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頁
索拉利斯海洋活著,思考著,行動著。由於其荒誕性,“索拉利斯問題”並未得到完全破解,但顯然,我們在和一個生命體打交道,我們原以為它已經“失去”的能力,其實並未完全喪失。所有這一切,都已經得到確鑿無誤的證實。人類喜歡也罷,不喜歡也罷,都必須留心這個鄰居。它雖在數光年之外,卻已處於人類擴張的範圍以內;而且,比起宇宙中的其他鄰居來,這一個尤為令人不安。
我們也許來到一個轉折點上。高層會如何決策?會命令我們放棄計劃,返回地球嗎?立刻就走,還是再等一段時間?可能命令我們解散基地嗎?這也不是不可能。但我不贊成撤離。海洋思想巨物肯定會繼續獵取人類大腦。即使人類踏遍宇宙的每一個角落.找到與人類相似的生命,並與其創造的文明建立了溝通。索拉利斯依然構成對人類永恆的挑戰。
在一卷又一卷厚厚的《索托利斯年鑑》之間,夾著一本錯放的書,小開本。牛皮封面,已有些破損。我看了看書名,是芒蒂斯的《索拉利斯學入門》,已出版多年。吉布倫曾經把自己擁有的一冊《索拉利斯學入門》借給我,我花了一夜工夫細心研讀它,翻過最後一頁時,地球的晨曦已照亮我的窗戶。
按芒蒂斯的說法,索拉利斯學即為太空時代的宗教:戴上了科學面具的宗教教條。溝通,這個索拉利斯學標榜的目的,恰如聖徒的聖餐、救世主彌賽亞再次降臨一類許諾,含糊不清,虛無縹緲;探險行動,即為利用方法論語言所做的禮拜;索拉利斯學者的苦工,乃是盼望功德圓滿、天使報喜那一天的到來,因為索拉利斯與地球之間,沒有,也不可能有任何橋樑可以跨越。作者利用明顯的相似處,更進一步痹儐:索拉利斯學者要放棄爭論——因為彼此既有共同經歷,又有可資交流的觀念——就像宗教信徒為避免動搖信仰基礎,而放棄爭論一樣。其次,即使把人類與生命洋的知識合在一起,組成“合併信息”,我們又希望從中獲得什麼呢?一張生命洋的變遷興衰年表嗎?(其生命歷程跨度如此久長,也許連自己的起源它也不記得了吧?)抑或是想從那一系列可怕的海洋生命活動中尋找出另外一種渴望、激情或苦難?或者,想找到數學的完美,或從獨處與退隱中得到啟示?另一方面,我們需要的這一切,都代表著一種不可言傳的認知;一旦轉換為人類語言,它們所蘊涵的價值與意義,就蕩然無存了;那些東西不可能越過兩個文明間的鴻溝,而不失真。無論如何,“老手”們並不需要那種通過聖經,而非科學傳達出來的啟示,因為,他們真正需要的,正是聖經中的《啟示錄》本身,而非其他;只有聖經曉諭的肩示,才能向他們昭示人類的終極命運!索拉利斯學復活了一種久已不在的神話,勾起了一種神秘的懷舊情思;在那種情思中,人們可以悄悄地懺悔。奠基石已經深深地打人到大廈的地基里:那就是贖救的希望。
索拉利斯學者沒有能力認識到這一真知灼見,因而,他們儘量避免對與海洋的溝通作進一步闡釋,而把它視為一種終極目標。他們忘了溝通最初只是作為一個開端,一條新途徑的第一步而提出來的。多年以後,溝通被進一步神聖化,被奉為永恆的極樂歸宿。
芒蒂斯簡明而尖刻地分析了行星學這門“異端邪說”,一針見血地揭穿索拉利斯學者的神話,當然不是人類探險行動的傳奇。
芒蒂斯的聲音是最早的反對之聲,毫無疑問地遭到專家們的冷遇和蔑視。當時,他們對索拉利斯學的發展仍抱著非常浪漫的自信心;再說,他們如何能接受一個打擊其理論基礎的學說呢?
