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頁
與此截然相反的是,一些科學家積極鼓動採取有力措施,推進索拉利斯研究進程。宇宙學協會主席曾大膽宣稱:對人類的到來,生命洋既不藐視,也不在意,就如大象對爬行在其背上的螞蟻一樣,它既看不見它們,也感覺不到它們。為了引起海洋注意,有必要發明更強大的刺激物。製造更大型的機器,以適應整個行星的超大尺度。有惡意的評論家迫不及待地指出,這位主席如此慷慨大方,是因為為此龐大計劃買單的,不是他們,而是行星學協會。
各種假說仍在大量產生,老的新的,保守的修正的,簡單的複雜的,形形色色,讓人眼花繚亂,而作為一門嚴謹的獨立學科,索拉利斯學日益成為一座糾纏不清的迷宮,每一個可能的出口最終邯_兀一例外地通向死胡同。在漠然、停滯和失望的大氣候條什影響下,索拉利斯海洋也在人類的文獻海洋中慢慢沉淪下去了。
就在我為取得宇宙學協會會員資格而在吉布倫的實驗室實習的前兩年,梅特一歐文基金曾設立巨額獎金,獎勵海洋能源開發可行方案的發現者。這個想法並不新鮮,過去就曾從索拉利斯運回過數船海洋膠體,但是,各種保存方法都精心地實驗過了,總不能將其保存下來:高溫保存、低溫保存、自然氣候環境保存、人工微氣候環境保存等各種方法都試用過,結果只有一個,即經過收縮、透水、液化等幾個明顯變化階段,最後完全分解。從海洋創造物上取回的樣本也遭遇相同命運。分解後留下的最終物質都一樣,一小堆金屬灰。
這時,科學家才認識到,海洋膠體的碎塊物質,無論大小,一旦脫離整個機體,即不可能存活,哪怕是“植物式的存活”也不可能。於是,在穆納一普羅羅克學派的影響下,出現了一種新的研究趨勢,即把海洋膠體物質的這種不可分割性作為突破口,認為這個問題一旦得到解決,破解索拉利斯生命洋之謎的最艱難的工作就可告完成了。
這一問題的求索,立即成為推進索拉利斯學研究的點金石,外行內行的人士趨之若鶩,投入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在索拉利斯學的第四個十年,這種狂熱如流行病一樣蔓延開來,為心理學家的研究提供丁豐厚的土壤。大批異想天開之徒和無知的狂熱分子,費盡幾牛二虎之力,摸爬在這條黑暗的求索之路上,行完全不可行之事。其熱情之高,就是當年求索永動機的先知們見了,也會自嘆弗如。可僅過幾年,這種狂熱就退燒了。我離開地球,前來索扣利斯那陣,此話題已經從電視報刊的頭條位置,從人們的日常談話中,徹底消失了;索拉利斯海洋已經被公眾淡忘了。
我把《綱要》小心放回原處,隨手帶出另一本小冊子,作者是格拉斯特羅姆,在眾多索拉利斯學者中,這一位最為離經叛道。我以前讀過這本小書,它的寫作,完全基於作者的一種強烈欲望,即解析超越人類認識的東西,尤其是那些對個體、對人類、對整個人種不利的東西。作者本人是一個獨立特行的探索者,曾對量子物理學的許多鮮為學者涉及的邊緣分支學科做出過一系列傑出貢獻。這本書僅15頁,深奧,艱澀,卻是作者最偉大的傑作。他列舉了大量人類最深奧的科學成就、最顯著的理論建樹和最重大的數學發現,同時指出,所有這些,僅是人類從野蠻、蒙昧、人神同一的史前時代向前邁出的一小步,是對宇宙自然的膚淺認識。他還指出了相對論方程、磁場和各種統一場理論在人體中的對應位置——大腦中的感覺投影、器官的生理結構和心理的缺陷等等。格拉斯特羅姆於是得出結論,人類與外星文明之間,沒有.也斷不會有所謂的“溝通”可言。在對人類所作的檢討過程中,作者隻字未提索托利斯生命洋,然而,它那定期的軌道,它那對人類無聲的蔑視和不言自明的勝利,則溢於字裡行間。無論如何,我感覺如此。是吉布倫本人,引起了我對這本書的關注。比起正統的索拉利斯學文獻來,格拉斯特羅姆的書,實屬另類,它之所以能躋身基地圖書室參考書之列,一定是吉布倫本人自作主張帶來的。
懷著一種奇怪的敬畏之情,我把小冊子小心地插回滿是圖書的書架上,然後用手指輕輕敲了敲銅綠色封面的《索拉利斯年鑑》。在過去的幾天時間裡,對於曾經引發無數爭論卻終咒結果的許多基本問題,我無疑獲得了不少積極的信息。今天,這個謎團實際上正困擾著我們,而對於如何解釋它,我們擁有最有力的證據。
索拉利斯海洋屬於生命體嗎?除個別老頑固和愛唱反調的人外,人們對此已不再有任何懷疑。無論如何狡辯,要否認海洋的“靈性”已不再可能。顯而易見,海洋已經“注意”上了我們。曾幾何時,有的理論聲稱海洋為一個“幽閉”世界;有的聲稱它為一個“隱退實體”;更有的認為它處於退化中,思維器官已不再起作用;認為它不能感知外界事物與事件;認為它是個海底怪物,已淪落為自己產生的巨大意識渦流的俘虜,只能被動地隨行星遊蕩在兩個太陽之間——面對事實,所有這些曾經風光無限的理論,都不攻自破了。
