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頁
軒轅晦看著趙詡同旁人一般低著的頭顱,心中不僅未有半點快意,反倒湧上絲絲縷縷的悲哀,“諸卿平身。”
“謝主隆恩。”
“給尚書令、中書令看座。中書令年事已高,尚書令……尚書令體弱,日後皆不必行跪禮。”
軒轅晦話音未落,立時便有準備許久的宦官抬上兩個憑几。
趙詡與沈覓也不推辭,謝過便也落座了。
“今日……”軒轅晦剛想提三省改制之事,就聽有一人高聲道。
“臣有本啟奏!”
作者有話要說: 滴血認親本來就是偽科學,古人信得很,軒轅晦敢讓人驗,自然有十足把握,至於是做了手腳,還是就是親生的,自由心證。
第121章
“陛下愛重元後,乃是陛下的私事,臣等無話可說。但皇儲之事,關係國之根本,如何能兒戲論之?”發難的並非鬚髮皆白的老頭,卻是個俊朗後生。
軒轅晦面色不變,唇角依舊帶著淡薄笑意,眼中寒光卻如刀一般,“哦,原來是孔少卿。登基之初,朕便告知諸卿,帝王家事非國事,難道你也忘了麼?皇儲之事,朕意已決。”
這孔少卿名孔維軼,乃是孔聖三十七世孫,敕封崇聖公嫡次子。他年紀不大,卻如蓬頭老朽一般過活,循規蹈矩、一板一眼,將那“存天理、滅人慾”做了個十足十。
許是持身太正,無可挑剔,不到三十的歲數已然是太常寺少卿,在朝野清流中素有名望。
此番,竟能想到請他助拳,看來這段時間皇帝的冷遇還是讓太后聰明不少。
可惜,趙詡冷冷地勾出一抹笑,這些人至今都低看乃至錯看了軒轅晦——恭順謙和,他便念著好,施的恩都叫做天恩;跋扈貪求,他便只記得錯,發的威便是龍威。
所謂雷霆雨露俱是君恩,不過如此。
孔維軼褪去冠帽,跪伏在地,一字一頓道:“後宮之事,臣等自然無權干涉。可皇儲卻是國之副君,且不論男身是否可以生子,過去一年多里,多人曾覲見過皇后殿下,全然未有半點異樣,陛下的說法,恐怕難以服眾。宗室血統不容混淆,更何況皇儲乎?”
趙詡看著他身影半晌,猛然想起此人仿佛也是太學學子,只是當年自己十五便遠走肅州,尚來不及拉攏這位聖人之後,才有今日禍事……
可崔靜笏一直在太學,難道他與孔維軼就絲毫無舊?
感到身後各種異樣目光,趙詡挑挑眉毛,依舊坐的端直,若是連這點事都處置不好,軒轅晦這江山也便不要坐了。
軒轅晦笑了,“曲阜孔少卿的聲名,無論朕是身處苦寒塞外,還是困於深宮之中,都早有耳聞。既是個光風霽月的人物,今日大朝會,不僅群臣皆在,皇后本人也在,有何疑慮,你直說便是,看在崇聖公的面子上,朕與皇后也會給你一個交待,更給天下人一個交待。”
“那臣便明言了,請陛下滴血驗親,以證正統。”孔維軼也是當真敢說,竟在朝堂上就提出太子非皇帝親生這般的話來。
“不僅如此,”又有一人發話,趙詡眯著眼看過去,果然是剛辭了宣侯,改封徽侯的竇立,“本朝最重嫡庶,正巧皇后亦在……”
趙詡禁不住在心裡冷笑,還說太后不會善罷甘休,搞了半天,隴右勛貴等在這呢。
雖說經人考據,滴血認親並算不得數,可今日能站在朝堂的人都知曉,宗正寺便有辦法查驗血脈,不說十成十的把握,亦是八、九不離十。
面上雲淡風輕,趙詡的脊背卻霎時浮上一層虛汗——儘管方見了孩子一面,他心中有幾分親近,何況能找到一個與他二人如此相似的孩子,實為不易。倘若驗出來這孩子並非親生,不僅要重新考慮皇嗣一事,皇帝在群臣面前的威嚴也盡數掃地,自己更是難辭其咎。
混淆皇室血脈,最輕也是廢后,不輕不重,一杯鴆酒,要是狠下心來,就是連九族都保不住……
趙詡逕自胡思亂想,卻聽軒轅晦冷笑一聲,“朕倒是養了群為朕分憂的好臣子,怪不得處理政事、安撫萬民不見你們如此上心,原來都盯著朕與皇后呢。也罷,宗正寺卿,你便取了東西來驗罷,守寧,將朕的皇子抱來。”
軒轅晦狠狠地咬住“朕的皇子”幾個字,仿佛咬的是仇讎的頸項。
趙詡心裡陡然一松,抬眼看向軒轅晦,只見他一副成竹在胸之狀,“對了,既然此事涉及宗室,須得有太后在場。再請太醫院院正、起居注官等人一併過來,做個見證。”
群臣包括孔維軼在內,都未想到軒轅晦竟有如此的膽氣,敢當堂驗親。熟知前後因果和帝後秉性的沈覓等人,都不禁為獨孤太后捏了一把汗——讓她過來,幾乎就是直接挑明是她在背後興風作浪,倘若驗出來無誤,朝野上下會如何看這個上躥下跳的太后?
