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頁
顧長青沉吟道:“當年先吳越侯是回吳越舉喪才在同安郡被殺,如此看來也是疑點重重……”關於我們全家為何被殺,如何被殺,懷淑手中早有詳證,既然我剛才已推測出沈槐是受懷淑指使而來,憑懷淑的心思應該都已準備好了吧。
果然,沈槐呈報上厚厚的一沓書證,顧長青翻得飛快,字句慢吟道:“海陵東閣?”
“不錯,正是海陵東閣。兄長生前已查出,所謂尹氏舊部所創的海陵東閣不過是姜相排除異己、殺人滅口的工具,至於他當年去同安”,沈槐的聲音略微低惘,“是為了見一個人,求證一些事。可是這些事被跟蹤他的海陵東閣之人所察覺,當即被殺人滅口。”
我曾聽懷淑說過,青桐山便是在同安郡,當年他曾接到書信,父親要見他。或許是他以柳居風的身份在吳越侯府住的那段時間裡留下了蛛絲馬跡,被父親事後所察覺,又或許是因為別的要見他……現在父親、母親、意初和馮叔,所有與之直接相關的人都死了,我們再也無從知道事情的細節,只能根據殘留的證據去將大的脈絡推斷出來。
姜彌鷹目凌厲,緊盯著沈槐,冷聲道:“吳越侯準備的如此充分,可不像是隨意路過,莫非是有人在背後指使你?”
他語帶深意,聽得懂的人自然知道他指的是懷淑。
第143章
沈槐不置可否地低了低頭:“我是不是路過,又是誰指使我的,這並不重要啊。重要的是我拿出的證據是否屬實,這些人證、物證是否屬實。”
也不知是不是天意使然,父親生前為此案收集證據辛苦良多,後來懷淑為了能讓真相大白也籌謀許久,可偏為此付出最多的兩個人在這樣的關鍵時刻都不能光明正大地站在這裡,陳述事實、攻訐罪人的事都得假手於人,不知是可悲,還是該值得慶幸。
公堂之上一時無聲,連主審顧長青都不再說話,而是頗含顧忌地看向蕭衍,畢竟,雖說他是主審,可他無權處置當朝宰輔,即便是要處置,也斷然輪不到他。
我也隔著屏風看向蕭衍,他倚靠在椅子上,半晌無言,沉默了許久才說:“你們都退下吧,朕有幾句話想單獨跟姜相說。”
范栩緊跟在蕭衍身側,寸步不離,很是驚醒,蕭衍回頭看他,聲音溫和:“你也退下。”
魏春秋繞到屏風後為我指了指大理寺公堂側的窄門,我猶豫著站起來,緊盯著蕭衍的背面看,魏春秋躬著身子,低聲道:“娘娘,走吧,陛下不想讓您在這兒。”
模糊的屏風外人影憧憧,眾人依禮告退。我便依著魏春秋的指引從窄門退了出去,長長的內廊攏著夜色的幽涼,走著走著,依稀還能聽見公堂處傳進來的零星碎語,可卻已聽不分明他們在說什麼了。
---蕭衍坐在原處未動,轉眸看了一眼姜彌,見他正看著堂前更漏,容色凜正。
“舅舅,別等了,子敬不會帶兵來與你會合了,那五萬長曲軍並不會是閩南軍的對手。”蕭衍的這股氣沉了很長時間,到如今,覺得再沉下去著實沒什麼意思了。
