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頁
就是國子監那邊,有人知道杜有忠的名頭比他們還要大,還要響亮,就有些想找杜有忠晦氣的意思,可是以後也不敢了。
杜有忠之後被皇上任命為國子監司業,從四品。掌儒學訓導之政,總國子、太學、廣文、四門、律、書、算凡七學。
不再單獨是太學的博士,一下子從六品升為從四品,上升了好幾個台階。
國子監這邊的學子們,都希望杜有忠杜先生去教他們,但是杜有忠只有一個,所以皇上就直接讓他當了個司業,哪一個部分都管了,不再是單單的太學。
國子監司業有兩人,上頭就是國子監最高領導人國子監祭酒,為從三品。
這下子,國子監裡面就安靜了,那國子學裡面,也不說要求杜有忠當國子學的博士了。國子學的子弟們家裡的大人的官職絕對比太學歷學子們的官職要高一些。
因為這個原因,就有國子學的人回去跟家長說了,能不能讓杜有忠去他們國子學教書,這可是合了這些人的心意了,但是太學裡也有學子啊,他們不想杜有忠杜大人離開,為了這事兒,國子監
都吵成一團了,於是誰也不屬於,就總領這個差事了,大家都一樣!
杜有忠在國子監現在是領導層了,不是那種下面的教員了。所謂的真正的升官。
主要原因當然不可能是因為楊大人的兒子成了秀才了,而是太學裡今年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兒,竟然比往年考上秀才的多了好幾個。
大家都喜歡聯想,這一聯想就聯想到杜有忠身上了,喲,這不是因為太學裡有個杜先生杜大人嗎?所以今年太學的成績句比以往要好。
於是就出現太學和國子學一起爭杜有忠的事情,其他的國子監的部門,沒有這兩個部門高,自然不敢去爭,畢竟嘛,誰都想往上升的,不可能還往下貶。
杜有忠就以飛快的速度,成了國子監的二把手或者三把手。
杜有忠升官了,但是只是一個國子監的官,教書的,沒有什麼實權,杜家這邊,也不準備大操大辦,只想著請自己關係好的人上門吃吃酒席,也就兩三桌就成了。
杜榆自然是回了娘家過來。
而楊大人家和太后娘家,因為和杜有忠有師徒之宜,所以也都過來了,楊大人是親自來的,太后娘家,太后的哥哥嫂子倒是沒有親自來。
因為知道他們要是過來了,肯定別人也會聞風而動的,人家杜家都說了,只是內部人員聚一聚的,他們要是把人都給招惹來了,那不是壞事了嗎?
所以讓長子和長媳過來了,當然歐陽雲傑作為弟子,也過來了,他算是半個主人,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歐陽雲傑和大郎,二郎都算的上是師兄弟,於是加上楊家新鮮出爐的秀才,一起招呼客人呢。
黃大奶奶看著這樣,心裡不是不感慨的,這杜家真是越來越行了。
她婆婆當年還看不起人家,現在能比嗎?
要不是這些年她一直堅持走動,如今也不會請她們過來。
可嘆婆婆還說些酸話。黃大奶奶來之前,楚姑太太還跟自己單獨說了,要讓杜家這邊接受二弟妹的孩子過來讀書。
人家杜家也不是開私塾的,收徒弟也不是隨便收的,你以為憑著這個拐彎抹角的親戚關係就能答應你?
你也想一想,當初你是怎麼做的吧,各種看不起人,總以為自家還是以前的侯府呢。
黃大奶奶好不容易跟楚姑太太講道理,結果楚姑太太說道:“你不說就不說,我知道你是害怕你二弟他們有出息有本事了,然後奪你的權,你不去說,我給你舅舅他們寫信,我就不信了,憑著那杜家和楚家的關係,他能不答應?”