太后所恃的,不過是太子並非帝後所出,但凡有一人非生身父母,太子便名不正言不順,趙詡的後位都是搖搖欲墜;皇帝有過在先,失信於民,那麼在後宮乃至皇嗣的處置上,作為太后,她便一言九鼎。
看來這陣子,太后也是被逼得狠了,才會絕地反擊,不惜耗儘自己與皇帝那一點母子情分。
儀仗蜿蜒而來,又有內侍在殿後架起屏風,一個影影綽綽的人影坐了下來。
軒轅晦笑了笑,合乎規矩卻怎麼看怎麼敷衍地行了禮,“問獨孤太后安。”
連一句“母后”都欠奉了。
獨孤太后的聲音清清冷冷地在屏風後響起,“皇帝免禮。”
趙詡悠悠一笑,率領群臣向獨孤太后行了禮,便默不作聲地站在一邊看戲。
人都到齊了,軒轅晦便對宗正寺卿以及他找來的幾個院正道:“稚子嬌嫩,取血之時請手下留情。”
幾人應了,便有人取了器皿來,趙詡站的遠,乍一看似乎和書中提過的並無兩樣。
“請列侯做個見證。”獨孤太后冷冷道。
話音一落,竇立為首的勛貴們便圍了一圈。
軒轅晦對沈覓、趙詼、肅抒恩、裴雋等人笑道:“廣陵侯、郾城侯、張掖侯、聞喜伯,你們亦有爵位,難道不想湊個熱鬧麼?”
說罷,他自己也走下玉階,擼起袖子,對太醫道:“請。”
太醫小心翼翼地取了天子的血,又用針戳入太子粉嫩小手。
令人訝異的是,小太子只是抖了幾下,癟了癟嘴,倒也未哭。
“ 如此英雄,定是我兒。”軒轅晦感慨道。
他還在沾沾自喜,就聽沈覓高聲道:“恭喜陛下!”
作者有話要說: 潁川國公一個爵位,趙詼郾城侯(靠近潁川)一個,其實趙氏撈了兩個爵。
沈大人這個封邑好,可以去揚州養老
有什麼想看的番外呢?接受番外點梗 \\\\(^o^)~ 我酌情選
ps:不開車 不開車 不開車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第122章
那兩滴血真的溶到了一起,再不分開。
趙詡放下一半的心,不管如何,太子的位置是保住了。
沈覓卻是心如擂鼓,偷眼去看趙詡的神色——皇后的冠帽可會變色?
御醫又取了趙詡的血,小心翼翼地滴了滴方才太子的血進去。
眾人翹首張望,連屏風後的獨孤太后也站了起來。
御醫周身一振,神情極其微妙地盯著趙詡看了許久,方道:“恭喜皇后殿下!”
趙詡自己探頭一看,突然有些想笑,難道這太子當真是用什麼回紇秘術生出來的?怎麼和誰的血都溶?
“御醫,”獨孤太后的聲音從後殿悠悠傳來,“哀家與皇帝情如母子,不如也讓哀家湊個熱鬧,添個血濃於水的彩頭。”
她這話說的不可謂不歹毒,一方面又將她與軒轅晦的母子情分抬了出來,一方面,軒轅晦只是她養子天下皆知,如果她和小太子或者皇帝的血融到一起……
太后這麼一說,眾人頓時又從驚詫不已到恍然大悟,皇帝定然是在水中做了手腳。
趙詡微微揚起頭看著屏風,不知為何,他有感覺,此時此刻獨孤太后也定然在看著他。
他們本可以不如此劍拔弩張,可從太后縱容白日社對他下手那一日起,隴右勛貴與河東士族必將水火不容。
興許軒轅晦有著制衡的心思,可就算是他也不能不承認——元光一代,只能有一個後族。
軒轅晦本托著腮的手頓了頓,隨即朝御醫指了指,“太后年事已高,可得小心些。”
“回稟陛下,太后娘娘的血與旁人均不曾相溶。”
屏風後的身影絲毫未動,不知是過於吃驚,還是大失所望。
“也罷,”軒轅晦輕輕一笑,“孔少卿,崇聖公今日可到了?”
