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頁
於是他問道:“哦?求到你這兒來了?”
鳳姐應道:“可不是?老爺給拿個主意?”這話雖然動聽,可看她細眉微挑,又粉面含春的模樣,便是在說“不說出個所以然,我不肯饒你”呢。
話說,鳳姐這輩子依舊愛弄權,可卻不大愛銀錢了:嫁入寧府沒多久她就看了個明白,有權就不愁沒錢。在婆家,目光若是多放在那孔方兄之上,不僅要被妯娌們暗中笑話出身和見識,沒準兒還因此入不得長輩的法眼。
賈珍也不生氣,還笑道:“不用急。讓薛大傻子在牢里待上一陣子,避避風頭也好。”
鳳姐眼睛一亮,“怎麼說?”
賈珍微微搖了搖頭,“不好說。你表妹若是再過府來說話,你勸她安生些,可別賠了銀子又丟人。”
鳳姐可不像太子妃、史令儀以及賈敏這三個女人:不僅個人才智過硬,還都有個深深信賴妻子,並氣度非凡的丈夫。
賈珍與鳳姐夫妻感情不論多融洽,賈珍也不會主動告訴她朝堂以及宗室世家們的牽扯與動靜……其實道理也不難猜:西寧王這個兒子若是在北疆吃了虧,西寧王正好借著此事把兒子弄回京城;可若是兒子立了功,壓下此事也並不算難。
三天後,寶釵果然再來寧府拜訪表妹,鳳姐也把賈珍的話仔細說給了表妹。
寶釵哪怕在宮裡待了好幾年,卻也鮮少接觸到真正的豪門世家,自然更看不出什麼“先機”。不過寶釵卻有一點好:聽勸。
表姐已經說得十分清楚:哥哥會吃苦,但性命必然無憂……即便如此,寶釵還是心事重重地回了王府,剛換了衣裳卸去釵環,她的“親婆婆”:也就是西寧王那位寵冠後宅的如夫人派人相請——兒媳婦娘家哥哥鬧出的事情,她雖然管不了,但卻不許這些糟爛事兒影響到兒子的前程!
可是寶釵帶著丫頭們趕到“親婆婆”的房裡:這位如夫人深得西寧王愛重,她又生了個比嫡長子更出色的兒子,便讓她在王爺心中位子越發穩固,因此她的氣勢時不時地比正經王妃更足上幾分。
在她面前,可比伺候太子妃難過多了。寶釵暗暗深吸口氣,請安過後便坐到了這位長輩的下手。
已過不惑之年卻因為養尊處優又保養得當,這位如夫人看起來也只有三十出頭。
在她看來,這個媳婦倒是個溫婉和順的性子……為了她娘家哥哥,跑去寧、榮兩府也都進得門去,還能和這兩府里的太太、少奶奶們說上好一會兒話,只看這裡,她也不想太苛責,剛要開口,便見媳婦忽然皺起眉頭,喉間更是一陣起伏翻湧……如夫人自是過來人,當下心裡便有幾許期盼。
等大夫診過脈,向她道喜之後,她才命人趕緊把媳婦兒扶了回去,又親自上門去囑咐了半天,又在王妃和世子妃得了消息派人探望的時候,主動替媳婦打發了這些人。
等長輩離開,寶釵才默默撫著自己平坦的小腹,心中欣喜的同時也不免感慨:肚裡的孩子可幫她解了燃眉之急啊。
而寶釵的丈夫這會兒正在高處,看著下方一片片的金黃麥浪之中百姓忙碌的身影。在他身前站著的修長男子正是刺史林海。
秋收之時,常有北狄人帶兵來劫掠糧糙。
北狄人想大舉入侵,也只能走北疆大關,而北疆遼闊,能容許商隊通過,且守兵不過數百的小關隘卻有六七處,而此地離最近的邊關也只有幾十里。