姜彌仿佛早就料到了,略顯粗獷的臉上浮出一抹幽深的表情:“臣還是好奇,陛下為何能調得動閩南軍?先帝留給您的兵符至多能調兵五萬,剩下的……”他陡然住口,好像想到了什麼,沉斂了眉目,冷淡地說:“蕭懷淑。”
蕭衍一時無言,斂過緞袖抬手試了試水溫,極為自然地抄起茶壺給自己和姜彌各斟了一杯茶,就像從前他還沒有當上皇帝時兩人私下相處的那般。
姜彌低頭看著那杯已不算熱的茶,宛如與身邊這自己一手扶持上來的帝王一樣,再也回不到從前。
“我想不通,為什麼蕭懷淑甘心為陛下所用。盧芳奎多年來面上恭敬,可實際並不聽從朝廷詔令,如今看來,是先帝有交代讓他等著蕭懷淑,既然他的手裡有十五萬大軍的節制,為什麼不乾脆……”
“因為他所求自始至終都是一個名正言順。”蕭衍摸著光滑的瓷壁,目光有些渺遠,似是陷入沉思,連帶著整個容顏都顯得柔軟親切。
“他堅信尹氏是冤枉的,所以要還尹氏一個公開的審判,一個沒有任何瑕疵的公道。若是他起兵奪位,即便是最後成功了,將來史書工筆也會留下含糊不明的記載。況且……”蕭衍笑了,顯出幾分倨傲自信:“他心裡清楚的很,即便有十五萬大軍在手,他也贏不了。”
姜彌正視著蕭衍,神情複雜至極,像是不甘、懊悔、卻又帶著幾分言不盡的自豪,“是呀,論起權謀手段,蕭懷淑怎會是陛下的對手,我們所有的人加起來也不是陛下的對手。若是這樣,臣又做錯了什麼?沒有當年的殺伐果決,沒有處心積慮的構陷與斬草除根,陛下能有今日嗎?臣與陛下相比,又錯在哪裡?”
蕭衍將茶甌擱在桌上,極認真地說:“錯在太過。當年的尹氏樹大招風,已是疏漏百出,我們耐心與之斗上一斗,未必贏不了他們。可你太心急,以莫須有的罪名誣陷他們,株連甚廣,又連累了太多的無辜的人。過後,你還去殺吳越侯一家,那是皇后的父母,是朕的姑姑和姑父,舅舅,你在殺的時候心裡沒有絲毫的忌憚嗎?”
“你為了挑撥朕和皇后的關係,收買新羅使臣高離干下的那些事,你真得以為朕一點都不知道嗎?還有靡初,她是英王留下的唯一血脈,就為了你自己的那點私心,說殺就殺,你在做這些事的時候就沒有一刻覺得自己太過,有可能已超出了朕容忍的底線了?”
果然,沈槐呈報上厚厚的一沓書證,顧長青翻得飛快,字句慢吟道:“海陵東閣?”
“不錯,正是海陵東閣。兄長生前已查出,所謂尹氏舊部所創的海陵東閣不過是姜相排除異己、殺人滅口的工具,至於他當年去同安”,沈槐的聲音略微低惘,“是為了見一個人,求證一些事。可是這些事被跟蹤他的海陵東閣之人所察覺,當即被殺人滅口。”
我曾聽懷淑說過,青桐山便是在同安郡,當年他曾接到書信,父親要見他。或許是他以柳居風的身份在吳越侯府住的那段時間裡留下了蛛絲馬跡,被父親事後所察覺,又或許是因為別的要見他……現在父親、母親、意初和馮叔,所有與之直接相關的人都死了,我們再也無從知道事情的細節,只能根據殘留的證據去將大的脈絡推斷出來。
姜彌鷹目凌厲,緊盯著沈槐,冷聲道:“吳越侯準備的如此充分,可不像是隨意路過,莫非是有人在背後指使你?”