孔維軼已從一開始的震驚中回過神來,正真心為帝祚有後欣喜,一聽他此問便茫然道:“太子滿月,普天同慶,陛下有旨,宣家父與天師府張道長一同入京慶賀……”
“犬子無狀,臣有罪。”到底是孔府族長,即便孔維軼惹出這麼大的麻煩,崇聖公仍然一副泰然自若之狀。
軒轅晦眯起眼笑了笑,“我看朝中似乎還有人不甚心服,不知崇聖公是否願意為朕分憂?”
“陛下之命,臣無有不從。”
當崇聖公與孔維軼的血溶到一處,卻與旁人的血毫無干係之後,縱是再頑固的人也不得不承認——太子元後嫡子的身份無可動搖。
趙詡垂下眼瞼,背後早已濕了一片。
軒轅晦輕笑一聲,對屏風道:“太后,您可滿意了?”
此時此刻,就是再魯鈍的人也已感悟到,儘管出了這天下最尊貴的女人,即使德宗朝起,獨孤氏不附逆黨,為宗室幾番生死……
可這個與皇室一同發跡,幾經起伏仍屹立不倒的隴右豪族,在新朝的前程恐怕也便到此為止了。
“臣有本啟奏。”沈覓不失時機地開口,“關於三省改制一事……”
他欲言又止,目光定定地投向屏風後的方向。
到底是肅州的老人,就是如此知情識趣,軒轅晦頗為滿意道:“太后大病初癒,又折騰了好一會,還不趕緊送太后回宮將養鳳體?”
獨孤太后已知無力回天,獨孤氏子孫榮辱仍牢牢把握在軒轅晦手上,此刻也不敢發難,只好渾渾噩噩地回了寢宮。
“謝主隆恩。”
“給尚書令、中書令看座。中書令年事已高,尚書令……尚書令體弱,日後皆不必行跪禮。”
軒轅晦話音未落,立時便有準備許久的宦官抬上兩個憑几。
趙詡與沈覓也不推辭,謝過便也落座了。
“今日……”軒轅晦剛想提三省改制之事,就聽有一人高聲道。
“臣有本啟奏!”
作者有話要說: 滴血認親本來就是偽科學,古人信得很,軒轅晦敢讓人驗,自然有十足把握,至於是做了手腳,還是就是親生的,自由心證。
第121章
“陛下愛重元後,乃是陛下的私事,臣等無話可說。但皇儲之事,關係國之根本,如何能兒戲論之?”發難的並非鬚髮皆白的老頭,卻是個俊朗後生。
軒轅晦面色不變,唇角依舊帶著淡薄笑意,眼中寒光卻如刀一般,“哦,原來是孔少卿。登基之初,朕便告知諸卿,帝王家事非國事,難道你也忘了麼?皇儲之事,朕意已決。”
這孔少卿名孔維軼,乃是孔聖三十七世孫,敕封崇聖公嫡次子。他年紀不大,卻如蓬頭老朽一般過活,循規蹈矩、一板一眼,將那“存天理、滅人慾”做了個十足十。
許是持身太正,無可挑剔,不到三十的歲數已然是太常寺少卿,在朝野清流中素有名望。
此番,竟能想到請他助拳,看來這段時間皇帝的冷遇還是讓太后聰明不少。
可惜,趙詡冷冷地勾出一抹笑,這些人至今都低看乃至錯看了軒轅晦——恭順謙和,他便念著好,施的恩都叫做天恩;跋扈貪求,他便只記得錯,發的威便是龍威。
所謂雷霆雨露俱是君恩,不過如此。
孔維軼褪去冠帽,跪伏在地,一字一頓道:“後宮之事,臣等自然無權干涉。可皇儲卻是國之副君,且不論男身是否可以生子,過去一年多里,多人曾覲見過皇后殿下,全然未有半點異樣,陛下的說法,恐怕難以服眾。宗室血統不容混淆,更何況皇儲乎?”