若能借著秋收再撈上些戰功……林海望向遠處連綿的黛色群山:地利人和俱全,只差天時了……這也是他當初據理力爭,死活不肯接受上峰建議,調用本地存糧的原因——動了存糧,不僅沒有足夠的糧種,也養不起這麼多農夫和守兵。
身在北疆這種山頭林立的地方,還琢磨什麼左右不得罪?當他推三阻四婉拒上峰的意思那會兒,便有了明斷:人緣人脈都是虛的,只有政績才是真的。
林海估計他若能在北疆撈足了本錢,下一步他就該轉任江南了……這裡氣候不必京城,媳婦賈敏和寶貝女兒黛玉一直都有些水土不服。
一切正如林海所料,只是前來搶糧的卻是北狄的騎兵,而非平時的雜牌軍。邊關守兵雖然早有準備,混戰一陣便把這隊騎兵引入了埋伏,但守兵幾輪弓弩齊射之後仍有不少騎兵仗著馬匹腳力,而一舉沖入陣中瘋狂掩殺。
林海的侍衛隊長見狀,彎弓搭箭,一箭一個,專揀那騎兵小頭目似的人物射殺,短短一盞茶的功夫過後,陣前果然不再混亂——隨著寶釵丈夫麾下精兵與本地守軍逐漸匯合,在付出了百餘人傷亡的代價之下,幾乎全殲了對方五百騎兵,還白白繳獲了不少戰馬。
不過在整理戰場的時候,這位西寧王府的二公子又悄悄叫來了林海,並將北狄人手中長槍和彎刀拿給他親自驗看:這些兵器把手處都有專供西南的印記,雖然有不少已經刻意弄得模糊不清,但稍一對照,還是不難發現端倪……除了死了的忠義王,西南那兩位王爺果然也早與北狄人有所勾結!
林海不覺意外:早就聽說西南兩位王爺撈過了界,如今拿到實證交給聖上,到了“算帳”的時候……王於興師,自然要出師有名。
可西寧王的兒子卻有種隱隱摸到朝廷大勢的擔憂與興奮。憂的是這些年怕是再難太平,至於興奮,自然是他熱血上涌,迫不及待地想要建功立業,封妻蔭子了!
回到營中,又恰巧收到了家信:他媳婦寶釵有喜了。這一晚,他睡得萬分香甜。
當寶釵丈夫立功的消息傳入京里,薛蟠隔天就從牢里放了出來。
原來下朝後,榮國公賈代善特地和西寧王誇獎起這個孩子前途無量,於是西寧王回府便親自吩咐王妃立即“收斂”……其實賈代善只是不好明著誇讚女婿罷了,回府他就當著媳婦史令儀的面兒顯擺了個夠。
史令儀聽得眉毛一挑,“老爺,女婿的事兒可都是敏兒傳過來的。”
賈代善擺了擺手,“我也想敏兒,聽說她和玉兒在北面身子總是不太舒坦。等江南空了缺,我就把他們弄回來。”
得了丈夫親口保證,史令儀當然放下心來:好閨女乖外孫女前世身體都不好,這輩子也還是少折騰得好。
話說,重見天日的薛蟠難得地多了好幾分後怕,狼狽不已地回到家中:他消瘦了許多,從五官都能看出他的確是寶釵的親哥哥了。
薛父薛母也早已知道兒子去向,因此迎接薛蟠的便是他爹的一拐杖……薛家有錢,上下打點一番,進了大牢的薛蟠也沒受什麼毒打虐待,只不過是吃不好睡不好,心中驚懼而已,因此挨上親爹幾下倒也無妨。不過這回他趴在地上也不辯解,只是嚎啕大哭。
薛母見狀悲從中來,衝上前去抱住兒子痛哭不止。
媳婦兒子一起哭成了淚人,薛父頹喪地丟了拐杖。
偏巧聽說哥哥回府的寶釵這時回到了娘家,進門見到此番情景,也顧不得禮儀,直接命人抬走了哥哥,又攙住父親、挽著母親,回到房中說話。