這裡的舅舅是錦溪書院的楚院長。楚姑太太自以為憑著楚院長對杜有忠的知遇之恩,所以只要楚院長開口了,杜有忠肯定會答應收了她兒子的孫子的。
可是,楚姑太太難道忘了,她的話,楚院長是什麼時候聽過?你一個當妹子的,每次都跟命令人一樣,誰喜歡那。
你那信說不定看一遍就已經扔了,所以黃大奶奶覺得自己的婆婆是在做白日夢。
於是到了這裡,她這拜師的事兒是一句話也不會說的,她又不是蠢材,自然是知道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
她還想和杜家,胡家維持這親戚關係呢。
因為和杜家胡家關係好,她出去也有面子,說句實心話,那也是有靠山的,她很懂得識時務者為俊傑。
他們家現在確實是拿杜家和胡家當靠山的。
要是不認識這個事實,那也別在這邊混了。
就是黃大爺也是如此想的,這門姻親關係不容易,可不能從他手裡給毀了。也是自己的媳婦的眼光好,從一開始就交好,不想老二兩口子,從一開始就瞧不起這杜家和胡家,一點兒也不交往,看他們去人家家裡,還說些挑撥離間的話,讓母親責罵他們。
現在就知道誰對誰錯了,可惜母親不僅不認識自己的錯,反而幫著二弟他們兩口子,讓他們大房做些自毀長城的事兒。
他又不是傻子,連孫子都有了,絕對是不可能聽自家娘的話的。
杜榆這次也沒有幫著招待客人,而是作為姑奶奶,很是享受了一番,兩個嫂子是已經得心應手
了,她多插手,那就是不信任人家。
何況,她主要關心的應該是胡家的事兒。胡姥娘和季氏都在呢,她就跟著祖婆婆和婆婆。
被人重視的感覺很慡,但是不能太慡了,就得意忘形了。那樣以後會栽大跟頭的。
元元和幾個表哥表姐一起得了歐陽雲傑大嫂給的見面禮,就是小長輩六郎也被抱出來給誇了一頓,他半歲還不到呢,所以就出來露了個面,又被抱回屋去了。
齊氏如今成了從四品官員的母親,身份上就提高了一大截了!
☆、第253章 根兒
杜有忠升官的消息,過了一個月才傳到楊柳村,還是縣太爺這邊派人親自送來的喜信。
如今雲陽縣的縣太爺對杜家,那可是客氣的要命,從四品的官,還是國子監的,那人脈真是不用說了,廣的很那,那麼多的國公侯爺伯爺的子弟都是在國子監讀書呢,杜有忠還是他們的先生,這真是不尊敬都不行那。
而且,據內部消息稱,杜有忠杜大人還收了太后的娘家侄兒當弟子呢,這該是多大的靠山那。
要不是他忙著布置春耕的事兒脫不開身,縣太爺真的恨不得親自來楊柳村抱報喜呢。
而杜有賢這邊,也通過書信知道自己大哥升官了。只是這縣衙里的人也過來報信,算咋回事兒啊。
難道還要過來討杯喜酒喝?或者是跟去別家一樣,要點東西?
但是自從他家大哥去京城做官以後,就沒有人敢來自己家裡要東西了啊。
杜有德說道:“我看就是單純的報喜,咱們準備一桌好酒好菜,讓縣衙的人吃了就行了。”
因為縣衙的人過來了好幾個,村裡的人還以為自家出了什麼事兒呢,都在偷偷的看呢,也得虧自家的大門關的掩飾,他們打聽不到什麼消息。
如今楊柳村這邊,一般的地主,都不能和杜家相比較了。祠堂里的供奉,每年杜家都送。
縣衙里送來的是好事兒,杜有賢也沒有說瞞著的意思,於是就有人通過杜家的下人打聽到了。杜家老大,杜有忠又升官了,還升的非常快,聽說啊,連皇上都見過呢,而且啊,還吃了皇上賞賜的飯菜呢。
這話啊,是越傳越離譜,弄得好像杜家的人,都成了天上的文曲星一樣。
還有人又拿風水說話了,說杜家祖墳埋得好,所以才有今天這麼富貴。
想那十幾年前,杜家是什麼日子?天天連肉都吃不到的,如今那,肉是天天頓頓吃,穿的是綾羅綢緞,還修了祠堂,辦了學堂。楊柳村的村民就得了不少好處了,出門在外,也沒有人敢隨便欺負。
所以呢,杜有忠的官做的越大,對他們越好,他們真的盼著杜有忠一直朝上爬啊。
杜家的族長也知道了這個消息,就帶著族老們過來,商量是不是該開祠堂,跟祖宗們說說這個好消息。
杜有賢和杜有德都忙勸住了,以自己長兄不在,萬事要低調行事為由,這開祠堂就算了。
就是杜有賢和杜有德帶著自己的兒子們去祖墳上燒了紙,告訴了他們這個好消息。
而過了幾天後,杜三郎帶著妻子郭氏和孩子們來了。
他從分家後和這邊的關係是越來越親近,本身杜三郎就是個很靠譜的人,雖然是杜有良生的,可是卻和杜有良的脾氣一點兒也不一樣。
“三叔,四叔,我大伯真的升官了?我在縣裡就聽人說了。”杜三郎高興的說道。
杜有賢點頭,說道:“是啊,你大伯是升官了,不過他告誡我們說,不可因為這個事兒,就變得仗勢欺人,要是他知道了,就決不輕饒,我們可要記在心裡啊,多少人家,家裡有人有本事了,就胡搞,咱們可不能這樣!”