趙詡看著他身影半晌,猛然想起此人仿佛也是太學學子,只是當年自己十五便遠走肅州,尚來不及拉攏這位聖人之後,才有今日禍事……
可崔靜笏一直在太學,難道他與孔維軼就絲毫無舊?
感到身後各種異樣目光,趙詡挑挑眉毛,依舊坐的端直,若是連這點事都處置不好,軒轅晦這江山也便不要坐了。
軒轅晦笑了,“曲阜孔少卿的聲名,無論朕是身處苦寒塞外,還是困於深宮之中,都早有耳聞。既是個光風霽月的人物,今日大朝會,不僅群臣皆在,皇后本人也在,有何疑慮,你直說便是,看在崇聖公的面子上,朕與皇后也會給你一個交待,更給天下人一個交待。”
“那臣便明言了,請陛下滴血驗親,以證正統。”孔維軼也是當真敢說,竟在朝堂上就提出太子非皇帝親生這般的話來。
“不僅如此,”又有一人發話,趙詡眯著眼看過去,果然是剛辭了宣侯,改封徽侯的竇立,“本朝最重嫡庶,正巧皇后亦在……”
趙詡禁不住在心裡冷笑,還說太后不會善罷甘休,搞了半天,隴右勛貴等在這呢。
雖說經人考據,滴血認親並算不得數,可今日能站在朝堂的人都知曉,宗正寺便有辦法查驗血脈,不說十成十的把握,亦是八、九不離十。
面上雲淡風輕,趙詡的脊背卻霎時浮上一層虛汗——儘管方見了孩子一面,他心中有幾分親近,何況能找到一個與他二人如此相似的孩子,實為不易。倘若驗出來這孩子並非親生,不僅要重新考慮皇嗣一事,皇帝在群臣面前的威嚴也盡數掃地,自己更是難辭其咎。
混淆皇室血脈,最輕也是廢后,不輕不重,一杯鴆酒,要是狠下心來,就是連九族都保不住……
趙詡逕自胡思亂想,卻聽軒轅晦冷笑一聲,“朕倒是養了群為朕分憂的好臣子,怪不得處理政事、安撫萬民不見你們如此上心,原來都盯著朕與皇后呢。也罷,宗正寺卿,你便取了東西來驗罷,守寧,將朕的皇子抱來。”
軒轅晦狠狠地咬住“朕的皇子”幾個字,仿佛咬的是仇讎的頸項。
趙詡心裡陡然一松,抬眼看向軒轅晦,只見他一副成竹在胸之狀,“對了,既然此事涉及宗室,須得有太后在場。再請太醫院院正、起居注官等人一併過來,做個見證。”
群臣包括孔維軼在內,都未想到軒轅晦竟有如此的膽氣,敢當堂驗親。熟知前後因果和帝後秉性的沈覓等人,都不禁為獨孤太后捏了一把汗——讓她過來,幾乎就是直接挑明是她在背後興風作浪,倘若驗出來無誤,朝野上下會如何看這個上躥下跳的太后?
太后所恃的,不過是太子並非帝後所出,但凡有一人非生身父母,太子便名不正言不順,趙詡的後位都是搖搖欲墜;皇帝有過在先,失信於民,那麼在後宮乃至皇嗣的處置上,作為太后,她便一言九鼎。
看來這陣子,太后也是被逼得狠了,才會絕地反擊,不惜耗儘自己與皇帝那一點母子情分。
儀仗蜿蜒而來,又有內侍在殿後架起屏風,一個影影綽綽的人影坐了下來。
軒轅晦笑了笑,合乎規矩卻怎麼看怎麼敷衍地行了禮,“問獨孤太后安。”
連一句“母后”都欠奉了。
獨孤太后的聲音清清冷冷地在屏風後響起,“皇帝免禮。”
趙詡悠悠一笑,率領群臣向獨孤太后行了禮,便默不作聲地站在一邊看戲。
人都到齊了,軒轅晦便對宗正寺卿以及他找來的幾個院正道:“稚子嬌嫩,取血之時請手下留情。”
幾人應了,便有人取了器皿來,趙詡站的遠,乍一看似乎和書中提過的並無兩樣。
“請列侯做個見證。”獨孤太后冷冷道。
話音一落,竇立為首的勛貴們便圍了一圈。
軒轅晦對沈覓、趙詼、肅抒恩、裴雋等人笑道:“廣陵侯、郾城侯、張掖侯、聞喜伯,你們亦有爵位,難道不想湊個熱鬧麼?”
