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頁
這條路很漫長,很艱難,她知道。
縱觀青史,從無哪一朝真真傳過萬世之基業。
如今的大縉已被積弊沉疴拖累得近乎日薄西山,或許不管再怎麼努力都是螳臂當車,避免不了終有一日會消亡在時間的長河中。
可當這些心懷赤忱抱負,始終相信光明、相信希望的年輕人不再成為世家的棋子,這天下,就總算有將來。
世事蒼茫,這人間諸多美好,能多留一年,便是一年;能多留一代,便是一代。
****
延和十四年,三月廿三,延和帝正式任命傅凜為少府鑄冶署司空,領鑄冶長史孔明鈺,轄少史二人,錄事侍中一人,典事二人,右監掌固四人,專司掌鑄兵器、戰艦等,破例准予其單獨開府,擁府兵三千,一應行事可直達天聽。
此令一出,朝堂上立刻掀起滔天巨浪,質疑之聲此起彼伏。
作者有話要說: 今日是進擊の葉學士與傅司空……
快完結了,依依不捨哎呀呀。
這個文不會有番外,重要的事都在正文裡說,所以這幾章得走走劇情,請大家多擔待哈~
第九十二章
此次朝堂上質疑的聲浪在有心人推波助瀾下愈演愈烈,以世家豪強為主的守舊勢力齊齊抱團,展開了激烈聲討。
明面上看,這些人此次聲討的對象主要是“未經官考規程又無卓著功勳即被委以重任”的傅凜與孔明鈺二人,可事實上矛頭卻隱隱指向二人背後的左相趙玠,甚至趙玠背後的延和帝。
傅凜與孔明鈺的走馬上任只是個引子由頭,真正讓守舊勢力不安的,是延和帝自年後複印開朝起,陸續經左相趙玠之手或直接下發聖諭,對好幾個微妙的職位做了出人意料的任命。
首先是左相府下令撤換了沅城水師主帥,由原先的年輕副帥鄭悅代之;接著便以沅城水師在去年那場海戰的前期損失慘重為由追責兵部與工部尚書。
在趙玠為首的部分官員彈劾下,原工部尚書下野、兵部尚書被架空。
之後,延和帝繞過吏部與三公九卿,直接任命傅淳為皇城司衛戍副統領,不著痕跡地對皇城司衛戍統領孫廣利形成鉗制。
與以上這些人相比,傅凜所擔任的少府鑄冶署司空其實只算個不上不下的官,按理掀不起這麼大波瀾。
但延和帝破例准他單獨開府、擁府兵三千,這無疑是在最大限度地保證他所司掌的鑄冶戰艦、火炮都事宜,可完全按照他的想法進行,不會被外力輕易干擾;且他單開一府,又似有與考工令趙通互為犄角之勢,等同將位列九卿之一的少府卿架空一半。
延和帝及趙玠一派的種種動作,無異於吹響了清洗守舊勢力的號角。
不過,眼下局勢尚未到圖窮匕見的最后角力階段,守舊勢力還不敢公然與延和帝正面衝突,只能先逮著她對傅凜的這道任命窮追猛打。
在針對傅凜的這場輿論之中,最先跳出來一蹦三尺高的,正是傅凜的母親,定北將軍傅雁回。
其實傅雁回此舉倒無關多大私怨,主要因為傅家本是舊體系下的既得利益者,這些年下來早就與趙玠一派水火不容,眼下傅凜既已明確站到要搬倒世家勢力的那一派,傅雁回自然不會手下留情。
傅雁回的彈劾奏摺一抵京,無疑給原就摩拳擦掌的守舊勢力們打了一管雞血。
在他們看來,傅雁回此舉代表了整個臨川傅氏的態度,明顯已站到左相陣營的傅凜對傅家來說已是一顆不受控的棄子,傅家非但不會對他加以維護,反而會站在撻伐攻擊他的最前沿。