不僅如此,我們更發現,海洋還能複製人工永遠無法複製的東西——完美的人體,而且為了不讓我們猜透,還特意修改物質結構,採用更小的微粒結構——亞原子結構。
各種假說仍在大量產生,老的新的,保守的修正的,簡單的複雜的,形形色色,讓人眼花繚亂,而作為一門嚴謹的獨立學科,索拉利斯學日益成為一座糾纏不清的迷宮,每一個可能的出口最終邯_兀一例外地通向死胡同。在漠然、停滯和失望的大氣候條什影響下,索拉利斯海洋也在人類的文獻海洋中慢慢沉淪下去了。
就在我為取得宇宙學協會會員資格而在吉布倫的實驗室實習的前兩年,梅特一歐文基金曾設立巨額獎金,獎勵海洋能源開發可行方案的發現者。這個想法並不新鮮,過去就曾從索拉利斯運回過數船海洋膠體,但是,各種保存方法都精心地實驗過了,總不能將其保存下來:高溫保存、低溫保存、自然氣候環境保存、人工微氣候環境保存等各種方法都試用過,結果只有一個,即經過收縮、透水、液化等幾個明顯變化階段,最後完全分解。從海洋創造物上取回的樣本也遭遇相同命運。分解後留下的最終物質都一樣,一小堆金屬灰。
這時,科學家才認識到,海洋膠體的碎塊物質,無論大小,一旦脫離整個機體,即不可能存活,哪怕是“植物式的存活”也不可能。於是,在穆納一普羅羅克學派的影響下,出現了一種新的研究趨勢,即把海洋膠體物質的這種不可分割性作為突破口,認為這個問題一旦得到解決,破解索拉利斯生命洋之謎的最艱難的工作就可告完成了。
這一問題的求索,立即成為推進索拉利斯學研究的點金石,外行內行的人士趨之若鶩,投入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在索拉利斯學的第四個十年,這種狂熱如流行病一樣蔓延開來,為心理學家的研究提供丁豐厚的土壤。大批異想天開之徒和無知的狂熱分子,費盡幾牛二虎之力,摸爬在這條黑暗的求索之路上,行完全不可行之事。其熱情之高,就是當年求索永動機的先知們見了,也會自嘆弗如。可僅過幾年,這種狂熱就退燒了。我離開地球,前來索扣利斯那陣,此話題已經從電視報刊的頭條位置,從人們的日常談話中,徹底消失了;索拉利斯海洋已經被公眾淡忘了。
我把《綱要》小心放回原處,隨手帶出另一本小冊子,作者是格拉斯特羅姆,在眾多索拉利斯學者中,這一位最為離經叛道。我以前讀過這本小書,它的寫作,完全基於作者的一種強烈欲望,即解析超越人類認識的東西,尤其是那些對個體、對人類、對整個人種不利的東西。作者本人是一個獨立特行的探索者,曾對量子物理學的許多鮮為學者涉及的邊緣分支學科做出過一系列傑出貢獻。這本書僅15頁,深奧,艱澀,卻是作者最偉大的傑作。他列舉了大量人類最深奧的科學成就、最顯著的理論建樹和最重大的數學發現,同時指出,所有這些,僅是人類從野蠻、蒙昧、人神同一的史前時代向前邁出的一小步,是對宇宙自然的膚淺認識。他還指出了相對論方程、磁場和各種統一場理論在人體中的對應位置——大腦中的感覺投影、器官的生理結構和心理的缺陷等等。格拉斯特羅姆於是得出結論,人類與外星文明之間,沒有.也斷不會有所謂的“溝通”可言。在對人類所作的檢討過程中,作者隻字未提索托利斯生命洋,然而,它那定期的軌道,它那對人類無聲的蔑視和不言自明的勝利,則溢於字裡行間。無論如何,我感覺如此。是吉布倫本人,引起了我對這本書的關注。比起正統的索拉利斯學文獻來,格拉斯特羅姆的書,實屬另類,它之所以能躋身基地圖書室參考書之列,一定是吉布倫本人自作主張帶來的。
懷著一種奇怪的敬畏之情,我把小冊子小心地插回滿是圖書的書架上,然後用手指輕輕敲了敲銅綠色封面的《索拉利斯年鑑》。在過去的幾天時間裡,對於曾經引發無數爭論卻終咒結果的許多基本問題,我無疑獲得了不少積極的信息。今天,這個謎團實際上正困擾著我們,而對於如何解釋它,我們擁有最有力的證據。
索拉利斯海洋屬於生命體嗎?除個別老頑固和愛唱反調的人外,人們對此已不再有任何懷疑。無論如何狡辯,要否認海洋的“靈性”已不再可能。顯而易見,海洋已經“注意”上了我們。曾幾何時,有的理論聲稱海洋為一個“幽閉”世界;有的聲稱它為一個“隱退實體”;更有的認為它處於退化中,思維器官已不再起作用;認為它不能感知外界事物與事件;認為它是個海底怪物,已淪落為自己產生的巨大意識渦流的俘虜,只能被動地隨行星遊蕩在兩個太陽之間——面對事實,所有這些曾經風光無限的理論,都不攻自破了。
不僅如此,我們更發現,海洋還能複製人工永遠無法複製的東西——完美的人體,而且為了不讓我們猜透,還特意修改物質結構,採用更小的微粒結構——亞原子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