女兒越是懂事,就襯得薛蟠越是荒唐。薛父終於下定決心狠狠扣住兒子,不許他再輕易出門,哪怕為了女兒和外孫,乃至這個薛家,薛父也覺得自己必須多撐上幾年,好歹把長孫教養出來,親手壓住兒子並將家業全都交給孫兒,他才能瞑目而逝。
寶釵倒不知這番回娘家,激起了父親的鬥志,只是覺得一家團圓她也算沒了心事,便回府專心養胎去了。
話說,與林海這場大勝的戰報一起擺在御案上的……還有林海上司京營節度使的摺子。這摺子的內容也很“有趣”,聖上不是沒看過臣子抱怨訴苦,但通篇全是抱怨、訴苦和指責他人,尤其是林海等幾個不聽他號令的下屬……的確很是少見。
聖上看完自己這位心腹的摺子,眯了眯眼,又吩咐身旁的太子也拿來看看。
太子也就用了一炷香的功夫,這摺子他反反覆覆看了三遍,最後也是無奈道:“他這是快忍不住了。”想讓父皇維護他的尊嚴和威嚴唄……連這都得父皇來辦,要你又有什麼用?
作為聖上心腹在北疆無疑要受到宗室王爺門人的打壓,而林海到任後也沒言聽計從,甚至自有主意,讓這位節度使越發覺得自己孤立無援……再加上幾位皇子的門人也各個不是吃素的,以各種名目找他索要孝敬,他也的確是不堪其擾了。
可他也不想想,沒有榮國公以及聖上安排在軍中的親信們一力回護,他怕是早就被趕回京城了。偏偏摺子上又只敢挑“軟柿子”,一句都不提及皇子所作所為,這才讓聖上對他十分失望。
而太子和父親朝夕相處,如今已能摸到他爹六七分的心思,於是他也坦誠道:“他滿篇皆是自己處境艱難,不正是說乞求父皇可憐一二,給他加些分量嗎?”
鳳姐應道:“可不是?老爺給拿個主意?”這話雖然動聽,可看她細眉微挑,又粉面含春的模樣,便是在說“不說出個所以然,我不肯饒你”呢。
話說,鳳姐這輩子依舊愛弄權,可卻不大愛銀錢了:嫁入寧府沒多久她就看了個明白,有權就不愁沒錢。在婆家,目光若是多放在那孔方兄之上,不僅要被妯娌們暗中笑話出身和見識,沒準兒還因此入不得長輩的法眼。
賈珍也不生氣,還笑道:“不用急。讓薛大傻子在牢里待上一陣子,避避風頭也好。”
鳳姐眼睛一亮,“怎麼說?”
賈珍微微搖了搖頭,“不好說。你表妹若是再過府來說話,你勸她安生些,可別賠了銀子又丟人。”
鳳姐可不像太子妃、史令儀以及賈敏這三個女人:不僅個人才智過硬,還都有個深深信賴妻子,並氣度非凡的丈夫。
賈珍與鳳姐夫妻感情不論多融洽,賈珍也不會主動告訴她朝堂以及宗室世家們的牽扯與動靜……其實道理也不難猜:西寧王這個兒子若是在北疆吃了虧,西寧王正好借著此事把兒子弄回京城;可若是兒子立了功,壓下此事也並不算難。
三天後,寶釵果然再來寧府拜訪表妹,鳳姐也把賈珍的話仔細說給了表妹。
寶釵哪怕在宮裡待了好幾年,卻也鮮少接觸到真正的豪門世家,自然更看不出什麼“先機”。不過寶釵卻有一點好:聽勸。
表姐已經說得十分清楚:哥哥會吃苦,但性命必然無憂……即便如此,寶釵還是心事重重地回了王府,剛換了衣裳卸去釵環,她的“親婆婆”:也就是西寧王那位寵冠後宅的如夫人派人相請——兒媳婦娘家哥哥鬧出的事情,她雖然管不了,但卻不許這些糟爛事兒影響到兒子的前程!
