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頁
“此事……看來一切都已經十分清楚了,至於接下來怎麼辦,房將軍請先在驛館中住下,我們……自有定奪。”方士奕覺得這話說的很艱難。哪兒來的自有定奪?怎麼定奪?送走了房遺愛,又安置了李思行,空空的房中只有方士奕和袁振升二人,屋子裡靜的可怕,夜空中不時划過一聲聲鳥兒的怪叫,在這寂靜的晚上顯得格外刺耳驚心。
“你打算說,還是不說?怎麼說?”袁振升看著方士奕,眼裡布滿血絲。
方士奕搖搖頭,沒說話。
袁振升苦笑一下,目光正對上從窗外灑進來的月光,他的眼中有種亮亮的東西:“我以為這個案子,關於契苾人何去何從已經夠為難的了,沒想到更為難的卻在最後。現在,你我都走到這個地步了,想進進不了,想退退不得了。”袁振升說話的語氣有些奇怪,當然,心亂如麻的方士奕並沒有注意到。“你是京官,我是外臣,這廟堂之事,我知道的遠不如你多,但是有些話,我卻不得不說。古來這帝王家的家事,便是一盤說不清道不明的帳,蠅頭小利都可以大動干戈,何況這廟堂之爭。然而這奪嫡之事,即便成功了,也會埋下無窮禍根。說句殺頭的話,當今聖上可謂英明無兩了吧,聽斷不惑,從善如流,內治清平,外降戎狄,然而玄武門之後皇帝陛下也是夜夜夢見無頭惡鬼,要靠尉遲將軍和秦將軍二位守門才得安逸,這麼多年過去了,沒有人敢在陛下面前提起武德九年的事,你說這是為什麼?”
方士奕張張嘴,卻想不起來該說什麼,他漸漸感覺到今天的袁振升有點奇怪。
“因為……人心。血濃於水,十指連心,縱然是霸業相爭,到底也是手足相稱,再狠的人,砍掉別人的手腳容易,砍掉自己的手腳……”袁振升沒有再說下去,而是轉了轉話頭,“總之一句話,廟堂之事,牽一髮動全身,我不主張你把一切都和盤托出。”
“為什麼?”方士奕問道,“你的意思我當然明白,就像你勸我不要將契苾部族之事上奏陛下一樣,你不希望太多的人受牽連,因為這朝堂之上,樹欲靜而風不止,本來就沒有誰能不偏不倚的站的直站得穩,你我這奏本一上,必然是一場腥風血雨,但是你想過沒有?太子謀反不同於西域部族叛亂,太子謀反,目標直指的就是皇位,難道你想將此事壓下,坐等皇城之內再上演一出十六年前的玄武門?更何況,縱然是皇子,犯了法,也一樣要服罪。”
“不愧是房公的門生。”袁振昇平靜地聽完方士奕的話,淡然一笑。
“你什麼意思?”方士奕有些惱怒,“不是我不敬,房公把我推到今天這個地步,是他不義在先,我何去何從只聽自己的,和他房大人無關,別以為我這樣做就是要助魏王成事,你把我看成什麼人了?”
“可是你這樣做,不正是魏王所希望的嗎?”袁振升反問道,“太子縱然有野心,可是他魏王呢?他魏王把太子的計劃了解的這樣清楚,又這樣及時的出現在我們面前,魏王的心,難道不是比太子更可怕嗎?”
方士奕無言以對,他承認,袁振升所說的正是一直困擾著他的,他可以不計較自己的得失,甚至不計較自己的性命,可是他不管怎麼做,都似乎不合適,不合理,這樣也難,那樣也難,左轉不得,右轉也不得,方士奕突然覺得自己似乎並不適合做官,他自以為自己外圓內方,殊不知自己的“圓”其實總是會被自己的“方”所羈絆,自己的“方”每每也總是會被自己的“圓”給磨平,自己看上去是左右逢源,其實是左右都不圓,方士奕突然想起老師十年前贈給他們二人的那兩個木雕。
“去找找李思行李大人吧,他的兒子現在尚在獄中,這件事想不出個辦法,他也脫不得身。”袁振升站起身,向門外走去,“總之,最好的辦法——皇帝仍然是慈父,太子可保終年,父子可以不成父子,但朝廷還得是朝廷。”還沒等方士奕回過神來,袁振升已經消失在門外,留下方士奕一個人坐在原地發愣……
第二天,徹夜未眠的方士奕和李思行拿出了一個案卷的草本,草本上寫道:萬仁死於自殺,而他的仇家將其首級割下,然後逃匿,當然,這個所謂“仇家”的名字,是編的;為何結仇,奏本里沒有說明,大理寺和御史台也沒有追問;只是方士奕被皇帝秘密召見了一次,說了些什麼,沒有人知道。
而萬申則被罰守孝三年,李思行離開的時候,並沒有告訴萬申自己是他的父親;
然而,事情當然沒有結束。數月以後,一個叫紇干承基的武士被突然逮捕,當大理獄審理紇干承基的時候,紇干承基自曝自己是太子的手下,然後將太子謀反的計劃一五一十的說了出來,當然,紇干承基的供詞很藝術,除了太子李承乾和侯君集的女婿賀蘭楚石以及左屯衛中郎將李安儼、杜荷以外,紇干承基的供詞裡沒有再提及和牽扯任何其他人;好吧,不再拐彎抹角了,這個紇干承基的真名其實叫做契必閩文,至於他為什麼要這麼做,為什麼肯這麼做——這世上有一句話叫做士為知己者死。
貞觀十七年,一場可能本該再度上演的玄武門之變最終卻以一種異常和平的方式結束了,每個人都很意外,侯君集領死,太子李承乾被流放黔州。更意外的是,太子李承乾被流放之後,魏王李泰並沒有像其他人想像的那樣當上太子,漁翁得利的是一直生性謙和文弱的晉王李治,兩個月之後,似乎一直並沒有過錯的魏王李泰則被流放均州。
“你打算說,還是不說?怎麼說?”袁振升看著方士奕,眼裡布滿血絲。
方士奕搖搖頭,沒說話。
袁振升苦笑一下,目光正對上從窗外灑進來的月光,他的眼中有種亮亮的東西:“我以為這個案子,關於契苾人何去何從已經夠為難的了,沒想到更為難的卻在最後。現在,你我都走到這個地步了,想進進不了,想退退不得了。”袁振升說話的語氣有些奇怪,當然,心亂如麻的方士奕並沒有注意到。“你是京官,我是外臣,這廟堂之事,我知道的遠不如你多,但是有些話,我卻不得不說。古來這帝王家的家事,便是一盤說不清道不明的帳,蠅頭小利都可以大動干戈,何況這廟堂之爭。然而這奪嫡之事,即便成功了,也會埋下無窮禍根。說句殺頭的話,當今聖上可謂英明無兩了吧,聽斷不惑,從善如流,內治清平,外降戎狄,然而玄武門之後皇帝陛下也是夜夜夢見無頭惡鬼,要靠尉遲將軍和秦將軍二位守門才得安逸,這麼多年過去了,沒有人敢在陛下面前提起武德九年的事,你說這是為什麼?”