而他初到京城,年紀輕輕,又無功勳、無名望、無資歷,綜合看來是開春以後延和帝及左相一派委以重任的幾人中最好捏的軟柿子。
他們料想,延和帝雖有重用傅凜的跡象,但衡量傅凜這四面楚歌的處境,若眾人施壓到底,延和帝與左相多半也只能丟車保帥。
守舊勢力這算盤打得噼啪響,卻萬萬沒料到傅凜才是那幾人中最拿捏不動的那個。
****
延和帝顯然早料到會有這麼一出,下達對傅凜任命的隔日,又追加聖諭一條,恩准少府鑄冶署司空傅凜半年內不必上朝,只管專心進行手頭上的事。
隨後,新上任的沅城水師主帥鄭悅命人快馬加鞭送回去年那場海戰的復盤戰報,隨復盤戰報一道被送回京的,還有鄭悅親筆手書、沅城水師全體將士落印的萬言陳情一份。
那份萬言陳情中詳述了去年海戰前期,沅城水師在遭遇對方威力巨大、行動靈活的艦載火炮攻擊時,一度被其火力壓制到幾無還擊之力;待沅城水師將沅城城樓上的紅衣銅炮搬上戰艦,卻又遭遇“紅衣銅炮與戰艦不匹配,導致開炮後艦體被震出裂縫”的危機。
彼時沅城水師甚至已做好了全員殉國的準備,千鈞一髮之際,是考工令趙通派人將傅凜的“黃豆減震法”的示例詳圖送到沅城,才徹底扭轉了戰局。
鄭悅武將出身,那萬言陳情談不上什麼文采,並無誇張的溢美的華麗修飾,只勝在言辭懇切,字裡行間對傅凜的讚揚與推崇毫無遮掩,再加之有沅城水師全體將士數萬人落印,對傅凜的聲援之意可謂堅決又磊落,擲地有聲。
就著鄭悅命人送回的這封萬言陳情,左相趙玠為首的一干大小官員與守舊勢力展開了朝堂論辯。
縱觀青史,從無哪一朝真真傳過萬世之基業。
如今的大縉已被積弊沉疴拖累得近乎日薄西山,或許不管再怎麼努力都是螳臂當車,避免不了終有一日會消亡在時間的長河中。
可當這些心懷赤忱抱負,始終相信光明、相信希望的年輕人不再成為世家的棋子,這天下,就總算有將來。
世事蒼茫,這人間諸多美好,能多留一年,便是一年;能多留一代,便是一代。
****
延和十四年,三月廿三,延和帝正式任命傅凜為少府鑄冶署司空,領鑄冶長史孔明鈺,轄少史二人,錄事侍中一人,典事二人,右監掌固四人,專司掌鑄兵器、戰艦等,破例准予其單獨開府,擁府兵三千,一應行事可直達天聽。
此令一出,朝堂上立刻掀起滔天巨浪,質疑之聲此起彼伏。
作者有話要說: 今日是進擊の葉學士與傅司空……
快完結了,依依不捨哎呀呀。
這個文不會有番外,重要的事都在正文裡說,所以這幾章得走走劇情,請大家多擔待哈~
第九十二章
此次朝堂上質疑的聲浪在有心人推波助瀾下愈演愈烈,以世家豪強為主的守舊勢力齊齊抱團,展開了激烈聲討。
明面上看,這些人此次聲討的對象主要是“未經官考規程又無卓著功勳即被委以重任”的傅凜與孔明鈺二人,可事實上矛頭卻隱隱指向二人背後的左相趙玠,甚至趙玠背後的延和帝。
傅凜與孔明鈺的走馬上任只是個引子由頭,真正讓守舊勢力不安的,是延和帝自年後複印開朝起,陸續經左相趙玠之手或直接下發聖諭,對好幾個微妙的職位做了出人意料的任命。
首先是左相府下令撤換了沅城水師主帥,由原先的年輕副帥鄭悅代之;接著便以沅城水師在去年那場海戰的前期損失慘重為由追責兵部與工部尚書。
