,當真是人如浮萍,身不由己。”
這番話語意低緩,無語凝噎,帶著說不完的自傷,道不盡的哀婉,直逼入人心,連帶著太后也覺得酸楚難忍,喟嘆不已。
皇后那邊,卻對黛玉的言語不屑一顧,但見了太后的模樣,臉上不免浮現出一絲不悅,夾雜著幾絲驚恐,聲音中也透出急切的意味:“郡主的身世,本宮早已盡知,如今重新提起,倒不知是什麼意思?”
“皇后且別著急,耐心聽下去,明蕙自會解釋,”敏銳如黛玉,如何聽不出她的心思,卻依舊不慌不忙,婉聲道,“明蕙之所以說這些,是想告訴太后、皇后,明蕙多年受苦,最盼望的,不過是有人能誠心相待,遇上皇上之後,終於如願以償,心中的感激欣喜,當真無法言喻,剛才明蕙進來時,也向太后、皇后表明過自己的立場,元妃所懷的孩子,不僅關乎她自身,更是皇上的孩子,明蕙寧願自己受到傷害,也不願看到皇上傷心,明蕙言盡於此,倘若太后、皇后願意相信,明蕙自然能置身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