方士奕張張嘴,卻想不起來該說什麼,他漸漸感覺到今天的袁振升有點奇怪。
“因為……人心。血濃於水,十指連心,縱然是霸業相爭,到底也是手足相稱,再狠的人,砍掉別人的手腳容易,砍掉自己的手腳……”袁振升沒有再說下去,而是轉了轉話頭,“總之一句話,廟堂之事,牽一髮動全身,我不主張你把一切都和盤托出。”
“為什麼?”方士奕問道,“你的意思我當然明白,就像你勸我不要將契苾部族之事上奏陛下一樣,你不希望太多的人受牽連,因為這朝堂之上,樹欲靜而風不止,本來就沒有誰能不偏不倚的站的直站得穩,你我這奏本一上,必然是一場腥風血雨,但是你想過沒有?太子謀反不同於西域部族叛亂,太子謀反,目標直指的就是皇位,難道你想將此事壓下,坐等皇城之內再上演一出十六年前的玄武門?更何況,縱然是皇子,犯了法,也一樣要服罪。”
“不愧是房公的門生。”袁振昇平靜地聽完方士奕的話,淡然一笑。
“你什麼意思?”方士奕有些惱怒,“不是我不敬,房公把我推到今天這個地步,是他不義在先,我何去何從只聽自己的,和他房大人無關,別以為我這樣做就是要助魏王成事,你把我看成什麼人了?”
“可是你這樣做,不正是魏王所希望的嗎?”袁振升反問道,“太子縱然有野心,可是他魏王呢?他魏王把太子的計劃了解的這樣清楚,又這樣及時的出現在我們面前,魏王的心,難道不是比太子更可怕嗎?”
方士奕無言以對,他承認,袁振升所說的正是一直困擾著他的,他可以不計較自己的得失,甚至不計較自己的性命,可是他不管怎麼做,都似乎不合適,不合理,這樣也難,那樣也難,左轉不得,右轉也不得,方士奕突然覺得自己似乎並不適合做官,他自以為自己外圓內方,殊不知自己的“圓”其實總是會被自己的“方”所羈絆,自己的“方”每每也總是會被自己的“圓”給磨平,自己看上去是左右逢源,其實是左右都不圓,方士奕突然想起老師十年前贈給他們二人的那兩個木雕。
“去找找李思行李大人吧,他的兒子現在尚在獄中,這件事想不出個辦法,他也脫不得身。”袁振升站起身,向門外走去,“總之,最好的辦法——皇帝仍然是慈父,太子可保終年,父子可以不成父子,但朝廷還得是朝廷。”還沒等方士奕回過神來,袁振升已經消失在門外,留下方士奕一個人坐在原地發愣……
第二天,徹夜未眠的方士奕和李思行拿出了一個案卷的草本,草本上寫道:萬仁死於自殺,而他的仇家將其首級割下,然後逃匿,當然,這個所謂“仇家”的名字,是編的;為何結仇,奏本里沒有說明,大理寺和御史台也沒有追問;只是方士奕被皇帝秘密召見了一次,說了些什麼,沒有人知道。
而萬申則被罰守孝三年,李思行離開的時候,並沒有告訴萬申自己是他的父親;
然而,事情當然沒有結束。數月以後,一個叫紇干承基的武士被突然逮捕,當大理獄審理紇干承基的時候,紇干承基自曝自己是太子的手下,然後將太子謀反的計劃一五一十的說了出來,當然,紇干承基的供詞很藝術,除了太子李承乾和侯君集的女婿賀蘭楚石以及左屯衛中郎將李安儼、杜荷以外,紇干承基的供詞裡沒有再提及和牽扯任何其他人;好吧,不再拐彎抹角了,這個紇干承基的真名其實叫做契必閩文,至於他為什麼要這麼做,為什麼肯這麼做——這世上有一句話叫做士為知己者死。
貞觀十七年,一場可能本該再度上演的玄武門之變最終卻以一種異常和平的方式結束了,每個人都很意外,侯君集領死,太子李承乾被流放黔州。更意外的是,太子李承乾被流放之後,魏王李泰並沒有像其他人想像的那樣當上太子,漁翁得利的是一直生性謙和文弱的晉王李治,兩個月之後,似乎一直並沒有過錯的魏王李泰則被流放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