索托利斯學急需有人來重建其堅實基礎,廓清其研究範圍。芒蒂斯死後五年,他的這本小冊子漸漸為人們所重視,一個瑞典科學家小組甚至還創立了一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學派——芒蒂斯學派。這位大師原本默默無聞的思想,在其繼承人的演繹發展中變得面目全非。於是,有了厄爾·恩尼森的諷刺雜文;更為世俗化的,還有費龍的“功利主義”的或“實用”的索拉利斯學。後者主張,科學應滿足於科研考察成果的短期優勢,而不應追求兩個文明問的知識交流,或是什麼幻覺溝通。與芒蒂斯明晰而尤情的分析相比,他的信徒們的作品,至多不過一些論文彙編或庸俗化的東西,只有恩尼森的論文和塔卡塔的研究尚有些獨立的科學見解。芒蒂斯在其著作里,概括了索拉利斯學各概念、理論的發展情況。他稱第一階段為“先知”時代,其中包括基斯、霍爾登和塞瓦達;第二階段為“大分裂”時代,統一的索拉利斯學分裂為無數勢不兩立的小派別;同時,他預示了第三階段的到來,那時科學考察沒有什麼新發現,學界充斥著艱澀的學院式教條主義。不過,事實將會證明,他的這個預言並不準確。在我看來.吉布倫是正確的,他曾經指出,芒蒂斯的指責失之簡單,忽略了索拉利斯學中那些與宗教信條完全尤關的方面。畢竟,對索托利斯的研究和解釋,是建立在實證基礎之上的,有一個同繞雙星運行的行星實體作為研究考察的對象。
突然,從芒蒂斯的書里滑出一期《索拉利斯周刊》來,打開一看,是一篇吉布倫的早期文章,在他被任命為宇宙學協會主席以自日寫的。文章標題為《我為什麼成為一名索拉利斯學者?》,艾章簡述了人類可能與索托利斯海洋建立溝通的所有客觀物質跡象。吉布倫屬於勇敢無畏、樂觀曠達的一代科學家,他懷念已逝的黃金時代,並從不諱言自己的信念已經越過了科學的界線;然而,其信念的內容仍是客觀具體的,因為它以對成功的堅信不移為前提。
我們也許來到一個轉折點上。高層會如何決策?會命令我們放棄計劃,返回地球嗎?立刻就走,還是再等一段時間?可能命令我們解散基地嗎?這也不是不可能。但我不贊成撤離。海洋思想巨物肯定會繼續獵取人類大腦。即使人類踏遍宇宙的每一個角落.找到與人類相似的生命,並與其創造的文明建立了溝通。索拉利斯依然構成對人類永恆的挑戰。
在一卷又一卷厚厚的《索托利斯年鑑》之間,夾著一本錯放的書,小開本。牛皮封面,已有些破損。我看了看書名,是芒蒂斯的《索拉利斯學入門》,已出版多年。吉布倫曾經把自己擁有的一冊《索拉利斯學入門》借給我,我花了一夜工夫細心研讀它,翻過最後一頁時,地球的晨曦已照亮我的窗戶。
按芒蒂斯的說法,索拉利斯學即為太空時代的宗教:戴上了科學面具的宗教教條。溝通,這個索拉利斯學標榜的目的,恰如聖徒的聖餐、救世主彌賽亞再次降臨一類許諾,含糊不清,虛無縹緲;探險行動,即為利用方法論語言所做的禮拜;索拉利斯學者的苦工,乃是盼望功德圓滿、天使報喜那一天的到來,因為索拉利斯與地球之間,沒有,也不可能有任何橋樑可以跨越。作者利用明顯的相似處,更進一步痹儐:索拉利斯學者要放棄爭論——因為彼此既有共同經歷,又有可資交流的觀念——就像宗教信徒為避免動搖信仰基礎,而放棄爭論一樣。其次,即使把人類與生命洋的知識合在一起,組成“合併信息”,我們又希望從中獲得什麼呢?一張生命洋的變遷興衰年表嗎?(其生命歷程跨度如此久長,也許連自己的起源它也不記得了吧?)