可是寶釵帶著丫頭們趕到“親婆婆”的房裡:這位如夫人深得西寧王愛重,她又生了個比嫡長子更出色的兒子,便讓她在王爺心中位子越發穩固,因此她的氣勢時不時地比正經王妃更足上幾分。
在她面前,可比伺候太子妃難過多了。寶釵暗暗深吸口氣,請安過後便坐到了這位長輩的下手。
已過不惑之年卻因為養尊處優又保養得當,這位如夫人看起來也只有三十出頭。
在她看來,這個媳婦倒是個溫婉和順的性子……為了她娘家哥哥,跑去寧、榮兩府也都進得門去,還能和這兩府里的太太、少奶奶們說上好一會兒話,只看這裡,她也不想太苛責,剛要開口,便見媳婦忽然皺起眉頭,喉間更是一陣起伏翻湧……如夫人自是過來人,當下心裡便有幾許期盼。
等大夫診過脈,向她道喜之後,她才命人趕緊把媳婦兒扶了回去,又親自上門去囑咐了半天,又在王妃和世子妃得了消息派人探望的時候,主動替媳婦打發了這些人。
等長輩離開,寶釵才默默撫著自己平坦的小腹,心中欣喜的同時也不免感慨:肚裡的孩子可幫她解了燃眉之急啊。
而寶釵的丈夫這會兒正在高處,看著下方一片片的金黃麥浪之中百姓忙碌的身影。在他身前站著的修長男子正是刺史林海。
秋收之時,常有北狄人帶兵來劫掠糧糙。
北狄人想大舉入侵,也只能走北疆大關,而北疆遼闊,能容許商隊通過,且守兵不過數百的小關隘卻有六七處,而此地離最近的邊關也只有幾十里。
若能借著秋收再撈上些戰功……林海望向遠處連綿的黛色群山:地利人和俱全,只差天時了……這也是他當初據理力爭,死活不肯接受上峰建議,調用本地存糧的原因——動了存糧,不僅沒有足夠的糧種,也養不起這麼多農夫和守兵。
身在北疆這種山頭林立的地方,還琢磨什麼左右不得罪?當他推三阻四婉拒上峰的意思那會兒,便有了明斷:人緣人脈都是虛的,只有政績才是真的。
林海估計他若能在北疆撈足了本錢,下一步他就該轉任江南了……這裡氣候不必京城,媳婦賈敏和寶貝女兒黛玉一直都有些水土不服。
一切正如林海所料,只是前來搶糧的卻是北狄的騎兵,而非平時的雜牌軍。邊關守兵雖然早有準備,混戰一陣便把這隊騎兵引入了埋伏,但守兵幾輪弓弩齊射之後仍有不少騎兵仗著馬匹腳力,而一舉沖入陣中瘋狂掩殺。
林海的侍衛隊長見狀,彎弓搭箭,一箭一個,專揀那騎兵小頭目似的人物射殺,短短一盞茶的功夫過後,陣前果然不再混亂——隨著寶釵丈夫麾下精兵與本地守軍逐漸匯合,在付出了百餘人傷亡的代價之下,幾乎全殲了對方五百騎兵,還白白繳獲了不少戰馬。
不過在整理戰場的時候,這位西寧王府的二公子又悄悄叫來了林海,並將北狄人手中長槍和彎刀拿給他親自驗看:這些兵器把手處都有專供西南的印記,雖然有不少已經刻意弄得模糊不清,但稍一對照,還是不難發現端倪……除了死了的忠義王,西南那兩位王爺果然也早與北狄人有所勾結!
林海不覺意外:早就聽說西南兩位王爺撈過了界,如今拿到實證交給聖上,到了“算帳”的時候……王於興師,自然要出師有名。
可西寧王的兒子卻有種隱隱摸到朝廷大勢的擔憂與興奮。憂的是這些年怕是再難太平,至於興奮,自然是他熱血上涌,迫不及待地想要建功立業,封妻蔭子了!