說罷,他自己也走下玉階,擼起袖子,對太醫道:“請。”
太醫小心翼翼地取了天子的血,又用針戳入太子粉嫩小手。
令人訝異的是,小太子只是抖了幾下,癟了癟嘴,倒也未哭。
“ 如此英雄,定是我兒。”軒轅晦感慨道。
他還在沾沾自喜,就聽沈覓高聲道:“恭喜陛下!”
作者有話要說: 潁川國公一個爵位,趙詼郾城侯(靠近潁川)一個,其實趙氏撈了兩個爵。
沈大人這個封邑好,可以去揚州養老
有什麼想看的番外呢?接受番外點梗 \\\\(^o^)~ 我酌情選
ps:不開車 不開車 不開車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第122章
那兩滴血真的溶到了一起,再不分開。
趙詡放下一半的心,不管如何,太子的位置是保住了。
沈覓卻是心如擂鼓,偷眼去看趙詡的神色——皇后的冠帽可會變色?
御醫又取了趙詡的血,小心翼翼地滴了滴方才太子的血進去。
眾人翹首張望,連屏風後的獨孤太后也站了起來。
御醫周身一振,神情極其微妙地盯著趙詡看了許久,方道:“恭喜皇后殿下!”
趙詡自己探頭一看,突然有些想笑,難道這太子當真是用什麼回紇秘術生出來的?怎麼和誰的血都溶?
“御醫,”獨孤太后的聲音從後殿悠悠傳來,“哀家與皇帝情如母子,不如也讓哀家湊個熱鬧,添個血濃於水的彩頭。”
她這話說的不可謂不歹毒,一方面又將她與軒轅晦的母子情分抬了出來,一方面,軒轅晦只是她養子天下皆知,如果她和小太子或者皇帝的血融到一起……
太后這麼一說,眾人頓時又從驚詫不已到恍然大悟,皇帝定然是在水中做了手腳。
趙詡微微揚起頭看著屏風,不知為何,他有感覺,此時此刻獨孤太后也定然在看著他。
他們本可以不如此劍拔弩張,可從太后縱容白日社對他下手那一日起,隴右勛貴與河東士族必將水火不容。
興許軒轅晦有著制衡的心思,可就算是他也不能不承認——元光一代,只能有一個後族。
軒轅晦本托著腮的手頓了頓,隨即朝御醫指了指,“太后年事已高,可得小心些。”
“回稟陛下,太后娘娘的血與旁人均不曾相溶。”
屏風後的身影絲毫未動,不知是過於吃驚,還是大失所望。
“也罷,”軒轅晦輕輕一笑,“孔少卿,崇聖公今日可到了?”
孔維軼已從一開始的震驚中回過神來,正真心為帝祚有後欣喜,一聽他此問便茫然道:“太子滿月,普天同慶,陛下有旨,宣家父與天師府張道長一同入京慶賀……”
“犬子無狀,臣有罪。”到底是孔府族長,即便孔維軼惹出這麼大的麻煩,崇聖公仍然一副泰然自若之狀。
軒轅晦眯起眼笑了笑,“我看朝中似乎還有人不甚心服,不知崇聖公是否願意為朕分憂?”
“陛下之命,臣無有不從。”
當崇聖公與孔維軼的血溶到一處,卻與旁人的血毫無干係之後,縱是再頑固的人也不得不承認——太子元後嫡子的身份無可動搖。
趙詡垂下眼瞼,背後早已濕了一片。
軒轅晦輕笑一聲,對屏風道:“太后,您可滿意了?”
此時此刻,就是再魯鈍的人也已感悟到,儘管出了這天下最尊貴的女人,即使德宗朝起,獨孤氏不附逆黨,為宗室幾番生死……
可這個與皇室一同發跡,幾經起伏仍屹立不倒的隴右豪族,在新朝的前程恐怕也便到此為止了。
“臣有本啟奏。”沈覓不失時機地開口,“關於三省改制一事……”
他欲言又止,目光定定地投向屏風後的方向。
到底是肅州的老人,就是如此知情識趣,軒轅晦頗為滿意道:“太后大病初癒,又折騰了好一會,還不趕緊送太后回宮將養鳳體?”
獨孤太后已知無力回天,獨孤氏子孫榮辱仍牢牢把握在軒轅晦手上,此刻也不敢發難,只好渾渾噩噩地回了寢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