抑或是想從那一系列可怕的海洋生命活動中尋找出另外一種渴望、激情或苦難?或者,想找到數學的完美,或從獨處與退隱中得到啟示?另一方面,我們需要的這一切,都代表著一種不可言傳的認知;一旦轉換為人類語言,它們所蘊涵的價值與意義,就蕩然無存了;那些東西不可能越過兩個文明間的鴻溝,而不失真。無論如何,“老手”們並不需要那種通過聖經,而非科學傳達出來的啟示,因為,他們真正需要的,正是聖經中的《啟示錄》本身,而非其他;只有聖經曉諭的肩示,才能向他們昭示人類的終極命運!索拉利斯學復活了一種久已不在的神話,勾起了一種神秘的懷舊情思;在那種情思中,人們可以悄悄地懺悔。奠基石已經深深地打人到大廈的地基里:那就是贖救的希望。
索拉利斯學者沒有能力認識到這一真知灼見,因而,他們儘量避免對與海洋的溝通作進一步闡釋,而把它視為一種終極目標。他們忘了溝通最初只是作為一個開端,一條新途徑的第一步而提出來的。多年以後,溝通被進一步神聖化,被奉為永恆的極樂歸宿。
芒蒂斯簡明而尖刻地分析了行星學這門“異端邪說”,一針見血地揭穿索拉利斯學者的神話,當然不是人類探險行動的傳奇。
芒蒂斯的聲音是最早的反對之聲,毫無疑問地遭到專家們的冷遇和蔑視。當時,他們對索拉利斯學的發展仍抱著非常浪漫的自信心;再說,他們如何能接受一個打擊其理論基礎的學說呢?
索托利斯學急需有人來重建其堅實基礎,廓清其研究範圍。芒蒂斯死後五年,他的這本小冊子漸漸為人們所重視,一個瑞典科學家小組甚至還創立了一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學派——芒蒂斯學派。這位大師原本默默無聞的思想,在其繼承人的演繹發展中變得面目全非。於是,有了厄爾·恩尼森的諷刺雜文;更為世俗化的,還有費龍的“功利主義”的或“實用”的索拉利斯學。後者主張,科學應滿足於科研考察成果的短期優勢,而不應追求兩個文明問的知識交流,或是什麼幻覺溝通。與芒蒂斯明晰而尤情的分析相比,他的信徒們的作品,至多不過一些論文彙編或庸俗化的東西,只有恩尼森的論文和塔卡塔的研究尚有些獨立的科學見解。芒蒂斯在其著作里,概括了索拉利斯學各概念、理論的發展情況。他稱第一階段為“先知”時代,其中包括基斯、霍爾登和塞瓦達;第二階段為“大分裂”時代,統一的索拉利斯學分裂為無數勢不兩立的小派別;同時,他預示了第三階段的到來,那時科學考察沒有什麼新發現,學界充斥著艱澀的學院式教條主義。不過,事實將會證明,他的這個預言並不準確。在我看來.吉布倫是正確的,他曾經指出,芒蒂斯的指責失之簡單,忽略了索拉利斯學中那些與宗教信條完全尤關的方面。畢竟,對索托利斯的研究和解釋,是建立在實證基礎之上的,有一個同繞雙星運行的行星實體作為研究考察的對象。
突然,從芒蒂斯的書里滑出一期《索拉利斯周刊》來,打開一看,是一篇吉布倫的早期文章,在他被任命為宇宙學協會主席以自日寫的。文章標題為《我為什麼成為一名索拉利斯學者?》,艾章簡述了人類可能與索托利斯海洋建立溝通的所有客觀物質跡象。吉布倫屬於勇敢無畏、樂觀曠達的一代科學家,他懷念已逝的黃金時代,並從不諱言自己的信念已經越過了科學的界線;然而,其信念的內容仍是客觀具體的,因為它以對成功的堅信不移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