回到營中,又恰巧收到了家信:他媳婦寶釵有喜了。這一晚,他睡得萬分香甜。
當寶釵丈夫立功的消息傳入京里,薛蟠隔天就從牢里放了出來。
原來下朝後,榮國公賈代善特地和西寧王誇獎起這個孩子前途無量,於是西寧王回府便親自吩咐王妃立即“收斂”……其實賈代善只是不好明著誇讚女婿罷了,回府他就當著媳婦史令儀的面兒顯擺了個夠。
史令儀聽得眉毛一挑,“老爺,女婿的事兒可都是敏兒傳過來的。”
賈代善擺了擺手,“我也想敏兒,聽說她和玉兒在北面身子總是不太舒坦。等江南空了缺,我就把他們弄回來。”
得了丈夫親口保證,史令儀當然放下心來:好閨女乖外孫女前世身體都不好,這輩子也還是少折騰得好。
話說,重見天日的薛蟠難得地多了好幾分後怕,狼狽不已地回到家中:他消瘦了許多,從五官都能看出他的確是寶釵的親哥哥了。
薛父薛母也早已知道兒子去向,因此迎接薛蟠的便是他爹的一拐杖……薛家有錢,上下打點一番,進了大牢的薛蟠也沒受什麼毒打虐待,只不過是吃不好睡不好,心中驚懼而已,因此挨上親爹幾下倒也無妨。不過這回他趴在地上也不辯解,只是嚎啕大哭。
薛母見狀悲從中來,衝上前去抱住兒子痛哭不止。
媳婦兒子一起哭成了淚人,薛父頹喪地丟了拐杖。
偏巧聽說哥哥回府的寶釵這時回到了娘家,進門見到此番情景,也顧不得禮儀,直接命人抬走了哥哥,又攙住父親、挽著母親,回到房中說話。
女兒越是懂事,就襯得薛蟠越是荒唐。薛父終於下定決心狠狠扣住兒子,不許他再輕易出門,哪怕為了女兒和外孫,乃至這個薛家,薛父也覺得自己必須多撐上幾年,好歹把長孫教養出來,親手壓住兒子並將家業全都交給孫兒,他才能瞑目而逝。
寶釵倒不知這番回娘家,激起了父親的鬥志,只是覺得一家團圓她也算沒了心事,便回府專心養胎去了。
話說,與林海這場大勝的戰報一起擺在御案上的……還有林海上司京營節度使的摺子。這摺子的內容也很“有趣”,聖上不是沒看過臣子抱怨訴苦,但通篇全是抱怨、訴苦和指責他人,尤其是林海等幾個不聽他號令的下屬……的確很是少見。
聖上看完自己這位心腹的摺子,眯了眯眼,又吩咐身旁的太子也拿來看看。
太子也就用了一炷香的功夫,這摺子他反反覆覆看了三遍,最後也是無奈道:“他這是快忍不住了。”想讓父皇維護他的尊嚴和威嚴唄……連這都得父皇來辦,要你又有什麼用?
作為聖上心腹在北疆無疑要受到宗室王爺門人的打壓,而林海到任後也沒言聽計從,甚至自有主意,讓這位節度使越發覺得自己孤立無援……再加上幾位皇子的門人也各個不是吃素的,以各種名目找他索要孝敬,他也的確是不堪其擾了。
可他也不想想,沒有榮國公以及聖上安排在軍中的親信們一力回護,他怕是早就被趕回京城了。偏偏摺子上又只敢挑“軟柿子”,一句都不提及皇子所作所為,這才讓聖上對他十分失望。
而太子和父親朝夕相處,如今已能摸到他爹六七分的心思,於是他也坦誠道:“他滿篇皆是自己處境艱難,不正是說乞求父皇可憐一二,給他加些分量嗎?”