杜有忠之後被皇上任命為國子監司業,從四品。掌儒學訓導之政,總國子、太學、廣文、四門、律、書、算凡七學。
不再單獨是太學的博士,一下子從六品升為從四品,上升了好幾個台階。
國子監這邊的學子們,都希望杜有忠杜先生去教他們,但是杜有忠只有一個,所以皇上就直接讓他當了個司業,哪一個部分都管了,不再是單單的太學。
國子監司業有兩人,上頭就是國子監最高領導人國子監祭酒,為從三品。
這下子,國子監裡面就安靜了,那國子學裡面,也不說要求杜有忠當國子學的博士了。國子學的子弟們家裡的大人的官職絕對比太學歷學子們的官職要高一些。
因為這個原因,就有國子學的人回去跟家長說了,能不能讓杜有忠去他們國子學教書,這可是合了這些人的心意了,但是太學裡也有學子啊,他們不想杜有忠杜大人離開,為了這事兒,國子監
都吵成一團了,於是誰也不屬於,就總領這個差事了,大家都一樣!
杜有忠在國子監現在是領導層了,不是那種下面的教員了。所謂的真正的升官。
主要原因當然不可能是因為楊大人的兒子成了秀才了,而是太學裡今年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兒,竟然比往年考上秀才的多了好幾個。
大家都喜歡聯想,這一聯想就聯想到杜有忠身上了,喲,這不是因為太學裡有個杜先生杜大人嗎?所以今年太學的成績句比以往要好。
於是就出現太學和國子學一起爭杜有忠的事情,其他的國子監的部門,沒有這兩個部門高,自然不敢去爭,畢竟嘛,誰都想往上升的,不可能還往下貶。
杜有忠就以飛快的速度,成了國子監的二把手或者三把手。
杜有忠升官了,但是只是一個國子監的官,教書的,沒有什麼實權,杜家這邊,也不準備大操大辦,只想著請自己關係好的人上門吃吃酒席,也就兩三桌就成了。
杜榆自然是回了娘家過來。
而楊大人家和太后娘家,因為和杜有忠有師徒之宜,所以也都過來了,楊大人是親自來的,太后娘家,太后的哥哥嫂子倒是沒有親自來。
因為知道他們要是過來了,肯定別人也會聞風而動的,人家杜家都說了,只是內部人員聚一聚的,他們要是把人都給招惹來了,那不是壞事了嗎?
所以讓長子和長媳過來了,當然歐陽雲傑作為弟子,也過來了,他算是半個主人,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歐陽雲傑和大郎,二郎都算的上是師兄弟,於是加上楊家新鮮出爐的秀才,一起招呼客人呢。
黃大奶奶看著這樣,心裡不是不感慨的,這杜家真是越來越行了。
她婆婆當年還看不起人家,現在能比嗎?
要不是這些年她一直堅持走動,如今也不會請她們過來。
可嘆婆婆還說些酸話。黃大奶奶來之前,楚姑太太還跟自己單獨說了,要讓杜家這邊接受二弟妹的孩子過來讀書。
人家杜家也不是開私塾的,收徒弟也不是隨便收的,你以為憑著這個拐彎抹角的親戚關係就能答應你?
你也想一想,當初你是怎麼做的吧,各種看不起人,總以為自家還是以前的侯府呢。
黃大奶奶好不容易跟楚姑太太講道理,結果楚姑太太說道:“你不說就不說,我知道你是害怕你二弟他們有出息有本事了,然後奪你的權,你不去說,我給你舅舅他們寫信,我就不信了,憑著那杜家和楚家的關係,他能不答應?”
