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頁
這番話,年幼時母親對我說的時候,我總是似懂非懂,成年後卻是完全懂了。如今,我亦用它來告誡我的女兒。
深宮之中,廟堂之上,人心易變,最是難測。人心最冷,甚至抵不過一隻畜生。
******************************
銀角香爐中,沉香的氣息悠然飄散在空中,我輕吸兩口,只覺精神一振,低頭繼續研磨。
林錦的聲音輕輕響起:“娘娘,上官婉兒已在殿外等候。”
“宣。”我心念一動,手腕微顫,一滴濃墨隨即落下,在紙上暈染開。
平淡的女聲,仍帶著一絲稚嫩:“上官婉兒參見皇后娘娘。”
我抬首,見一個少女跪在案前,面容清秀得足可入畫,卻又是那般渾然天成。空靈如夢,清幽如鏡,宛若一枝空谷幽蘭,令人本能地生出憐惜。
“聽說,你要見我?”我緩緩直起身子,眼睛勾勾地盯著她。
她微微仰首,直視我的眼睛:“婢子知道皇后娘娘身邊正缺一個案前侍婢,特來請見。”
“我早聞上官婉兒天資聰慧、過目成誦、文采斐然、下筆千言。”我拈起案上的薄紙,發出一聲輕笑,“做我的案前侍婢,豈不是太委屈你了?”
上官婉兒的神色依然沉靜:“娘娘的字,行雲流水,氣韻如神,雖非名作寶物,卻能將觀者打動,娘娘的天然氣度、簡純心境皆流露無遺。”
“果是伶牙俐齒。”我雙眉稍挑,伸手一指方才落下的那滴濃墨,“那此處的污跡又該如何解說呢?”
“字畫之美,美於運筆時筆者的氣韻、神采、突然而至的情感,即使是錯筆、失誤,亦是一幅完整作品的一個玲瓏剔透的部分,從來都是錦上添花,而非敗筆。”她的聲音與神色一般淡然,不徐不疾地說道,“但娘娘的字,只能是妙品,而非神品。與真正的大師相比,便沒有了那般的飛動靈俏,只算得上是半分出神,半分入畫。”
我放下紙張,再次望向她,淡淡笑了。
這個女孩,極有分寸,她懂得什麼話該說、什麼不該說。
我若無其事地問道:“你可知你的祖父上官儀是如何死的?”
她略微遲疑,卻仍是答道:“他是替陛下起糙廢后詔書,而後被誅殺,從此上官家族籍沒。”
“你既知曉,便該明白我是你的仇人。”我眸光一閃,笑意愈深,“你願意留在自己仇人的身邊麼?”
“願意。”她面上無一絲怒色,不悲不喜,又似悲似喜,望去依然平和。
“我既能殺你祖父,亦能取你性命。”我嘲然問道,“如此,你仍願留下麼?”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曹操與劉備煮酒論英雄,道,‘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此言自是一種英雄惺惺相惜之意,所以曹操最終沒有殺劉備,而唯有王者,才有如此從容的轉身。”上官婉兒眸中忽滴流露出一絲奇異的情緒,她的唇角勾起冷淡的笑意,“世人皆將仇人視為心腹大患,是異已,是眼中釘、肉中刺,恨不能立即除之而後快。但真正的智者卻都知曉若擁有一個強勁的對手,其實是一種福份。倘若一個人沒有對手,那他便會甘於平庸,養成惰性,最終庸碌無為。若有了對手,便不得不奮發圖強,不得不革故鼎新,不得不銳意進取,否則,便只有等著被吞併,被替代、被淘汰,甚至被殺死。”
“大膽!”一旁的香桂忍不住斥責道。
我卻無一絲不快,輕擺了擺手,面上露出一絲悠然笑意:“從今日起,你便是我的案前侍女。”
“娘娘!”我此言一出,連一旁的林錦都忍不住要勸誡。
“我意已決。”我抬手示意林錦禁言。
這個女孩,有著男人的智慧與狠勁,卻又圓滑、世故與冷漠。綿里藏針,如一株荒漠異糙,令我忍不住想看看她將來會開出怎樣綺麗絢爛的花來。
我踏前兩步,探出手去撫她的臉,她全身一顫,臉頰冰涼如石,眸光卻仍是處變不驚。
上官婉兒與太平年紀相仿。太平是天之驕女,從小無憂無愁,她的眼中自然清澈無痕。而上官婉兒的眼中卻是幽深,眸光深處是觸手成冰的冷冽,她面上一味微笑著,無論如何也不會失態。那樣冰冷的神態,似曾相識,有些熟悉,恍如我自己的臨水倒影。
如此想著,我禁不住在唇邊挽上一絲笑顏。:“好,我便等著你,等著看你如何將我吞併、替代、淘汰,甚至殺死。”
*********************************
殿內重重簾帳低垂,寂靜非常,微明光線投在青平磚上,猶如時光,靜泊如水,卻又悄流輕轉。
案几上放著青色瓷碗,碗中烏黑湯藥,已經涼透,早無熱氣,只是那濃郁的藥香依然靜靜浮動,侵人嗅覺。
寬大的床榻靜置一角,依稀可辨李弘正靜躺於榻上,他並未束髮戴冠,神情微茫,面色與身上的綢衣一般蒼白。
他以手掩口,正低低地咳著。聽見我的腳步聲,他亦未抬眼,只輕聲道:“你出去吧,我只想一個人靜一靜……”
我悠然慨嘆:“你連母后都不願見了麼?”
