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頁
性格開朗、身體健康的張紹光,懷看對未來的憧憬回到了祖國。不料,剛剛踏入故土就受到極大的刺激,在心靈深處留下了陰影,這就是他的心病。
然而,他絲毫未露聲色。
埋葬亡父之後,為了撫養母親和妹妹,他來到了北京。
他在國外專攻法律,可是在清朝,法律是最不受重視也最無用的。由於清廷中人的肆意妄為,地方軍閥藉助武力橫行霸道、貪污受賄……他們憑藉這些手段經管一切事務,在這樣的國家裡,近代法律便成為毫無意義的東西了。
當別人問他在國外學的是哪一類學科時,他回答道:“我是專學偵探術的。”
張紹光不是口才出眾的社交家,不過有時興致所致,也會侃侃而談。但平素多半是緘口寡言的。
他討人喜歡,倒不是因為他會奉承人,而是由於他的沉默寡言。
在國外學的法律,歸國後既然無用武之地,他只好根據自己的性格另謀出路。
通過關係,他拜訪了一些有權勢的人。然而,開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甚至有人直截了當地說,自己接見他,只不過是看在介紹人的情面上而已。但在交談的過程中,對他逐漸產生了好感。於是,便對他說:“有事你就來吧。只要我能辦到的,一定盡力而為。”
到後來,簡直把他當作親人了。
為了找工作,張紹光到處拜訪,實在厭煩,可是他又不得不這樣做。
一段時何後,他改變了做法。在拜訪的要人中,他進行了選擇。當他被人引見給振貝子之後,便暗自下決心說:“好!我一定盯住他不放。”
正在行時走運的慶親王的貴公子——振貝子是個聰明人,對待下屬也還過得去。張紹光心想,在目前的狀況下,依靠他還可以勉強混下去。
當然,他並非沒有苦惱,因為這位貴公子是個出名的討厭漢人的人。然而,張紹光認為振貝子的大滿族主義只不過是偏見罷了。
不論清廷如何遺憾,在滿族裡面確實難以找到才華出眾的人物。從人口比例來說,在全國人口中滿族是少數。他們統治了中國長達二百數十年之久。在這漫長的歲月里,滿族人一直受朝廷的優待。他們無須工作便可得到俸祿,過著優裕的生活。這樣一來,即便是能夠被培養成萌芽,也會枯萎。
在某種意義上說,在艱苦的環境裡,反而會培養出優秀的人才。
此外,滿族中世襲的騎兵將校,不會騎馬已不算稀罕的事了。在滿族的高級將校中,只在每年一度的“秋季大檢閱”的閱兵式上穿穿軍服的,也不乏其人。
這時,滿族和漢族的區別業已形成。清朝最盛期乾隆皇帝當政時,曾屢發聖旨告戒滿牌子弟應做到下列事項:
△ 不許模仿漢族人著衣方式。
△ 勤奮學習滿文不得怠惰。
據說頒布上述聖諭,是滿族子弟已討厭本民族的那種半遊牧民族所特有的庸俗不雅的衣著,而喜愛穿漢族的優雅寬敞的服裝;另一種原因是,能說滿語者也愈來愈少了。
事實上,滿族已被漢族同化了。朝廷制止上述現象的發展,不過是滿族至上主義的觀念所致。
振貝子討厭漢人,然而,張紹光是一個才華出眾頗有魄力的漢族人。在振貝子的心目中也就不覺得這個漢人有什麼令人討厭的地方了。
振貝子曾想讓張紹光作自己的幕僚,但被他謝絕了。他說:“我感到現在這樣比較自由,也有利於我多學習一些知識。”
振貝子聽了張紹光的話,更加賞識他了。
“他是個沒有什麼野心的人。是漢族人中少有的傑出人物。”在父親慶親王面前振貝子對張紹光大加褒獎。
張紹光並不重視升官發財。他很敏感。他感到時代正在變,認為不必急於到達官豪吏身邊去任職。
張紹光開玩笑地說自己在國外學的是“偵探術”,振貝子信以為真,還向主管巡警的官吏們介紹,說張紹光是搜查犯罪分子的權威人士。甚至連這樣的話都說出來了:“各位如果有什麼疑難案件,可求助於張先生。”
張紹光不想急於做官,但振貝子對他倍加賞識,為了報答知遇之恩,他便經常向巡警們介紹一些外國的搜查破案的事例。
其實介紹這些案例,張紹光並沒有動什麼腦筋,他只不過是將外國的案例翻譯過來加以介紹而已,但卻使這些官吏們欽佩不已。
文保泰案件發生後,被稱為偵察專家的張紹光,理所當然地被請去協助辦案,並被帶到現場偵察。這件怪案,確實像振貝子所講的:“一般巡警是難以勝任的”。
案件發生後,振貝子曾向張紹光說,一些身居要職的大官們對這件案子頗為關心,希望張紹光將現場調查的情況向這些要人們作一番介紹。
這樣,張紹光便被帶到燒酒胡同來了。
進門之後,他被帶進一間寬敞的屋子,當時只有他一個人。他立即感到這一家不同尋常……
振貝子讓他在此等候,並將今晚參加秘密會議的要人的名單告訴了他:
慶親王