這裡的舅舅是錦溪書院的楚院長。楚姑太太自以為憑著楚院長對杜有忠的知遇之恩,所以只要楚院長開口了,杜有忠肯定會答應收了她兒子的孫子的。
可是,楚姑太太難道忘了,她的話,楚院長是什麼時候聽過?你一個當妹子的,每次都跟命令人一樣,誰喜歡那。
你那信說不定看一遍就已經扔了,所以黃大奶奶覺得自己的婆婆是在做白日夢。
於是到了這裡,她這拜師的事兒是一句話也不會說的,她又不是蠢材,自然是知道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
她還想和杜家,胡家維持這親戚關係呢。
因為和杜家胡家關係好,她出去也有面子,說句實心話,那也是有靠山的,她很懂得識時務者為俊傑。
他們家現在確實是拿杜家和胡家當靠山的。
要是不認識這個事實,那也別在這邊混了。
就是黃大爺也是如此想的,這門姻親關係不容易,可不能從他手裡給毀了。也是自己的媳婦的眼光好,從一開始就交好,不想老二兩口子,從一開始就瞧不起這杜家和胡家,一點兒也不交往,看他們去人家家裡,還說些挑撥離間的話,讓母親責罵他們。
現在就知道誰對誰錯了,可惜母親不僅不認識自己的錯,反而幫著二弟他們兩口子,讓他們大房做些自毀長城的事兒。
他又不是傻子,連孫子都有了,絕對是不可能聽自家娘的話的。
杜榆這次也沒有幫著招待客人,而是作為姑奶奶,很是享受了一番,兩個嫂子是已經得心應手
了,她多插手,那就是不信任人家。
何況,她主要關心的應該是胡家的事兒。胡姥娘和季氏都在呢,她就跟著祖婆婆和婆婆。
被人重視的感覺很慡,但是不能太慡了,就得意忘形了。那樣以後會栽大跟頭的。
元元和幾個表哥表姐一起得了歐陽雲傑大嫂給的見面禮,就是小長輩六郎也被抱出來給誇了一頓,他半歲還不到呢,所以就出來露了個面,又被抱回屋去了。
齊氏如今成了從四品官員的母親,身份上就提高了一大截了!
☆、第253章 根兒
杜有忠升官的消息,過了一個月才傳到楊柳村,還是縣太爺這邊派人親自送來的喜信。
如今雲陽縣的縣太爺對杜家,那可是客氣的要命,從四品的官,還是國子監的,那人脈真是不用說了,廣的很那,那麼多的國公侯爺伯爺的子弟都是在國子監讀書呢,杜有忠還是他們的先生,這真是不尊敬都不行那。
而且,據內部消息稱,杜有忠杜大人還收了太后的娘家侄兒當弟子呢,這該是多大的靠山那。
要不是他忙著布置春耕的事兒脫不開身,縣太爺真的恨不得親自來楊柳村抱報喜呢。
而杜有賢這邊,也通過書信知道自己大哥升官了。只是這縣衙里的人也過來報信,算咋回事兒啊。
難道還要過來討杯喜酒喝?或者是跟去別家一樣,要點東西?
但是自從他家大哥去京城做官以後,就沒有人敢來自己家裡要東西了啊。
杜有德說道:“我看就是單純的報喜,咱們準備一桌好酒好菜,讓縣衙的人吃了就行了。”
因為縣衙的人過來了好幾個,村裡的人還以為自家出了什麼事兒呢,都在偷偷的看呢,也得虧自家的大門關的掩飾,他們打聽不到什麼消息。
如今楊柳村這邊,一般的地主,都不能和杜家相比較了。祠堂里的供奉,每年杜家都送。
縣衙里送來的是好事兒,杜有賢也沒有說瞞著的意思,於是就有人通過杜家的下人打聽到了。杜家老大,杜有忠又升官了,還升的非常快,聽說啊,連皇上都見過呢,而且啊,還吃了皇上賞賜的飯菜呢。
這話啊,是越傳越離譜,弄得好像杜家的人,都成了天上的文曲星一樣。
還有人又拿風水說話了,說杜家祖墳埋得好,所以才有今天這麼富貴。
想那十幾年前,杜家是什麼日子?天天連肉都吃不到的,如今那,肉是天天頓頓吃,穿的是綾羅綢緞,還修了祠堂,辦了學堂。楊柳村的村民就得了不少好處了,出門在外,也沒有人敢隨便欺負。
所以呢,杜有忠的官做的越大,對他們越好,他們真的盼著杜有忠一直朝上爬啊。
杜家的族長也知道了這個消息,就帶著族老們過來,商量是不是該開祠堂,跟祖宗們說說這個好消息。
杜有賢和杜有德都忙勸住了,以自己長兄不在,萬事要低調行事為由,這開祠堂就算了。
就是杜有賢和杜有德帶著自己的兒子們去祖墳上燒了紙,告訴了他們這個好消息。
而過了幾天後,杜三郎帶著妻子郭氏和孩子們來了。
他從分家後和這邊的關係是越來越親近,本身杜三郎就是個很靠譜的人,雖然是杜有良生的,可是卻和杜有良的脾氣一點兒也不一樣。
“三叔,四叔,我大伯真的升官了?我在縣裡就聽人說了。”杜三郎高興的說道。
杜有賢點頭,說道:“是啊,你大伯是升官了,不過他告誡我們說,不可因為這個事兒,就變得仗勢欺人,要是他知道了,就決不輕饒,我們可要記在心裡啊,多少人家,家裡有人有本事了,就胡搞,咱們可不能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