“母后……”李弘全身一震,轉身直視著我,呆愣片刻,便掙扎著想下榻行禮。
“你有病在身,不必多禮了。”我伸手攔他。
李弘恍若未聞,仍是固執地下榻行禮。
“平身吧。”我無奈地將他扶起,握住他的手腕,心中微驚,此時已是盛夏,他的手指卻仍如寒鐵般冰涼。
李弘搭著我的手,回頭望著滿案凌亂的奏疏,勉力微笑:“兒臣不濟,奉命監國,卻病倒了,以致奏疏堆積如山,累母后擔憂,是兒臣的罪過。”
“弘兒,你的辛勞,母后看在眼裡。只是,你的罪過,不在此。”我長嘆一聲,終是說道,“近來你連連發政令,赦免罪犯,大施仁政,為已定罪的逝臣正名。這本是好事,你的初衷自然無所非議,但此舉實是重仁義而輕利害,非一國之君所為……”
“兒臣不知母后所說的‘重仁義而輕利害’是何意?”李弘面色潮紅,雙目微眯,“我只知大赦天下,善待已故老臣,是可體現上天的浩生之德、君王的仁德,得道多助,這恰恰符合天意民心!”
“弘兒,你錯了。你自小身子病弱,政事多委決於宰相,所以不知政事之弔詭。今年你出宮出巡,體察民情,見兵卒的食糧不足,便吩咐將自己賜予分發下去,而後一年中三次大放兩部獄中關押的罪犯,又為先帝遣走的罪臣平反昭雪、修墓冢。除了那一絲仁愛,你究竟是為天下百姓做了什麼?”我悠悠地嘆息,突然肅然地道,“向兵士分發糧食,你這是在沉默地譴責朝臣玩忽職守、薄待為朝廷效忠的忠勇將領,使得他們在天下人的眼中陷入不仁不義的境地。大放獄中關押的罪犯,你是在無聲地告訴百姓,朝廷大員、郡府官員的昏庸無能,時時都有冤假錯案。為罪臣平反昭雪,你是在否認先帝的貞觀盛世,使百姓懷疑他的他在英明決斷,使先帝的在天之靈無法安息。”
“我……”李弘神色惶然,急欲解釋。
“如今朝野上下對你已漸露非議,你該如何自處?”我看透他心思似地道,一指邊上的一份奏疏,“這是你批的一份奏疏,當中說的是關中大旱,百姓食不果腹,苦不堪言。你命群臣效仿你,將自己的口糧取出與他們分食,這便是大不智之舉。群臣的口糧能救濟幾個百姓呢?杯水車薪,只能是徒勞無功。治病治本,標本兼治,這才是正確之策,才是帝王之道。而天下太平安定,靠的不是大赦天下,而是律法嚴明。”
“母后,想來這帝王之道,您比兒臣要明白更多。”李弘忽地鎮定下來,目光灼灼地望著我,“兒臣早該明白,您早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皇后了。您是對我失望了麼?我是您的親骨肉,你姑且如此,那麼禁於深宮苑中的義陽與宣城公主呢?”