振貝子
外務部尚書那桐
直隸總督袁世凱
外務部右侍郎唐紹儀
陶大均
然而,他絲毫未露聲色。
埋葬亡父之後,為了撫養母親和妹妹,他來到了北京。
他在國外專攻法律,可是在清朝,法律是最不受重視也最無用的。由於清廷中人的肆意妄為,地方軍閥藉助武力橫行霸道、貪污受賄……他們憑藉這些手段經管一切事務,在這樣的國家裡,近代法律便成為毫無意義的東西了。
當別人問他在國外學的是哪一類學科時,他回答道:“我是專學偵探術的。”
張紹光不是口才出眾的社交家,不過有時興致所致,也會侃侃而談。但平素多半是緘口寡言的。
他討人喜歡,倒不是因為他會奉承人,而是由於他的沉默寡言。
在國外學的法律,歸國後既然無用武之地,他只好根據自己的性格另謀出路。
通過關係,他拜訪了一些有權勢的人。然而,開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甚至有人直截了當地說,自己接見他,只不過是看在介紹人的情面上而已。但在交談的過程中,對他逐漸產生了好感。於是,便對他說:“有事你就來吧。只要我能辦到的,一定盡力而為。”
到後來,簡直把他當作親人了。
為了找工作,張紹光到處拜訪,實在厭煩,可是他又不得不這樣做。
一段時何後,他改變了做法。在拜訪的要人中,他進行了選擇。當他被人引見給振貝子之後,便暗自下決心說:“好!我一定盯住他不放。”
正在行時走運的慶親王的貴公子——振貝子是個聰明人,對待下屬也還過得去。張紹光心想,在目前的狀況下,依靠他還可以勉強混下去。
當然,他並非沒有苦惱,因為這位貴公子是個出名的討厭漢人的人。然而,張紹光認為振貝子的大滿族主義只不過是偏見罷了。
不論清廷如何遺憾,在滿族裡面確實難以找到才華出眾的人物。從人口比例來說,在全國人口中滿族是少數。他們統治了中國長達二百數十年之久。在這漫長的歲月里,滿族人一直受朝廷的優待。他們無須工作便可得到俸祿,過著優裕的生活。這樣一來,即便是能夠被培養成萌芽,也會枯萎。
在某種意義上說,在艱苦的環境裡,反而會培養出優秀的人才。
此外,滿族中世襲的騎兵將校,不會騎馬已不算稀罕的事了。在滿族的高級將校中,只在每年一度的“秋季大檢閱”的閱兵式上穿穿軍服的,也不乏其人。
這時,滿族和漢族的區別業已形成。清朝最盛期乾隆皇帝當政時,曾屢發聖旨告戒滿牌子弟應做到下列事項:
△ 不許模仿漢族人著衣方式。
△ 勤奮學習滿文不得怠惰。
據說頒布上述聖諭,是滿族子弟已討厭本民族的那種半遊牧民族所特有的庸俗不雅的衣著,而喜愛穿漢族的優雅寬敞的服裝;另一種原因是,能說滿語者也愈來愈少了。
事實上,滿族已被漢族同化了。朝廷制止上述現象的發展,不過是滿族至上主義的觀念所致。
振貝子討厭漢人,然而,張紹光是一個才華出眾頗有魄力的漢族人。在振貝子的心目中也就不覺得這個漢人有什麼令人討厭的地方了。
振貝子曾想讓張紹光作自己的幕僚,但被他謝絕了。他說:“我感到現在這樣比較自由,也有利於我多學習一些知識。”
振貝子聽了張紹光的話,更加賞識他了。
“他是個沒有什麼野心的人。是漢族人中少有的傑出人物。”在父親慶親王面前振貝子對張紹光大加褒獎。
張紹光並不重視升官發財。他很敏感。他感到時代正在變,認為不必急於到達官豪吏身邊去任職。
張紹光開玩笑地說自己在國外學的是“偵探術”,振貝子信以為真,還向主管巡警的官吏們介紹,說張紹光是搜查犯罪分子的權威人士。甚至連這樣的話都說出來了:“各位如果有什麼疑難案件,可求助於張先生。”
張紹光不想急於做官,但振貝子對他倍加賞識,為了報答知遇之恩,他便經常向巡警們介紹一些外國的搜查破案的事例。
其實介紹這些案例,張紹光並沒有動什麼腦筋,他只不過是將外國的案例翻譯過來加以介紹而已,但卻使這些官吏們欽佩不已。
文保泰案件發生後,被稱為偵察專家的張紹光,理所當然地被請去協助辦案,並被帶到現場偵察。這件怪案,確實像振貝子所講的:“一般巡警是難以勝任的”。
案件發生後,振貝子曾向張紹光說,一些身居要職的大官們對這件案子頗為關心,希望張紹光將現場調查的情況向這些要人們作一番介紹。
這樣,張紹光便被帶到燒酒胡同來了。
進門之後,他被帶進一間寬敞的屋子,當時只有他一個人。他立即感到這一家不同尋常……
振貝子讓他在此等候,並將今晚參加秘密會議的要人的名單告訴了他:
慶親王
振貝子
外務部尚書那桐
直隸總督袁世凱
外務部右侍郎唐紹儀
陶大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