在趙玠為首的部分官員彈劾下,原工部尚書下野、兵部尚書被架空。
之後,延和帝繞過吏部與三公九卿,直接任命傅淳為皇城司衛戍副統領,不著痕跡地對皇城司衛戍統領孫廣利形成鉗制。
與以上這些人相比,傅凜所擔任的少府鑄冶署司空其實只算個不上不下的官,按理掀不起這麼大波瀾。
但延和帝破例准他單獨開府、擁府兵三千,這無疑是在最大限度地保證他所司掌的鑄冶戰艦、火炮都事宜,可完全按照他的想法進行,不會被外力輕易干擾;且他單開一府,又似有與考工令趙通互為犄角之勢,等同將位列九卿之一的少府卿架空一半。
延和帝及趙玠一派的種種動作,無異於吹響了清洗守舊勢力的號角。
不過,眼下局勢尚未到圖窮匕見的最后角力階段,守舊勢力還不敢公然與延和帝正面衝突,只能先逮著她對傅凜的這道任命窮追猛打。
在針對傅凜的這場輿論之中,最先跳出來一蹦三尺高的,正是傅凜的母親,定北將軍傅雁回。
其實傅雁回此舉倒無關多大私怨,主要因為傅家本是舊體系下的既得利益者,這些年下來早就與趙玠一派水火不容,眼下傅凜既已明確站到要搬倒世家勢力的那一派,傅雁回自然不會手下留情。
傅雁回的彈劾奏摺一抵京,無疑給原就摩拳擦掌的守舊勢力們打了一管雞血。
在他們看來,傅雁回此舉代表了整個臨川傅氏的態度,明顯已站到左相陣營的傅凜對傅家來說已是一顆不受控的棄子,傅家非但不會對他加以維護,反而會站在撻伐攻擊他的最前沿。
而他初到京城,年紀輕輕,又無功勳、無名望、無資歷,綜合看來是開春以後延和帝及左相一派委以重任的幾人中最好捏的軟柿子。
他們料想,延和帝雖有重用傅凜的跡象,但衡量傅凜這四面楚歌的處境,若眾人施壓到底,延和帝與左相多半也只能丟車保帥。
守舊勢力這算盤打得噼啪響,卻萬萬沒料到傅凜才是那幾人中最拿捏不動的那個。
****
延和帝顯然早料到會有這麼一出,下達對傅凜任命的隔日,又追加聖諭一條,恩准少府鑄冶署司空傅凜半年內不必上朝,只管專心進行手頭上的事。
隨後,新上任的沅城水師主帥鄭悅命人快馬加鞭送回去年那場海戰的復盤戰報,隨復盤戰報一道被送回京的,還有鄭悅親筆手書、沅城水師全體將士落印的萬言陳情一份。
那份萬言陳情中詳述了去年海戰前期,沅城水師在遭遇對方威力巨大、行動靈活的艦載火炮攻擊時,一度被其火力壓制到幾無還擊之力;待沅城水師將沅城城樓上的紅衣銅炮搬上戰艦,卻又遭遇“紅衣銅炮與戰艦不匹配,導致開炮後艦體被震出裂縫”的危機。
彼時沅城水師甚至已做好了全員殉國的準備,千鈞一髮之際,是考工令趙通派人將傅凜的“黃豆減震法”的示例詳圖送到沅城,才徹底扭轉了戰局。
鄭悅武將出身,那萬言陳情談不上什麼文采,並無誇張的溢美的華麗修飾,只勝在言辭懇切,字裡行間對傅凜的讚揚與推崇毫無遮掩,再加之有沅城水師全體將士數萬人落印,對傅凜的聲援之意可謂堅決又磊落,擲地有聲。
就著鄭悅命人送回的這封萬言陳情,左相趙玠為首的一干大小官員與守舊勢力展開了朝堂論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