我未料他有此一問,稍稍遲疑:“她們過得不好麼?她們在殿中參禪悟道,學習佛法,為李唐王室代萬民祈求靜美安好。”
“為李唐王室代萬民祈求靜美安好?恐怕她們是在為她們母親的過錯而接受懲罰吧?天下人都知道她們是蕭淑妃與王皇后的女兒。您恨蕭淑妃與王皇后,一直恨著,仇恨是您唯一的動力。”李弘語調森然,“只是,逝者已矣,母后您與她們上輩的恩怨糾葛,實不該再延續無辜。天大的罪過已該隨著王皇后她們的逝去而煙消雲散。而她們是我的姊姊,她們身上亦流著李室的血液,不該有此劫數。紅顏薄命,便是如此吧。”
深宮之中,廟堂之上,人心易變,最是難測。人心最冷,甚至抵不過一隻畜生。
******************************
銀角香爐中,沉香的氣息悠然飄散在空中,我輕吸兩口,只覺精神一振,低頭繼續研磨。
林錦的聲音輕輕響起:“娘娘,上官婉兒已在殿外等候。”
“宣。”我心念一動,手腕微顫,一滴濃墨隨即落下,在紙上暈染開。
平淡的女聲,仍帶著一絲稚嫩:“上官婉兒參見皇后娘娘。”
我抬首,見一個少女跪在案前,面容清秀得足可入畫,卻又是那般渾然天成。空靈如夢,清幽如鏡,宛若一枝空谷幽蘭,令人本能地生出憐惜。
“聽說,你要見我?”我緩緩直起身子,眼睛勾勾地盯著她。
她微微仰首,直視我的眼睛:“婢子知道皇后娘娘身邊正缺一個案前侍婢,特來請見。”
“我早聞上官婉兒天資聰慧、過目成誦、文采斐然、下筆千言。”我拈起案上的薄紙,發出一聲輕笑,“做我的案前侍婢,豈不是太委屈你了?”
上官婉兒的神色依然沉靜:“娘娘的字,行雲流水,氣韻如神,雖非名作寶物,卻能將觀者打動,娘娘的天然氣度、簡純心境皆流露無遺。”
“果是伶牙俐齒。”我雙眉稍挑,伸手一指方才落下的那滴濃墨,“那此處的污跡又該如何解說呢?”
“字畫之美,美於運筆時筆者的氣韻、神采、突然而至的情感,即使是錯筆、失誤,亦是一幅完整作品的一個玲瓏剔透的部分,從來都是錦上添花,而非敗筆。”她的聲音與神色一般淡然,不徐不疾地說道,“但娘娘的字,只能是妙品,而非神品。與真正的大師相比,便沒有了那般的飛動靈俏,只算得上是半分出神,半分入畫。”
我放下紙張,再次望向她,淡淡笑了。
這個女孩,極有分寸,她懂得什麼話該說、什麼不該說。
我若無其事地問道:“你可知你的祖父上官儀是如何死的?”
她略微遲疑,卻仍是答道:“他是替陛下起糙廢后詔書,而後被誅殺,從此上官家族籍沒。”
“你既知曉,便該明白我是你的仇人。”我眸光一閃,笑意愈深,“你願意留在自己仇人的身邊麼?”
“願意。”她面上無一絲怒色,不悲不喜,又似悲似喜,望去依然平和。
“我既能殺你祖父,亦能取你性命。”我嘲然問道,“如此,你仍願留下麼?”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曹操與劉備煮酒論英雄,道,‘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此言自是一種英雄惺惺相惜之意,所以曹操最終沒有殺劉備,而唯有王者,才有如此從容的轉身。”上官婉兒眸中忽滴流露出一絲奇異的情緒,她的唇角勾起冷淡的笑意,“世人皆將仇人視為心腹大患,是異已,是眼中釘、肉中刺,恨不能立即除之而後快。但真正的智者卻都知曉若擁有一個強勁的對手,其實是一種福份。倘若一個人沒有對手,那他便會甘於平庸,養成惰性,最終庸碌無為。若有了對手,便不得不奮發圖強,不得不革故鼎新,不得不銳意進取,否則,便只有等著被吞併,被替代、被淘汰,甚至被殺死。”
“大膽!”一旁的香桂忍不住斥責道。
我卻無一絲不快,輕擺了擺手,面上露出一絲悠然笑意:“從今日起,你便是我的案前侍女。”
“娘娘!”我此言一出,連一旁的林錦都忍不住要勸誡。
“我意已決。”我抬手示意林錦禁言。
這個女孩,有著男人的智慧與狠勁,卻又圓滑、世故與冷漠。綿里藏針,如一株荒漠異糙,令我忍不住想看看她將來會開出怎樣綺麗絢爛的花來。
我踏前兩步,探出手去撫她的臉,她全身一顫,臉頰冰涼如石,眸光卻仍是處變不驚。
上官婉兒與太平年紀相仿。太平是天之驕女,從小無憂無愁,她的眼中自然清澈無痕。而上官婉兒的眼中卻是幽深,眸光深處是觸手成冰的冷冽,她面上一味微笑著,無論如何也不會失態。那樣冰冷的神態,似曾相識,有些熟悉,恍如我自己的臨水倒影。
如此想著,我禁不住在唇邊挽上一絲笑顏。:“好,我便等著你,等著看你如何將我吞併、替代、淘汰,甚至殺死。”
*********************************
殿內重重簾帳低垂,寂靜非常,微明光線投在青平磚上,猶如時光,靜泊如水,卻又悄流輕轉。
案几上放著青色瓷碗,碗中烏黑湯藥,已經涼透,早無熱氣,只是那濃郁的藥香依然靜靜浮動,侵人嗅覺。
寬大的床榻靜置一角,依稀可辨李弘正靜躺於榻上,他並未束髮戴冠,神情微茫,面色與身上的綢衣一般蒼白。
他以手掩口,正低低地咳著。聽見我的腳步聲,他亦未抬眼,只輕聲道:“你出去吧,我只想一個人靜一靜……”
我悠然慨嘆:“你連母后都不願見了麼?”