他語帶深意,聽得懂的人自然知道他指的是懷淑。
第143章
沈槐不置可否地低了低頭:“我是不是路過,又是誰指使我的,這並不重要啊。重要的是我拿出的證據是否屬實,這些人證、物證是否屬實。”
也不知是不是天意使然,父親生前為此案收集證據辛苦良多,後來懷淑為了能讓真相大白也籌謀許久,可偏為此付出最多的兩個人在這樣的關鍵時刻都不能光明正大地站在這裡,陳述事實、攻訐罪人的事都得假手於人,不知是可悲,還是該值得慶幸。
公堂之上一時無聲,連主審顧長青都不再說話,而是頗含顧忌地看向蕭衍,畢竟,雖說他是主審,可他無權處置當朝宰輔,即便是要處置,也斷然輪不到他。
我也隔著屏風看向蕭衍,他倚靠在椅子上,半晌無言,沉默了許久才說:“你們都退下吧,朕有幾句話想單獨跟姜相說。”
范栩緊跟在蕭衍身側,寸步不離,很是驚醒,蕭衍回頭看他,聲音溫和:“你也退下。”
魏春秋繞到屏風後為我指了指大理寺公堂側的窄門,我猶豫著站起來,緊盯著蕭衍的背面看,魏春秋躬著身子,低聲道:“娘娘,走吧,陛下不想讓您在這兒。”
模糊的屏風外人影憧憧,眾人依禮告退。我便依著魏春秋的指引從窄門退了出去,長長的內廊攏著夜色的幽涼,走著走著,依稀還能聽見公堂處傳進來的零星碎語,可卻已聽不分明他們在說什麼了。
---蕭衍坐在原處未動,轉眸看了一眼姜彌,見他正看著堂前更漏,容色凜正。
“舅舅,別等了,子敬不會帶兵來與你會合了,那五萬長曲軍並不會是閩南軍的對手。”蕭衍的這股氣沉了很長時間,到如今,覺得再沉下去著實沒什麼意思了。
姜彌仿佛早就料到了,略顯粗獷的臉上浮出一抹幽深的表情:“臣還是好奇,陛下為何能調得動閩南軍?先帝留給您的兵符至多能調兵五萬,剩下的……”他陡然住口,好像想到了什麼,沉斂了眉目,冷淡地說:“蕭懷淑。”
蕭衍一時無言,斂過緞袖抬手試了試水溫,極為自然地抄起茶壺給自己和姜彌各斟了一杯茶,就像從前他還沒有當上皇帝時兩人私下相處的那般。
姜彌低頭看著那杯已不算熱的茶,宛如與身邊這自己一手扶持上來的帝王一樣,再也回不到從前。
“我想不通,為什麼蕭懷淑甘心為陛下所用。盧芳奎多年來面上恭敬,可實際並不聽從朝廷詔令,如今看來,是先帝有交代讓他等著蕭懷淑,既然他的手裡有十五萬大軍的節制,為什麼不乾脆……”
“因為他所求自始至終都是一個名正言順。”蕭衍摸著光滑的瓷壁,目光有些渺遠,似是陷入沉思,連帶著整個容顏都顯得柔軟親切。
“他堅信尹氏是冤枉的,所以要還尹氏一個公開的審判,一個沒有任何瑕疵的公道。若是他起兵奪位,即便是最後成功了,將來史書工筆也會留下含糊不明的記載。況且……”蕭衍笑了,顯出幾分倨傲自信:“他心裡清楚的很,即便有十五萬大軍在手,他也贏不了。”
姜彌正視著蕭衍,神情複雜至極,像是不甘、懊悔、卻又帶著幾分言不盡的自豪,“是呀,論起權謀手段,蕭懷淑怎會是陛下的對手,我們所有的人加起來也不是陛下的對手。若是這樣,臣又做錯了什麼?沒有當年的殺伐果決,沒有處心積慮的構陷與斬草除根,陛下能有今日嗎?臣與陛下相比,又錯在哪裡?”
蕭衍將茶甌擱在桌上,極認真地說:“錯在太過。當年的尹氏樹大招風,已是疏漏百出,我們耐心與之斗上一斗,未必贏不了他們。可你太心急,以莫須有的罪名誣陷他們,株連甚廣,又連累了太多的無辜的人。過後,你還去殺吳越侯一家,那是皇后的父母,是朕的姑姑和姑父,舅舅,你在殺的時候心裡沒有絲毫的忌憚嗎?”
“你為了挑撥朕和皇后的關係,收買新羅使臣高離干下的那些事,你真得以為朕一點都不知道嗎?還有靡初,她是英王留下的唯一血脈,就為了你自己的那點私心,說殺就殺,你在做這些事的時候就沒有一刻覺得自己太過,有可能已超出了朕容忍的底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