“母后……”李弘全身一震,轉身直視著我,呆愣片刻,便掙扎著想下榻行禮。
“你有病在身,不必多禮了。”我伸手攔他。
李弘恍若未聞,仍是固執地下榻行禮。
“平身吧。”我無奈地將他扶起,握住他的手腕,心中微驚,此時已是盛夏,他的手指卻仍如寒鐵般冰涼。
李弘搭著我的手,回頭望著滿案凌亂的奏疏,勉力微笑:“兒臣不濟,奉命監國,卻病倒了,以致奏疏堆積如山,累母后擔憂,是兒臣的罪過。”
“弘兒,你的辛勞,母后看在眼裡。只是,你的罪過,不在此。”我長嘆一聲,終是說道,“近來你連連發政令,赦免罪犯,大施仁政,為已定罪的逝臣正名。這本是好事,你的初衷自然無所非議,但此舉實是重仁義而輕利害,非一國之君所為……”
“兒臣不知母后所說的‘重仁義而輕利害’是何意?”李弘面色潮紅,雙目微眯,“我只知大赦天下,善待已故老臣,是可體現上天的浩生之德、君王的仁德,得道多助,這恰恰符合天意民心!”
“弘兒,你錯了。你自小身子病弱,政事多委決於宰相,所以不知政事之弔詭。今年你出宮出巡,體察民情,見兵卒的食糧不足,便吩咐將自己賜予分發下去,而後一年中三次大放兩部獄中關押的罪犯,又為先帝遣走的罪臣平反昭雪、修墓冢。除了那一絲仁愛,你究竟是為天下百姓做了什麼?”我悠悠地嘆息,突然肅然地道,“向兵士分發糧食,你這是在沉默地譴責朝臣玩忽職守、薄待為朝廷效忠的忠勇將領,使得他們在天下人的眼中陷入不仁不義的境地。大放獄中關押的罪犯,你是在無聲地告訴百姓,朝廷大員、郡府官員的昏庸無能,時時都有冤假錯案。為罪臣平反昭雪,你是在否認先帝的貞觀盛世,使百姓懷疑他的他在英明決斷,使先帝的在天之靈無法安息。”
“我……”李弘神色惶然,急欲解釋。
“如今朝野上下對你已漸露非議,你該如何自處?”我看透他心思似地道,一指邊上的一份奏疏,“這是你批的一份奏疏,當中說的是關中大旱,百姓食不果腹,苦不堪言。你命群臣效仿你,將自己的口糧取出與他們分食,這便是大不智之舉。群臣的口糧能救濟幾個百姓呢?杯水車薪,只能是徒勞無功。治病治本,標本兼治,這才是正確之策,才是帝王之道。而天下太平安定,靠的不是大赦天下,而是律法嚴明。”
“母后,想來這帝王之道,您比兒臣要明白更多。”李弘忽地鎮定下來,目光灼灼地望著我,“兒臣早該明白,您早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皇后了。您是對我失望了麼?我是您的親骨肉,你姑且如此,那麼禁於深宮苑中的義陽與宣城公主呢?”
我未料他有此一問,稍稍遲疑:“她們過得不好麼?她們在殿中參禪悟道,學習佛法,為李唐王室代萬民祈求靜美安好。”
“為李唐王室代萬民祈求靜美安好?恐怕她們是在為她們母親的過錯而接受懲罰吧?天下人都知道她們是蕭淑妃與王皇后的女兒。您恨蕭淑妃與王皇后,一直恨著,仇恨是您唯一的動力。”李弘語調森然,“只是,逝者已矣,母后您與她們上輩的恩怨糾葛,實不該再延續無辜。天大的罪過已該隨著王皇后她們的逝去而煙消雲散。而她們是我的姊姊,她們身上亦流著李室的血液,不該有此劫數。紅顏薄命,便是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